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临床免疫学检验》共分四部分,共四十二章。第1部分(第1章至第7章)为免疫学概述与免疫系统,主要为基础免疫学知识介绍,重点介绍不同的免疫细胞特点;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作用、相关研究进展对了解临床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的帮助;对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表达的认识与人类相关疾病发生的关系等。此部分为临床免疫工作者复习、掌握基础免疫新概念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第八章至第十三章)为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主要为基础免疫知识介绍,重点介绍固有免疫应答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临床免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和新知识,期望将基础免疫研究(特别是一些研究热点)中对不同免疫应答反应的相关知识与其在参与相关临床疾病病理损伤中的特点相结合,为将基础研究结果用于临床研究提供思路。第三部分(第十四章至第三十章)为免疫学技术与免疫检测方法,主要介绍临床免疫学技术原理与临床检验方法特点介绍(不涉及具体检测流程),以及临床免疫检测的质量保证。前八章(第十四章至第二十一章)重点介绍临床免疫检测技术原理与性能、检测技术特点,不同方法学之间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检测技术发展与创新。后九章(第二十二章至第三十章)重点介绍免疫分子、免疫细胞、肿瘤细胞与肿瘤DNA等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及其在临床疾病诊断、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第四部分(第三十一章至第四十二章)为临床免疫与免疫学诊断,主要将以临床免疫应答与免疫病理损伤为特点的疾病大类分为不同章节,包括感染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和精准医疗与免疫治疗靶点监测评估等。重点介绍不同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和相关免疫学检验的应用与分析、免疫学研究进展与相关疾病在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进展、抗体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人类药物遗传学研究进展与药物基因检测和药效分析评价、精准靶向治疗在相关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精准靶向治疗在肿瘤免疫调节与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与实验监测项目选择等。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读者主要是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及临床检验医学(包括科研型和临床型)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相应的医药工作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与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原始免疫学时期
二、传统免疫学时期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免疫学
一、免疫系统
二、免疫细胞
三、免疫分子
四、免疫应答
第三节 免疫学与临床医学
一、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二、移植免疫
三、肿瘤免疫
四、感染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与临床免疫检验
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
第五节 基础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研究的进展
一、固有免疫识别与抗感染免疫研究
二、免疫细胞亚群功能与自身免疫疾病研究
三、免疫调节机制与免疫相关疾病研究
四、表观遗传修饰与免疫相关疾病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免疫细胞及其亚群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一、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二、TCR胚系基因结构及重排
三、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和胸腺选择
四、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一、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
二、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三、B淋巴细胞亚群
四、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三节 单核/巨噬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与分化成熟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异质性
三、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四、单核/巨噬细胞与疾病
第四节 树突状细胞
一、DC的形态学特征
二、DC的来源与分化发育
三、DC的分类
四、DC的生物学功能
五、DC与人类疾病
第五节 自然杀伤细胞
一、NK细胞的来源和分化
二、NK细胞亚群
三、NK细胞的识别机制
四、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第六节 固有类淋巴细胞
一、NKT细胞
二、γδT细胞
三、B1细胞
四、边缘区B细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疫原与免疫应答
第一节 免疫原
一、免疫原的概念
二、免疫原的分类
第二节 免疫原的基本特性
一、免疫原性
二、反应原性
三、抗原表位
第三节 影响免疫原特性的因素
一、决定固有分子模式免疫原性的因素
二、决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
第四节 机体对免疫原的应答: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
一、免疫应答的时相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过程
三、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区别与相关性
第五节 机体对免疫原的应答: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介导的适应性免疫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时相、类型及特点
二、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三、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基因的转录激活
四、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五、效应性淋巴细胞的功能
六、激活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
七、免疫记忆的特点及其维持机制
第六节 超抗原
一、超抗原的分类
二、超抗原的分子结构
三、超抗原与TCR和MHC分子的相互作用
四、超抗原的生物学作用
五、超抗原与临床疾病
第七节 免疫佐剂
一、佐剂的作用机制
二、佐剂的分类
三、已经批准的人用疫苗佐剂
四、正在研制的新型疫苗佐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原抗体反应
