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教授帶領專業團隊傾力翻譯並鄭重推薦。
在過去的20多年間,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本書不斷進行著修訂與完善。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節結構上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新增並擴展瞭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格異常與犯罪、校園暴力與職場暴力、現代恐怖主義、對兒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內容;反映瞭的犯罪學及與犯罪有關專題的心理學理論與模型等成果;根據DSM-5進行瞭更新。
本書既可作學習犯罪心理學的專業入門教材,供相關專業的師生使用,又可為需要犯罪心理學知識的公檢法司人員提供專業知識,還可為對犯罪心理現象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提供一本“正經”版的犯罪心理學教材,甚至可為從事犯罪學、刑法學、社會學、監獄學、司法精神醫學等專業研究的學者提供美國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旨在用心理學的觀點探討犯罪問題,整閤近年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全麵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本書涉及犯罪行為的界定與分類;犯罪行為的發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學習和情境因素;攻擊和暴力行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異常人格的犯罪行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為;傷害、殺人和傢庭暴力;校園暴力;職場暴力;恐怖主義行為;性侵害行為;侵財犯罪行為;跟蹤騷擾行為;網絡欺詐行為;藥物濫用與犯罪等內容。本書體係完整、內容豐富、材料新鮮,多元包容,是一本難得的犯罪心理學佳作,可供公安、檢察、法律、司法等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犯罪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和參考。
作者簡介
Curt R. Bartol博士 曾在大學從教30餘年,教授過生物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司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心理學與法律等課程。他曾於美國卡斯爾頓州立大學創辦司法心理學研究生項目並擔任研究生院院長。作為注冊臨床心理學傢,他在地方、市級、州級和聯邦執法機關擔任警方顧問已超過25年。他的著作包括《司法心理學》(Forensic Psychology)、《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與反社會行為:一種發展的觀點》(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犯罪和犯罪心理畫像》(Criminal and Behavioral Profiling)及《心理學與法律》(Psychology and Law)等。
Anne M. Bartol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刑事司法學博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新聞學碩士。曾在大學從教20年,教授司法學、社會學和新聞學課程,並在兒童和青少年保護機構擔任社工。她還與Curt R. Bartol閤著瞭《司法心理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與反社會行為:一種發展的觀點》《犯罪和犯罪心理畫像》及《心理學與法律》等著作。她是《刑事司法與行為》(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的書評編輯和主管編輯,並發錶過多篇有關女性和刑事司法、農村地區法院以及司法心理學曆史方麵的文章。
譯者簡介
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犯罪心理學傢。齣版過專著《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主持翻譯過《犯罪心理畫像》《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研究涉及犯罪心理畫像、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心理及預防、有組織犯罪心理問題,傢庭暴力的心理影響,公安社會心理調查,犯罪高危人群心理評估等。
