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性:20世纪*伟大的史学家论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
革命性:终身笃信左派思想的霍布斯鲍姆在晚年仍不改其志,在本书重新挖掘、诠释马克思思想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对左派精神的坚持与热爱,并期许藉由新的阐释召唤读者“改变世界”的行动力!
丰富性:本书共含16章,主题包含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经验、左派经典文献的诞生,以及马克思之后的左派思想家如葛兰西等人的思想流变。内容旁征博引、巨细靡遗,可说是霍布斯鲍姆的史学研究登峰造极之作,实为任何对霍布斯鲍姆或左派思想有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杰作。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多世纪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本书收集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1956—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有洞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影响:从对贵格会运动到马基雅维利,以及在法国大革命和德国哲学中的渊源。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核心文本,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再到《共产党宣言》一一进行了考察,并对过去30年来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出色、深刻、有力且广泛的研究,《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毫无疑问地向我们展示出:马克思是我们这一世纪的思想家,就像他是过去两个世纪的思想家一样。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备受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被多个国家的大学授予名誉学位。
作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同龄人,1917年出生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1919年,举家迁住维也纳,十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孤儿霍布斯鲍姆于1931年投奔叔父,徙居柏林,在“一战”后受创*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转赴英国,幸运地躲过之后的纳粹大屠杀,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二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至1946年退伍,回到剑桥完成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英国费边社的历史。1947年成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98年,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为其颁发了名誉勋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2002年,被任命为他一生执教的伯克贝克学院校长,由于他的辞职信一直未获批准,实际上他至死都是该校校长。2003年,获得杰出欧洲史研究奖。2012年,中国国庆日凌晨,因病在伦敦谢世。
译者简介:
吕增奎,哲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共中央编译局海外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海外当代中国学研究。主编《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A.柯亨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3部文集,翻译《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的复兴:富裕启示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3部专著,发表论文和译文20多篇。
丛书总序
中文版简评
前言
第一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一章 今天的马克思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之前的社会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与政治
第四章 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第五章 论《共产党宣言》
第六章 发现《大纲》
第七章 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第八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命运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马克思博士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者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880—1914年
第十一章 反法西斯主义时代:1929—1945年
第十二章 葛兰西
第十三章 葛兰西的接受史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45—1983年
第十五章 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1983—2000年
第十六章 马克思和工人:漫长的世纪
索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犹如一股清冽的溪流,在浩瀚的思想海洋中蜿蜒前行,却又暗藏着强大的冲击力。它并非那种旨在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式解读,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戈,引读者在不同的观念维度之间翩翩起舞。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平衡感——既不偏废任何一派的精髓,又能清晰地指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中庸之道,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复杂性的一种致敬。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看待某些既定观念的角度被彻底拓宽了,原本以为已经定型的理论框架,似乎又有了新的裂隙可以深入探索。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终极裁决,而是更热衷于展示思想是如何生成、演变、以及最终如何渗透进现实肌理的。这种“过程至上”的叙事方式,让整本书充满了活力和探索的乐趣,它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才是真正优秀非虚构作品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前半部分如同铺陈宏大舞台的序曲,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复杂的理论与社会生态背景;而进入后半部分,节奏明显加快,冲突爆发得更加迅猛有力,仿佛置身于一场无法暂停的戏剧高潮之中。这种张弛有度的结构设计,确保了即便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紧密跟随作者的思路,不至于在庞杂的信息量面前感到迷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大的历史人物时所采取的“多重视角”策略,他没有强迫读者接受单一的解读,而是提供了足够的材料和分析框架,让读者自己去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判断。这种将思考的权力交还给读者的做法,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自信和对读者智力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严谨又引人入胜的智力地图,它不仅是关于过去思想的梳理,更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可能性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自我拷问的旅程。它没有直接提供任何现成的“救世主”式的结论,相反,它不断地提出问题,挑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预设。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完某一章节后,会陷入长时间的沉思,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我们对“进步”和“变革”的理解是否过于简单化了。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将宏观的历史哲学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编织得天衣无缝,让你清晰地看到,那些磅礴的理论是如何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投下具体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阴影。这种对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诚实揭示,是这本书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它不回避矛盾,反而将矛盾本身作为探讨的核心动力。读完此书,我不再满足于对概念的简单记忆,而是开始更审慎地审视每一个看似确凿无疑的社会判断背后的历史基础和潜在后果。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章节安排,这本书都透露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专业气场,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几乎没有那种“艰深难懂”的阻碍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高深的理论,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壳之下。书中对某些历史场景的重现,简直达到了电影般的质感,那些场景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文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人物群像。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间机器中,亲眼目睹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会议、辩论与私下交流。这种叙事上的沉浸感,极大地增强了主题的感染力。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没有沉溺于对人物功绩的过度神化或贬低,而是用一种近乎临床手术般的精确,剖析了那些思想巨匠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选择与局限。这种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又注入了深刻人性洞察的笔法,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拥有了跨越时代的阅读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部精妙的迷宫,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细致入微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思想领域。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张力,它没有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变革描绘成黑白分明的对立面,反而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每一步落子都充满了深远的意图。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仔细回味那些被精心编排的细节,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只有当我们将它们拼凑起来时,才能窥见那个宏大叙事的冰山一角。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理解”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接受信息,而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书中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处理尤为精彩,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体的偶然性交织在一起的宿命感,让人在赞叹之余,又隐隐感到一丝沉重。它成功地避开了学院派的枯燥,用一种近乎文学的语言,将严肃的思辨融入了生动的人物群像之中,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思想风暴。这种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题材望尘莫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