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无法100%隐藏内心的秘密,因为他的身体会说话。
《微行为心理学》就是要教你如何从外表看到内心,由行为听出心声,让你在对方还不清楚自己在想什么时,在慌忙遮掩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就已经看穿他的内心。
本书共分九章,每章总结了一种日常行为,通过“案例+心理学定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了心理反应的基本原则,就可以在相应情境下控制自己的行为,洞察他人的心理。从职场到情场,从朋友到恋人,轻松打破社交壁垒,掌握人际交往主动权。
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内心微人格的操纵,不论是完美主义、实干主义,还是乐善好施、谨慎多疑,其实都是微人格的外在表现。而正是这些复杂而又微妙的“隐形人格”决定了我们是谁,并将要成为谁。
九型人格是一部分析个人性格型号的强大体系,本书从性格识别、职场关系、婚恋相处、自我完善策略,以及与其他型号性格的相处之道等方面,对九种性格类型进行了详细介绍。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一体系中确定出自己性格特征的主要倾向,从而增进对自我的了解,扬长避短,找到人生的前进方向。同时,还可以借助九型人格的理论看透身边人的内在想法,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让一切交际难题都不再是问题。
在生活中准确知觉和评估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聊天时,如果对方微皱鼻子、眼神涣散、用手指敲桌子或把玩桌上的东西,便可明白他对你的话已感到厌倦,你应乘机告退或寻找新话题。又如,当你遭到刁难,怒火攻心时,要能马上察觉到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动,应及时采取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松,鼓励自己克制冲动。
本书共分七章,囊括了“情绪洞察课”和“情绪管理课”的重要内容,全方位解读了微表情小动作背后的情绪密码,以及有效地表达自己不失控的情绪管理术,帮助读者敏锐地感知和评估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相机行事,调整自己的言行,牢牢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从而做到在各种场合占尽先机,成就卓越人生。
金文,应用心理学硕士,专注于情绪、人格与行为研究数十年,并致力于分析人的性格特征、职业趋向、成功潜力等。曾在多家外企单位担任心理顾问,帮助人们解决人际互动中的心理构建问题。
在事业成功的各因素中,个性的重要性远胜过优秀的智力。
——卡耐基
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肤色、他的种族,或是他的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
——尼克松
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威廉·詹姆士
第一章 引导行为——征询你的意见,是为了让你说到做到
自我认同心理:用参与感换认同感
参与定律: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最大动力
消费积分:拉开销售狂潮的暗器
欧弗斯托原则:认同先行,说服在后
言行一致:给他一个自愿配合你的理由
标签技巧法:与生俱来的趋善心理
卷入效应:加一个字就可以拉近距离
投其所好战术:不怕没原则,就怕没爱好
暗示效应:让他以为那是他自己的决定
破窗效应:环境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第二章 决策行为——洞察“合理决策”背后的不合理性
……
第一章 九型人格入门先了解
为什么要学习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简史
破解九星图密码
九型人格的三大中心
关于九型人格需要明确的两点
第二章 1号人格:规则的守卫者,原则的卫道士
1号完美主义者性格分析
通过独特信号识别1号完美主义者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责任心和坚守原则
给爱情留一点呼吸的空间
自我成长:追求完美应该是为了让生活更好
……
上篇 情绪洞察课——识别他人情绪,就能掌控局势
第一章 用微反应解读情绪密码,用高情商应对情绪起伏
机场,煅炼观察力的不二之选
遵守三项原则,人人都可以是情绪分析师
无声胜有声
动作和语言不一致,嘴上说的不能信
妙不可言的触碰
窥探人心,从“头”开始
不要轻视“拍案而起”的威力
学会换位思考
朋友激动时,带头做个深呼吸
情绪需要一个出口
……
自我认同心理:用参与感换认同感
有一位专门负责推销装帧图案的年轻人,在向一家公司推销装帧图案时,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这家公司去一次,有的时候甚至一星期去几次。但是这样跑了一年多,这家公司仍然没有与他达成交易。公司的主管人员总是看过草图后,遗憾地告诉他:“你的图案缺乏创新,我看还是不能用,对不起……”
当时这位年轻人几乎没有勇气再登这家公司的门了。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一本关于如何影响他人行为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受启迪,便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方法试试。
这次,年轻人带着未完成的草图去拜访公司的主管人员。
一见到那位主管人员,年轻人便恳切地说:“我想麻烦您帮我个忙!您看,我这里有一些未完成的草图,希望您能从百忙中抽空给我指点一下,以便我们能够根据您的意见将这些装帧图案修改完成。”
这位主管人员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他的那些草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几天以后,年轻人又去见那位主管。这次,他带来的是根据主管的意见修改完成的装帧图案。最后,这批装帧图案果然全部被这家公司购买了。……
关于九型人格需要明确的两点
九型不等于被定型
许多人在做完九型人格的测试题,确定下自己的人格类型后,就完全按照这类人格的特性来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然后,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所属的这类人格属性的特征和提升方法并不完全适合自己,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提升作用,反而为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造成心灵上的某些创伤。这个时候,他们常常觉得自己被九型人格欺骗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们不懂得九型人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九型不等于被定型,而且,由于九型人格口口相传的传统需要传承者具备较高的领悟能力,而许多传承者可能不具备这么高的智能,就会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信息传送失真的情况,从而致使人们误读九型人格。
因此,人们在观察自我时,九型人格大师往往不建议人们急着决定自己的型号。他们通常会建议人们先收窄范围,因为九型人格中的许多型号之间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这时人们应该选择两个至三个最高可能性的型号,留意每一种型号解析段中的“后记”,以得到更深入的启示。同时,人们要训练自己的注意力,提升自我观察的能力。到了某一刻,你自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你的型号从心底浮现了,你自然也会更相信九型人格心理学的正确性。从佛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人们学会悟空,当你心中空空如也时,你就能清醒地认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自然也就能判定自己的九型人格类型了。……
