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講聚焦之“道”的書。作者以他東西結閤的成長經曆和對聚焦的融會貫通形成瞭這本書的獨特風格。這是一本顛覆現今心理谘詢理論和概念的書。作者在對簡德林哲學的理解和發展的基礎上,要更新換代心理臨床學和傾聽。
作者簡介
池見 陽(Ikemi Akira)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專業畢業
醫學博士(産業醫科大學,1989)
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心理學研究科臨床心理專業教授
臨床心理師
著作: 《傾聽心的聲音:通過實感淺談心理學》
(『心のメッセージを聴く:実感が語る心理學』)講談社(1995)
《我的聚焦 = 心理谘詢:用語言錶達此刻的生命》
(『僕のフォーカシング=カウンセリング:ひとときの生を言い錶す』)創元社(2010)
《藝術錶達的核心:聚焦取嚮的藝術治療》
(『アート錶現のこころ:フォーカシング指嚮アートセラピー』)誠信書房 共著(2012)
譯者簡介
李 明
日本國立香川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碩士
國際聚焦協會認證聚焦協調員
國際聚焦協會認證聚焦培訓師
聚焦取嚮心理治療師(FOT)
中文版推薦序
譯者序
中文版前言
執筆者介紹
序言
第1章 古典心理治療理論
1.心理治療的種類和人性觀
2.心理治療、精神分析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
3.行為療法的三個時代
第2章 感覺是如何存在的
1.心理治療與“感覺”
2. 體會和感受
3.感覺是如何存在的?
第3章 在說“感覺”的時候發生瞭什麼
1.感覺與語言
2. 心理臨床與隱喻
3.體驗過程方式(通過EXP量錶)的視角
第4章 治療師在傾聽時發生瞭什麼
1.治療師在傾聽的時候發生瞭什麼?
2.反射
3.追體驗
4.心理臨床諸概念的更新換代
5.本章的小結
第5章 傾聽的更新換代與聚焦
1.傾聽中的聚焦:簡德林的“傾聽指南”
2.作為教學法的聚焦
3.羅傑斯&簡德林:傾聽理論的更新換代
第6章 各種聚焦方法的不斷發展
1.正念與聚焦:青空聚焦
2.逐字記錄的青空聚焦案例
3.對逐字記錄案例的點評
4.聚焦與釋夢
5.藝術治療與聚焦
6.日語與聚焦的交叉:“漢字一字”和“猜謎”
7.心理臨床師做的治療師聚焦
8.聚焦態度的問捲研究
後記
參考文獻
關於附錄論文的說明
附錄一 體驗過程對於心理治療理論的根本性衝擊:對於兩種交叉的檢驗
附錄二 嚮日葵、沙丁魚和迴應性共同身體過程
附錄三 漢字智慧與聚焦取嚮心理療法的相遇
第2章 感覺是如何存在的
1.心理治療與“感覺”
上一章我們看到,古典的心理治療理論把人感覺到的東西作為治療對象。因此,可以認為心理治療上的“情緒障礙”不是身體的障礙,心理治療是以情緒的障礙為對象的治療。例如來訪者感覺到“不安”,以此為主訴來訪問心理治療師。精神分析會認為重要的是來訪者洞察這個不安背後潛意識的動機;而來訪者中心療法會認為這個不安是由自我構造的樣態不能活齣自己而引起的;認知行為療法則會認為不閤理的信念和認知導緻瞭不安的産生。像這樣,都是以不安這種人的“感覺”作為心理治療的對象,但理解它的理論卻是各種各樣。
關心心理臨床學的人多少都會對 “感覺”有興趣。不少的人想知道自己感覺到瞭什麼,想理解彆人感覺到的東西,所以對心理谘詢和心理臨床開始抱有興趣瞭。可以說,對於心理臨床來說“感覺”是中心課題。
但是,在心理治療的曆史上,從正麵如“感覺是如何存在的”那樣去探究“感覺”的性質的人卻意外地很少,而且連錶達它的語言也缺乏嚴密的定義。它被錶達為“感受(feeling)” “情緒(emotion)” “心境(moods)”等。本書首先要闡明“感覺”的性質,然後要解說與這種性質適切的心理治療的實踐和理論。
2. 體會和感受
2.1體會
“感受”“情緒”“心情”等用語沒有經過整理就被使用瞭。美國哲學傢尤金·簡德林(Eugene Gendlin: 1926—2017 )使用“體會(felt sense)”或者“意會(felt meaning)”的術語,闡明瞭人們稱為“感覺”的體驗方法(Gendlin 1962/1997)。體會不是清晰的感受,而是“似乎、好像”感覺到的東西,在那裏麵包含著意味。
說“喜歡這個電影”的人,問他“怎麼個喜歡呀”,這個人恐怕不能用清晰的語言來迴答,大概會是“似乎、好像”的迴答吧。這裏被感覺到的不是“憤怒”和“緊張”的清楚的感受,而是“似乎、好像”的感覺。即便如此,“似乎、好像”中確實包含著意味。沒有意味,人不會說“喜歡這個電影”等的話。“怎麼個喜歡呀”的意味是“似乎、好像”地感覺到的,還沒形成明確的語言。所以,可以說“似乎、好像”暗含著(implies)意味。
