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组织,首先要改变个人
改变个人,要突破传统的心理障碍
这是一本管理类的经典书。聚焦了商业模式变化的大环境,研究了脸书、谷歌、***及联想等互联网创新企业的经验和过程,对当今企业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如今,变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变革的困难也是横陈在组织面前的巨大障碍。 本书揭示了组织变革不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聚焦于员工个人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源于“心理地图”,既有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改变,变革和创新的征程就永远不会开始。
吉维
男,197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在读,现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副处长。
1995年7月大学毕业以来,先后任上海机械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外销业务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建局(环保局)科员、副主任科员、办公室副主任、团委书记,浦东新区合庆镇镇长助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浦东新区区委办公室综合处、督查处副处长,上海市委组织部副调研员、副处长。
1998年获上海市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2002年参加上海市50100工程赴美国华盛顿研究WTO规则与贸易救济政策并发表贸易与环境方面的论文。
J. 斯图尔特?布莱克(J. Stewart Black)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全球领导力和战略学教授。曾在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阿莫斯?塔克工商管理学院(the Amos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任教。
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研究变革和转型的学者,他经常出席一些国际会议和企业活动并做主旨演讲。也经常被邀请与行业内领袖企业合作,就战略及战略变革问题开展研究,特别是培育领导者和高能经理人如何在公司发起和实行变革。
对任何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来说,本书提供了领导一场战略变革的路线图。
——比尔?马里奥特(Bill Marriott)
万豪国际集团(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主席兼CEO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承认有变革的需求。《从1开始》带领读者走出现代领导学理论的复杂迷宫,传授了一种将旧有行动模式转化为崭新战略控制的有用框架,同时强调了人的决定性作用。
——爱德华?多尔曼(Edward Dolman)
佳士得拍卖公司(Christie's International plc)CEO
终于有一本书说到点子上了。组织不会改变,而人会改变。《从1开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
——杰克?曾格(Jack Zenger)
The Extraordinary Leader的作者,曾格-福克曼公司(Zenger Folkman)共同创始人兼CEO
令人欣喜的是,在所有有关变革的书籍中,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如何“领导”变革而不是“管理”变革。领导者主动创造变革而不是被动应对变革。该书以人为中心展开论述,指出人的真正改变极为重要,而这涉及领导学的核心要义。
——理查德?D. 汉克斯(Richard D.Hanks)
传立媒体技术公司(Mindshare Technologies)主席兼总裁
《从1开始》一书的框架结构新颖独特,对一些观点进行了简单的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见解,这些见解将使您在挑战变革的过程中如虎添翼。
——戴维?N. 狄基里欧(David N.DiGiulio)
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研发部顾问、前副总裁
如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大和*重要的挑战之一是,成功地领导战略变革。布莱克(Black)为我们应对这种挑战提供了一整套实用的概念和工具。
——苏?李(Sue Lee)
森科能源公司(Suncor Energy, Inc.)人力资源与通信部高级副总裁
第一章 领导战略性变革所面临的挑战 / 1
失败的比例 / 5
不容忽视的真相 / 6
影响变革的动态因素 / 15
变革的含义 / 27
挑战的难题 / 34
删繁就简,重在应用 / 40
变革的基本因素 / 43
全书概述 / 47
第二章 第一道障碍:未能看到 / 51
成功的光环蒙蔽了双眼 / 60
以自我为中心 / 70
歪曲了我们的视野 / 79
竖版地图 / 88
变革的困境 / 91 综述 / 94
第三章 突破第一道障碍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人们看到变革的需要 / 97
对比法 / 98
面对法 / 99
对比法和面对法的组合运用 / 100
创造高强度对比和面对 / 107
综述 / 122
第四章 第二道障碍:未能行动 / 125
明确:新的正确的事情 / 128
能力 / 132
后果 / 139
综述 / 145
第五章 突破第二道障碍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人们行动起来 / 148
第一步:目标 / 150
第二步: 资源 / 155
第三步:奖励 / 161
变革始于个人,但从哪里开始呢 / 166
综述 / 172
第六章 第三道障碍:未能完成 / 174
变得疲惫 / 177
变得迷茫 / 191
突破最后一道心理障碍 / 195
第七章 突破第三道障碍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变革 / 196
提供榜样 / 197 描绘进展 /
212 综述 / 220
第八章 综述 / 222
数字化的破坏力 / 223
一次呼叫解决所有问题 / 235
自我变革 / 244
综述 / 253
第九章 走在变革曲线之前 / 260
危机性变革 / 261
反应性变革 / 265
预期性变革 / 267
每种类型变革的成本和难度 / 273
变革的代价 / 278
结论 / 284
第一章 领导战略性变革所面临的挑战
不久前,我与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姑且叫她玛丽亚)探讨起她正在公司里推行的一项重要转型计划。玛丽亚花了几分钟时间对她的变革计划做了阐释,并请我推荐一些关于领导战略性变革方面的、有参考价值的书籍或文章。我顺便提及说,实际上我正在写一本关于这个题目的书。玛丽亚很有礼貌地对我表示祝贺,然后问道:“你这本书里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吗?”
