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我们无法回避判断,更离不开判断。判断细微地牵扯着个人的荣辱成败,也深远地联系到国家、民族乃至全体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判断的深入研究,将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生活各方面大有裨益。
本书详细剖析判断的规律并引导读者正确进行判断,通过对判断的定义、要素、目的、效应、规律、教训、经验等方面的探讨,透视判断,认清这一行为的真相!
作者语言精练、论述严谨,选取新的视角,列举大量经典案例,本书既可供哲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的学者参考,也适合对“判断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解析了影响判断的要素、判断的目的、判断的后果,提出了判断的主体、对象、依据、判断词、内容、概念、环境、效应、结论、结果、效果等概念,总结了判断的基本规律,将判断从单纯的大脑思维延伸到所有的行为,使判断从学术走向现实生活。通过对判断要素对判断产生的各种影响的分析,剖析了悖论产生的原因,阐明了什么样的悖论可以消解,什么样的悖论无法消解;通过对判断结论性质的分析,阐明了什么是对与错;通过对判断效果性质的分析,阐明了人们进行判断的最终目的。
李本来,男,1967年生,安徽六安人,1991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因为生活简单,学问有限,所以认为即使高深如哲学,其本质也只是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们对判断的运用非常广泛、深入、高频率,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
第一篇?什么是判断——简单概念的复杂内涵 001
第一章?判断的定义 003
第二章?判断的要素 005
第一节?判断的主体 006
第二节?判断的对象 011
第三节?判断的依据 015
第四节?判断词 020
第五节?判断的内容 032
第六节?判断的概念 038
第七节?判断的环境 043
第八节?属性与特征的关系 058
第九节?要素的作用形式 059
第三章?判断的目的 060
第一节?目的的特征 060
第二节?目的的时效 065
第三节?目的对判断的影响 065
第四节?目的产生的原因 069
第四章?判断的效应 070
第一节?判断的结论 070
第二节?判断的结果 090
第三节?判断的效果 093
第四节?效应的性质 106
第五章?判断的数 108
第一节?判断的个数 108
第二节?判断的次数 109
第三节?判断的分数 110
第六章?判断的类型 128
第一节?简单判断 128
第二节?复合判断 128
第二篇?判断的规律——悖论产生有原因 129
第一章?判断的基本规律 131
第二章?要素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135
第一节?要素的属性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135
第二节?要素的特征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281
第三章?数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365
第一节?判断的个数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365
第二节?判断的次数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368
第三节?步骤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373
第四章?目的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377
第一节?恰当使用目的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377
第二节?不恰当使用目的对判断效应的影响 378
第五章?关于悖论的消解 381
第一节?可以消解的悖论 381
第二节?无法消解的悖论 384
第三节?理论上可以消解的悖论 387
后?记 389
参考文献 390
第一章?判断的定义
你是谁?要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说明自己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籍贯、家庭成员等等。你之所以能够说明这些情况,是因为你的大脑对自己与这些情况的联系和关系进行了反映。这种大脑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维过程就是判断。除人之外,还有很多生物也有大脑,它们的大脑也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它们的大脑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否也是判断呢?如果是,那是生物的判断,本文对此不加讨论。本文将要讨论的是人的判断,下文所称的判断都特指人的判断,所称的大脑也特指人的大脑。
判断的定义很简单,也不难理解。但是,人的大脑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每天能记录大约8600万条信息,大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凭记忆储存100万亿条信息。我们进行某一个判断是由这100多亿个大脑神经细胞中的哪些做的?它们是如何在亿万条信息中筛选所需信息,并最终完成判断的?只要看看这些数据,就能想象判断有多么复杂。
对于喜欢简单,讨厌复杂的人来说,有一个事实令人沮丧,那就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判断。只要我们的大脑还在运转,我们就会不断地进行判断。早晨醒来,你会判断要做什么,是看看时间,还是去卫生间,还是穿衣服,还是吃早餐,还是做运动,还是打开门窗?不管你最终选择的是做什么,你的选择都是由判断决定的。在你做出第一个判断之后,你还会做出第二个判断,是去上班,还是去购物,还是去聚会,还是去旅游,还是干家务,还是重新上床睡个回笼觉?接下来,你还会做出第三个判断、第四个判断、第五个判断、第N个判断,直到晚上,你会做出是否上床睡觉的判断。在你做出判断,决定做什么的时候,你还会判断怎么做,细心的人还会判断要做成什么样。我们每天醒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在判断中度过的,以至于我们的每周、每月、每年、整个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判断中度过的。在需要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判断。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不断的判断中,不会意识到判断与我们的关系是如此密不可分,不会意识到判断对我们有多么重要。而事实上,判断的重要程度是:离开了判断,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不知道谁是自己的亲人,不知道什么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离开了判断,我们根本无法生活。
