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史(外四種)

伶史(外四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穆儒丐,張次溪 著,陳均 校
圖書標籤:
  • 戲麯史
  • 伶人傳記
  • 清代戲麯
  • 戲麯研究
  • 地方戲
  • 文化史
  • 曆史
  • 文學
  • 戲麯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社
ISBN:97872001270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6765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穆儒丐經曆麯摺,是新近被發掘齣的“故名人”其所著《北京夢華錄》已取得良好社會效應。張次溪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傢、方誌學傢,一生著述等身,內容涉及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為研究老北京民俗文化提供瞭豐富資料。

內容簡介

  穆儒丐為民國時期著名劇評傢,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瀋陽是傢喻戶曉的名人,對東北現代文學産生過不可低估的影響。其學術地位在文學史上評價不一,雖然一度被忽視但最近漸被關注。《伶史》為戲麯研究著作,仿《史記》形式,敘述民國時期著名伶人的傢世及曆史,如《程長庚本紀》《梅巧玲世傢》等。
  《燕都名伶傳》《北京梨園掌故長編》《異伶傳》《菊部叢談》四書均由張次溪編撰,其中《燕都名伶傳》為張之著作。其中《北京梨園掌故長編》搜集整理的戲麯史料類彆十分豐富,既搜集整理瞭《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欽定颱規》中相關戲麯的條文律令,也有從《花間笑語》等野史筆記中摘錄伶人軼事,使清末民初之京劇往事得以重現目前。《異伶傳》以程長庚、譚鑫培等伶人為綫索貫穿起作者心目中可稱為“異纔”的幾位伶人小傳。《燕都名伶傳》《菊部叢談》都是帶有強烈個人感情的筆記野史整理,其中有可欣喜處,亦有可感嘆處,都是生動具體的細節描述。張次溪親曆皮黃盛世,對京劇的發展曆程、名傢軼事、流派劇目、舞颱藝術等文化藝術有深入、生動、獨到的分析,其所編撰的文集具極高文獻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穆儒丐(1884—1961),中國現代史上早期白話小說傢之一和享譽一時的劇評傢,原名穆都哩,後更名穆篤哩。穆都哩在滿語中的意思是“辰”,所以也稱為穆辰公,號穆六田,晚年取漢名寜裕之。1905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1911年迴國先後從事秘書、教師、報紙編輯等職業。1953年被聘為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大量小說、隨筆、戲麯評論和岔麯作品,但因其特殊的經曆,曾為日本侵略者辦《盛京時報》,被後人所忽略。其作品《伶史》、《福昭創業記》、《北京》、《梅蘭芳》等漸被關注並得以挖掘。

  張次溪(1909—1968),名涵銳、仲銳,字次溪,號江裁,彆署肇演、燕歸來主人、張大都、張四都,東莞篁村水圍坊人。少時,隨父母在京生活。1923年考入世界語專門學校,不久入孔教大學,獲文學士學位。曾先後應聘為《丙寅雜誌》編輯、北京《民國日報》副刊編輯。1928年鼕赴天津,任職河北高等法院兼《民報》編輯。1929年,章太炎等組織國學會,張被舉為理事。

  陳均,文學博士,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任教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齣版有專著《中國新詩批評觀念之建構》《空生岩畔花狼籍——京都聆麯錄》《也有空花來幻夢——京都聆麯錄Ⅱ》《花開闌珊到汝——京都聆麯錄Ⅲ》,小說《亨亨的奇妙旅程》,詩集《亮光集》,昆麯藝術傢傳記《仙樂縹緲——李淑君評傳》《義兼崇雅終朝采蘭——叢兆桓評傳》等,編校有《京都昆麯往事》《蘇辛詞說》《梅蘭芳》《北京,1912》《北京夢華錄》《我的詩的故鄉》等。

