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原书第6版) [The Psychologist as Detective:An Introduction to C]

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原书第6版) [The Psychologist as Detective:An Introduction to 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伦道夫·史密斯(Randolph A.Smith),史蒂芬 著,高定国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研究方法
  • 科学思维
  • 批判性思维
  • 行为科学
  • 侦探心理学
  • 心理测量
  • 第六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6976
版次:6
商品编码:1218455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国名校学生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外文名称:The Psychologist as Detective:An Introduction to C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心理学专业学生

美国名校学生喜爱的心理学教材,独具魅力的实验心理学入门必读;语言通俗易懂,案例生动鲜活,论述详尽透彻;作者*威,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高定国领衔翻译

内容简介

《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原书第6版)》是美国名校学生喜爱的教材,在作者笔下,实验心理学教材变成了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一部悬念迭生的侦探电影,一些难以理解的研究问题被恰当地转换成了侦破过程中的某个生动环节……娓娓道来,常常会一语中的,让读者豁然开朗。你会发现,这本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书不但十分好看,而且能使人不知不觉地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深邃内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书中设置了有趣的互动栏目:

·“作为侦探的心理学家”栏目贯穿全书。栏目中的问题或情境将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有助于引发课堂讨论。

·互动写作形式。由于我们相信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课本应该是生动和吸引人的,因此我们采用了一种互动和对话式的写作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材料。

·定义。在每一关键术语的旁边,我们会给出相关定义。

·回顾总结。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我们在每章附上了一个或多个总结。

·检查你的进度。每章的回顾总结之后会有一个“检查你的进度”栏目。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栏目去检查他们对刚才所学材料的掌握情况。这些小问题对学生准备考试尤为有用。


作者简介

伦道夫·史密斯(Randolph A. Smith)

拉马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系主任。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会员,心理科学协会会员。担任心理学教学杂志Teaching of Psychology编辑12年,随后担任Psi Chi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编辑。

他撰写了多本著作和学术文章,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学术理念,获得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Charles L. Brewer杰出心理学教学奖和乔治亚理工大学教师奖学金。


史蒂芬·戴维斯(Stephen F. Davis)

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卫斯理大学心理学杰出教授,莫宁赛德学院杰出客座教授。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员,美国心理学家协会和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协会会员。他获得了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国家杰出教学心理学奖和美国心理学协会(心理学教学分会)教学卓越奖。

他拥有深远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社会活动,撰写了300多篇杂志文章,著有31本书籍,还贡献了900多份演讲稿。


译者简介:

高定国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并获得两校博士学位,其翻译的《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已经成为众多心理院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考研参考书;兼任教育部心理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以及《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


精彩书评

前克拉克大学教授和系主任在海因茨·沃纳(Heinz Werner)教授谈到心理学研究时说:

“学生常被教导,他们在实验室*一能被接受的做法就是设定一个或一组假设并试图证明或否定之。我对此现象深表忧虑。这里缺失的东西是科学家作为一个未知领域的发现者或探索者应起的作用……现在,心理学者开始不将研究看成是对规则的严格执行,而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一个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其中充满了不是僵化而是可变的计划,既有进也有退,既可能探索多个方向也可能专注一点。”


沃纳的话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这些寄语完全代表了本书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我们认为,心理学研究就像侦破一个案件;这也是我们选择“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作为书名的原因。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我们发现相关线索;评估各种彼此竞争的证据,并试图证明或否定它们;最后,我们准备一个关于“案件”(研究)的报告或总结,并请同行审核。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相信心理学研究过程将是一项对学生有趣和刺激的活动。总之,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因一项研究本身的有趣之处而被吸引。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生动鲜活,论述详尽透彻。相信对于想要了解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目录

