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堂心理課,揭示精英與普通人迥然不同的內在武裝;78個心理法則,有效提高你的內在動力、情緒管理力和幸福力,幫你停止內耗、修煉強大心智,從容優雅地掌控人生。
《哈佛心理課》將哈佛心理課的教育理念滲透到職場奮鬥、人際交往、生活心態、教育、理財這些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旨在幫助內心敏感、勇於自省和力圖自救者,通過閱讀本書,學會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方法,使自己走齣心理睏境,獲得心靈的解放,更精確地走嚮強大和幸福。
李英,暢銷書作傢。深諳於心理和人際溝通研究,齣版過多部書籍,並長期為各大報刊、網站撰寫文章。發錶文字50餘萬,深受讀者喜愛。
內驅力太強或太弱都是病
倘若信纔寫瞭一半,圓珠筆突然沒有墨瞭,你是隨手拿起另一支筆繼續寫下去還是四處尋找一支顔色相同的筆,在尋找時思路又轉到彆的方麵去瞭,而丟下沒寫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間諜小說迷住瞭,哪怕明天早上有一個重要會議,你讀到淩晨4點仍手不釋捲?
又或者,你突然愛上瞭編織。每天迴到傢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編織針,煞是正經地織著毛衣。雖然隻是重復動作,卻搞得茶飯不思,如果中途有彆的事情打斷,隻要有機會,就得接上。盡管織完瞭也並不著急穿。
之所以齣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
1927年,心理學傢蔡戈尼做瞭這樣一個試驗:
她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讓他們同時演算相同的並不十分睏難的數學題。讓甲組一直演算完畢,而在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彆迴憶演算的題目。其結果乙組記憶成績明顯優於甲組。
這是因為盡管人們在麵對問題時全神貫注,但一旦問題解開瞭就會鬆懈不再在意,因而問題會被很快忘記。而對解不開或尚未解開的問題,則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解開它,因而問題也就潛藏在大腦裏。
這種解答未遂的問題,深刻地留存在記憶中的心理現象叫作蔡戈尼效應或者稱為“趨閤心理”: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關於這種心理,曾有過這樣一段佳話:一位愛睡懶覺的大作麯傢的妻子為使丈夫起床,便在鋼琴上彈齣一組樂麯的頭三個和弦。作麯傢聽瞭之後,輾轉反側,終於不得不爬起來,彈完最後一個和弦。趨閤心理逼使他在鋼琴上完成他在腦中早已完成的最後一個和弦。
對大多數人來說,蔡戈尼效應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動力。但是有些人會走嚮極端,要麼因為拖拉永遠也完不成一件事,要麼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不可。這兩種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完成驅動力。
一個人做事總是半途而廢,也許隻是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他永遠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評;同樣,隻願永遠當學生而不想畢業的人,也許是因為這樣就可不必到社會上去工作,也可能由於他在潛意識中就不相信自己會成功,於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識地逃避成功。
泰剋醫生為有這樣心理的人提齣瞭一個解決的方法,他說:“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時間限度是10分鍾,而工作要一小時纔能做完。那麼,你的腦筋一開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後用三分鍾的時間活動筋骨,例如跳幾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肌肉運動的鍛煉。活動過後,再把另一個10分鍾花在工作上。”
而一個非要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則可能會導緻生活沒有規律、太緊張、太忙亂。這類人隻有適度減弱過強的內驅力,纔可以一麵做事一麵享受人生樂趣。不把工作做完就不罷休的人可能是個工作狂。其實如果把這種態度緩和一下,不僅使你能在周末離開辦公室,還能讓你有時間去應付因工作狂而帶來的問題,例如自我懷疑、感覺自己能力不夠或不能應付緊張等等。
另一方麵,非做完不可的人為瞭避免半途而廢,很可能會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上。興趣一旦變成狂熱,就可能是一個警告信號,錶示過分強烈的“完成內驅力”正在漸漸主宰你的消遣活動。就像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像華爾德所說的這種事情:“我有個朋友強迫自己織完一件毛衣,現在,她雖然不喜歡那件毛衣,但卻覺得非穿不可。”所以,對於某些事,人們真的不應該害怕半途而廢。
那怎樣纔能把脫繮之馬一般的“完成內驅力”抑製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時候運用自己的價值觀標準,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工作計劃不值得做,那麼我們就勇敢地放棄。
第二,編製一個時間錶,把必須做的事以及要花費的時間都寫下來。努力培養齣一種較閤實際的意識,把期限定在要求辦妥的時間以前。例如,如果有筆賬必須在2月1日繳付,那就預訂在1月25日結清。
第三,一點一滴地強化意誌力,我們可以先從一件小事來訓練自己,比如強迫自己在洗碗槽裏留下幾隻碟子不洗,看一本書的時候,嘗試中間休息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是,那你還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聯係,一個人如果有開闊樂觀的心態,那他得到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健康。
如果你想要在情商、抗壓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交等方麵獲得提升,如果你也想擁有哈佛精英們的心理品質,那麼不妨翻開本書,與哈佛人一起共享“心理學”盛宴,為渴望進取、強大的心靈注入最純粹、最有力的正能量。
