怪誕心理學

怪誕心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牧之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怪誕
  • 行為科學
  • 認知偏差
  • 異常心理學
  • 決策學
  • 社會心理學
  • 思維模式
  • 人類行為
  • 怪異現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480547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206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足通俗心理學的一塊隱秘之地,講述瞭心理學中重口、好玩、幽暗的部分,矯正大眾對於心理學的種種誤解,揭開人類各種怪癖背後隱藏的秘密。

書中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各類心理異常現象和行為一網打盡,對各種心理現象做瞭精準而有趣的分析,值得閱讀。


目錄


第yi章 纍覺不愛的小馬甲——多重人格障礙

Part 1 給“我”一張麵具 / 003

Part 2 彼得C三兄弟的故事 / 006

Part 3 十二個“我”的畫展 / 011

Part 4 催眠療法 / 014

第二章 我隻是身不由己——強迫癥

Part 1 各種逼死人的強迫癥 / 019

Part 2 強迫癥還能好嗎 / 024

Part 3 親證有效的森田療法 / 029

第三章 你到底在怕什麼——韆奇百怪的特定對象恐懼

Part 1 人為什麼會害怕 / 035

Part 2 特定對象恐懼癥 / 038

Part 3 場所恐懼癥 / 043

Part 4 治治你的恐懼癥——係統脫敏療法 / 047

第四章 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懼

Part 1 關鍵時刻總是掉鏈子 / 055

Part 2 我隻是習慣瞭無助 / 059

Part 3 怕什麼去做什麼 / 062

第五章 吃貨的煩惱——進食障礙

Part 1 吃得停不下來——神經性貪食癥 / 067

Part 2 我什麼也不想吃——神經性厭食癥 / 071

Part 3 吃喝背後的自尊 / 074

第六章 不給“糖”就搗蛋——身體障礙

Part 1 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神經衰弱 / 081

Part 2 你是睡不著還是睡不醒——睡眠障礙 / 084

Part 3 隨隨便便就開始懷疑人生——疑病癥 / 089

Part 4 微笑不代錶堅強——微笑型抑鬱癥 / 092

第七章 認識你身邊的人——人格障礙

Part 1 你能跟我說點真話嗎——偏執型人格障礙 / 099

Part 2 我要的就是存在感——錶演型人格障礙 / 103

Part 3 沒有你我該怎麼辦?——依賴型人格障礙 / 106

Part 4 我是天上來的小公主——自戀型人格障礙 / 110

Part 5 怕的就是冒險和意外——迴避型人格障礙 / 113

第八章 瘋狂的腦袋在“跳舞”——精神分裂

Part 1 孩子,你怎麼瞭 / 119

Part 2 來自地獄的人 / 123

Part 3 精神病大樂園 / 127

Part 4 我被控製瞭 / 131

Part 5 那個神經病的北齊皇族 / 135

Part 6 拯救精神病 / 139

第九章 安能辨我是雄雌——性彆認知障礙

Part 1 誰能證明你是男還是女 / 145

Part 2 變性人的幸福生活 / 150

Part 3 雙性人的難言之隱 / 154

Part 4 你本是男兒郎,為何會變成女嬌娥 / 159

第十章 那些不可言說的愛戀——癖癮癥

Part 1 物不驚人死不休——戀物癖 / 165

Part 2 瘋狂愛女裝——異裝癖 / 169

Part 3 惡蜀黍和小正太的那些事——戀童癖 / 172

Part 4 防不住的偷窺狂——窺陰癖 / 175

Part 5 逼著人看的暴露狂——暴露癖 / 178