上篇情绪洞察课——识别他人情绪,就能掌控局势
察言观色是一个成功人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指通过观察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言语音调等揣摩其心意与情绪。只有真实地感知了他人的情绪,才能恰到好处地与之交往,达到与人和谐相处共赢的目的。
遵守三项原则,人人都可以是情绪分析师
透析身体语言的能力,与其说是天分,不如说是日积月累观察和学习的结果。因此,任何人都不应当忽略将身体语言当作一种科学学习的过程。即使一个简单的动作,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环境里,都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含义。
下面将要介绍的三项基本原则,更是对人们剖析身体语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考虑身体动作发生的背景
考虑身体动作发生的背景,即要考虑身体语言发生的“语境”。同口头语言一样,对动作和表情的解读应当在其发生的大环境下进行。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你看到一个人走在路上,不断摩擦双手。这时,你应当想到,这并不是他在表达一种期待的感情,而可能是因为他很冷。如果换一个地点,在办公室里,你向合伙人提出一个议案,他做出摩擦双手的动作,则表示他对你的提议非常感兴趣,并愿意积极地去执行。
……
接着是微人格心理学的部分,这本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人格的理解都比较模糊,觉得它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这本书却把它拆解成了一个个可观察、可分析的维度,而且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研究,为这些维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格特质”的阐述,它并没有将人格简单地划分为几个固定的类型,而是强调了人格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作者通过对“大五人格模型”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性格特点,并且理解到这些特质是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自我概念”的章节,书中探讨了我们是如何形成对自己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的。读到这里,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往往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这本书让我更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同。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让我对“独特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完全是出于好奇心,因为我对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总是充满了疑问。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一些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总是能够轻易地获得别人的认同?而这本书,则像是一本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让我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奥秘。在微人格心理学的部分,我尤其对“依恋类型”的分析感到着迷。作者通过细致的描述,让我能够分辨出自己以及身边人的依恋模式,并且理解到这些模式是如何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的。这对我理解我与父母、朋友、伴侣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在关系中感到不安或者疏离,并不是因为对方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依恋模式在作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建立更健康、更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启示,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和被爱。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微情绪心理学这本书中,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情绪的传染性”的讨论。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情绪是如何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传播的,比如一个人的积极情绪能够感染周围的人,而一个人的消极情绪也同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作为个体,我们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怎样的责任。我也开始尝试着去成为一个“情绪的积极传播者”,在生活中,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他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情绪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理解情绪的传播,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书本本身。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知。在微情绪心理学这一部分,我被书中关于“情绪的五层境界”的理论深深吸引。它让我明白,情绪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层次的,从最初的生理反应,到复杂的心理体验,再到最终的行为表现,中间经历了无数微妙的变化。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各种情绪是如何在我们身体里产生共鸣的,比如紧张时心跳加速,焦虑时胃部不适等等。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感知和理解自己的身体信号,并且学会如何应对这些信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的转化”的讨论,它让我明白,即使是负面情绪,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转化和利用它们。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情绪,而是学会了与情绪和平共处,甚至能够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套装的封面设计真是出乎意料地简洁,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但正是这种内敛的设计,反而激起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立刻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翻开第一本,是关于微行为心理学的,我原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行为模式。比如,书中对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肢体语言的解读,细致入微,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人的日常互动。