“因為有驚險劇情所以喜歡這個電影”,包含著的意味通過適切錶達它的語言明朗起來。明朗起來的意味的側麵叫做“明在(explicit)”的側麵。在這個時候,從“似乎、好像”變成瞭明在的“驚險劇情”的側麵。如果再進一步問“什麼樣的驚險劇情”會怎麼樣?也就是說,恐怖片有驚險劇情,動作片有驚險劇情。在某種意義上,戀愛片中也有驚險劇情。在這些不同的語境中“驚險劇情”的語言指嚮不同的〈感覺〉。也就是說,這個場閤的“驚險劇情”的語言也包含著意味。被包含的意味的側麵錶現為“暗在的(implicit)”的側麵。在這個例子的場閤,在“似乎、好像很喜歡”的明在的錶達中包含著“驚險劇情”的暗在的側麵,這個“驚險劇情”的暗在側麵可以進一步錶達(explicate)下去。也可以說,人感覺到的東西可以明在化,“感覺”總是不斷從語言生起又滅去。
人在感覺體會的時候,雖然是有暗含的意味,但這是什麼呢?卻不能馬上明在地用語言錶達。說“這個店,氛圍很好呢”的場閤,“氛圍”這個詞語包含著什麼樣的意味呢?“沉靜”“有活力”“內飾漂亮”等,“氛圍很好”對於說者來說,暗含著一些暗在的意味。同樣,在說“這個麯子很好呢”的時候,“很好呢”中暗含著一些意味。說者通過“很好呢”的語言來錶達他感覺到的體會或者意會。根據池見的說法(2013),體會是錶達“似乎、好像感受到的感覺”的用語,意會是錶達“似乎、好像在傳遞的意味”的用語。
2.2感受
另一方麵,在說“我正在生氣”的場閤,隻是在說“在生氣”的明在側麵。即使問“在怎樣地生氣呀?”“反正在生氣!”迴答的說者不會去觸及暗在的意味。本書把僅僅是明在的側麵突齣的“感覺”叫做“感受”。感受的特徵是單一焦點性的(Gendlin,1973a,1973b)。也就是說,在這個例子的場閤,隻感覺到“生氣”一個焦點。這裏的感受與包含許多暗在側麵的體會明顯不同。
感受往往有強度。或者也可以錶達為“距離很近”。“生氣”的感受是強力的。在強度這點上與“似乎、好像”感覺到的體會也不同。所謂的“距離很近”,也許用下麵的例子錶達比較容易明白:花子姑娘對太郎“生氣”的場閤,可以說花子姑娘對太郎感覺“很近”,不能離開一點距離對太郎的事情冷靜下來。如果能夠稍微“保持距離”來看太郎的話,就不會有“生氣”那麼強的感覺瞭。而且,隨著“在生氣”的感受生起又滅去,也許可以感覺到圍繞在周圍的體會。
因為感受有其強度,所以容易引起自主神經係統的身體反應。一感覺到生氣,心髒劇烈跳動、肌肉緊綳,全身的自主神經係統會受到影響。因此,如果強烈的感受持續存在,也會引起心身癥等身體疾患和身體的不適。所以在心理治療上特彆關注感受。
但是,在心理治療中體會實際上比感受還要重要。這是因為通過明在地錶達在體會中暗含的意味,體會會産生變化。換句話說,無論說多少“在生氣”的感受,“在生氣”裏不産生變化。但是像“怎麼個生氣呢”這樣的,一旦觸及到“在生氣”暗含的意味,體會自身就變化瞭。“怎麼個生氣?是唉,與其說是生氣……還不如說是受到瞭傷害,嗯,和那個人說著話,結果受到瞭傷害……”。在這個例子的場閤,說者在“……”錶達的沉默期間觸及到瞭“在生氣”中暗含的感覺,並用新的語言“受到傷害”錶達瞭在那裏的體會。這裏“在生氣”的感受變化瞭,變成瞭“受到瞭傷害”。關於把體會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在第3章有更詳細的解說。
任何的感受,在其背景中都有體會。例如“不安”的感受,像“關於考試的不安”“夜裏做噩夢的不安”怕被貓抓的不安”那樣,各種語境上實際的不安的感覺方式肯定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不安”的語言雖然相同,但是其意味的感覺卻是各種各樣,體驗上有各自不同的體會。本書所解說的心理臨床學的更新換代,不是去觸及感受自身,而是去觸及圍繞感受的“感覺”,即體會。具體的方法在第5章以後解說。
在往後的章節可以看到,體會對於心理臨床很重要,但是以前的心理治療卻傾嚮於關注“感受”方麵,而且,基礎心理學的研究方麵也頻繁地忽略體會。如果以五百人為對象進行調查,設置一個提問“你有過不安的感覺嗎?”來測定“不安”的明在的感受。當然,五百個人各自有不同的不安的體會,而且因五百個人各自的狀況感覺到的不安會不同。如果這樣去問體會迴答會五花八門,調查不能成立。所以,以前心理學的調查研究都是關注比較容易把握的感受,體會不怎麼被理會。第6章第8節有最近關於體會的調查問捲量錶,在生活中感觸〈感覺〉在健康上的好處也逐漸明確起來。
3.感覺是如何存在的?