Part 6 人人喊打的電車癡漢——摩擦癖 / 182

Part 7 瘋狂的“漢尼拔”——戀屍癖 / 186

第十一章 說不清道不明的既視感——夢的解析

Part 1 夢是什麼 / 191

Part 2 為什麼總是似曾相識 / 194

Part 3 好夢和噩夢的不同心理影響 / 197

Part 4 弗洛伊德與夢的解析 / 200

Part 5 釋夢 / 203

Part 6 性夢是心理變態嗎 / 208


精彩書摘

人為什麼會害怕


每個人都會遇到讓自己産生恐懼感的事或物。

英國研究人員曾調查過2000名女性,結果顯示,失去親人、被活埋、在公開場閤演講是位列前三名讓女性感到恐懼的事,而死亡僅排名第四,火排名第五。之後為蛇、高處、蜘蛛、撞車、當眾受辱、弄丟照片、牙齒脫落、被他人看到裸體、變老、受窮、成為地球上後一名幸存者、看牙醫、脫發、考試不及格、老鼠等。調查對象中,50%的女性承認自己不敢抓老鼠,43%的女性不敢抓蜘蛛。除瞭以上事物讓她們感到恐懼外,恐怖電影、鮮血、木頭冰棍棒、小雞、腳、長鬍子的男人等也會讓有的女人恐懼。

有的女性會毫無理由地害怕粘在口腔裏的花生醬,害怕觸摸泡沫塑料、羊毛衫或棉花,有人不敢洗泡泡浴,不敢踩氣球,不敢踩高蹺,還有的人不敢在晚上到車裏取東西……

英國調查組發言人說:“調查揭示瞭一些匪夷所思的恐懼源頭,例如肚臍、小船、鴿子、觸碰魚。我先前認為大傢會對縮頭術或是刑具感到害怕,可更多人害怕的竟然是電梯。”

心理學傢認為,關於恐懼癥的成因,可分為替代經曆和被告知經曆兩大類。

替代經曆也就是俗稱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很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絕大多數的恐懼癥是由於過去經曆瞭一件非同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過去被狗咬過,你就會産生對狗的恐懼癥。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即便自己沒有被狗咬過,也會對狗心生恐懼,因為我們看到身邊有其他的人有過被狗咬的經曆,由此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對狗産生恐懼。這種行為稱為替代經曆。

一個小男孩因為牙疼去看牙科。在醫院治療室外長椅上等待的時候,聽到瞭屋裏傳齣來嗡嗡作響的電鑽聲和患者撕心裂肺的號叫,小男孩頓時嚇得魂飛魄散,並吵鬧著說從此再也不來醫院看牙。

小男孩之所以感到害怕,並不是他自己的牙被拔掉,而是看到彆人在治牙時所錶現齣來的痛苦而心生畏懼,所以這是一種替代經曆。看到彆人受傷的經曆或是感到強烈的恐懼,都足以讓自己産生恐懼心理。因為情緒是很容易傳染的,你旁邊的人高興時,你也會開心;身旁的人要是感到害怕,你也就會産生恐懼心理。

在恐懼癥中,還有一種被稱為被告知經曆。

簡單來說,在童年的時候,我們都會被大人叮囑遠離那些凶猛的動物,它們會咬人,讓我們離它們遠點,那麼這種行為則稱為被告知經曆。

一名有嚴重恐蛇癥的婦女,她一生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真蛇,但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反復被強調在草叢中的蛇是危險的,所以為瞭提防蛇,在野外活動時,她總是穿著長筒靴,把衣服上下都紮得緊緊的,不留一點縫隙。後來,她即使在街道上行走的時候也穿著長筒靴,在炎熱的夏天也穿著長筒靴。這種再三被警告有潛在的危險時而形成的恐懼就是被告知經曆。


我隻是習慣瞭無助


有的人認為社交恐懼癥不就是害怕的意思嗎,那隻要讓他們多走齣去,多跟人交流,自然就不會害怕瞭。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突齣的錶現就是害怕人,他們害怕到人多擁擠的場所,如會場、劇院、餐館、菜市場、百貨公司等,或排隊等候;害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車、火車、地鐵、飛機等;害怕單獨離傢外齣,或單獨留在傢裏;害怕到空曠的場所,如曠野、空曠的公園。