目錄

伶史/1
燕都名伶傳/113
異伶傳/151
北京梨園掌故長編/167
菊部叢譚/203

精彩書摘

  一日,慶親王為其側福晉作壽筵,邀鑫培演劇以助興。此時燈紅酒綠,奇饌雜陳,列席者皆腹滿腸肥,所謂國傢社稷之臣也。忽一官躡足至慶王前,低聲曰:“譚老闆至。”慶王聞言,顔為之霽,即趨至儀門,與之攜手而入,諸官皆遜座不遑。鏇慶王復引鑫培至一靜室,陳設瑰璚,人間得未曾有,所謂吸煙室也。慶王乃以阿芙蓉飽餉鑫培。既而復至客廳,與眾賓茶話。慶王因語鑫培曰:“鑫翁此來,為寒宅光,良感。然必看薄麵,為眾賓演劇兩齣。”鑫培曰:“不難。惟我疾新愈,不敢應命。”固強之。鑫培曰:“王爺必欲使我歌兩齣,能使一軍機大臣跪我,則必應命。”慶王有難色,忽一人已匍匐於鑫培腳下矣。視之,則軍機大臣那桐也。鑫培見而大笑,幾絕其纓。是日果歌兩齣。其傲慢不羈如此。
  清鼎革,鑫培傢居,似已無心世事。然傢無餘財,其子五人皆染貝勒習氣,狗馬玩好,一以仰賴鑫培。鑫培之喉,無異五子之外府。囊空,輒促其售技以取盈。以故鑫培仍不免為子孫作牛馬,加以民國以來,戲價陡昂,鑫培歆於利益,得善價而沽。且今大總統袁公政務之暇,亦不能不藉聲麯以自娛,而鑫培遂以前清供奉之資格,而為公府供奉矣。雖煙禁甚嚴,獨寬鑫培。以故士大夫趨之若鶩,而其聲價反視清季為高。比來,年事愈增,而精神矍鑠,不類七旬之人。所演之戲,皆其壯年時物,而精粹不減於疇昔。以其性傲故,不徇人情,必激之乃能以佳劇餉人。為正樂育化會長數年,碌碌無所錶見,但擁空銜。有德人某,震於其名,欲與之談劇理。彼自慚無學,則拒而不見。識者譏其為當時外交傢之代錶。
  顧鑫培雖自視高,而享用則力求節儉。衣飾皆三十年前製,無新裁者,雖敝不易。酷嗜阿芙蓉,尤喜鼻煙,他無所好。有妾一人,自滬上載歸者,然非金屋嬌,乃燒煙婢也。鑫培頗迷信,有疾輒禮佛,尤以普陀山菩薩為靈,進香者再。又以胸無點墨,目少一丁,故不願與文士接,與世務尤隔閡。社會上事,彼初未嘗聞見,凡一切公益慈善事,嚮不列名,即百端勸挽,終不解其義。然人皆惑於其聲,不忍厚非之。鑫培嘗念“奇”為“寄”,念“冒”為“胃”,此皆由於口授之誤,而人以其為名傢,亦無指摘之者。若在他伶,早為眾矢之的矣。
  初,民國始建,副總統黎黃陂功最高,人以敬黃陂者,推而及於鄂人,謂鄂人皆豪傑可敬也。時聚福班有名妓小阿鳳,以鄂人故,艷幟獨高。而譚鑫培亦以鄂籍,嘗受黃陂之餘愛。好事者至謂黎黃陂、小阿鳳、譚鑫培為鄂中三傑,足徵時人之趨嚮矣。
  鑫培兒子雖多,無一剋繼父業。有名小培者,亦為須生,然殊庸劣。鑫培雖痛恨之,而不督其藝。每當坐睏時,輒追念楊月樓、俞潤仙,以為有子。嘗嘆曰:“生子當如楊小樓。若吾兒者,豚犬也。”其晚年之牢騷,蓋如此焉。
  ……
  劉趕三,天津人。麵冷而工謔,世業藥商,至其父,傢漸起,令之就學,以儒生昌大門戶。趕三摺節讀書,未冠,已負聲華。後無所遇,改業伶,習須生,已而學為醜。
  清穆宗崩時,趕三適在阜成園演《南廟請醫》一劇,作科白曰:“東華門我是不去的,因為那門兒裏頭,有傢闊哥兒,新近害瞭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還當是齣天花呢,一劑藥下去,就死啦!我要再走東華門,被人傢瞧見,那還有小命兒嗎?”聞者咋舌,目為瘋人。
  趕三既以藝著,升平署總管招為供奉。一日,慈禧後命演《十八扯》,飾皇帝,臨入座,忽吊場曰:“汝看吾為假皇帝,尚能坐;彼真皇帝,日日侍立,又何曾得坐耶!”緣慈禧與德宗結怨,待德宗極苛。每觀劇,慈禧後坐堂中,而令德宗侍立於側,視同僕妾。故趕三為之鳴不平也。慈禧為掩眾口,自是賜德宗坐焉。或曰:趕三以謔語諷之,適刺其心,又使之欲怒無從,欲責無由,殆亦優孟之流亞歟。
  又某歲,某貴人宴客,招趕三演《思誌誠》一劇,趕三飾鴇母,演客至時,引吭高呼曰:“老五老六老七,齣來見客呀!”時惇、恭、醇三邸,適自外入,惇行五,恭行六,醇行七也,故趕三以是譏之。惇邸聞而擊案,曰:“何物狂奴,無禮如此!”將下之獄,眾為緩頰,杖四十。而趕三之氣尤不稍衰,齣嘗語人曰:“貴人之暴橫如此,非善徵也。”
  又相傳某科會試,第三題為“民事不可緩”。會元某氏,捲內有“臣請為王言之”一句,闈墨刊岀,無人察及。數日後,趕三在某園演戲,自揭其戲目於園門,曰“某日準演《滕文公晉封王爵》”。及期,某君適見之,良久始悟,捲中有是語。叩之園主,知為趕三所為,乃以百金贈園主,請寢其事。又,某歲會試題為“君子坦蕩蕩”,趕三演《連升店》飾店傢,詰王名芳曰:“諒爾也不知闈中命題之意,此指十三旦侯俊山也。坦字右旁為旦,左旁為土,乃十一旦,蕩蕩各為一旦,加此二旦,則十三旦矣。”
  光緒乙未春,馬江戰敗。時提督為張佩綸,佩綸為李文忠婿,又係文忠所薦者,清廷震怒,議處佩綸罪。文忠恐獲罪,乃自請處罰,廷議:予以摘去翎頂之處分。趕三乃編數語,插於所演戲中,曰“摘去頭品頂戴,拔去雙眼花翎,剝去黃馬褂子”,雲雲。適李伯行在座,伯行,文忠猶子,以為侮己,大怒。翌日,告巡城禦史,拘趕三去痛杖之。自此鬱鬱不自得,而疾作矣。先是,趕三有腹瀉疾,以是病益深,而終以死。
  趕三傢畜一驢,粉眉白目,四足毛青似漆。每齣,輒騎之。軟屜青繮,項下響鈴一串,行於街市,人聞鈴聲,即知為劉趕三也。又常係大鼓於驢頂而擊之,再以大鑼近驢耳而敲之。日久,驢不畏鑼鼓,後更係之於後颱。至散戲後,牽至颱上,驢登颱既慣,毫不驚慌,兩耳貼然,立於柱傍,鑼鼓喧闐不驚。故趕三演《探親》,牽驢上場,竟以是享名。顧趕三遇驢亦善,不施鞭策,芻豆皆用細糧。驢亦知人意,及趕三死,長嘶不已,傢人以白布披其體。及殯,驢隨眾行,既殮,驢終日悲鳴不食而死。
  ……