3.1“內容和過程”
經常看到“生氣是什麼?”“不安是什麼?”“自卑感是什麼?”等對於特定的感受到的內容的研究。但是本書在這裏研究的不是特定的內容,而是到底所謂的感覺是如何存在的?而且下麵我們會看到,所謂“感覺”並不限於一個內容,在接觸感覺的過程中內容會變化下去。所以這個研究是要解明“感覺”的過程。就如“雖然認為是感覺到瞭不安,但是這不是不安,而是缺乏自信”這樣,在“感覺”的過程中,“不安”的內容移動到瞭“缺乏自信”的內容。所以感覺的過程比特定的內容更重要。
這可以用電視颱的“電波信號是如何存在的呢?”的問題來比喻。電視颱把各種各樣節目的內容放在電波信號上播送著。節目中有新聞、專訪、電視劇和比賽實況等內容。但是即使分析特定的節目(內容)也不會明白這個內容是如何從電視颱送到傢裏的電視機裏來的。要想理解電視颱播送的構造就必須要研究究竟“電波信號有什麼樣的性質?”而不是去分析個彆的節目,並且要解明信號播送的過程。
下麵,圍繞“感覺”的過程是如何存在的,本章要解說有關的幾個側麵。這是關於體會的幾個側麵的記述,由此來明確所謂的“感覺”是什麼。而且因為本章解說的體會特徵是基礎,所以對於理解本章以後的內容是不可缺少的。
3.2感覺是被身體感受到的
“現在,在感覺什麼呀?”在想要迴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讀者會做些什麼事情呢?“現在,在感覺什麼呀?”這個迴答用頭腦想是怎麼也想不齣來的。
“在感覺地鐵能不能快點到站。”
也許會是這樣的迴答。但是這不是“在感覺”的錶達。這是“在思考”或者“在想”。迴答說“在思考(想)地鐵能不能快點到目的地站”還比較正確一些。那麼,對於“現在,在感覺什麼呀?”的提問,怎麼迴答纔好呢?
一旦要接觸在感覺著的東西,就必須把注意轉嚮〈身體〉。尤其是喉嚨、胸部、腹部等被叫做“身體正中”的地方。約會要遲到瞭,所以在想“地鐵能不能快點到站?”的時候一旦關注〈身體〉,或許會感覺到“焦急的感覺”“煩躁不安的感覺”“心神不寜的感覺”或者在下腹部一帶好像有壓迫感。一旦開始關注〈身體〉,對於“現在,在感覺什麼呀?”的提問可能會有以下的迴答。
“有焦急難耐的感覺”
“有煩躁不安的感覺”
“有心神不寜的感覺”
“腹部感覺到壓迫感”
像這樣,“感覺”的過程是被〈身體〉感覺到的。反過來說,如果在身體上什麼也感覺不到,這就不能說是“在感覺”。如果嘴巴在說“不安,不安”,身體上什麼也感覺不到,反而有舒爽的感覺,這不能說是“在感覺不安”。
體會的一個特徵是,體會是被〈身體〉感受到的東西。本書(的日語原書)中用平假名〈からだ〉來錶達〈身體〉是因為“身體”的漢字錶達會讓人想象醫學的/生理學的/解剖學的身體。約會要遲到瞭,“腹部感覺到壓迫感”的時候,無論怎麼進行腹部的X光檢查也發現不瞭任何壓迫物體的存在。“那個人的話刺進我的胸口”等的體會錶達也是一樣,不可能有物理性的什麼刺進胸部。體會是被〈身體〉感覺到的,但是並不是局部的/解剖學的/生理學的現象,所以本書(的日語原書)中統一用平假名並用〈〉來錶達〈身體〉 中譯仍譯為〈身體〉,為瞭錶示與醫學、生理學、解剖學上的身體區彆,加上瞭〈〉。—譯者注。
3.3“思考”和“感覺”
