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杰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沟通技巧
  • 正面管教
  • 情绪管理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幼儿教育
  • 小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332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8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要想实现美好的愿景,亲子之间首先应该实现顺畅的沟通。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以孩子的心理为基础,从教育孩子、批评孩子、赞赏孩子等诸多角度分析孩子心理,也给父母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再辅以生动的案例,让父母更加理性地面对孩子,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作者简介

刘杰,女,200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本科学历。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参加国家各类课题研究,成果卓著。多次参加公开课大赛,2007年在全国第四届教学大赛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鞍山市骨干教师,鞍山市名师工作室副组长。多次参加市组织的名师支教活动,并受市政府表彰。

目录

第一章 你的孩子听话吗——学会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001
有时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 002
赞美孩子要讲究艺术性 004
不要吝啬给予孩子鼓励 006
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 009
孩子需要善意的谎言 011
倾听,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013
礼貌用语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016

第二章 你会和孩子说话吗——沟通的目的不是打击孩子 019
孩子畏缩的原因 020
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孩子的自尊 022
亲子关系要讲究民主 025
过分的说教只会让孩子逆反 027
尊重孩子,首先要给予他重视 029
不要把生活的压力过早转嫁给孩子 032

第三章 掌握语言技巧,你就不会再感情用事地训孩子 035
教育常用语,你知道吗 036
面对欲望,教孩子学会“冷冻” 038
孩子需要正面指引 041
培养专注力,从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着手 043
教会孩子求助和诉说危险 045
笑眯眯的妈妈更可爱 048
孩子,也需要找到存在感 050

第四章 不吼不叫,是妈妈必须掌握的教育智慧 053
妈妈平静,孩子才能坦然 054
沉默,也许是最好的教育 056
透过孩子,折射自己 057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059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061
教育孩子,也需要学习 064
亲子教育,爸爸不能缺位 067
角色互换,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069

第五章 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了解是一切沟通的前提 071
倾听孩子喋喋不休的诉说 072
不要让偏见蒙蔽了你的心 074
孩子也需要你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 076
理解,让孩子尽情倾诉 079
不要忽略孩子的求救信号 081
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区别对待 083

第六章 蹲下来教育孩子——放下家长的架子去接近孩子的心 087
不要对孩子颐指气使 088
完整的表达方式,帮助孩子学会表达 090
每日三问,对孩子很有好处 092
和孩子交流时,保持目光的平视 094
有的时候,孩子并非故意犯错 096
爸爸妈妈,不要高高在上 098

第七章 不是孩子不听话——你说话的方式对了吗 101
说话的方式有很多 102
爱,要勇敢说出来 104
赞美,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107
不管何时,都当孩子能够依靠的大树 110
不要永远无所不能,适当向孩子求助 112
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望 114
孩子的自尊心不容小觑 117
谁说孩子不能“顶嘴” 119
学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121

第八章 你能发现孩子的烦恼吗——做一个会沟通的家长 125
别让孩子变成书呆子 126
当孩子发呆时,不要随便打断他 128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131
既要和老师统一战线,也要和孩子结成同盟 133
陪伴,帮助孩子驱散寂寞 136
当孩子和伙伴们发生冲突时 139
“早恋”不是毒瘤,而是一朵需要用心呵护的花 141

第九章 培养了不起的小孩——话说对了才能激励孩子进步 145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146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49
让孩子勇敢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151
孩子的梦想是伟大的 153
好孩子,爱劳动 155
肯定的魔力 158

第十章 如何帮孩子修正偏颇的路——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标尺 161
撒谎不是好习惯 162
健康身体,从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开始 165
粗心是可以战胜的缺点 167
胆量是练出来的 169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71
面对鬼精灵,不要留“空子” 173
有奖有罚,才能树立规矩 175

第十一章 表扬让孩子更出色——用激励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179
不要总是拿孩子和他人比较 180
让孩子学会迎难而上 182
兴趣,是孩子真正想做的事情 183
教会孩子面对挫折 185
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坦然面对人生 187

第十二章 杜绝语言暴力——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童年 191
“唠叨”,让孩子无处可逃 192
语言暴力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 194
“真老虎”才能屹立在孩子心中 197
选择爸爸还是妈妈,对孩子最残忍 199
永远不要说放弃孩子的话 201
不要对孩子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203
第十三章 别用否定的话语评价孩子——你的信任是孩子信心的来源 205
不要用负面评价系统对待孩子 206
冷嘲热讽,让你们的亲情变淡 208
人人都会犯错,孩子也是如此 210
永远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12
你难以想象“闭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214
沉默,有时是最严厉的批评 216