“创新之处一目了然,”我答道,“大多数关于变革的书把目标和手段给弄颠倒了。他们往往采取‘组织导入法’,也就是列举一些组织管理手段,如奖励制度、组织结构、绩效管理过程等,以期能借此领导变革。这种观点的逻辑前提是,如果你改变了一个组织,那么组织中的个体也将随之改变。”
由于玛丽亚先前向我简要介绍的变革计划恰恰是从公司入手,她似乎听出我暗示她的观点是错误的,因而显得有些吃惊。我鼓起勇气接着说:“我的研究成果和过往经历告诉我,真正起作用的是‘个体导出法’。要想获得持久的成功,必须首先改变组织中的个体,然后采用组织管理手段固化这种改变。这是因为组织变革的深度和速度,依赖于其个体成员集体做出改变的深度和速度。”我给出的结论是,“除非组织的个体发生改变,否则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将无从谈
起”。尽管我的一席话对玛丽亚的战略变革方案颇有否定之意,但我最后关于“个体改变是组织变革的前提”的论断似乎得到了她的认同。
当发现她对我的观点产生了一点兴趣时,我决定再举一个例子进一步强化。我讲到一个大型工业公司最近斥巨资启用了一套新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该公司之所以要启用这套系统,是因为公司大部分重要客户的信息储存在一些即将退休的资深员工的脑子里。在这种状况下,对公司客户信息的抢救挖掘和系统整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公司在一个大范围会议上正式启动新的CRM 系统,接着对销售人员进行了新系统的培训。然而,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华丽登场3个月后,几乎没有一位销售人员在使用这个系统。简单的改变管理系统没有能够改变员工的行为。
说到这儿,玛丽亚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我乘势推出了第二个例子。这个案例的主角是欧洲一家大型特种化学品公司。在新任首席执行官的执掌下,公司大张旗鼓地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新架构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诸如技术、法律、人力资源和供应链等后台支持部门,从分散的事业部整合为全球共享的服务中心。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服务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并节省成本。但是,新的公司架构高调登场一年后,部门和员工的行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事实上,大多数事业部负责人在部门内仍然拥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这些员工像从前那样承担着功能性任务(技术、法律、人力资源等),而并非如设想的那样被整合为全球共享的服务中心。可是,这些事业部负责人都很聪明地创设出一些新的头衔,以掩盖其对公司决策的阳奉阴违。比如,一位事业部负责人就将他旗下的人力资源总监改称为“无形资产部主管”。
玛丽亚听完这个例子后笑着说,在她的职业生涯里这样的例子也曾不止一次碰到过。我随后重申了自己的核心观点:“推动组织实现有效变革,需要采取‘个体导出法’而不是‘组织导入法’。也就是说,要想改变组织,你必须首先改变组织内的个人。”看到玛丽亚基本认同我的观点,我最后总结说:“有时候,改变组织内的个人意味着从改变你自己做起。”对我的这个观点,有些人会称之为大胆,而另外一些人也许会斥之为愚蠢。
玛丽亚听了我的结语后沉思片刻,回应说:“你说出这段话的时机有趣得很。实际上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了推动公司的转型,我所在的团队和公司的其他重要领导者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我已经开始意识到,我本人及我的领导方式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此后,我们的交谈更多地围绕她认为应该做出的改变展开的。
让我切换一下场景,请出你——我亲爱的读者——参加我们的讨论。让我们假定,你和玛丽亚一样暂且认可我的第一个逻辑前提,即简单地改变组织的特征,诸如组织结构或信息系统,并不一定会导致组织内的个体改变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继续假定,你也相信为了改变你所在的组织,你必须首先改变组织内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尽管你接受了这两个重要观点,你可能仍然会问自己:“好吧,但我真的需要阅读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吗?领导一场变革到底有多困难?”