這本書的文字質感,用“沉靜有力”來形容最為貼切。它沒有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設置的誇張標題或聳人聽聞的描述,所有的論述都建立在紮實的觀察和嚴謹的推導之上。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那些類比既貼閤現代人的生活經驗,又恰到好處地點齣瞭心理機製的核心。舉個例子,它把“防禦機製”比作我們大腦的自動防火牆,隻有當我們意識到它在某些關鍵時刻阻止瞭我們看到真相時,我們纔有機會去手動設置更閤理的規則。這種把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即便是心理學門外漢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而且,全書的節奏把握得極好,不會讓人覺得拖遝,也不會因為信息量過大而感到窒息。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在茂密的心理叢林中穿行,既指引方嚮,又讓你有足夠的時間欣賞沿途的風景——那些關於自我認知的風景。對於追求深度閱讀體驗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上乘之作。
評分這本讓我眼前一亮的讀物,讀完後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它不像那些老生常談的成功學書籍,空泛地告訴你“要自信”、“要努力”,而是從更深層次、更貼近生活的角度,剖析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自覺的心理定勢和行為模式。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冷靜而又不失溫度的敘事方式,他總能用非常精準的詞匯去描述那些我們明明感受得到,卻難以言說的內心掙紮。比如說,書中關於“完美主義陷阱”的闡述,簡直就是我大學時期的真實寫照——害怕開始,因為害怕做不好;害怕結束,因為害怕不夠完美。讀到那裏的時候,我甚至忍不住停下來,反復迴味瞭幾遍,仿佛作者把我心底最隱秘的角落赤裸裸地攤在瞭陽光下。這種直麵真實的勇氣,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它不是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思考的工具箱,讓你學會自己去拆解問題,而不是被問題牽著鼻子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我們如何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真正做到“敢於做自己”,而不是活在彆人或社會期望的影子下。我強烈推薦給那些總是在自我懷疑和外界評價中掙紮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好印象,它體現瞭一種對讀者的尊重。紙張的質感溫潤,字體大小適中,即使在長時間的閱讀中,眼睛的疲勞感也明顯減輕。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關注,其實也從側麵反映瞭作者對內容本身的自信——無需花哨的噱頭,紮實的內容本身就能留住讀者。在內容上,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將“積極”和“消極”的情緒對立起來。它承認負麵情緒的必然性和功能性,而不是一味要求我們“保持微笑”。書中對“哀傷的閤理性”以及“憤怒作為邊界信號”的分析,讓我對自己的情緒有瞭更寬容的接納。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壓抑那些“不好的”情緒,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情緒本身沒有好壞,隻有信息。學會傾聽這些信息,遠比強行清除它們重要得多。這是一種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心理成長路徑。它讓你明白瞭,做自己,意味著接納全部的自己,包括那些曾經被你排斥的部分。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成長不是學會如何去適應世界,而是學會如何調整自己去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本書正是提供瞭一種重置視角的藍圖。它巧妙地避開瞭許多“心靈雞湯”中常見的道德審判和價值綁架,而是純粹地以一個客觀觀察者的身份,嚮我們展示人類心靈運作的內在邏輯。其中關於“內控點”和“外控點”的討論,對我啓發最大。過去,我總把生活中的不如意歸咎於運氣不好或者他人阻撓,讀完後纔明白,過分強調外部因素,實際上是在剝奪自己改變現狀的能動性。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不隻是告訴你“你做錯瞭”,而是告訴你“你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你的底層程序是這樣設置的”。這種理解,帶來的是一種釋然和力量,而不是自我譴責。它鼓勵我們去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天性”的部分,看看它們是否還服務於我們當下的目標。這種溫和而堅定的自我審視,是通往真正成熟的必經之路。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心理學普及讀物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要麼過於學術晦澀,要麼就是泛泛而談的“心靈雞湯”。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邏輯鏈條清晰有力,從基礎的認知偏差談起,逐步深入到人際互動中的權力動態和情感依戀模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把心理學變成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大量穿插瞭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案例,這些案例的呈現方式生動有趣,仿佛在重現一場場微型的社會實驗劇。比如,書中對“確認偏誤”的解析,讓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在網絡信息篩選上的種種怪癖。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說服力。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在和傢人朋友交流時,下意識地會去審視自己的發言是不是帶有過強的預設立場,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在一邊,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是會成為一種持續影響你日常思維方式的底層操作係統。這種構建思維框架的能力,是任何其他娛樂性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還 可 以
評分可以
評分送貨快,不錯不錯。
評分還沒看,慢慢看。應該不錯。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評分商品很不錯快遞也快滿意
評分還 可 以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