考试卷上选择题的真真假假,生活中人与事的是是非非,这些判断都曾让我们头疼不已。好在判断带给我们的并不都是烦恼,芸芸众生中的亲人与朋友,纷纷扰扰中的真善美,我们对所有美好的事物,也都是通过判断来体验的。
我们无法回避判断,更离不开判断。判断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关系到我们重大的人生抉择;判断关系到个人的荣辱成败,也关系到团队、国家、民族、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判断与我们的关系如此紧密,它是如此重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去了解判断的规律并学会正确进行判断。
第二章?判断的要素
我们可以这样判断,也可以那样判断,但我们最终会做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判断。是什么让我们做出了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判断?也就是说,是什么在左右判断?那些左右判断的,就是判断的要素。判断的要素共有七个,即:主体、对象、依据、判断词、内容、概念和环境。
判断的七个要素都包含属性与特征两个因素。
要素的属性是指要素“是否具备什么”,包括必要性、关联性、排他性、充分性。必要性,即必需的,是指必须有要素,如果没有要素,就可能不会有此判断。关联性,即相关联的,是指要素与此判断相关联,否则就可能不会有此判断。排他性,即仅有的,是指仅限于使用此要素,如果还使用了别的要素,就可能不会有此判断。排他性所指的“此要素”是指仅限于“此个要素”或“此类要素”,当要素有多个时,这些要素必须具备相关的共性。充分性,即满足需要的,是指使用的要素能满足需要,如果要素不能满足需要,就可能不会有此判断。要素的四个属性是判断对要素的要求,而不是要素本身必须全部具备的。其中必要性、关联性、排他性与充分性都具备的要素称为“正确要素”;缺失必要性、关联性、排他性与充分性中的一个或多个属性的要素称为“错误要素”。缺失必要性,就是要素不存在或没有使用要素;缺失关联性,就是使用了无关的要素;缺失排他性,就是使用了模糊的要素或同时使用了缺失相关共性的多个要素;缺失充分性,就是使用的要素不能满足需要。
要素的特征是指要素“是什么状况”,包括:种、态、径、形、类、级。种,即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有些要素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要素是客观要素;有些要素在现实中没有,是主观制造的,这样的要素是主观要素。态,即是明的还是暗的。有些要素在使用的时候,出现在判断中,这样的要素是明要素;有些要素在使用的时候,没有出现在判断中,这样的要素是暗要素。有些要素出现在判断中,比较模糊,不清晰明了,但既然出现在判断中,就是明要素,其模糊归属于要素的部分特征或间接特征。径,即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有些要素在判断中直接使用,这样的要素是直接要素;有些要素在判断中间接使用,这样的要素是间接要素。形,即是完整的还是部分的还是多余的。有些要素在判断中是完整使用的,这样的要素是完整要素;有些要素在判断中只使用了其一部分,这样的要素是部分要素;有些要素超过了在判断中所实际使用的,这样的要素是多余要素。类,即是群体的还是独立的。有些要素是独立使用的,这样的要素是独立要素;有些要素是与别的要素共同使用的,这样的要素是群体要素。把具备共性的一个(或一类)要素作为缺失共性的多个要素,是把一个要素作为群体要素,也是把一个完整要素分拆为部分要素。级,即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还是中级的。有些要素与主、重、多、大、优、尊、先、高、主动等褒义相关,这样的要素是高级要素;有些要素与次、轻、少、小、劣、卑、后、低、被动等贬义相关,这样的要素是低级要素;有些要素既与褒义无关也与贬义无关,这样的要素是中级要素。
对判断主体来说,不是出于主观原因,在客观上使用了暗要素,也可视为要素缺失必要性。对判断主体之外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意识到判断主体使用了暗要素(不论是出于判断主体的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也就是要素缺失必要性。
要素以其属性或特征命名,例如:具备充分性的主体称为“充分主体”,缺失充分性的对象称为“非充分对象”,具备关联性的依据称为“关联依据”,缺失共性的判断词称为“非关联判断词”,具备排他性的内容称为“排他内容”,缺失排他性的概念称为“非排他概念”,明的主体称为“明主体”等。第一节?判断的主体
既然判断是大脑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维过程,那么,首先就涉及大脑是谁的,是谁在进行思维的问题。这个(或这些)大脑的所有者就是判断的主体,他(或她、他们、她们)是判断的实施者。判断的主体决定由谁判断,即决定由“谁”来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判断的对象、依据、判断词、内容、概念、环境都是由主体决定的,所以,在判断的七个要素中,主体是特别重要的。
主体的特征
一、主体的主客观
(一)主体可以是客观的
判断的客观主体是人,有时候人的判断会通过组织、宗教、著作等各种形式进行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从表面上看,这些表达的形式是判断的主体,而实际上,判断的主体依然是通过这些形式进行表达的人。
例1.秦王嬴政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
解说:判断的主体“秦王嬴政”是客观的人。
例2.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决定对日宣战。
解说:从表面上看,“美国”是判断主体。实际上,判断的主体是美国的决策者。
例3.“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解说:从表面上看,“日心说”是判断主体。实际上,判断的主体是“日心说”的创立者和支持者。
……
判断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与判断有关,终我们一生,判断始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或许很少会判断一个判断本身的重要问题: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判断?本文将通过对判断目的与要素的分析,对此一探究竟。
所有正常人都有思维,但并不是所有正常人都能正确进行判断。绝大多数判断比较容易,正常人都能轻松进行;但也有一些判断比较困难,需要足够的智慧才能正确进行;还有一些特殊的判断,不仅普通人不会,聪明人不会,全人类中也没有一个人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令人困惑不已的悖论。这些悖论涉及很多学科,例如:
逻辑方面的: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他能创造一个他举不起来的大石头吗?能,还是不能?