用頭腦思考和用身體感覺一般被認為是對立的。其實,在“思考”中〈身體〉也在起著作用。一邊看冰箱裏的東西,一邊“在想今天晚上做什麼吃呢”是什麼樣的過程?假設已經明白瞭冰箱裏的食材可以做咖喱飯。這個時候照會一下〈身體的感覺〉,問“想吃咖喱飯嗎?”假如想象一下咖喱飯,如果胃裏好像有沉重〈身體的感覺〉,就會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有沒有彆的可以做的什麼呢?”所以我們明白,在這個場閤的“在想今天晚上做什麼吃呢?”的思考作用中〈身體的感覺〉在發揮作用。
這在高度抽象的“思考”中也是如此。在解數學問題的時候,〈似乎、好像感覺到〉走不通瞭,“這樣解不瞭唉”。為瞭求解這個問題需要開始探索有沒有彆的方法。於是,“啊,是呀!”當想到某個解決的方法的時候〈身體〉有通爽的感覺,相反如果覺得思考方法有點不對頭的時候,〈身體〉也會有亂糟糟不爽的感覺。
“感覺”與“思考”或“邏輯”經常地被描繪成“野性對理性”。但是優質的思考是“感覺”與“思考”的融閤。所謂的“深思熟慮”不單是思考,而是和〈身體的感覺〉相對照來進行思考。“按道理是這樣,但是總覺得什麼地方不對勁”的場閤,我們不是把“不對勁”和“道理”對立起來而是要去“深思熟慮”,即按思考過程所要求的去探求不對勁的〈身體的感覺〉所包含的意味並驗證其邏輯。
3.4感覺是“前概念性”的
上麵我們說到瞭“感覺”和“感受”的區彆。感受是“單一焦點性”的。換句話說,感受可以說是“概念性的(conceptual)”。“不安”和“生氣”等感受可以清楚地用語言和概念錶達。而另一方麵,作為體會的“感覺”卻不能用語言說齣來,它是前概念性(pre-conceptual)的。因為〈感覺〉是前概念性的,所以還沒有形成為“意味”。一聽這個音樂便“開始傷心起來”的時候,有“傷心”的感覺,可以從中發現“傷心”的意味和概念。但是說到“不知道為什麼總喜歡”這個樂麯的時候,在“不知道為什麼總喜歡”中就包含瞭體會復雜的、未成形的含義。在這種場閤,“不知道為什麼總喜歡”中並不是沒有意味,一旦用“不知道為什麼”來錶達就開始會有很多意味呈現齣來。因為這是概念成形以前的狀態,所以被錶達為“前概念性”。
在心理治療中,通過這種“不知道為什麼”的錶達可以生起比 “傷心”的概念更加豐富的體驗,由此可以産生新的理解。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永遠是“傷心”的感受反復,不能創造新的意味。
人在概念性地決定“我傷心”的時候,就會通過“傷心”這個概念的過濾器來體驗世界。這樣,不論看什麼,傷心的感受都會生起。這在專業用語上被叫做“凍結的整體(frozen wholes)”(Gendlin,1964)。但是,真正活的現實是一瞬一瞬變化、新鮮的。即便是頭腦裏想的全是傷心,看著電視也許會有微笑的瞬間,吃著甜點也會有明朗心情的瞬間。為要覺察這些,必須關注每一瞬間“感覺到瞭什麼”。這樣,在“傷心”之外會感覺到自己還有豐富的體驗。在這個意義上,感觸概念形成以前每一瞬的“感覺”在心理治療方麵也是重要的。
3.5感覺是“前語言性”的
和“前概念性”相似,“前語言性(pre-verbal)也是“感覺”的性質之一。當被問到“你現在感覺到什麼?”一下子答不上來是可以理解的。一去感受〈身體〉,胸口好像有什麼堵在那裏不通暢,即使有這樣的感覺也不太明白這是什麼。雖然感覺到瞭“什麼”,但是隻會說這是“好像”、“這個” 或者“那個”(參照第3章第1節)。來看一下下麵的會話。
A:“今天,心情怎麼樣?”
B:“唉唉,還算可以,不錯。”
A:“還算可以,不錯是麼?”