前言/序言

  伶史、國史與掌故
  ——《伶史(外四種》齣版前言
  本書共輯有五書,一名《伶史(第一輯)》(以下簡稱《伶史》),一名《燕都名伶傳》,一名《異伶傳》,一名《北京梨園掌故長編》,一名《菊部叢譚》。這五部書,皆是晚清民國時期關於梨園,關於伶人藝事的著作,嚮來徵引較多,也是談論、敘述及建構近代戲麯史的基本文獻。簡介如下:
  《伶史》,穆辰公(即穆儒丐)著,1917年5月由漢英圖書館初版發行,發行者何卓然。書前有謝素聲、羅愁鞦、章希夷、劉伯、李嘯天、何德銓(卓然)等序及自序。此書仿《史記》之體例,以傳記體述近代名伶之事,分“本紀”“世傢”。“本紀”列有程長庚、孫菊仙、何桂山、金秀山、譚鑫培、郭寶臣、侯俊山、劉鴻升、黃潤甫、德珺如、陳德霖、龔雲甫共十二人;“世傢”列有梅巧玲、俞潤仙、餘三勝、楊月樓、楊桂雲、餘玉琴、王攀桂、田際雲、汪桂芬、硃文英、閻金福、羅巧福、張雲亭、陸長林、李壽峰、陸玉鳳、葉忠定、姚增祿、劉永春、許蔭棠共二十人。在《凡例》中,穆儒丐雲:“本書以傳記體敘述近代名伶之事跡言行,尤擇其有關政治風俗者,而特著之。”
  《燕都名伶傳》,張次溪撰,列有程長庚、楊隆壽、劉趕三、譚鑫培、時小福、汪桂芬、孫菊仙、陳德霖、時慧寶、王長林、汪笑儂、程硯鞦、荀慧生共十三位伶人傳記。序雲:“因旁徵博引,綴拾舊聞,上溯道鹹,迄於近今。鹹為作傳,以垂久遠,名之曰《燕都名伶傳》。”
  《異伶傳》,陳劍潭撰,張次溪輯。約作於宣統年間。此書述名伶程長庚、譚鑫培軼事,並涉簡三、汪桂芬、楊月樓和王玉峰。此書將國事與伶事相交織,實則用以抒發感懷。
  《北京梨園掌故長編》,張次溪輯,摘錄清朝政府禁戲條令十二條,筆記所載戲麯瑣聞十四則。捲首雲:“清代梨園人物盛極一時,善纔佳話散見於前人筆記,惜少好事者為之搜輯,遂使湮沒弗彰者比比焉。餘久蓄斯旨,第餘晷恒鮮。今就近日隨手摘錄者,萃為此編,刊以問世。”
  《菊部叢譚》,羅癭庵(羅癭公)撰,張次溪輯,記有譚鑫培、陳德霖、餘叔岩、楊小樓、王惠芳、王瑤卿、賈碧雲、王鳳卿、龔雲甫、閻嵐鞦、王楞仙、侯俊山、田桂鳳、金秀山、黃潤甫、餘菊笙、餘玉琴、劉趕三、薑妙香等名伶的逸聞。
  以上五書,後四部曾收入張次溪所輯《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篇)》,流布甚廣。唯有穆儒丐的《伶史》,雖有近代戲麯史述徵引,原書卻不易見。穆儒丐其人,亦少為人所知。近年以來,隨著《北京夢華錄》《梅蘭芳》《北京》《福昭創業記》諸書相繼被挖掘整理,穆儒丐之名纔稍稍得以浮齣水麵。穆儒丐是一位著述甚豐卻又被曆史所湮滅的旗人大作傢,其對老北京和旗人的書寫,大約相當於老捨。戲麯是穆儒丐終身所好,這也是彼時北京旗人之風氣,加以穆氏大半生寄身於報界,因此戲麯撰述很多,如小說、劇評、劇本、隨筆之類,多以伶人伶史為主題。他所撰寫的小說《梅蘭芳》,因書中人物是實名(及相近之化名),又涉及梅蘭芳早年的堂子生涯,故被“梅黨”馮耿光搜而焚之。他早年還曾參與“白黨”,捧少年“白牡丹”(即荀慧生),與一幫文人扶助“白牡丹”成名與成長,但最終被棄。在小說《北京》裏,他詳述瞭此段“傷心史”。正因為沉浸於晚清民國梨園的濃厚氛圍之中,耳聞目染於伶人藝事,而且穆儒丐又關心世事(其小說多為社會小說),常以伶人與世事相映照,故有《伶史》齣焉。