生物方面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物理方面的:祖父悖论。一个人如果穿越时空,杀了自己的祖父,他怎么会存在呢?
数学方面的:阿基里斯悖论。阿基里斯为什么追不上乌龟?
经济方面的:节约悖论。为什么存钱越多,人们的收入反而会减少?
语言方面的:为什么“有无”表示模糊含义,而“没有”表示确定含义?
千百年来,悖论让人们伤透了脑筋。所有的悖论都与“结论”有关。要洞察悖论产生的原因并消解悖论,必须先解释清楚什么是结论。本文将通过对判断要素与判断规律的分析,探究悖论产生的原因,对人们熟知的一些悖论进行解说,说明那些影响判断的要素是如何影响判断的。
从结构安排上看,这本书的布局极为考究,绝非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是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层层递进,脉络分明。每一部分的引入都承接得恰到好处,仿佛在为接下来的高潮做足铺垫。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主题之间建立起了微妙的联系,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最终在更高层次的逻辑框架下汇聚。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识积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特别是中间部分对一些经典佯谬的梳理,采用了“引入—剖析—反思”的固定模式,但其内部的论证路径却千变万化,每一次都有新的视角被打开。这种重复的结构带来的不是单调,反而是对主题核心的不断深化和淬炼。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思维工具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可以迁移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反而用一种近乎于散文的灵动笔触,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辨,描摹得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巧妙地运用类比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逻辑困境拉回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层面。比如,书中关于“全知全能”的论述,并非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设想的场景,让读者亲身体验到概念边界的拉扯。读到某个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辩论现场,作者既是公正的裁判,又是充满激情的辩手,他既尊重悖论的内在张力,又不畏惧去解构它们。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智力挑战,变成了一场愉快的智力探险。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思想被润泽了,对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有了一种更为细腻和辩证的理解,不再轻易满足于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冲击在于其强烈的“反教条主义”倾向。它不是在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在鼓励读者自己去质疑既有的认知框架。作者对待每一个哲学命题的态度都极其审慎,他仿佛在不断地叩问:“我们真的理解我们所说的这个词语吗?”这种对基础概念进行刨根问底的勇气,在当代快餐式阅读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某些传统哲学观点的批判性重估,虽然尖锐,但绝非恶意贬低,而是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试图将这些理论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使其重新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力。读完全书,我不再满足于接受教科书上的标准解释,而是开始习惯性地在每一个断言后,追问其背后的假设和局限性。这无疑是一本能切实改变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的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其饱含的人文关怀。尽管主题是关于抽象的逻辑和悖论,但作者始终没有忘记悖论的产生根源——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与无限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在那些关于无限、永恒和时间本质的探讨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类处境的深深同情。他笔下的逻辑难题,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学公式,而是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体,试图理解自身存在边界时的必然挣扎。这种兼具智力深度和情感温度的叙事,让阅读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智力训练,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对于那些在面对人生重大困惑时感到无助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困惑本身,或许就是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必经之路。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引用和跨学科视野上的广度。它巧妙地将逻辑学、数学基础、甚至一些前沿的物理学概念融入到对传统哲学悖论的探讨中,使得全书的视野极其开阔,绝无“关门造车”之弊。作者在引述其他学者的观点时,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原意,更重要的是,他能迅速地将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联系起来,展示出它们在面对共同的逻辑挑战时的异同。这种博采众长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储备。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跨学科的头脑风暴,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通往新领域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不同学科是如何共同努力,试图勾勒出实在世界的面貌的。这对于追求全面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