B:“唉唉,還算可以,怎麼說好呢……是什麼呢……”
在這個例子中,最初B以語言/概念說瞭“還算可以,不錯”。但是被A問到“還算可以”是什麼意味時, “還算可以,不錯”的概念被推翻,開始去探尋真正感覺到的東西瞭。也可以說,人在許多場閤其實並不明白自己感覺到瞭什麼。雖然感覺到瞭“什麼”,但這是什麼,因為沒有形成語言所以不明白。這是“感覺”的前語言/前概念性,因此,一說到“是什麼呢”,心的自然的行為就是去探尋真正的自己在感受著什麼。勉強迴答說“還算可以,不錯”,看上去很清楚,也或許在社會性上是受歡迎的,但其實並沒有接觸實際的“感覺”而隻是用語言在說話。人吞吞吐吐不能清楚地說齣感覺到的東西不是因為在忍住什麼不說,也不是在防禦什麼,而是因為人的“感覺”體驗原本就具有“前語言性”。
3.6感覺到的是情境
人經常認為感覺到的是這個人的“心”或者是“錶達心的”“性格”。但是實際觀察一下人“感覺”的作用,就明白它總是傾嚮(intend)於情境和關係。這裏所說的“傾嚮性(intentionality)”是現象學創始人德國哲學傢鬍塞爾(Edmund Husserl : 1859—1938)的用語,這個用語錶示意識總是關於什麼的意識。也就是說,不可能有沒有對象的意識。筆者的意識現在在看著庭院、聽著雨聲,意識總是這樣和“生活世界”連在一起。
人對於某個情境感覺到“傷心”,對某個關係感覺到“興奮”,這些“傷心”和“興奮”不是人的“內在”或“性格”的呈現,這些是情境。本書的立場,不認為人的感覺是內在世界的錶示(representation)。人不是介於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間,而是直接地活在現實世界。“感覺”是“現在我活在這裏的現實世界”的活的感覺。這用哲學傢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的用語來說是“在—世界—內—存在的一種方式(a mode of being-in-the-world)”。海德格爾的哲學不區分人和世界。人不是活在世界之中,人不能和世界區分,在這樣的意義上世界和存在用“—”來連接。現在,這裏的筆者是大學教授(大學教授的存在),這不是因為筆者內在有作為大學教授的本質,而是因為眼前教室裏大學生們坐著在聽筆者講課。在大學生麵前能夠雄辯地講課並不是筆者內在的性質,而是因為有太多熱心聽課的學生們在。像這樣,讓筆者作為能夠雄辯地講課的大學教授的是學生們,是講課的情境,是大學的社會,是世界,是在—世界—內—存在,而不是筆者內在的性質。因此,作為在—世界—內—存在所感覺到的,不是我內在的性質,而是世界(情境和關係)。
3.7“感覺”的未來取嚮
〈感覺〉總是朝嚮未來。例如,飢餓的“感覺”包含著接著要來的“進食”的方嚮性,而且是精密地指示著這個進食。現在的飢餓感不是指示著“吃什麼都可以”,而是指示著某個特定的店裏的“炸蝦蕎麥麵”。而且,還指示著要在這個麵裏放多少香辣末。覺察到“肚子餓瞭”,一感觸到“飢餓的感覺”,馬上就會覺察到自己開始想象“下課後到那間蕎麵店去吧”。“感覺”就是如此地未來取嚮。
〈感覺〉朝嚮未來的性質在復雜的感覺上也是如此。人際關係上“難相處的感覺”包含瞭要做些什麼“修復”這個關係的意味。而且,在考慮修復的辦法時要確認〈感覺〉是不是接受這個辦法。如果這是〈感覺〉不接受的辦法,感覺就不會變化。而想到瞭被感覺到“啊!就是這個!這個好!”的辦法,就可以觀察到“難相處的感覺”變化瞭。〈感覺〉總是具有精密的指嚮未來的方嚮性。
但是,一般來說,人往往把〈感覺〉原因歸於過去。確實,過去在所有的體驗上都暗在地發揮著作用。筆者之所以可以體驗到“這個教室很寬敞,感覺很好”,是因為過去的教室比現在的要狹小。但是,筆者進入教室感覺到興奮不是因為迴憶起瞭過去,而是因為馬上要在這個教室和學生們互動,嚮著這個未來而興奮。
〈感覺〉嚮著未來,但是一般的想法和許多心理臨床學理論都傾嚮於從過去尋求〈感覺〉的根源。即認為在〈感覺〉中有“過去的原因”。在筆者體驗到的“這個教室很寬敞,感覺很好”中,確實可以認為有“在比這狹小的教室裏講過課”的過去的原因。但是,過去的原因是在要說明為什麼會體驗“這個教室很寬敞,感覺很好”時齣現的。也就是說,“過去的原因”是為瞭說明現在而齣現的概念,而不是這個〈感覺〉的錶述。在思考為什麼現在想吃炸蝦蕎麥麵的時候,“過去的原因”齣現瞭。但是想到的“原因”並不是“現在肚子餓瞭,想吃炸蝦蕎麥麵”的飢餓感本身的錶達。
許多心理臨床學的概念是尋求、說明“原因”的概念,並沒有觸及“感覺”本身。筆者想起到筆者這裏來谘詢的幾個來訪者述說的苦惱。他們都是公司員工,有男也有女,他們分彆到其他大學的谘詢中心去谘詢。但是對他們幾個進行麵詢的心理谘詢師們在初次麵詢中從頭到尾都在詢問他們早年的成長經曆。來訪者們感覺到他們感受到的職場人際煩惱不能得到適切的應對。也就是說,小學發生的什麼和現在的煩惱沒有關係,他們感覺離得很遠,不相信這些臨床谘詢師,於是中斷瞭大學臨床心理中心的繼續麵詢而轉求其他的谘詢機構,結果到筆者這裏來瞭。
在這些情境中,那些進行麵詢的臨床心理谘詢師假定瞭應該有“過去的原因”,並認為原因應該在早年。但是,那些原因不過是些為瞭說明而用的概念,也就是說明“為什麼在職場的人際關係上感到不安”的概念,而且還是為瞭臨床谘詢師自我滿足的概念。這與來訪者實際“感受到的東西”相去甚遠,結果使得來訪者們感覺不可信。
人多會探索自己感覺到的東西的原因,但是感覺到的東西自身不是由過去的原因形成的,而是錶示未來活法的“心的信息”(池見,1995)。來訴說不滿的來訪者們不是為瞭原因,而是為瞭尋求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活下去、尋求朝嚮未來的信息而來谘詢的。像這樣,“尋求過去的原因”的想法離開瞭實際的“感覺”,也成瞭心理谘詢的障礙。
“感覺”是未來取嚮的,但是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現在的飢餓感朝嚮炸蝦蕎麥麵,但是在去蕎麵店的途中經過拉麵店的時候,也許想吃拉麵瞭。或者到瞭蕎麵店,也許這一天是店休日。這個時候會感覺到各種各樣的情境。午休剩下的時間、一起去的人想吃什麼、現在錢包裏的錢還有多少的經濟上的製約、自己的〈身體〉想要什麼樣的食物……從這些復雜的“感覺”中下一個店的可能性齣現瞭。因為不知道人生中會發生什麼,所以“感覺”的未來取嚮在生活情境中反復地生起又滅去,再生起再滅去(Ikemi 2014)。人的體驗一邊朝著未來行動,一邊背負著過去。但是,體驗既不由未來決定,也不由過去決定。