第五章 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
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八章 参与固有免疫的免疫原与免疫应答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的抗原识别
第十章 T细胞活化与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 B细胞活化与免疫应答
第十二章 共刺激分子及其调节网络与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十四章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第十五章 放射免疫技术
第十六章 荧光免疫技术
第十七章 酶免疫技术
第十八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第十九章 生物素和亲和素标记技术
第二十章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
……
第四十章 非编码RNA与免疫应答和免疫疾病
第四十一章 抗体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第四十二章 精准医疗与免疫靶向治疗监测的研究进展
中英文索引
前言/序言
在各位编者与两位德高望重的主审专家周光炎教授和陶义训教授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重点学术专著《临床免疫学检验》的编写工作终于完成了。编写该专著的目的是帮助本专业工作人员与研究生在学习基础免疫学相关知识进展的基础上,加深对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发展与临床应用的了解,提高对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临床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精准治疗靶位检测等研究的学术水平,提供一部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方面进~步探索和创新的实用专著。本书注重将基础免疫与临床免疫知识的有效结合与转化,同时注重临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学习本书,能帮助大家达到具备进一步获取知识、挖掘知识、追索文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书的读者主要是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及临床检验医学(包括科研型和临床型)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相应的医药工作者。
全书共分四部分,共四十二章。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七章)为免疫学概述与免疫系统,主要为基础免疫学知识介绍,重点介绍不同的免疫细胞特点;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作用、相关研究进展对了解临床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的帮助;对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表达的认识与人类相关疾病发生的关系等。此部分为临床免疫工作者复习、掌握基础免疫最新概念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第八章至第十三章)为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主要为基础免疫知识介绍,重点介绍固有免疫应答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临床免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和新知识,期望将基础免疫研究(特别是一些研究热点)中对不同免疫应答反应的相关知识与其在参与相关临床疾病病理损伤中的特点相结合,为将基础研究结果用于临床研究提供思路。第三部分(第十四章至第三十章)为免疫学技术与免疫检测方法,主要介绍临床免疫学技术原理与临床检验方法特点介绍(不涉及具体检测流程),以及临床免疫检测的质量保证。前八章(第十四章至第二十一章)重点介绍临床免疫检测技术原理与性能、检测技术特点,不同方法学之间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检测技术发展与创新。后九章(第二十二章至第三十章)重点介绍免疫分子、免疫细胞、肿瘤细胞与肿瘤DNA等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及其在临床疾病诊断、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第四部分(第三十一章至第四十二章)为临床免疫与免疫学诊断,主要将以临床免疫应答与免疫病理损伤为特点的疾病大类分为不同章节,包括感染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和精准医疗与免疫治疗靶点监测评估等。重点介绍不同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和相关免疫学检验的应用与分析、免疫学研究进展与相关疾病在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进展、抗体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人类药物遗传学研究进展与药物基因检测和药效分析评价、精准靶向治疗在相关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精准靶向治疗在肿瘤免疫调节与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与实验监测项目选择等。
本书的编写风格强调实用性,以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实用且有帮助;强调启发性,以期留给读者进一步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注意基础免疫学知识与临床免疫学应用相结合,注重各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由于该书的内容涉及基础理论、检验技术和临床应用等综合知识,因此,编写较传统本科教材和一般参考书要难得多,对参编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编写内容出自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临床实践的医学专家,该书的编写队伍在吸纳大专家的前提下,也吸纳了活跃在该领域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每位编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让我感动,更让人感动的是两位主审老师不顾年事已高,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对该书从章节的安排、内容的审校与文字的描述进行了认真审核,这是我们晚辈无法用语言来表示感谢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与传承。同时,我与副主编团队向大家为本书的辛勤付出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全书的编辑过程中,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蔡蓓副教授全面负责并承担了文字稿与插图的编辑、审核、校对工作。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系黄卓春、张君龙、杨滨、安云飞、苏真珍、周易等青年教师在全书编写过程中承担了秘书工作。在此,我们向两位德高望重的主审专家、各位严谨细致的编者、辛勤的秘书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现代免疫学理论及应用技术发展极快,编写时遗漏或不足在所难免,编者真诚地希望各位前辈及同行在本书的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利于修订时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最后,谨以本书纪念我的亲人!