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微表情”那一章节,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讲解了不同微表情背后所代表的情绪和意图,甚至可以分辨出一个人是在真心赞同,还是在敷衍了事。这对于我这种在职场上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读完这一部分,我发现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不再轻易下结论,而是更加注重观察和倾听。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运用书中所学的一些技巧,比如在交谈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坐姿和眼神交流,发现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整体印象是,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在微人格心理学这本中,我对于“认知偏差”的章节印象最为深刻。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解释了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会陷入的各种误区,比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等等。这些偏差虽然微小,但却往往能够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通过书中的例子,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陷入了同样的认知偏差。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也更加警惕在做重要决定时可能存在的误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并非总是理性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捷径”和“偏好”,而理解这些“偏好”,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心理学束之高阁,而是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让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和应用。在微行为心理学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习惯的养成与改变”的部分。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一些改变习惯的“公式”,而是深入分析了习惯形成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触发器”、“惯常行为”和“奖励”之间的联系。这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改变习惯如此困难,也为我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我曾经因为想要养成某个好习惯而屡屡失败,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障碍,并且找到了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这本书让我觉得,任何改变,只要找对了方法,并非不可能。
评分然后是微情绪心理学,这本书是我最期待的,也是最让我感到“解渴”的一本。我一直认为情绪是人类最复杂、最难以捉摸的部分,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科学、非常易懂的方式,把情绪的生成、表达和调节过程娓娓道来。我曾经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烦恼,总是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事后又追悔莫及。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基本情绪的生理反应和心理体验,让我能够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智力”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认识情绪,更是关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运用情绪。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比如深呼吸、正念练习、认知重构等等,这些技巧都非常贴近生活,而且切实有效。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发现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大大增强,也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本书让我明白,情绪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控的。
评分拿到这套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微”这个字。我一直觉得很多心理学著作都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充斥着各种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要么就是案例过于极端,离我的生活很远。但“微”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容易理解和实践。事实也确实如此。这套书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在微行为心理学中,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行为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日常场景,比如排队、交谈、购物等,来分析人们在这些场景下的行为动机和潜在心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无意识偏见”的讨论,书中通过几个小小的实验,就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因为一些外界因素而对他人产生刻板印象。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也更加警惕在与人交往中可能存在的无意识偏见。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生活现象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套《微行为心理学+微人格心理学+微情绪心理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字字珠玑。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微行为时,总是会引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在聚会中成为焦点,而有些人却更倾向于在角落安静地观察。通过对这些微小行为的拆解,我开始能够理解不同人的社交动机,也更加懂得如何去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我曾经因为自己不太擅长社交而感到苦恼,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不再对社交感到恐惧,而是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社交场合。我甚至开始主动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去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