當他們進入這類場所或處於這種狀態便感到緊張、不安,齣現明顯的頭昏、心悸、胸悶、齣汗等植物神經反應;嚴重時可能齣現昏厥,甚至産生自殺的念頭。韆萬不能逼迫他們,逼急瞭不但不能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隻會逼得他們死給你看。

那到底這些人是怎麼患上社交恐懼癥的呢?這就要從一個心理學名詞說起瞭。這個詞叫習得性無助,簡單地說,就是習慣性無助。

一個學生每次考試都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便對學習失去瞭信心,甚至産生厭學情緒。正是由於以往的挫摺經曆,使得他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一位50多歲的男企業傢事業屢次受挫,他不顧一切地趴在一位十幾歲少年的肩頭放聲痛哭。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把一條大狗關進籠子裏,然後旁邊有人按響蜂鳴器,接著用電擊刺激它,頓時它就上躥下跳。多次刺激後,打開籠子,再按響蜂鳴器,此時,還未等電擊,大狗便開始在籠子裏滿地打滾,把本可以趁機逃跑的事忘得一乾二淨!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在泰國曼榖的街道上,常常見到這樣的情形:象夫領著大象一路走,一麵讓大象將象鼻朝路人伸齣去,偶爾來點屈膝或搖頭擺腦的動作;助手們則在人群中嚮人們兜售香蕉或甘蔗來喂食大象。旁觀的人或齣於好心或齣於趣味而自掏腰包,因為泰國的古老傳統中大象可以帶來風調雨順,甚至有的泰國人仍舊在大象肚子底下走三次來祈求好運。午間氣溫高的時候,不適閤上街工作,象夫和助手們就在空地上用野草搭起瞭防水布,用長長的鏈子拴著大象,以免它們在象夫等人打瞌睡時亂走。實際上,除非有人偷,大象一般都不願意動彈。由於這些大象從小經過嚴格訓練纔能在街上做賣藝工作,從小就被鏈子拴得嚴嚴實實,逃過無數次也逃不掉後,它們就不再主動地逃脫瞭,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當人或動物經曆某種挫摺的體驗後,在情感和行為上會錶現齣消極的心理狀態,這就是習得性的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世界上本沒有天生的失敗者,之所以認為自己失敗,是因後天受挫摺的經曆“習得”而成的。

一個人偶然一次或者幾次體會到社交的創傷,但自己事後被當時産生的痛苦所睏,經過多次強化暗示後,便有可能對以後類似的痛苦産生習得性無助。

一個小女孩,在課堂上偶爾幾次發言不順利,可能是結巴或者停頓,但是遭到瞭同學們的大聲嘲笑,一下子這個痛苦就被釘入心中。以後每每發言她都和這次一樣糟糕,而且愈演愈烈。後來的情況是:她在課堂上不能迴答任何問題,因為無法齣聲;齣門後不能去商店買東西,因為她無法與銷售員交流。但是她在私底下與傢人朋友之間卻不存在這樣的障礙。這就是因習得性無助而導緻的社交恐懼癥。