前 言
毫无疑问,我们正面临人类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挑战和机遇之一。当我们航行在现代商业的大洋之上,我们发现在这个时代,即使是最老练和经验丰富的高管和公司,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强劲而变幻莫测的风向、海潮和波浪,也会感到头晕目眩。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公司抓住机遇跃上了新的巅峰,而另一些公司则不幸沉沦直至失败的海底。举例来说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吧:当2002年本书的第1版送到出版商那里去的时候,维基百科(Wikipedia)浮出了水面,其内容量是《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5倍,而后者在过去的250多年里一直被视作是百科全书的祖师爷和代名词。在第1版和第2版之间的短短6年里,一个新的公司来到了世界上,并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其他企业都要更多和更快地赢得了客户。这个企业就是脸书(Facebook)。值得关注的是,当本书的第3版送到出版商那里去的时候,如果把脸书看作是一个国家,它将是地球上第三大国。它的用户已达11.5亿人,紧随人口第二大国印度12.7亿人之后。
因此,我们即将驶入的不是平和宁静的水域,而是充满机遇和风险的动荡不安的海洋。当我们跨入这样的一个未来,政府和商界领袖们将要面对的是永无止境的变化:技术的、社会的、人口的、竞争对手的、供应商的、政府的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向来得之不易。在未来纷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预计这种变革将会变得更具挑战性。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何50%~70%的战略性变革计划以失败而告终。鉴于上述变革计划的平均失败率是如此之高,成功与不成功的公司及高管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变革。
本书正是围绕实施变革的过程而展开。我将首先概述大多数变革计划的失败原因,接下来叙述的是,为了避免犯那些常见的错误并最终成功地领导战略变革,你所能够采取的措施。我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经历告诉我,实现成功变革的关键不是改变诸如信息、薪酬和通信等系统,而是改变人。如果你不能使你的员工看到变革的必要性,从而做出需要做出的改变并且坚持到底,那么你所有花费在信息、薪酬和通信系统上的时间和金钱,将与新的组织架构一道被白白地浪费掉。
这也就是我相信本书将为公司高管和经理人员提供独特价值的原因了。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肯定的是,人已经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并成为公司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然而,世界处于永恒变动之中的特性意味着,公司的高管们不能简单地向员工发出一项任务指令,让员工按某种方式干活,然后将公司切入自动驾驶状态。一项新的技术、一个新的竞争者、一条新的政府规章,或者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都能使今天正确无比的事物变成明天的一无是处。如果公司的高管和经理人员能够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帮助员工看到变革的必要性,提供实施变革所必需的资源,继续跟踪并强化已经出现的变化,那么员工将能够推动公司向前发展。如若不能,那么公司在未来将远远不能实现事先规划好的前景。
这个世界如今正处于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我们站在了新世纪的门槛上,无数激动人心的变革就在前方。50年以后,当我们回顾所取得的成功或遭受的失败,我相信大多数成功或失败,是由今天有能力或无能力领导战略变革的人们所决定的。我希望本书能在一些细小的方面,对帮助高管和经理人员成为本公司或这个世界上更加成功的变革领导者发挥过积极的影响。
J·斯图尔特·布莱克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把“组织变革”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而是把它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并且将核心聚焦在“人”的身上。我一直觉得,很多组织在推行变革时,过于强调技术和流程,却忽略了最关键的要素——人的感受和认知。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但极具力量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触动组织成员的内心,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书中提出的理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造安全感”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只有当人们感受到安全,他们才敢于尝试新事物,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正是变革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强迫”别人改变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引导”和“赋能”的书。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变革”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塑,一种精神的觉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套“改变人心”的秘籍,充满了信心去应对未来的组织挑战,并且更加相信,真正的组织变革,始于每一个个体的觉醒和成长。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组织变革”这个概念总是带着一丝敬畏,甚至有些畏惧。总觉得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各种利益的博弈和人性的考验。然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变革的迷宫,让我看到了清晰的路径。作者用一种极其人性化的视角,将“改变组织成员”视为变革的基石,这一点我深以为然。书中没有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激发个体的积极性、重塑集体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组织整体的转型。我最受益的一点是,作者强调了“从小处着手”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而是要从最小的单位——每一个个体——开始改变,然后通过星星之火,逐渐燎原。