第一章 犯罪行為導論
犯罪理論
犯罪理論之人性觀
多學科角度的犯罪學
犯罪界定與測量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簡要迴顧:犯罪和違法的界定
總結和結論
第二章 犯罪行為溯源:發展風險因素
纍積風險模型
發展級聯模型
社會環境風險因素
父母和傢庭風險因素
心理風險因素
總結和結論
第三章 犯罪行為溯源:生物因素
遺傳與反社會行為
心理生理因素
環境風險因素
神經心理學因素
總結和結論
第四章 犯罪行為溯源:學習和情境因素
行為主義
社會學習
挫摺導緻的犯罪
情境煽動和犯罪行為的監管
道德脫離
總結和結論
第五章 攻擊和暴力
攻擊的定義
攻擊的理論觀點
攻擊和暴力中的社會學習因素
攻擊的認知模型
外顯性攻擊和隱蔽性攻擊
媒體暴力的影響
總結和結論
第六章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關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定義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本質和程度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發展理論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預防、乾預和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七章 犯罪與人格異常
何為人格異常
行為描述
人格異常的犯罪者
人格異常的心理測量
人格異常的核心因素
女性的人格異常
種族或族群差彆
未成年的人格異常者
神經生物學因素和人格異常
人格異常者的童年
對人格異常犯罪者的治療
總結和結論
第八章 犯罪與心理失常
精神疾病的界定
能力和刑事責任
特殊辯護和條件
心理失常的暴力
危險性和風險評估
總結和結論
第九章 殺人、傷害、親密伴侶與傢庭暴力
定義
殺人者的人口學及其他因素
心理學對殺人的研究
親密伴侶暴力
傢庭暴力
殺嬰
總結和結論
第十章 多重殺人、校園和職場暴力
偵查心理學
犯罪心理畫像的類型
多重殺人者
係列殺人者
濫殺者
校園暴力
職場暴力
總結和結論
第十一章 現代恐怖主義心理學
定義和實例
恐怖組織分類
恐怖分子的類型
追隨者和領袖:誰參加和誰組織
恐怖主義社會心理背景
恐怖分子的動機和辯解心理
心理效應與恐怖主義的本質
總結和結論
第十二章 性侵害
定義和統計
性侵對被害人的影響
易發生性侵的因素
性侵者的特點:誰會性侵他人
強奸的分類
對性犯罪人的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十三章 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
對兒童性侵害的發生率和流行率
性侵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性侵兒童者的特點
認知扭麯
男性性侵害兒童的模式分類
互聯網帶來的性侵害
性交易
對性侵兒童者的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十四章 入室盜竊、強闖民宅、偷竊及“白領”犯罪
入室盜竊
偷盜和偷竊機動車
詐騙和身份盜用
偷竊商店
白領犯罪和職務犯罪
總結和結論
第十五章 暴力侵財犯罪、網絡犯罪和恐嚇犯罪
搶劫
網絡犯罪
跟蹤騷擾
劫持人質犯罪
縱火罪
總結和結論
第十六章 藥物濫用與犯罪
未成年人藥物濫用
關於濫用藥物的一緻發現
毒品的主要種類
緻幻劑
興奮劑
麻醉品
俱樂部毒品:鎮靜安眠復閤藥物
酒精
藥物濫用與暴力
總結和結論
附錄一 術語錶
附錄二 縮寫詞錶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第 十 章
多重殺人、校園和職場暴力
本章目標
有關偵查心理學和犯罪心理畫像的述評和界定。
五種犯罪心理畫像的類型及參與重罪偵查的應用介紹。
概述有關係列殺人及被害人的研究。
概述有關濫殺和被害人的研究。
探討導緻多重殺人的犯罪,如校園和職場暴力。
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亞州理工學院發生的槍擊案件中,32人被殺,17人受傷。
在2009年11月得剋薩斯州鬍德堡城中心發生的武裝暴力案件中,有13人被殺,32人受傷。
在2011年7月挪威發生的暴力案件中,有77人死於爆炸和槍擊。
在2012年7月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奧羅拉電影院發生的槍擊案件中,有12人被殺,50人受傷。
在2012年8月威斯康星州奧剋裏剋(Oak Creek)的锡剋教(Sikh)寺廟發生的槍擊案件中,有6人被殺,4人受傷。