前言/序言


《怪誕心理學》是一本深入探索人類思維奇特之處的書籍,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解構瞭那些看似不閤常理,實則根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心理現象。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趣味性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絕的實驗,以及對我們日常行為背後邏輯的深刻洞察。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幽默的筆觸,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探索自身和他人古怪行為根源的旅程。 在本書的開篇,作者便拋齣瞭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事物産生強烈的厭惡感,即使它們對我們並沒有實際的危險?這引齣瞭關於“汙名化”和“傳染性”的心理機製。我們會發現,當某個原本無害的事物沾染瞭不好的聯想,例如被認為是“不潔”的,它就可能引發我們本能的排斥。這種心理並非源於理性判斷,而是更深層次的情感和本能反應。作者通過一係列巧妙的實驗,揭示瞭這種厭惡感的心理誘因,以及它如何在我們的社會互動和個體選擇中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原本美味的食物,如果被告知是用某種令人惡心的材料製成,即使它本身並沒有改變,我們的食欲也會大打摺扣。這說明瞭信息和聯想在塑造我們感受和行為上的強大力量。 接著,本書深入探討瞭“從眾心理”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我們常常認為自己是獨立思考的個體,然而,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不自覺地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甚至為瞭融入群體而改變自己的觀點。作者通過經典的“阿希從眾實驗”等案例,生動地展示瞭群體壓力如何壓倒個體理性的力量。一個人在麵對與群體不一緻的意見時,即使內心清楚真相,也可能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選擇隨波逐流。這種現象在消費決策、政治觀念甚至道德判斷上都屢見不鮮。本書分析瞭從眾心理的根源,包括對社會認可的渴望、對被排斥的恐懼,以及信息不確定性下的依賴心理。瞭解這一點,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為,也能讓我們更加警惕自身不自覺的從眾傾嚮,從而做齣更獨立、更明智的選擇。 本書的另一重要篇章聚焦於“偏見”的形成和影響。我們常常認為自己是公平公正的,但實際上,許多偏見潛藏在我們意識的深處,影響著我們對他人和他人的評價。作者以生動的例子,如“刻闆印象”和“內群體偏好”,揭示瞭這些偏見是如何悄然滋生,又是如何固化並影響我們的社會認知。例如,我們可能會在無意識中對某個群體的人持有特定的負麵看法,即使我們從未與他們深入接觸。這種偏見並非齣於惡意,而是大腦為瞭簡化信息處理而形成的捷徑,但其後果卻是對個體公平的侵蝕。本書探討瞭對抗偏見的策略,包括增加跨群體接觸、培養同理心以及有意識地挑戰固有的刻闆印象。 此外,《怪誕心理學》還深入剖析瞭“欺騙”和“被欺騙”的心理。從日常的小謊言到復雜的騙局,人類在欺騙方麵展現齣驚人的創造力,而我們作為被欺騙的對象,也常常錶現齣令人意想不到的盲目。本書通過對“信任悖論”、“麵部識彆的局限性”等方麵的研究,揭示瞭欺騙之所以能夠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大腦中存在的某些“漏洞”。例如,我們傾嚮於相信他人,這是一種社會生存的必要機製,但也容易被彆有用心的人利用。同時,我們識彆謊言的能力遠不如自己想象的那麼可靠,許多微妙的麵部錶情或語言綫索,我們可能根本注意不到。本書不僅揭示瞭欺騙的心理學原理,也為我們提供瞭識彆和防範欺騙的洞察。 書中還觸及瞭“金錢”對我們心理和行為的奇特影響。我們常常認為金錢是理性的,但實際上,它會深刻地扭麯我們的判斷。例如,當我們被告知某件物品價格昂貴時,即使它的質量並沒有改變,我們也會對其産生更高的評價。這種“價格錨定”效應,以及“沉沒成本謬誤”等,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消費和投資決策。本書通過一係列有趣的實驗,展示瞭金錢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激發我們的貪婪、恐懼,以及它如何讓我們做齣非理性的選擇。理解金錢的心理學效應,有助於我們更理性地管理財務,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快樂”和“幸福”的追求,也是本書探討的重要主題。我們以為追求快樂就意味著獲得更多,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本書從“享樂適應”和“相對剝奪”等概念入手,揭示瞭為什麼我們會不斷追求新的刺激,即使之前的刺激已經讓我們感到滿足,以及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因為與他人比較而感到不快樂。作者指齣,真正的幸福並非源於物質的堆積,而是源於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個人成長和目標追求。本書通過對這些心理機製的剖析,為我們提供瞭一條通往持久幸福的道路,一條更側重於內心滿足而非外在獲得的路徑。 在探索人類思維的“怪誕”之處時,本書也觸及瞭“死亡”這一終極話題。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我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逃避和抗拒它,都充滿瞭心理學的奧秘。本書探討瞭“死亡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象徵性永生”等方式來獲得心靈的慰藉。例如,通過傳承傢族、留下作品、或者追隨某種信仰,我們試圖在某種意義上超越生命的短暫。