前言

第1章 心理学研究与研究方法课程 1

心理学家怎样获得知识 2

研究过程 2

为什么研究方法课程重要 6

第2章 提出良好的研究问题并开展合乎伦理的研究项目 8

研究想法 8

提出一个研究问题 11

调查心理学文献 11

伦理原则的必要性 16

美国心理学会关于人类被试研究的伦理原则 18

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动物的伦理原则 21

美国伦理审查委员会 22

实验者的责任 23

被试的责任 23

研究完成后研究者应尽之伦理义务 23

第3章 定性研究方法 28

概述 28

定性研究方法举例 30

第4章 非实验方法:描述性方法、相关性研究、事后回溯研究、问卷调查、抽样以及基本研究策略 36

描述性方法 36

相关性研究 40

事后回溯研究 43

调查、问卷、测验以及成套测验 43

抽样问题以及基本研究策略 49

第5章 心理学的科学方法 54

科学方法的要素 54

心理学实验 55

建立因果关系 56

构建研究假设 57

研究假设的特征 57

第6章 好的实验I:变量以及控制 63

变量的性质 63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63

自变量 64

无关变量(混淆变量) 65

因变量 66

干扰变量 68

控制无关变量 70

第7章 好的实验Ⅱ:最后的思考、难以预计的影响因素以及跨文化问题 78

参与人 78

仪器 80

作为无关变量的实验者 82

作为无关变量的参与人感知 84

研究和文化的交界 87

第8章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92

内部效度:从内部开始审视你的实验 92

外部效度:推广实验结果 99

第9章 用统计去回答研究问题 109

描述性统计 109

相关 118

推断性统计 120

效应量 124

第10章 设计、开展、分析以及解释两组设计实验 127

实验设计:基本构建模块 127

统计分析:你的数据展示了什么 138

解释:理解你的统计分析 139

研究的扩展 143

第11章 设计、开展、分析以及解释多组设计实验 145

实验设计:基本构建模块的扩展 145

统计分析:你的数据展示了什么 153

解释:理解你的统计分析 155

研究的扩展 161

第12章 设计、开展、分析以及解释多自变量实验 163

实验设计:成倍增加基本构件模块 163

统计分析,你的数据展示了什么 178

解释:理解统计分析 180

研究的扩展 186

第13章 备选研究设计 188

保护内部效度的再讨论 188

单个案实验设计 193

准实验设计 202

第14章 按APA格式编撰研究报告 209

什么是APA格式 209

APA格式的章节 210

用APA格式进行写作 233

APA排版格式 236

准备你的文稿 236

职业活动之学生见解 238

附录 A 统计临界值表 244

附录B 统计公式节选 250

附录C 含三自变量的多因素设计 251

附录D 检查你的进度之参考答案 254

参考文献 264


前言/序言

前言

由于从本书第1版至第6版的目标、愿景以及栏目均未改变,因此前言也不应有多大改变。

写给教师的话

Margery Franklin(1990)引用了前克拉克大学教授和系主任Heinz Werner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观点。Werner指出:

学生常被教导,他们在实验室里唯一能被接受的做法就是设定一个或一组假设并试图证明或否定之。我对此现象深表忧虑。这里缺失的东西是科学家作为一个未知领域的发现者或探索者应起的作用……“假设”是一项研究的关键元素,但它们并不是死板的命题,而是探索过程中可以变化的部分;同理,由结果得出的结论既是结束也是开始……现在,心理学者开始不再将研究看成是对规则的严格执行,而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一个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其中充满了不是僵化而是可变的计划,既有进也有退,既可能探索多个方向,也可能专注一点。(p.185)

很明显,Werner虽是在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了这种观点,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它们完全代表了本书作者的意图。

我们认为,心理学研究就像侦破一个个案件;这也是我们选择“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作为书名的原因。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我们发现相关线索;评估各种彼此竞争的证据,并试图证明或否定它们;最后,我们准备一个关于案件(研究)的报告或总结,并请同行审核。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相信心理学研究过程将是一项对学生来说有趣和刺激的活动。总之,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因一项研究本身的有趣之处而被吸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课本中设置了几个教育栏目。

1.为了体现相关性和连续性,“作为侦探的心理学家”这个主题贯穿全书。

2.互动写作形式。由于我们相信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本应是生动和吸引人的,因此采用了一种互动和对话式的写作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材料。

3.心理侦探。这些栏目中的问题或情境将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有助于引出课堂讨论。

4.定义。在每一关键术语的旁边,我们会给出相关定义。

5.回顾总结。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我们在每章附上了一个或多个总结。

6.检查你的进度。每章的回顾总结之后会有一个“检查你的进度”栏目。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栏目去检查他们对刚才所学材料的掌握情况。这些小问题对学生准备考试尤为有用。

我们希望这些栏目在学生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时能产生积极作用。

写给学生的话

欢迎来到心理学研究的世界!我们两个人教这门课已经超过70年了(当然是加起来)。我们看到一代接一代的学生从研究中享受乐趣。正如你将要看到的,从事心理学研究很像侦探在侦查案件。