在2013年9月華盛頓特區海軍大樓發生的槍擊案件中,有12人被殺,3人受傷。
2015年8月在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參加禱告的9人被槍手射殺,這名槍手在拿齣槍射擊前,與這些遇難者平靜地坐在一起有一個半小時。
2015年9月在俄勒岡州的一所社區大學,槍手進入教室開槍射殺瞭9名學生和1名老師,還有一些人受傷。
本章將討論的濫殺案件說明一個人在一次案件中能夠造成大量人員死傷。盡管殺人犯罪是第九章的主題,但是我們在本章將考察一類非常特殊的殺人案,會涉及特殊的心理學概念。上麵列舉的每一案例以及本章引用的各種案例的作案人都事先籌劃瞭襲擊,並造成瞭大量人員傷亡。
在本章中,我們再次討論殺人犯罪,關注其異常但非罕見的方式,包括上述濫殺案件和係列殺人案。係列殺人是指個人在一段時間內接二連三地殺死諸多被害人。恐怖行為也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也屬於多重殺人的一種形式,隨後將會介紹。後,因為校園和職場暴力案件也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類案件將會在本章中分彆討論。
盡管惡性槍擊案件不斷增加,但本章討論的殺人案件仍然屬於極端犯罪形式,相對較少。即使數量較少,我們仍要考慮到這些案件對於一個社區(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的社會交往和情感生活的影響。他們帶來的恐懼和恐怖可以讓成韆上萬的人改變生活方式。而且,這類犯罪極易引起媒體的關注,某些媒體的報道還相對客觀,但更多的報道缺乏一種社會心理視角的解讀。當然,這也很重要,因為這類案件易受媒體關注和報道,從而也就容易引起研究者的關注。有些案件研究者知道,還有些案件研究者並不一定知道。對於這類犯罪案件,行為科學傢們經常試圖進行理論解釋,並將其作案人員分類。這種做法可以為司法部門提供幫助,鎖定作案人員,或者預測並預防將來的案件。盡管能夠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但是預測將要實施多重殺人案件的作案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在討論多種多重殺人案件之前,探討一下目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值得的。
偵查心理學
在近幾年,公眾相當關注犯罪心理畫像和偵查心理的研究領域。讀者無疑也非常熟悉流行的影視作品[比如,電影《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和美劇《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中齣現的情節。在流行電視劇《犯罪心理》中,演員所飾演的偵查角色源於美國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部(Behavioral Science Unit,BSU)的工作人員。本章提到的犯罪心理畫像並不限於偵查嚴重的殺人犯罪,也可以用於一般性的未偵破案件,比如係列殺人案件、係列搶劫案件或者係列盜竊案件,而不隻是本章開始時提到的可以很快知曉作案人員是誰的濫殺案件。但是,對於已知作案人員的心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能夠讓我們瞭解是什麼導緻瞭他們實施殺人犯罪,並預防類似案件。但是,必須強調的是,預測多重殺人案件的作案人是不可能的。
專業領域和學術界常常避免使用犯罪心理畫像(profiling)這個詞。其中有許多原因。,因為這項技術在美國沒有被規範,一些缺乏學曆和經驗的人也能夠自稱為這一領域的專傢,有些人在媒體上以犯罪心理畫像師自居接受采訪或寫相關博客。有時,他們的預言非常隨意。第二,這些畫像師傾嚮於依靠直覺,而非科學數據。基於現實經驗的直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沒有數據支持仍存在風險。我們將在下文繼續探討這個問題。第三,曾有人撰寫這一主題的個人經驗性著作,但對這項“技術”中不完美的地方總是輕描淡寫。第四,在小說和娛樂媒體中將犯罪心理畫像師神化瞭,把他們描述得似乎永遠不會犯錯,似乎能夠解決絕大多數的犯罪案件。基於這些原因,齣於更加專業的考慮,這一領域真正的專傢更願意稱自己為“行為分析師(behavioral analyst)”或“偵查心理學傢(investigative psychologist)”,而不是犯罪心理畫像師。
偵查心理學被英國利物浦大學偵查心理學中心主任大衛·坎特(David Canter)解釋為將心理學的研究和原理運用於對犯罪行為的偵查之中。偵查心理學要力圖迴答犯罪偵查工作中的三個基本問題(Canter & Alison,2000):
1. 哪些犯罪行為的重要特徵可以用來幫助鎖定嫌疑人並成功地將其繩之於法?
2. 怎樣通過犯罪行為中顯現的人物性格特徵來推斷嫌疑人的性彆?
3. 還有哪些犯罪案件也可能是這個人實施的?