第十四章 别哄骗孩子——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19
言听计从的孩子未必好 220
不要以“为你好”绑架孩子 222
威胁,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 224
不要把世界向孩子关闭 225
当警告失效时,怎么办 227
当孩子与他人产生矛盾,你会如何做 229

第十五章 学会引导——孩子的梦想是需要鼓励的 233
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234
不要因为无心的错误责备孩子 236
让孩子爱上学习 238
教会孩子中肯地评价自己 240
让孩子学会拒绝 242
当孩子受到委屈时 244

第十六章 家长不要这样做——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247
赞美,一定要具体 248
对孩子,你看到什么很重要 250
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252
把孩子的进步看在眼里 254
孩子永远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256
“建议”比“命令”更有效 259
参考文献 262

精彩书摘

有时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到一张绚烂多彩的蓝图,再到把这些蓝图都变成实际的生活,需要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有人说命运是注定好的,任由谁也无法改变。然而,作为现代人,我们更愿意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既然如此,拥有怎样的人生,也就是可以争取和努力的了。孩子的成长看似漫长平淡,实则暗流涌动。很多时候,父母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的人生。因此,说当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之中最伟大和最艰难的事业,真是丝毫不为过啊!想想看,你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那么你岂不是变成金口玉言了吗?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对于十分信赖和依赖父母的孩子而言,父母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在进入学校之前,孩子就是通过父母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在染黄则黄的年代里,父母树立了孩子对于这个世界最初的感受和想法。如果父母总是愁眉苦脸地生活,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积极乐观。与此相反,如果父母不管在生活中遭受多少磨难始终信心满满,那么孩子日后也不会动辄就灰心丧气,万念俱灰。这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
很多父母看似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不但花费重金买好的学区房,送孩子上名校,等等,却丝毫不注意自身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比让孩子上名校重要得多。有的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对于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难以抹除的影响。与其把教育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和各种水平参差不齐的培训班,父母不如多多提升自己。
很久以前,有个牧羊人家境特别贫困。他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他们都很聪明。有一次,牧羊人带着孩子们去山坡上放羊。羊儿找到水草肥美的地方吃草,牧羊人带着孩子们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突然,天上有一群大雁飞过。这时,一个孩子说:“爸爸,人能飞起来吗?要是我也能像鸟儿一样飞到天空中,那该多好啊!”牧羊人笑着说:“当然可以啊!人类也是有翅膀的,你可以试试看。”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尝试着想要飞起来,不想,他们努力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爸爸也在尝试,当然,他也失败了。看着孩子们沮丧的样子,爸爸毫不气馁,鼓励孩子们说:“你们还小,翅膀还没长好呢!爸爸又太老了,飞不动了。等你们再长大一些,就一定能飞起来。”后来,牧羊人用辛苦挣到的钱给孩子们买了个玩具。这个玩具很简单,有一个橡皮筋,只需要把小木块借助橡皮筋的力量弹一下,小木块就会飞到空中。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个玩具,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小木块都能飞到天上,更何况是他们呢!长大之后,他们始终不忘飞天的梦想,最后居然梦想成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他们就是莱特兄弟。正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他们的一生都变得与众不同了。
美国登上月球的第一个人阿姆斯特朗,他的登月行为也绝非偶然。他出生于1930年8月5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在夜晚仰望星空。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他看着天空中的星星,不停地纵身往上跳跃。妈妈正在洗碗,听到他蹦蹦跳跳的声音,不由得问:“宝贝,你在干什么呢?”他大声地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跳起来,跳到月球上看一看。”这时,妈妈丝毫没有感到惊讶,而是笑着对他说:“真的啊,那可太好了。你去月球上看完之后,一定要记得回来 啊!”
在第一个实例中,听了爸爸的话,莱特兄弟在心中种下了飞天的梦想。正因为如此,他们长大之后在创造飞机的路上虽然受到了很多磨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从未放弃过。至于阿姆斯特朗的妈妈,回答则更加机智和巧妙。如果这个问题放在大多数妈妈身上,也许马上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击孩子:“你还是先好好学习吧!”“你真是白日做梦啊,人怎么可能到月球呢?”“你真是奇思妙想啊!”这些回答,都远远不及“记得回来”给予阿姆斯特朗的信心、希望和勇气。
爸爸妈妈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不要折断孩子的翅膀啊!