贯穿全书,我们都试图表明,研究是一件你能够而且应该投入的事情。我们希望你能够喜欢我们提供的那些学生研究计划。学生研究计划为我们的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也希望你的名字未来能出现在这些贡献者之中。现在,我们鼓励你立即停下来去看一下在“写给教师的话”中介绍的几个教育栏目。

为了迎合我们,你真的看了那几个介绍吗?如果没有,那请现在就去读一遍。为了充分利用本书,你需要积极投入;这些教育栏目会对你有所帮助。积极投入意味着,当你看到“心理侦探”栏目时,需要停下来做一些思考;按要求参看有关图表;以及当“检查你的进度”出现时,完成它们。积极投入将使你觉得材料更生动;你的成绩以及你未来的心理学前途也会更好。

第6版有什么新内容

尽量使新版超越之前的版本是我们的心愿。第6版包括了如下新内容。

1.第2章:更新和扩展了“调查心理学文献”,并在“文献的计算机检索”中增加了一个表格。

2.第3章:对定性研究方法增加了下述新内容

a. 访谈研究    b. 叙事研究    c. 人工制品分析    d.史学研究    e. 互动符号

3.第6章:对内容进行了删减,以更符合阅读习惯,同时删除了几个不好理解且不太关键的表格。

4.第14章:做了全面修改,以符合新的APA格式。

5.更新了所有表格,并校正了所有网站地址信息。

6.增加了很多自2011年以来发表的研究实例。

致谢

我们对本书提出过改进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们是:Bryan K. Saville (詹姆斯麦迪逊大学)、Constance Jones (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Michael T. Dreznick (圣母湖学院)、Jonathan W. Amburgey (犹他大学)、Nancy J. Knous (西北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Lauren Mizock (萨福克大学)、Roger A. Chadwick (新墨西哥州立大学)、Katia Shkurkin (圣马丁大学)、Oriel Strickland (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和Keiko Taga (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

此外,我们也十分感谢对前版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他们是:Chris Spatz (汉德里克斯学院)、Beth Uhler (迈阿密大学)、Janet Larsen (约翰卡罗尔大学)、Doreen Arcus (马萨诸塞大学洛威尔分校)、 Lynette Zeleny (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Robert Batsell (卡拉马祖学院)、Scott Gronlund (俄克拉何马大学)、Laura Bowman (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Celia Brownell (匹兹堡大学)、Lee Fernandez (优山美地社区学院)、Michael Brannick (南佛罗里达大学)、Maureen McCarthy (肯尼索州立大学)、Elizabeth Yost Hammer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Terry Pettijohn (梅西赫斯特大学)、Gina Grimshaw (加州州立大学圣马可斯分校)、Susan Burns (莫宁赛德学院)、Mark Stellmack (明尼苏达大学)、Karen Schmidt (弗吉尼亚大学)、Morton Heller (东伊利诺伊大学)、Joy Drinnon (密里根学院)、Rebecca Regeth (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Christina Sinsi (查尔斯顿南方大学)、Rick Froman (约翰布朗大学)、Libbe Gray (奥斯丁学院)、Mizuho Arai (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Theresa L. White (莱莫恩学院)、David E. Anderson (阿勒格尼学院)、Jerome Lee (阿尔布莱特学院)和Scott A. Bailey (得克萨斯路德大学)。