  近世梨園史料文獻,有由菊譜至伶史至掌故之學的趨勢。有清一代,士子文人科舉之際,客寓於京都,選色徵歌,閑筆記之,是謂菊譜。如《雲郎小史》《消寒新詠》《燕蘭小譜》等,既述梨園逸聞,又賞玩伶人韻事,更是以此一澆自身塊壘之懷。此類文字,雖述及彼時之梨園,但從史料文獻角度來看,曆史信息往往殘缺,譬如菊譜所詠多為生旦,而少見及淨醜等角色。然可見彼時風氣之一斑也。
  《伶史》,則可說是由菊譜轉為伶史之標誌。之所以有此變化,推想起來,原因當然很多,如科舉製度之廢止,報刊之齣現,新文化運動之展開,梨園文字當然隨之而變。撰述輯錄此類文字的作者,由士子文人也變成報刊的“劇評傢”與研究者。
  細察五書的作者和編者,諸如羅癭公、陳劍潭,為晚清民初之官僚文人,所作多為筆記文字,寫作方式跡近於菊譜,即記載名伶逸聞,而彆有寄托也。而穆儒丐、張次溪,則是有意識地書寫、保存梨園文獻,上承中國戲麯史《青樓集》《錄鬼簿》之傳統,中以伶史比擬國史,即以伶史為國運之錶徵,或以伶史諷喻國是。穆儒丐的《伶史》用意尤其如此,蓋因穆氏為旗人,在民國取代清朝之後,有遺民之悲焉。下則演變為掌故文學,談古論今,猶如燈下捫蚤,記錄梨園名伶之逸聞,以作同好之談資。
  諸書之體例及撰述方式不一,相較而言,穆儒丐、張次溪因有寫作梨園曆史之意識,相對較為審慎,而羅癭公、陳劍潭多為親曆和耳聞之隨記,或許“神話”與傳說的成分較多,好在時代及人物多有重復及相互勾連之處,此種曆史之層纍,有心人自可比而較之,或者也有一種趣味存焉。
  穆儒丐在《伶史》“凡例”寫及:“近代名伶大都供奉前清內廷,不無遺話軼聞之可紀。惟外間傳說,鮮能徵實,齣於臆造者,猶不遑枚舉。本書擇其信而可徵者著之,其荒唐無稽之談,則概付闕如,用昭信史。”此語可明穆氏寫作之態度。雖則如此,《伶史》因其大多為“口述史”,口耳相傳,與史實相抵牾的敘述也不在少數。鈕驃在《王(瑤卿)批《伶史》輯錄考略》裏,列舉王瑤卿在《伶史》上的批語,——身為名伶之王瑤卿,點批《伶史》,自然很是難得,也可窺見《伶史》作為梨園文獻所存在的問題。此處略引一例,關於孫菊仙之齣身:《伶史》述孫菊仙“孫菊仙者,津人也。……銳意於武舉業,刀馬之暇,酷好聲麯。”而王瑤卿批曰“菊仙乃是天津一鋦碗匠齣身,並非應試者。……”孫菊仙齣身於武舉,已是近代戲麯史(梨園史)之常見敘述,由此想來,或許更多的是由八卦逸聞而流傳之“神話”瞭,猶如譚鑫培之《定軍山》被認為是一部存在於口述史中的中國第一部電影。
  20世紀40年代,曾有“同光十三絕”之說。此後“同光十三絕”成為晚清民初梨園名伶之代稱,也是彼時梨園“黃金時代”之象徵。但是,“同光十三絕”其實齣自虛構或僞造,而且“十三絕”之角色行當亦不全麵,尤難稱作此一時代梨園之“伶史”。穆儒丐所述之諸多名伶庶幾可當之?要之,名伶逸聞,展捲讀來,不僅晚清民國之曆史與生活氣息撲麵,更可兼作掌故文章,白日消磨,不亦快乎。
  陳均丁酉清明前一日於燕園。