理解死亡的心理學維度,有助於我們更坦然地麵對生命的終結,更珍惜當下。 《怪誕心理學》還關注瞭“教育”和“學習”的心理學原理。為什麼有些教學方法更有效?為什麼學生會對某些內容更感興趣?本書從“內在動機”、“奬勵機製”和“認知負荷”等方麵,揭示瞭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瞭解這些原理,不僅能幫助教師設計更有效的教學方案,也能幫助學生掌握更高效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習的樂趣和成效。 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將這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通過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獲得深刻的啓發。作者不迴避討論那些令人不安,甚至是有些“怪誕”的心理現象,而是以開放和探索的態度,帶領我們去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邏輯。這本書不僅是對人類思維的一次精彩的剖析,也是對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做齣更明智選擇的一次深刻啓迪。它會讓你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從而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令人著迷的心理真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讀一遍,腦子就更聰明一點”的神奇讀物。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也不像一些心靈雞湯那樣空洞無物,而是以一種極其有趣和貼近生活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人類心理的奇妙之處。作者仿佛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心理偵探”,帶領我們一步步解開那些關於我們自己和他人行為的謎團。我至今仍然記得書中關於“從眾心理”的實驗,看到人們在群體壓力下,是如何輕易地改變自己的判斷,甚至違背自己的真實想法,我感到既震驚又有些無奈。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是太普遍瞭,無論是職場、社交,還是傢庭,我們都可能在不自覺地受到“多數人”的影響。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我是否也曾經因為害怕與眾不同而隨波逐流?我是否也曾經因為彆人的看法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種自我反思,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寶貴的財富。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獨立思考和自我認知,是多麼的重要。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能夠“改變你看法”的書。它並沒有提供任何“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引導你去看、去想、去感受,讓你自己去發現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邏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錶達最復雜的思想,而且還總能抓住讀者心理的“癢點”,讓你欲罷不能。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社會認同”的論述,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參考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行動,特彆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這解釋瞭為什麼“排隊”這種行為如此有效,為什麼“網紅推薦”能夠帶動銷售,原來我們都在悄悄地被“大眾”所影響。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我是否也正在盲目地追隨潮流?我是否能夠獨立做齣自己的判斷?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的,但真正讓我沉迷進去的,是作者那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和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他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將心理學的奧秘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禁感嘆:“原來是這樣!”。我至今難忘書中關於“框架效應”的講解,同一個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所帶來的結果竟然截然不同。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在接收信息時,是如何受到“呈現方式”的影響的。這不僅在營銷和廣告中有用,在人際溝通中也同樣重要。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有效地錶達自己,也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他人的意圖。它就像一本“人生說明書”,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卻能讓你更清楚地認識機器(也就是你自己)的運作原理。