《心理学:探索人类内心奥秘的科学之旅》 引言: 人类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既熟悉又神秘的领域。我们每天都在体验情绪的起伏,进行着复杂的思考,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然而,当我们试图深入理解这些内在的运作机制时,常常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心理学,这门古老而又日新月异的科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一把钥匙,引领我们穿越迷雾,勘破隐藏在行为背后,驱动着思想情感的深层逻辑。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揭示人类心智的奇妙运作。我们将不再满足于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表面观察,而是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推理,深入剖析构成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内在机制。这是一场关于自我认识的深刻冒险,一次对人类经验本质的求索。 第一部分:心灵的基石——感知与认知 我们的世界是通过感官输入的碎片构建起来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是连接我们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它们收集着海量的信息,供我们的大脑进行加工和解读。我们将首先探讨感知的基本原理,了解我们如何从原始的物理刺激中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象、清晰悦耳的声音,以及触手可及的世界。我们会深入研究视觉系统的工作机制,从光线如何被眼睛捕捉,到大脑如何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我们所见的物体,以及颜色、形状、深度等视觉属性是如何被感知和理解的。同样,我们也会审视听觉系统,探索声音的频率、振幅和时域信息如何被大脑解析,从而区分不同的音色,理解语言的含义。 然而,感知仅仅是第一步。真正让我们成为智慧生命的是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如何学习、记忆、思考、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以及运用语言。我们将深入研究记忆的储存与提取机制,了解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运作方式,以及遗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会探讨学习的各种形式,从条件反射到复杂的概念学习,以及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巩固知识。 逻辑思维和推理是人类智能的闪光点。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以及启发式思维。我们会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策略,了解人类在面对未知挑战时,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规划和评估来找到解决方案。决策过程同样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我们将探讨影响我们决策的各种因素,包括风险评估、情绪偏见以及社会影响,并了解我们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 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构建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将探讨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机制,了解语音、语义、语法的相互作用,以及语言能力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发展起来的。我们还将审视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思考语言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方式,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第二部分:情感的海洋——情绪、动机与人格 如果说认知是心灵的理性之光,那么情感则是驱动我们行为,赋予生命色彩的澎湃力量。情绪,作为人类最基本且最普遍的体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行为和身心健康。我们将深入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了解大脑中与情绪处理相关的区域,以及荷尔蒙在情绪表达和体验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各种基本情绪的构成要素,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和厌恶,并理解它们在人类生存和适应中所扮演的角色。 情绪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往往与我们的动机紧密相连。动机是驱动我们朝着特定目标前进的内在力量。我们将探讨饥饿、口渴等基本生理动机,以及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等社会和心理动机。我们将深入研究动机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理解不同动机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和持久性。 人格,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核心要素,它表现为个体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贯模式。我们将审视不同的人格理论,从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到后来的特质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了解它们对人格的解释和构成要素。我们将探讨人格的测量方法,以及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个体的行为和生活经历。我们会进一步探讨人格的发展,了解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我们独特的个性。 第三部分:社会的网络——人际互动与群体行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由无数人际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之中。理解人际互动和社会群体的影响,是认识人类行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将探讨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机制,了解我们如何形成对人、事、物的看法,以及这些态度如何被说服、从众和群体压力所影响。我们会深入研究社会认知,分析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人,以及刻板印象、偏见和归因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判断。 吸引力与亲密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从外貌吸引力到相似性,再到互惠性,并分析亲密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破裂过程。我们会深入研究沟通的艺术,理解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冲突解决和有效沟通的技巧。 群体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将分析群体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从社会助长到旁观者效应,再到群体极化。我们会探讨领导力的本质,分析不同类型的领导者及其对群体的影响。我们还将审视社会群体中的决策过程,了解群体思维和群体动力如何影响最终的决策结果。 第四部分:心智的挑战——发展、异常与干预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从婴儿的咿呀学语到老年人的智慧沉淀,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独特的心理变化和挑战。我们将审视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如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以及这些时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主要发展任务和变化。我们将探讨童年期经历对人格形成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顺利地度过人生旅程。当心理机制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出现。我们将审视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了解它们的症状、成因和影响。我们将探讨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分类,以及不同疗法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作用。 心理干预,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改善生活质量的科学实践。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心理问题中的适用性。我们还将关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个体的优势,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更充实的人生。 结语: 《心理学:探索人类内心奥秘的科学之旅》是一场关于理解我们自身和他人、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入探索。通过科学的视角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我们将一同揭开人类心智的层层迷雾,窥探情感的深邃海洋,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网络,并认识心智发展与异常的奥秘。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好奇心的点燃,对自我认知的启迪,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这段旅程能让你对人类的内心世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与他人共处,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行为和决策,背后都有着如此复杂而有趣的心理机制在运作。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它教会我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测量来获取证据。书中关于“科学方法”的阐述,让我认识到,任何声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如果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都可能只是猜测或误导。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清晰而直观的方式,他们通过大量的生活化案例,将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记忆很准确,但书中的例子让我意识到,记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差,甚至是被“重新构建”。这种认知上的颠覆,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的警惕,也让我对他人言论的可靠性有了更审慎的判断。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它鼓励我不断地去提问,去探究,去用科学的方法来“勘破”我们周围的心理世界。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的非常吸引人,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硬核”的学科,变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心理侦探之旅”。我从来没有想过,心理学研究的严谨过程,可以被描述得如此生动有趣。作者们并没有回避研究中的困难和挑战,反而将它们当作“案件的线索”来呈现,让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揭示真相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偏见”和“错觉”的讨论,它们展示了人类认知上的各种“盲点”,以及这些盲点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开始更加警惕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看似“非理性”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人类行为,需要一种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它鼓励我培养一种“怀疑精神”,不要轻易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要自己去寻找证据,去验证。这种“侦探”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也让我对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认知和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我们未曾察觉的心理机制。作者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一步步深入心理学的“密林”,探索那些隐藏的规律。《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提问”的方式,一种“探究”的方法。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教会我如何去“看透”那些表面的现象,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在理解“社会影响”方面,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展示了群体压力、从众心理、服从权威等现象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些知识让我对发生在社会中的很多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质疑”和“求证”的能力。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探索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而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实验,都可能为我们揭示一个巨大的秘密。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行为感到好奇,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凭感觉去猜测,或者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迷惑。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用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去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寻人类心灵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详细解读,比如斯金纳的箱子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以及阿希的从众实验。这些实验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图表,作者们通过生动的叙述,将实验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实验现场,亲眼见证了科学的发现过程。而且,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介绍过去的成就,它还强调了实验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教育、医疗到社会公平,无处不在。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心理学侦探指南”,它教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观察、去分析、去推理,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规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心理侦探,对身边的人和事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以前觉得心理学很高深,离自己很远,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我特别喜欢书中举的那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在群体中会表现得特别沉默,有的人却能成为焦点?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莫名的恐惧?这本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更加科学的眼光去审视我遇到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我开始留意人们的行为模式,思考他们背后的动机,甚至会不自觉地去分析他们表达观点时的逻辑链条。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像是拥有了一种超能力,能够“勘破”一些表象之下的东西。而且,书中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研究案例,展示了心理学家是如何一步步地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推翻假设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探案剧,只不过主角不是穿着风衣叼着烟斗的侦探,而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探索人类大脑奥秘的科学家。它让我明白,心理学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严谨的证据和科学的方法。我开始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知道,在心理学家的眼中,这些细节往往是解开复杂谜团的关键线索。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