《宋代士人生活研究:以文人交往與日常實踐為中心》 一、 內容概述與研究視角 本書深入剖析瞭宋代士人階層的日常生活圖景與內在精神世界,旨在超越傳統史學對政治、軍事的聚焦,轉而關注文人作為社會中堅力量,如何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交遊宴飲、學術探討與藝術創作中實現其人格理想與社會價值。研究核心聚焦於“交往網絡”與“日常實踐”兩大麵嚮,力圖構建一個立體、鮮活的宋代士大夫群像。 全書依據時間綫索與主題深度,分為六大部分,共十六章。它並非一部籠統的社會史概論,而是側重於通過細微的史料爬梳與情境還原,揭示士人階層在特定曆史環境下的生存策略與文化建構。 第二部分:士人的“圈子”:從州縣到京師的交遊網絡 本部分著重探討宋代士人如何構建和維護其社會網絡。 1. 舉業與科場中的初期連接: 詳細考察瞭從鄉村塾館到州學、太學期間,士人如何通過共同的科舉目標建立起最初的友誼與師承關係。此階段的交往多基於對“名聲”的共同追求與對儒傢經典的統一闡釋。我們梳理瞭宋代著名的“同年會”製度的早期形態及其在信息傳遞中的關鍵作用。 2. 職官網絡與政治資本的積纍: 探討瞭士人一旦入仕,其交往圈層如何從純粹的學術共同體轉嚮帶有明確政治色彩的利益共同體。重點分析瞭“外朝”與“內朝”官員之間的信息往來,以及幕僚與主官之間微妙的依附與反依附關係。通過對具體人物如蘇軾、呂大防等人的書信往來分析,展現瞭他們在調任、升遷過程中,如何動員其社會網絡以求自保或施展抱負。 3. 雅集與文化共謀: 雅集是士人交往的核心儀式。本書細緻考察瞭金石拓片鑒賞會、詩歌唱和會、書畫品評會等不同類型雅集的組織方式、參與門檻及內在的身份認證功能。這些活動不僅是娛樂,更是士人身份閤法性的公開展示與文化共識的形成過程。特彆關注瞭女性(如士人的妻妾或母輩)在組織與參與部分雅集活動中被掩蓋的角色。 第三部分:物質生活的實踐:衣食住行中的身份編碼 此部分突破瞭傳統認為士人“清高脫俗”的刻闆印象,探討瞭他們在物質層麵的真實需求與文化品味。 1. 飲食的審美化與地方性: 考察瞭宋代士人對“吃”的精細化追求,包括點茶、焚香、插花、掛畫(“四藝”)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通過分析蘇軾貶謫黃州時對東坡肉的創造,揭示瞭在逆境中,飲食如何成為士人進行自我慰藉和文化創新的載體。同時,對比瞭北方與江南士人在食材選取上的區域差異。 2. 居所的營造與精神投射: 詳細描繪瞭士人對宅邸乃至園林的布置與選擇。園林不再僅僅是休憩之所,而是士人“胸襟”的外化。研究瞭竹石、假山、書齋的陳設如何體現其主人對魏晉風度或陶淵明田園詩的嚮往,以及這種營造本身如何成為一種社會交往的話題。 3. 服飾與儀態的規範: 探討瞭從官服到便服的等級劃分,以及士人如何通過服裝的材質、顔色、配飾(如玉帶、襆頭)來微妙地傳達其政治立場和道德操守。強調瞭“氣度”的重要性,以及通過日常舉止訓練來達成“君子之風”的社會要求。 第四部分:思想的流動:學術的繼承與重塑 本部分將焦點置於知識的生産與傳播活動中。 1. 抄寫、藏書與版本學: 深入分析瞭宋代士人對待書籍的態度。藏書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知識譜係的個人宣言。通過考察“秘閣修撰”與私人藏書傢的目錄比對,揭示瞭學術權威是如何通過控製書籍的流傳而建立起來的。同時,詳細論述瞭雕版印刷技術如何改變瞭知識的普及速度,以及士人對“善本”的偏執追求。 2. 筆記與“小品文”的興盛: 筆記文體是宋代士人日常觀察與思考的直接體現。本書分析瞭瀋括、洪邁等人筆記中混閤瞭博物學、史事評論與個人雜感的內容,認為這是士人試圖在官方史學之外開闢的、更具個體關懷的錶達空間。 3. 師承與“道統”的重構: 考察瞭程硃理學興起前後的學派傳承。重點討論瞭某些思想流派如何通過組織定期的“講筵”和“私學”來固化其解釋權,以及“義理”在士人日常生活中的指導地位。 第五部分:藝術的日常化:文人畫與宋人的審美趣味 本部分將藝術創作視為士人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筆墨的修養與情感的抒發: 區分瞭職業畫傢的“匠氣”與文人士大夫的“逸品”。強調瞭書法、繪畫、彈琴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其目的性弱於其過程性。通過對米芾的書畫實踐分析,展現瞭“天然去雕飾”的審美如何成為評價士人藝術成就的最高標準。 2. 詩歌的實用性與抒情性: 詩歌不再僅僅是科舉的工具。本書探討瞭詩歌在贈彆、宴飲、記遊、祭祀等日常社交場閤中的廣泛應用。特彆分析瞭“詠物詩”中蘊含的隱喻係統,它們如何成為士人錶達政治不滿或個人抱負的“密碼”。 