這三個問題是偵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無論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還是英國都能夠被接受。客觀公正地說,這纔是心理學對犯罪偵查科學介入的獨到之處。近些年,世界範圍內的心理學傢基於經驗與觀察積纍數據,來幫助偵查人員破解偵查中的犯罪難題,提供相關的谘詢。例如,在美國有大量的警察和犯罪心理學會的成員以及美國心理學協會第18分會—警察與公共安全學會的成員,這些組織緻力於進行偵查心理學的研究,同時為執法部門提供有關的谘詢服務。
在本章,因為“犯罪心理畫像”這一術語已經被廣泛使用,在隨後對各種問題的討論中,我們仍保留這一術語。但是,犯罪心理畫像也有不同類型,其效果也各不相同。無論相關的公開齣版物如何錶述(Bartol & Bartol,2013),我們在此將犯罪心理畫像分為五種類型進行討論。不過,必須強調的是,犯罪調查工作中可能涉及不止一種類型。而且,本文所總結的類型並不限於多重殺人案件。
本書從心理學視角聚焦犯罪行為和反社會行為(反社會行為不都是犯罪)。事實上,所有犯罪或實施反社會行為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都深嵌於復雜的社會心理環境中,並受其係統的影響。有關“犯罪問題”的意義深遠的理論、好的研究、有應用價值的知識都要求我們理解有許多層麵的事件—從個體到個體的傢庭、同伴、學校、鄰裏、社區、文化乃至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會影響一個人的生命曆程。
毫無疑問,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個體犯罪的原因重在探尋決定性的發展路徑,同時也注重從認知的角度來解讀反社會行為。例如,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都在研究個體的犯罪路徑,已有的共識是犯罪人齣現犯罪行為可有多種發展路徑。一些人在早年就開始錶現齣犯罪行為,而另一些人成年後纔齣現犯罪行為。此外,一係列風險因素也能使個體齣現反社會行為,而這種風險同時也將保護性因素與這些個體隔離開來。對發展路徑的研究並不隻著眼於心理因素,還與對兒童心理學和青春期的研究同時進行。除瞭對發展路徑和認知能力的研究,當代研究還聚焦於生物心理學和犯罪的關係,探討遺傳和生物因素對個人行為方式的影響,特彆是對個體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我們並不認為所有的犯罪人都有心理缺陷,其中隻是一部分人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與障礙。有時,心理嚴重失常的人會實施犯罪;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因為心理失常纔犯罪的,真正心理失常的人所實施的典型犯罪往往情節輕微。一些極端的情況,如濫殺或其他令人發指的案件,主要因為媒體的關注和報道而讓許多人得齣精神病患者非常危險的結論,但這是沒有根據的。許多犯罪人有濫用藥物的問題,這種麻煩有時會導緻人齣現心理失常。情感正常的人照樣會犯罪,情感正常的人有時也會被判緩刑、被拘留或在監獄服刑。本書的前幾版和本版仍然認為,犯罪人是一個連續發展的結果。有些人的犯罪行為往往隻發生在人生的某一時期,一般是在青春期偶爾齣現犯罪;還有一些實施嚴重犯罪且不斷重復犯罪的人,其犯罪生涯往往起始於人生早年;另有一些人隻有一次性的、突發的嚴重罪行。
本書旨在盡可能完整準確地介紹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理論和實踐。書後附上的大量參考文獻證實瞭本書的綜閤性特點,然而本書不可能將所有被界定為犯罪行為的相關研究和模型盡數囊括。我們隻是選擇瞭較為典型的犯罪行為和較有代錶性的研究成果。如果你特彆關注某一種犯罪、某一個理論或模型、某一套犯罪預防或治療的方案,而在這裏沒有找到,我們仍然希望你喜歡本書呈現的內容。
本書第一章不僅介紹瞭對犯罪的界定,還介紹瞭對犯罪狀況的估計。特彆值得強調的是,在美國,許多重罪的發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這種現象極少引起公眾的注意。本書的組織體係是從一般到具體。前幾章著重討論瞭個體和社會的風險因素、發展原則、有關攻擊性的心理學(包括其生物學傾嚮)。我們還保留瞭有關異常人格的話題,因為它一直是犯罪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後麵的各章著重關注具體的犯罪類型,其中一部分是非常普通或常見的犯罪,也有一些類型雖然發生得不多,但其嚴重危害性總會引起媒體的關注,進而引發相關的研究。
本版新內容
第十一版是在第十版的基礎上擴展而成的。最顯著的變化是它反映瞭最新的犯罪學及與犯罪有關專題的心理學理論與模型等成果。每一章都有更新的文獻和案例。本書延續瞭之前共16章的結構。當然,有些主題被刪除瞭,也有些主題是新增的或得到瞭擴展。具體的改變如下:
我們提供瞭更多的有關反社會行為的研究報告,包括利用互聯網實施的犯罪(如網絡跟蹤和網絡欺淩),還有對入侵計算機的網絡犯罪的研究。
本書第一章更新瞭統一犯罪報告的犯罪統計數據和最新采集的犯罪數據。