評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腦洞大開,從第一個字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並沒有直接給我灌輸什麼“成功學”或者“幸福秘籍”,而是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和令人咋舌的實驗,一點點地揭示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甚至是自己都不曾察覺的運作機製。我記得其中有一個關於“選擇悖論”的例子,原本以為選擇越多越好,結果卻發現過多的選擇反而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和不滿。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比如點餐、購物,甚至是如何度過周末,是不是也因為“選擇太多”而錯過瞭真正的樂趣?作者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心理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恍然大悟,然後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經曆,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也在不經意間中瞭“心理陷阱”。這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比任何一篇心靈雞湯都要來得實在和深刻。它不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讓你明白為什麼你會這樣做,為什麼彆人會那樣做。這種對“為什麼”的探索,纔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讓我不再輕易地評判他人,也讓我更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甚至開始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決定。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瞭之後,會忍不住想要立刻分享給所有人的書!它的內容涵蓋瞭心理學的方方麵麵,但卻一點也不顯得雜亂,反而像是一張精美的拼圖,將人類復雜的內心世界,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讀起來毫無壓力,而且他總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拋齣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觀點。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承諾和一緻性”的理論,一旦我們做齣某個決定,或者錶達瞭某個觀點,我們就傾嚮於在後續的行為中保持一緻,即使這個決定或者觀點在當時並不是最理性的。這讓我迴想起自己生活中很多“死要麵子活受罪”的時刻,原來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這本書讓我對“麵子”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堅持自我和保持一緻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評分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人類行為感到好奇的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洞察人性”的百科全書。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擅長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包裹著深刻的心理學道理,讓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又能學到真東西。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眼見不一定為實”的章節,通過幾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視覺錯覺實驗,徹底顛覆瞭我對“真實”的認知。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實,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其實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它們會根據經驗、期望,甚至是個人的情感狀態,來“加工”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這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曾經的一些判斷,那些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是不是也隻是我大腦的“腦補”?這種對自身感知能力的質疑,讓我變得更加謙卑,也更加謹慎。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場心靈的“大掃除”,很多之前睏擾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現在都好像有瞭清晰的脈絡可循。作者通過深入淺齣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比如“確認偏誤”、“光環效應”、“錨定效應”等等,用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和令人捧腹的段子呈現齣來,讓人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不知不覺地就掌握瞭這些重要的心理學知識。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非理性”的部分,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但這本書卻毫不留情地揭露瞭我們在做決策時,有多少是受到情緒、直覺、甚至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為什麼同樣的價格,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接受的程度會完全不同?作者舉齣的各種例子,都讓我忍不住拍案叫絕,同時也默默地在心裏給自己打上瞭“危險”的標簽,提醒自己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要多加警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心理學理論,它更是一本關於“認識你自己”的指南。它讓你看到自己行為背後隱藏的邏輯,也讓你看到彆人行為背後的動機。這種洞察力,對於我理解人際關係,處理工作中的溝通,甚至是對待自己的生活,都帶來瞭巨大的幫助。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教你如何“操控”他人,而是讓你更深刻地理解“被操控”的可能性。作者通過大量真實的社會現象和心理實驗,揭示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各種潛移默化的因素所影響。我記得其中關於“稀缺性原理”的討論,當某樣東西變得稀缺時,人們反而會更加渴望得到它,即使它本身並沒有那麼高的價值。這讓我立刻聯想到各種促銷活動、限量發售等等,原來我們一直都在被這種心理機製所驅動。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突然被點亮瞭一盞明燈,看到瞭許多曾經看不清的“套路”。這種“看穿”的能力,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安全感,也讓我開始更加理性地麵對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和誘惑。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漲知識”。它更像是一次對自身認知的“顛覆”。作者用一種非常輕鬆幽默的方式,揭示瞭我們作為人類,在心理上存在的各種“bug”。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損失厭惡”的實驗,人們對損失的厭惡程度,遠遠大於對同等收益的喜悅感。這讓我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總是那麼害怕失敗,害怕失去,而卻不願意去嘗試那些有可能帶來巨大收益的事情?這種對“風險規避”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自己性格中保守的一麵,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接受不確定性的同時,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是“知道”心理學,而是真正地“理解”和“應用”它。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我瞭,而內容更是沒有讓我失望。它並沒有枯燥地羅列心理學理論,而是將這些理論巧妙地融入到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各種情境中,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瞭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互惠原理”的分析,為什麼彆人幫瞭我們一點小忙,我們就會覺得虧欠對方,甚至願意迴報更多?作者用生動的例子解釋瞭這種心理機製,讓我明白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非總是純粹的理性交換。這種對人性微妙之處的洞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極高的人生指導意義。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好地與人相處,也學會瞭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社會交往中的各種“潛規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