3. 瓷器與扇麵的審美消費: 考察瞭宋代文人如何介入到具體器物的審美判斷中,影響瞭哥窯、汝窯等名窯的燒製標準,並將審美趣味投射到更易攜帶的物件如扇麵、手帕之上,使藝術品具有瞭高度的流動性和私密性。 第六部分:睏頓與反思:宦海浮沉中的精神調適 本部分探討士人麵對政治挫摺、貶謫流放時的心理調適與應對策略。 1. 政治失意與哲學慰藉: 深度分析瞭道傢思想與禪宗思想在士人晚年或失意時期所提供的精神齣口。對比瞭儒傢“兼濟天下”的入世情懷與道釋“獨善其身”的齣世哲學在具體情境中的相互拉扯。 2. 鄉土情結與地方文化的紮根: 許多士人在被排擠齣權力中心後,轉而將精力投入到地方建設、修誌、整理鄉土文獻中。這不僅是無奈之舉,也是對自身價值的重新定位,即將“經世濟民”的理想轉化為“教化一方”的實踐。 3. 晚年的著述與名聲的經營: 考察瞭士人如何在生命末期通過編纂個人全集、撰寫迴憶錄等方式,主動塑造自己的曆史形象,為後世的交往網絡留下清晰的“精神遺産”。 本書通過上述多角度的微觀切入,力求展現宋代士人這一特殊群體的復雜性、創造力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記。它是一幅關於宋代文人心靈地圖的精細描摹。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也值得稱贊,它體現瞭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厚實的紙張,適宜的字號,使得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疲勞。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捕捉到瞭某種失落的美學。在探討那些逝去的美學形式和文化符號時,作者的筆觸充滿瞭深情的懷念,但又保持著一種曆史學傢的客觀視角,避免陷入純粹的懷舊情緒。它就像一個精緻的玻璃櫃,陳列著過去時代的珍貴遺物,讓你得以近距離觀察,感受其工藝之精湛,曆史之沉重。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某個特定文化領域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充滿洞察力的入口,其價值遠超普通曆史讀物的範疇。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對涉及“外四種”這一主題的文獻抱有一定的畏懼感,總覺得會是艱澀難懂的象牙塔學術成果。然而,《伶史(外四種)》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顯然花費瞭巨大的心血去進行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但所有的學術積纍都被巧妙地“消化”在瞭流暢的敘事之中。書中的人物塑造極其立體豐滿,即便是寥寥數筆勾勒的關鍵人物,也仿佛擁有瞭鮮明的個性與復雜的內心世界。你讀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名字和日期,而是一個個在特定曆史情境下掙紮、奮鬥、乃至輝煌過的人。這種“文學化”的曆史書寫,使得原本可能疏遠的題材變得親切而引人入勝,成功地架起瞭專業研究與普通讀者之間的橋梁,非常難得。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地來自於其文本的“質感”。不同於市麵上許多追求快速消費的通俗曆史讀物,這部作品展現齣一種沉澱已久的書捲氣。它的語言是考究的,用詞精準,不浮誇,卻能精準地擊中讀者的情感共鳴點。在探討某些敏感或復雜的話題時,作者錶現齣瞭極高的智慧和分寸感,他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試圖去理解背後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邏輯。這種深層次的挖掘,讓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瞭智識上的提升。每一次閱讀,似乎都能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齣新的含義,這大概是優秀史學著作的魅力所在吧。它迫使你停下來,去思考,去質疑,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的結論。這種“帶著思考去閱讀”的過程,讓人感到充實而有價值。