中文版前言
對於本書被翻譯成中文,我感到非常高興。聽說近年來中國對於心理治療的關注日益高漲,也聽說在中國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療法都很盛行。本書立足於被稱作“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所以對於許多中國的讀者來說,通過本書或許可以打開新的視角。
我的恩師簡德林教授關於本書的主題聚焦曾經說過:“請嚮哲學傢們傳達(聚焦),他們隻知道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也好,認知行為療法也好,其實都建立在同一個哲學前提上。這個哲學前提就是我們的體驗是由過去習得的模式構成的。也就是說,體驗自身不能産生齣自己的秩序。所以,以他們的視角來看,體驗是由習得的行為模式或者人生早年發生的事情所決定的。
簡德林教授對此持批判的態度。他說:“誰都沒有教嬰兒怎麼去爬不是麼?”是我們的〈身體〉自身發現怎麼去爬、怎麼去走路的。〈身體〉就是這般能夠自身産生非常復雜而且巧妙的秩序的。
同樣,如何活在某個情境中纔好呢?我們覺察到這已為〈身體〉所知。今天晚上吃什麼呢?在煩惱的時候,那也不是,這也不是,一邊煩惱一邊在參照〈身體〉。於是,從〈身體〉那裏突然浮現齣念頭,“啊,對呀,想吃那傢店的廣東菜!”迷惑消失瞭。這既不是邏輯思考的結果,也不可能是從誰那裏習得的“煩惱的時候就吃廣東菜”。這是〈身體〉自己找到的在某個情境中的活法。而且過後一思考的話,決定這傢飯館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喜好,而是和對方一起去的話,氛圍既恰到好處,費用上對自己也閤適等。一迴顧思考的話就明白〈身體〉已經正確地知道人際關係和經濟狀況等許多事情。
為什麼到廣東餐館去瞭呢?我們也可以構建各種各樣的解釋概念來思考。把“是因為我父親來客人的時候總是和他們一起到神戶的廣東餐館去的吧” “傢裏是和親密的友人歡聚的地方”的認知與吃廣東菜的行為結閤到一起。事後也可以進行交叉豐富的想象。但是,重要的是在這些解釋概念之前的〈身體〉或者“體驗”指示著“此時此地”情境的活法。
本書介紹的不是解釋,本書介紹的是體驗變化著的過程以及促進這樣的過程的方法等。比起解釋來,首先發生的是體驗性轉變的過程。我為能有機會把這樣的見地嚮中國的各位傳達而深感榮幸。
我對創造這樣機會的徐鈞老師和李明老師深錶謝意。我自己也在英語和日語之間做翻譯,因此深知這是一種怎樣辛苦的工作。我衷心對他們的工作錶示敬意。
池見陽
2017年4月5日
“萬韆心理”這個詞組,一開始就吸引瞭我的注意。它仿佛描繪瞭一個廣闊而復雜的內心世界,其中包含著無數種情感、思想和體驗。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可能是一個“萬韆心理”的集閤體,充滿瞭各種各樣的情緒波動和思想掙紮。而心理治療,在我看來,就是幫助我們在這“萬韆心理”中找到秩序,理解自我,最終實現和諧的過程。這本書的標題,將“萬韆心理”與“傾聽”、“感覺”、“說話”的“更新換代”以及“聚焦取嚮”聯係起來,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心理治療方法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理解人性、探索內心奧秘的指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深入探索“萬韆心理”的領域,學習如何有效地“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如何準確地辨識和錶達那些復雜微妙的“感覺”,以及如何用更智慧、更有力量的方式來“說話”,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評分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上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和理解。而“傾聽”、“感覺”、“說話”,這三個詞,恰恰是溝通中最核心的三個環節。我們是如何傾聽的?我們又是如何感知和錶達感覺的?我們的說話,是否能夠真正地傳達我們的意思,並被他人理解?這些問題,常常睏擾著我。這本書的標題,將這三個看似簡單的要素,與“更新換代”和“聚焦取嚮”相結閤,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夠深入探討溝通本質,並提供實用方法的著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在心理治療中,如何通過精妙的“傾聽”技巧,來觸及來訪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如何引導來訪者去辨識和錶達那些復雜、隱秘的“感覺”;以及如何幫助他們找到最恰當的“說話”方式,來錶達自己、尋求支持、解決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套全新的溝通哲學和實踐指南,讓我不僅在心理治療中受益,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更健康、更有效的人際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實在是很引人入勝,“萬韆心理·傾聽·感覺·說話的更新換代:心理治療中的聚焦取嚮”。光是這個名字,就足夠讓我這個對心理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感到一絲神秘和嚮往。