书中的一些沟通技巧和激励策略,非常实用,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它让我明白,变革不是一场疾风骤雨,而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演变,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投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改”的书,更是一本教我们如何“赋能”的书,如何让每个人都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并为之贡献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变革”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触手可及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人”的深刻洞察,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关于组织变革的全新视角。我一直认为,组织变革的难点往往不在于战略的制定,而在于执行过程中的人性阻碍。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痛点,并且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作者并没有回避变革过程中的冲突和抵触,反而将它们视为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并且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转化这些负面情绪。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动机”和“认同”的深入剖析。它让我明白,强制性的改变往往难以持久,而真正有效的变革,是源于组织成员内心深处的认同和驱动。书中的一些方法论,比如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建立共识,如何通过赋能来激发自主性,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它让我意识到,变革的成功,不在于有多少高级的工具和流程,而在于有多少人愿意发自内心地去拥抱和参与。它鼓励我们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开始,去构建一个更具活力和适应性的组织。这本书让我仿佛醍醐灌顶,明白了许多曾经困扰我的组织变革难题的症结所在,并且为我指明了突破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管理学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激发人性潜能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对于那些在变革的洪流中感到迷茫、甚至有些绝望的组织来说,它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充满智慧的路线图。从封面设计就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翻开书页,这种感觉只会愈发强烈。作者并没有空谈那些虚无缥缈的管理理论,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人。他深刻地认识到,任何宏伟的组织变革,最终都取决于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思想转变和行为调整。书中的案例分析尤为精彩,每一个都充满了真实感,让我们看到了“从1开始”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需要耐心、勇气和策略去践行的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改变组织成员”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仿佛能直接触及到内心最深处的抗拒和疑虑,然后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推动组织变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激发个体潜能、重塑集体信念的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在思考如何“改变”别人,更多的是在反思自己如何成为那个“改变”的催化剂,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它鼓励我们从小处着手,从微小的行动开始,一点一点地累积,最终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推动整个组织迈向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变革”的本质,它不是冰冷的流程和制度,而是温暖的人性与集体的愿景相结合的产物。
评分我常常觉得,很多关于组织变革的书籍,读起来总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理论居多,实践性不强,让人读完后仍然不知道从何下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组织变革中“人”的关键作用。作者并没有回避变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阻力,反而将这些阻力视为常态,并提供了应对的策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为什么”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种从根源出发的分析,让整个变革过程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获得组织成员的认同。书中的方法论,无论是关于沟通、激励,还是关于建立信任、赋能,都显得格外有条理,并且充满了实操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如何“创造一个支持变革的环境”时,提出的那些具体建议,比如如何设计开放的对话空间,如何鼓励试错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践中能够立刻落地的方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变革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需要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引导,去激发每个成员内心深处的潜能,让他们成为变革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不仅指明了方向,还为我们铺平了道路,让我们在充满挑战的变革之路上,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
评分非常好!
评分2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2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2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2111111111111111111111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