评分

《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更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作者们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展现在我面前,让我不再觉得心理学是高不可攀的学科,反而觉得它充满了趣味和挑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归因理论”的讨论,它解释了我们是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以及这种解释方式可能产生的偏差。这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能避免因为误解而产生的冲突。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了我们自身经验和认知的过滤。这种“侦探”式的审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套“心理学侦探装备”,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并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寻找答案”。它强调了“实证主义”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任何关于人类行为的解释,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证据之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因果关系”的深入探讨,它让我明白,仅仅看到两个现象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通过严谨的实验来验证。这种逻辑上的清晰,让我对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有了辨别能力。这本书就像是在我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科学思维的框架”,让我能够用一种更加系统、更加严谨的方式去分析问题。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习了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一种“侦探式”的思维模式,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有些疑虑,担心它会过于通俗化,失去学术的严谨性。但当我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深度和研究严谨性的同时,确实做到了“侦探”式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作者们就像是经验丰富的探案专家,他们不仅揭示了心理学研究的“案件现场”,更详细地展示了“侦破”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从如何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到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排除干扰因素的实验,再到如何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每一个环节都讲得非常清晰透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以及如何避免“实验者效应”和“被试者效应”的讨论。这些细节对于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至关重要,而作者们用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灵感迸发,而是需要耐心、细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探究”,如何用一种更加科学、更加审慎的态度去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科学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就像一本“心理学操作手册”,它不仅教会我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一种“侦探”般的思维能力。我以前可能会凭直觉去判断,但现在我更倾向于去寻找证据,去分析逻辑,去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书中对各种“认知偏差”的揭示,让我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思考者,我也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这种自我认知上的进步,让我能够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局限,也更能包容他人的不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实验设计”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实验是如何能够排除干扰,精准地测量想要研究的变量。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那些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说法有了更深的警惕。

评分

我得说,《实验心理学: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如何聪明地思考”的实用手册,只不过它披着心理学的研究外衣。它不是那种让你死记硬背定义和理论的书,而是教你如何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和质疑。书里反复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我以前听过这个词,但从来没有真正理解它的精髓。现在我明白了,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挑错”,更是“如何去验证”,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如何评估证据的可靠性,以及如何避免各种认知偏差。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陷阱和误区,比如安慰剂效应、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等等,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常常浑然不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很多思维上的盲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做出的很多判断和决策,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性。特别是关于“相关不等于因果”这个概念,我以前总会不小心混淆,现在我懂了,很多看似有道理的联系,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变量,需要通过严谨的实验才能揭示真相。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它不仅仅适用于学习心理学,更是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理智地与他人互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