我一直覺得,我們人類的情感世界就像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星空,有明亮的星星,也有深邃的黑洞,而心理治療,在我看來,就像是一次深入星空的探索,尋找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秘密,點亮那些迷失的角落。這本書的標題,仿佛為我提供瞭一張藏寶圖,指引著我走嚮那些關於“傾聽”、“感覺”、“說話”的更新換代,而“聚焦取嚮”這個詞,則像是一個精確的定位器,讓我知道這次探索並非漫無目的,而是有著清晰的方嚮和方法。我尤其對“更新換代”這個詞感到好奇,它暗示著一種進步,一種超越,一種對傳統心理治療模式的革新。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我們現有的很多心理治療方法,是否已經有些陳舊?是否在麵對當今社會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的心理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一些全新的視角和實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內心的睏惑?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所謂的“聚焦取嚮”究竟是如何做到“更新換代”的,它又是如何通過“傾聽”、“感覺”、“說話”這三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其重要的環節,來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的。這本書的名字,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推開它,一探究竟。
評分“更新換代”這個詞,在我看來,是這本書標題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之一。它暗示著一種進步,一種超越,一種對現有模式的革新。我一直對心理治療的發展充滿興趣,也深知這個領域在不斷地探索和進步。然而,有時候,一些傳統的理論和方法,在麵對當今社會快速變化所帶來的新型心理問題時,可能會顯得有些滯後。這本書的標題,明確地提齣瞭“更新換代”,這讓我感到非常振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嚮我展示,心理治療是如何在“傾聽”、“感覺”、“說話”這幾個關鍵要素上實現突破和創新的。它是否會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的心理機製?它是否會介紹一些更有效、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技術,來應對那些棘手的心理睏境?“聚焦取嚮”的齣現,讓我覺得這種“更新換代”並非盲目的變革,而是有著明確的方嚮和科學的依據。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心理治療領域最前沿的理念和實踐,讓我對心理健康和療愈過程有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們每個人在與他人交流時,有多少真正是在“傾聽”?有多少隻是在等待對方說完,然後急於錶達自己的觀點?“傾聽”這個詞,在我看來,遠不止於聽到聲音,它更是一種深入的理解,一種同理心的展現,一種全然的關注。我常常在人際交往中感到一種無形的隔閡,似乎大傢都帶著麵具,說著客套話,而真正觸及心靈深處的交流卻少之又少。這本書的標題中將“傾聽”放在瞭如此重要的位置,讓我覺得它可能提供瞭一種破除隔閡、建立真正連接的方法。尤其是“更新換代”這個詞,它讓我産生瞭一種期待,期待這本書能夠告訴我,如何纔能超越淺層的傾聽,進入更深層次的理解,如何纔能在對話中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如何纔能用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方式去迴應。我很好奇,“聚焦取嚮”是如何將“傾聽”發揮到極緻的,它是否有獨特的技巧和原則,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係中,建立起更穩固、更真誠的溝通橋梁。這本書的名字,就像是一聲召喚,呼喚著那些渴望更深層交流的靈魂,也讓我對心理治療中“傾聽”的力量有瞭新的認識和期許。
評分“聚焦取嚮”這個詞,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聽起來有些專業,但又充滿瞭神秘感。“聚焦”意味著集中注意力,精確地鎖定目標。“取嚮”則錶示方嚮和原則。將兩者結閤,我猜想,“聚焦取嚮”可能是一種強調精準、深入、有方嚮性的心理治療方法。在麵對心理問題時,我們常常會感到迷茫,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裏,不知道從何下手。而“聚焦取嚮”,仿佛就是一盞明燈,能夠幫助我們看清方嚮,找到問題的核心。這本書的標題,將“聚焦取嚮”與“傾聽”、“感覺”、“說話”的“更新換代”聯係起來,讓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治療模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聚焦取嚮”的理論基礎,以及它如何在實踐中指導治療師去“傾聽”來訪者,去引導他們探索“感覺”,去幫助他們更有效地“說話”。我很好奇,這種“聚焦”的方式,是否能夠幫助來訪者更快、更有效地走齣睏境,實現心理的成長。我對這種精確而有力的治療方嚮,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說話”看似簡單,但要做到“有效的說話”,尤其是要在心理治療中達到“更新換代”的效果,卻並非易事。我們常常在爭論中敗下陣來,或者在錶達自己的需求時感到睏難,甚至在安慰他人時,說齣的話反而讓對方更加難過。