在關於個人風險因素的一章中,介紹瞭特定的環境毒素(例如,鉛、鎘、汞、錳),這些毒素可以在人的早年對大腦發育産生負麵影響。
有關性犯罪的章節也有大幅度修改。最明顯的是對性犯罪的分類係統和對性犯罪者的類型信息進行瞭更新。
所有與《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相關的內容因其第五版(DSM-5)新近齣版也得到瞭更新。其中就心理失常的診斷進行瞭討論,同時介紹瞭如何根據DSM列齣的目錄對犯罪錶現進行鑒彆。
在本書前麵的章節中,我們討論瞭纍積風險模型與發展級聯模型,並在全書重申瞭反社會行為的風險因素既有積纍的過程,也會在個人的生命曆程中與彼此動態地交互作用。
有關未成年人的研究文獻繼續單獨成章,但有關未成年人的許多話題仍然會穿插在其他章節中(例如,未成年人藥物濫用、性罪犯以及少年被害等)。
親密伴侶暴力仍然放在關於傢庭暴力一章中,並單設瞭一節進行討論,以反映研究者對此領域的關注。這一版本還覆蓋瞭特定人群,如黃昏戀、非異性戀伴侶,以及在執法者或軍人的傢庭中發生的親密伴侶暴力。
除瞭纍積風險模型和動態級聯模型,還有許多研究模型也引人關注,包括斯坦伯格(Steinberg)提齣的青春期腦發育的雙係統模型、異常人格的雙過程模型和性犯罪的三路徑模型。雖然最新的有關犯罪行為的一般性理論還沒被提齣,但是許多論證概念的模型已被提齣並得到瞭關注。
關於恐怖主義的一章介紹瞭為何有人會加入恐怖組織並以獨狼的方式行動等新的研究。
有關藥物濫用和犯罪的一章做瞭較大幅度的更新,包括介紹瞭不斷湧現的藥物及其潛在危險性。
每一章都至少有一個專欄。專欄的內容供讀者選擇性閱讀。其主題既有介紹當代熱點話題的(例如,互聯網導緻的犯罪),又有對研究性內容的介紹(例如,有關旁觀者冷漠的研究),還有對實施項目的介紹(例如,幫教違法少年或性犯罪者的項目)。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內容,這些專欄裏還包括瞭可討論的問題。
除瞭專欄,教學材料還包括68張錶,它們是作者根據公開的文獻整理創建的。另外還有16張圖。在新版本中,每一章開頭還都保留瞭“本章主旨”,“關鍵詞”和“思考題”仍附於章末。
本書更新的內容還包括犯罪案例和案例解析,以及涉及的相關概念。前一版的一些案例和解析(例如,劫持人質案、校園槍擊案、狙擊殺人案)仍然保留,同時也涵蓋瞭之前討論過的心理學概念,但有超過半數的案例都是新近發生的,這些案件涉及心智失常辯護、濫殺、恐怖活動和法人犯罪等。
除上述新特點外,第十一版的特點還包括:
更加關注女性犯罪。
更多地介紹瞭濫用藥物的信息,特彆是未成年人濫用的藥物。
用更多的篇幅論述瞭神經心理因素對反社會行為發展的作用。
在犯罪風險評估的方法中呈現更好的結構化專業判斷。
更多地強調學齡前的經曆對預防反社會行為的重要性。
熟悉以前版本的讀者在第十一版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在第九版和第十版中,第一章對少年司法進程、少年司法曆史以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問題介紹得較少。而第十一版用瞭一章來介紹對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發展路徑的研究,與未成年人相關的諸多研究還會在其他章齣現。我們還刪除瞭有關對未成年人開辦的訓練營的內容,而增補瞭更多關於循證矯治的內容,例如,多係統治療、傢庭功能性治療和密切跟蹤項目。
在第十版中,我們沒有討論某些類型的性犯罪,如賣淫和露陰癖。我們也沒有具體介紹監獄和拘留所裏的暴力以及由擁擠或條件限製引起的心理問題。同時,也極少關注那些由政府機構裏的公務員實施的政治領域內的犯罪,盡管我們為這一話題開設瞭一個專欄。然而,鑒於這類問題一直都很重要,我們希望教授們會找到一種方法,將其中一些主題放在課程之中。
本書是學習犯罪行為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犯罪與違法、司法心理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教材,所承載的資料是30多年的課堂教學的成果。偏重心理學的理論和概念使本教材與其他犯罪學教材有所不同,因為後者更偏重社會學基礎。本書的主旨是圍繞復雜的犯罪話題盡可能引用並介紹有關犯罪行為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們要感謝以下教授和學者,他們在審讀本書第十版時提供瞭許多有幫助性的改進建議。他們是美國猶他大學的Larry Bench;美國伊利社區學院的Tomasina Cook;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斯坦尼斯洛斯分校的Phyllis Gerstenfeld;美國休薩托尼剋社區學院的Edward Keane;美國麥肯商業與技術學院的Kelly Roth;美國濛特剋萊爾州立大學的Christopher Salvatore;美國聖伊麗莎白學院的Jeffrey Segal;美國馬裏蘭大學的Ben Stevenson。
我們衷心地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
Curt R. Bartol
Anne M. Bartol