前言/序言

养育孩子,无疑是这个世界上耗时最长、耗费心力最多且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一项工作,而且是为人父母者毕生需要做的事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父母都有很多与众不同的感悟,也遇到了千篇一律的难题。诸如,如何把话说进孩子心里去,这个问题就很让父母们头疼。即使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也有些父母依然与孩子一说话就吵架,甚至到了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不应该再依靠权威震慑孩子,而应学会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父母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做事情有怎样的初衷,才不会误解孩子,才不会导致亲子关系日益紧张。父母只有时刻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和心理发育情况,才能帮助孩子度过各个时期,让孩子茁壮成长。
每个人都有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也曾经因为父母的命令、颐指气使而对父母心生抱怨。也许到若干年后,自己也成为父母,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当时爹妈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已为人父母的你却在重复当年爹妈的作为,强迫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殊不知,一代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你既然能想到当年爹妈说的是对的,也就应该能理解你的孩子和当年的你一样奋不顾身地与父母对抗。这也许就是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吧!
父母们,别再抱怨孩子不听话了,因为你小时候也曾经这么不听话!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和孩子较真呢?与其和孩子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反目成仇,不如更多地体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孩子心里,进而说到孩子心里。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亲子关系始终都与夫妻关系一样,占据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与整个时代背景也是相符合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很多时候,孩子只有自己成为父母,才算真正长大成人,才能体会到父母当初的良苦用心。
不要抱怨孩子辜负了你的用心,因为你也曾辜负自己的父母!也许成长终究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从清水变成浓香的茶,品一口,浸润心灵!
编著者
2016年5月
《沟通的艺术:倾听、理解与共鸣》 内容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护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沟通,正是维系这一切的基石。本书《沟通的艺术:倾听、理解与共鸣》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群体,而是深入探讨了普适于所有人的人际沟通法则,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更健康、更融洽、更富有效率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家庭、职场,还是社交场合。 本书将从最基础的“听”开始,为您拨开沟通的迷雾。我们常常误以为沟通就是“说”,却忽略了真正有效的沟通始于“听”。然而,这里的“听”并非简单的耳朵接收声音,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带有理解意图的倾听。我们将一同探索如何摆脱内心的干扰,放下预设的评判,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捕捉言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本书将详细拆解倾听的各个层次:从表面的倾听,到深层的理解,再到最终的情感共鸣。我们将学习识别倾听中的常见障碍,例如分心、打断、匆忙下结论等,并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帮助您提升专注力,掌握“不打断”的艺术,学会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传递专注与尊重。 接下来,本书将聚焦于“理解”。倾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而理解的深度则直接决定了沟通的质量。我们将深入剖析影响理解的因素,包括文化背景、个人经历、情绪状态以及认知模式等。本书将引导您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尝试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理解他们的立场、感受和动机。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提问来澄清疑惑,如何通过复述来确认理解,如何通过开放性问题来鼓励对方表达更多。本书还将探讨如何识别和处理沟通中的误解,以及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为下一步的有效回应奠定基础。 “共鸣”是沟通的升华,也是人际关系深化的关键。当倾听和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时,我们便能与对方产生情感上的连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作出恰当的情感回应。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如何识别和回应他人的情绪,以及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建立情感上的信任。我们将学习区分同情与共情,理解同情可能带来的疏离感,而共情则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帮助您在对话中适时地表达情感上的支持,例如用“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这一定让你很不好受”等语句,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除了倾听、理解与共鸣这些核心要素,本书还将触及沟通中的其他重要方面。例如,清晰表达的智慧: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如何清晰、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避免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我们将学习如何组织语言,如何使用恰当的比喻和例子,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听众调整表达方式。非语言沟通的力量: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语调语速等非语言信号在沟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帮助您解读这些信号,并学会运用它们来增强沟通效果,例如通过积极的肢体语言传递自信和开放,通过恰当的眼神交流建立连接。有效提问的艺术:提问是引导对话、获取信息、激发思考的重要手段。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不同类型的提问,例如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探究性提问等,以达到不同的沟通目的。 冲突管理与解决:在人际交往中,冲突在所难免。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您以积极、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冲突,将冲突转化为增进理解和信任的契机。我们将学习如何冷静面对冲突,如何识别冲突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协商和妥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不同情境下的沟通策略:本书还将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场景,提供量身定制的沟通策略。家庭沟通:如何与伴侣、父母、兄弟姐妹建立更开放、更信任的沟通模式,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如何更好地理解家人的需求。职场沟通:如何与同事、上司、下属进行高效协作,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挑战。社交沟通:如何在社交场合自如地与陌生人交流,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交网络,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倾听者和话题引导者。 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实用的练习题和可操作的技巧。 从日常对话的细微之处,到重要决策的沟通博弈,本书将引导您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一次连接、一次成长、一次美好的体验。 适用人群: 渴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沟通技巧的任何人。 希望更有效地表达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人。 在家庭、职场或社交场合中遇到沟通困扰的读者。 对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 任何希望提升自我,成为更受欢迎、更具影响力的人的读者。 阅读本书,您将学会: 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捕捉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如何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误解。 如何利用非语言信号提升沟通效果。 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对话,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冲突,化解矛盾。 如何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和场景下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 《沟通的艺术:倾听、理解与共鸣》是一本实用且深刻的指南,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美好人际关系的大门,让您的生活充满更多的理解、更多的连接、更多的和谐。本书相信,卓越的沟通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技能。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沟通艺术的旅程,发现自己内在的沟通潜能,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人际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平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做父母的总是疲于奔命,总觉得亏欠孩子,总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它没有制造焦虑,反而像一个温柔的引导者,提醒我们回归事物的本质。它探讨了“看见”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看见孩子的外在行为,更是看见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动机。我过去常常只关注“结果”,比如作业没写完、玩具乱扔,但这本书引导我去探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视角的转变是革命性的。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的“不听话”或“叛逆”,其实是孩子在用他们有限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他们的无助或需求。阅读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疗愈,帮助我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和评判,只剩下纯粹的爱与接纳。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育儿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就是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觉得“知道了,但还是做不到”的书。作者似乎非常了解父母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阻碍和内心的挣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绪管理”那几个章节的阐述。它没有简单地要求家长要“控制情绪”,而是教我们如何识别自己情绪的根源,以及如何在压力最大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有一次,我因为工作的事情焦头烂耳,对孩子发了火。读完书里关于“暂停键”的理论后,我尝试着在下一次相似情境出现时,先深呼吸,然后告诉孩子:“我现在有点生气,我需要两分钟冷静一下,我们再好好谈谈。” 结果,那次沟通的质量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好。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在你身边随时可以请教的智慧长者,让人感到踏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理论堆砌,而是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可信的家庭故事作为案例分析。这些故事,有的让我会心一笑,觉得“天哪,这不就是我家吗?”;有的则让我深思良久,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思维盲区。特别是书中关于“界限感”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怕给孩子太大压力,所以界限模糊,结果反而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解释了,清晰的界限恰恰是爱的表达,因为它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可预测、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读完之后,我开始有勇气去设定一些过去觉得“太严格”的规矩,并且能够以一种坚定而不失温柔的态度去执行。这种“有力量”的感觉,让我对未来亲子关系的走向充满了信心,不再是小心翼翼地摸索。