這讓我意識到,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掌握它的藝術,卻需要精妙的技巧和深厚的理解。這本書的標題,將“說話”置於“更新換代”的核心,並與“聚焦取嚮”相結閤,這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好奇,“聚焦取嚮”是如何重新定義“說話”的,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在對話中,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想法,更有效地傳遞自己的情感,更具有建設性地解決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一些關於“說話”的全新理論和實踐,讓我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麵對更復雜的心理睏境時,能夠運用更成熟、更富智慧的語言來溝通。標題中的“傾聽”和“感覺”與“說話”的關聯,也暗示瞭有效的溝通並非單方麵的輸齣,而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共情的基礎之上。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在“聚焦”的指引下,讓我們的“說話”變得更有力量,更有溫度,更能促進療愈。
評分“感覺”這個詞,在心理學領域,總是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感知,更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晴雨錶,是我們對外界事物做齣反應的基石。我常常覺得,很多人都傾嚮於壓抑自己的感覺,或者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感覺,認為情緒的波動是軟弱的錶現。然而,我卻堅信,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感覺,構成瞭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這本書的標題裏,將“感覺”與“傾聽”、“說話”並列,並冠以“更新換代”和“聚焦取嚮”,這讓我非常好奇。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探討如何更準確地識彆、理解和錶達自己的感覺,以及如何去接納和迴應他人的感覺。在心理治療中,如何引導來訪者去探索那些被隱藏或被忽視的感覺,將它們轉化為理解和成長的契機,這無疑是一項艱巨而又重要的任務。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連接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更有效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錶達。標題中“聚焦取嚮”的齣現,讓我覺得這種探索過程會更加有針對性,能夠直達問題的核心,而“更新換代”則暗示瞭這是一種與時俱進、更符閤現代人需求的心理療愈方式。
評分標題中“感覺”與“說話”的並列,以及“傾聽”的貫穿,讓我聯想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情感錶達的藝術。我們常常因為無法恰當地錶達自己的感覺,而陷入誤解和衝突。有時候,即使我們感受到瞭強烈的情緒,卻不知道如何將其轉化為清晰的語言;有時候,我們說瞭話,卻發現對方並沒有真正理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情感錶達能力的寶典。我期待它能夠詳細闡述,在“聚焦取嚮”的指導下,如何通過精準的“傾聽”來捕捉和理解對方的情感信號,如何引導來訪者去識彆和命名自己內心深處的“感覺”,以及如何幫助他們找到最恰當、最有建設性的“說話”方式,來化解矛盾、建立連接、促進療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係列實操性的技巧和方法,讓我能夠更自如、更有效地錶達自己的情感,也能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建立起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情。
評分“更新換代:心理治療中的聚焦取嚮”這個副標題,給我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和前沿感。它錶明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並非陳舊的理論,而是對現有心理治療模式的一種革新和超越。我一直認為,心理治療作為一門服務於人類心靈的學科,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吸納新的知識,發展新的技術,以更好地迴應社會變遷帶來的心理挑戰。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看到瞭這種進步的力量。“聚焦取嚮”作為一種“更新換代”的模式,其核心在於“傾聽”、“感覺”和“說話”的協同作用,這讓我對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聚焦取嚮”的理論精髓,詳細介紹其在心理治療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它如何通過對“傾聽”、“感覺”、“說話”的重新理解和實踐,來實現治療效果的“更新換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現代心理治療新視野的大門,讓我對未來的心理健康發展充滿信心和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