不得不說,《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它不僅僅是講述犯罪,更是在解讀人之所以為人的復雜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理性選擇理論”和“生命曆程理論”的比較分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視角,卻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犯罪行為的發生,讓我看到瞭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多元化和深度。書中對於“犯罪預防”和“矯正心理”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這項研究的實用價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是為我們如何構建更安全的社會、如何幫助那些迷失方嚮的人們提供瞭寶貴的思路。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對於任何對人類行為、社會問題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它不僅能夠拓寬你的視野,更能夠讓你對這個世界産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負責任的態度。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外在世界充滿好奇,並且對人性深處總想一探究竟的讀者來說,《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無疑是一份絕佳的禮物。它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瞭那些隱藏在平靜生活錶麵下的暗流湧動。書中對“報復心理”的復雜性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怨恨、憤怒、以及對正義的扭麯追求是如何將一個人推嚮深淵的。同時,我也在書中感受到瞭人性中那股微弱但又強大的“良知”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可能存在著一絲救贖的希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瞭解犯罪心理,不僅僅是為瞭滿足窺探欲,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更好地保護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它是一本讓你在閱讀後,會忍不住反復思考,並且對生活産生更深刻洞察的書。
評分這部《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語言流暢且富有力量,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在娓娓道來一個個撲朔迷離的案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案例時那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既不迴避血腥和殘忍,又能保持科學的嚴謹性,不帶個人情緒的褒貶。書中對“犯罪動機”的剖析尤其精彩,從最初的生理欲望,到復雜的心理需求,再到極端的意識形態,作者層層遞進,將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犯罪動機,梳理得清晰而有條理。我常常在閱讀時,忍不住停下來,嘗試著去推斷接下來的發展,去猜測犯罪者下一步的行動,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也參與到瞭這場智力博弈之中。而且,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犯罪者標簽化為“壞人”,而是努力去揭示他們之所以如此的心理機製,雖然這並不意味著為他們的行為開脫,但卻讓我更加理解瞭人性的復雜性。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我對作者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都充滿瞭敬意。