《疾病诊断的微观视角:炎症、感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实验室探秘》 本书并非关于“临床免疫学检验”的详尽操作手册,而是聚焦于我们身体内部复杂而精妙的免疫系统如何失衡,进而引发疾病的深层机制。我们深入探索一系列关键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原理,揭示其背后的免疫学逻辑,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微观层面的洞察。 引言:免疫系统的双刃剑 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抵御外敌、维护健康的忠诚卫士。然而,当这支精锐部队的识别、协调或执行出现偏差时,它也可能成为攻击自身的“叛徒”,或是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酿成种种疾病。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免疫反应的复杂图景,从实验室检测的角度,审视那些微妙的信号,理解它们如何指示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战斗”,以及这些战斗的最终后果。 第一篇:炎症——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 炎症是身体对损伤、感染或刺激产生的普遍反应。看似简单的发红、肿胀、疼痛,背后却是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与分子事件。 炎症标志物:点亮“警报灯” C反应蛋白 (CRP): 深入剖析CRP作为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成机制,它在细菌感染、组织损伤等情况下的显著升高,以及其在炎症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CRP的信号通路,以及不同类型的CRP检测(高敏CRP vs. 普通CRP)在临床应用上的差异。 血沉 (ESR): 讲解红细胞沉降率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即炎症时血浆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改变如何影响红细胞的聚集与沉降速度。重点分析ESR在评估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中的价值,并讨论其局限性。 细胞因子:炎症风暴的指挥官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揭示TNF-α在炎症反应中的核心地位,其如何诱导其他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中的病理作用。本书将讨论TNF-α在治疗决策中的意义。 白介素-6 (IL-6): 阐述IL-6的多效性,它不仅是重要的促炎因子,也参与造血、免疫调节等过程。深入分析IL-6在发热、急性期反应以及某些肿瘤性疾病中的作用。 其他关键细胞因子: 简要介绍IL-1, IL-10, IFN-γ等在炎症调控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在特定临床情境下的检测意义。 第二篇:感染——免疫系统的首次战役 微生物的入侵是对免疫系统最直接的挑战。免疫系统如何识别、清除病原体,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证据,是诊断感染的关键。 细菌感染的痕迹: 补体系统: 深入讲解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凝集素途径)如何协同作用,放大免疫信号,裂解病原体,并招募免疫细胞。探讨补体成分C3, C4, CH50的检测在评估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中的价值。 细菌特异性抗原与抗体: 详细介绍针对特定细菌(如幽门螺杆菌、链球菌)的抗原检测和抗体滴度测定。理解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IgM, IgG)如何区分急性感染、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 病毒感染的信号: 病毒抗原检测: 聚焦于艾滋病病毒(HIV)的p24抗原检测,以及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的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检测。解释这些抗原的存在如何直接指示病毒复制。 病毒特异性抗体: 深入探讨抗HIV抗体、抗HBV抗体、抗HCV抗体等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以及窗口期概念。 核酸检测 (PCR): 强调PCR技术在病毒感染诊断中的革命性作用,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如何实现对病毒核酸的早期、精确检测,例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等。 寄生虫与真菌感染的鉴别: 简要提及针对特定寄生虫(如疟原虫)的抗原或抗体检测,以及某些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的标志物检测。 第三篇:自身免疫——身体的“内战” 当免疫系统失去对“自身”与“外来”的区分能力,开始攻击自身组织时,便产生了自身免疫疾病。这是一类复杂且常常具有慢性过程的疾病。 自身抗体的奥秘: 类风湿因子 (RF): 阐述RF的本质——自身抗体,主要针对IgG的Fc段,以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及RF的阳性率并非100%,且可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 抗核抗体 (ANA): 详细介绍ANA的检测原理,及其作为筛查性检测的广泛应用。重点解析ANA的不同核型(均质型、颗粒型、核仁型等)所提示的潜在自身免疫疾病。 抗dsDNA抗体: 重点关注抗ds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特异性,以及其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anti-CCP): 强调anti-CCP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其预测疾病进展的作用。 抗甲状腺自身抗体: 深入探讨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等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抗甲状腺受体抗体 (TRAb) 在Graves病中的致病性。 其他关键自身抗体: 简要介绍抗平滑肌抗体 (ASMA)、抗线粒体抗体 (AMA)、抗SSA/SSB抗体等,以及它们在特定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干燥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细胞免疫的异常: 简要提及CD4/CD8比例、T细胞亚群检测等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艾滋病、移植物抗宿主病)评估中的作用。 结论:实验室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整合价值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炎症、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背后免疫学机制的深入理解视角,而非一套刻板的检验流程。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原理、临床意义和局限性的详细阐述,我们期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检测结果如何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病情、监测治疗反应,最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将临床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方能揭示疾病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