评分

这本关于亲子沟通的书,我简直是爱不释手。它不像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真正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观点,说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听孩子说话,但其实我们的大脑已经在组织自己的反驳或者建议了,根本没在倾听。这个点让我醍醐灌顶,回家立刻开始实践。比如,当孩子跟我抱怨学校里的烦心事时,我不再急着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建议,而是试着去复述他的感受,让他知道我真的理解他此刻的沮丧。慢慢地,我发现孩子愿意跟我分享的越来越多,甚至一些他以前觉得很私密的事情,也愿意告诉我了。这种感觉太棒了,就像我们之间有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而不是一堵高高的墙。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温暖,读起来让人感到被理解,也充满了力量,让我相信,只要用心,我们和孩子之间总能找到最好的相处之道。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极度强调“父母先被满足”的重要性。很多育儿书都在教你怎么去“付出”,怎么去“牺牲”,但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指出了一个现实:一个内心枯竭的父母,不可能持续地给予高质量的爱。它有一部分内容专门分析了父母自身未被满足的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了现在的教养模式。这让我猛然惊醒,原来我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耐烦,很多时候是我在投射我自己的未解决的情绪。因此,这本书不仅是教我如何与孩子相处,更是提供了一套自我关怀和成长的工具。它鼓励我们也要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对待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持久有效的亲子沟通的基石,它让我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学会了更好地爱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