評分這本書簡直像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我對人類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有瞭前所未有的理解。我一直對犯罪心理學這個領域充滿好奇,但之前接觸到的資料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通俗化,總覺得隔靴搔癢。這次拿到《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翻開第一頁就感覺不一樣瞭。作者並非僅僅羅列那些令人發指的犯罪案例,而是深入剖析瞭形成這些行為背後錯綜復雜的心理動因。從童年經曆、傢庭環境,到社會因素、認知偏差,再到人格特質、精神疾病,書中層層剝繭,將那些看似無法理解的極端行為,一點點地還原到可供分析的心理軌跡上。我尤其被書中對“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詳盡解讀所吸引,那些冷酷無情、缺乏同情心的個體,在書中被描繪得立體而可怖,但同時又引發瞭我對他們如何形成的深深思考。書中舉齣的案例,雖然殘酷,卻引人入勝,讓我不禁代入其中,試圖去揣摩犯罪者的想法,去理解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深淵的。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犯罪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理解那些我們極力想迴避的陰暗麵。即使是對犯罪心理學毫無基礎的讀者,也能在書中找到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清晰易懂的解釋,仿佛有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地帶領你一步步走進這個神秘而又充滿挑戰的領域。
評分《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我之前可能習慣於將犯罪行為簡單地歸咎於“壞人做壞事”,而這本書則教會我,要用更加係統、更加科學的視角去審視這個問題。書中對“認知失調”在犯罪行為中的作用的分析,讓我明白,很多時候,犯罪者並不是一開始就抱著“犯罪”的目的,而是在某些心理失衡的情況下,逐漸接受並閤理化自己的錯誤行為。同時,書中對“傢庭暴力”和“童年創傷”與犯罪之間聯係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社會問題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童年時期,這引發瞭我對傢庭教育和社會支持體係的深層反思。這本書讓我更加理性地看待犯罪,不再被情緒所左右,而是試圖去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機製。
評分這部《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的書,簡直就是一本偵探小說,但它所講述的故事,卻比任何虛構的陰謀都更加真實和震撼。作者在分析犯罪心理時,運用瞭大量的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並且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案例之中,讀起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識彆欺騙”的章節,那些關於微錶情、語言模式、以及非語言信號的解讀,讓我覺得非常實用,仿佛自己也掌握瞭一些“讀心術”。而且,書中對“從眾心理”和“群體壓力”在犯罪行為中扮演的角色進行瞭深刻的剖析,這讓我對集體作惡的現象有瞭更清晰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犯罪並非個彆“異類”的行為,而往往與更廣泛的社會心理現象息息相關。
評分我一直覺得,人性的善惡界限並非涇渭分明,而《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這本書,更是將這種復雜性展現得淋灕盡緻。書中對“被害者心理”的探討,讓我感到格外觸動。我之前可能更多地關注犯罪者的心理,而這本書則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捲入不幸事件的人們,他們的恐懼、無助、以及在創傷後的心理恢復過程,都得到瞭細緻的描繪。這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犯罪對個體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也更加體會到心理援助和法律救助的重要性。書中關於“犯罪心理的演變”的分析,也讓我認識到,很多時候,一個看似普通的個體,在特定的環境和壓力下,也可能走嚮犯罪的道路,這引發瞭我對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個體選擇的深度思考。它讓我明白,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好人”或“壞人”來劃分人群,而是需要理解個體行為背後的多重因素。這本書讓我更加 empathy(同理心),也更加警醒。
評分作為一名對社會學和心理學都有所涉獵的讀者,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將兩者有效結閤的讀物,而《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不僅僅是關於個人心理層麵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瞭社會結構、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等宏觀因素在塑造犯罪行為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對“社會學習理論”的闡述,讓我對“近墨者黑”這句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些在充滿暴力和犯罪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個體,其行為模式受到周圍潛移默化的影響,仿佛一張無形的網,將他們逐漸拖入泥沼。同時,書中也探討瞭社會製度的失靈、法律的漏洞以及媒體的渲染如何在某些情況下助長瞭犯罪的發生,這些都引發瞭我對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讀完關於“犯罪亞文化”的章節,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電影和電視劇中的情節,那些看似獨立的犯罪個體,其實可能都隸屬於某個特定的群體,擁有著一套自洽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本書讓我明白,要真正理解犯罪,就必須跳齣個體狹隘的視角,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它讓我意識到,解決犯罪問題,絕非僅僅依靠嚴刑峻法,更需要從社會根源上進行治理和乾預。
評分翻開《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我就被捲入瞭一個充滿謎團的世界,但這些謎團並非令人費解的故弄玄虛,而是作者精心編織的、基於科學分析的邏輯推理。書中對“罪犯的心理特徵”的描繪,讓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他們或狡猾,或偏執,或歇斯底裏,但無一例外,都展現瞭人類精神世界的扭麯和裂痕。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模仿犯罪”的章節,這讓我認識到,媒體的報道和公眾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成為犯罪的催化劑,這背後涉及復雜的心理傳播和社會效應,書中對此的剖析鞭闢入裏。同時,我也在書中看到瞭人性中的脆弱與堅韌,看到個體在極端壓力下所爆發齣的能量,無論是走嚮毀滅還是走嚮重生,都充滿瞭令人深思的力量。這本書讓我對“人性”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敬畏,它既可以孕育齣天使,也可以滋生齣魔鬼,而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微妙的平衡綫上行走。
評分坦白說,在接觸《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之前,我對於犯罪心理學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一些通俗讀物和影視作品,總覺得那些都是虛構或者被誇大瞭的情節。但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將犯罪心理學的理論體係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並且通過大量真實案例進行佐證,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觸目驚心的犯罪世界。書中關於“犯罪心理畫像”的章節,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通過對犯罪現場的痕跡、犯罪者的行為模式、以及被害者的特徵,真的可以勾勒齣犯罪者的基本畫像,這簡直就像是為破案提供瞭“藍圖”。而且,書中對於不同類型犯罪的心理分析,例如連環殺手、性犯罪者、金融犯罪者等等,都各有側重,深入淺齣,讓我對這些不同“類型”的罪犯有瞭更為具體的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滿足瞭我對“獵奇”心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意識到,理解犯罪,是為瞭更好地預防和製止犯罪,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
評分買給我可愛的女朋友的,還沒開封,書麵巨大,應該不錯,希望我可愛的女朋友能夠一直樂觀,一直堅強,不改掘強,永遠幸福。你是我的陽光。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快遞速度很快,書也質量也挺好的,很實用
評分你的手機沒有流量總計拖著我一條電話?!你的人生態度是
評分還行吧,就是發票是電子的,但是我沒有選擇電子發票,還得自己打印!!
評分快遞給力,客服態度特彆好。看瞭再來評價。
評分1111111111111111
評分完美,京東自營是我必買的購書旅點,每次都是幾大箱,相信京東,相信東哥。加油!
評分溫故而知新,最喜歡的三本書包裝精美,新版的印刷和編排更是好看。
評分買瞭送人的,很大一本,應該是正版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