評分

初讀此書,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駕馭史料方麵的功力著實令人嘆服。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在他手中被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將各個時空下的社會生態和文化風貌清晰地展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節奏感,時而如同山洪傾瀉般磅礴有力,將曆史的轉摺點刻畫得驚心動魄;時而又如同溪水潺潺般舒緩細膩,娓娓道來那些被主流曆史忽略的微小細節。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性。它沒有刻意迎閤大眾的閱讀習慣,而是堅持著一種冷靜而剋製的筆觸,去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讀這本書,更像是與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對談,他既不迴避人性的幽暗,也不吝於贊美那些閃光的片刻。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

這部《伶史(外四種)》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迷人旅程。初翻開書頁,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的文筆細膩入微,仿佛手中的文字都帶著舊時的溫度和氣味。他不僅僅是在敘述曆史事件,更像是在挖掘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個體命運與時代的脈搏。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紛繁復雜的年代,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喜怒哀樂,在筆下重新鮮活起來。特彆是對於那些邊緣群體的描摹,更是入木三分,讓人在為他們的遭遇唏噓之餘,也對曆史的多維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巧妙,引人入勝,每一章節的過渡都自然流暢,讓人不自覺地想要一探究竟。它並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深刻的洞察力,讀完之後,心靈仿佛也經曆瞭一場洗禮。那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人性的復雜性的體認,久久不能散去。

評分

名著值得一讀

評分

伶史(外四種),好書推薦。

評分

本書共輯有五書,一名《伶史(第一輯)》,一名《燕都名伶傳》,一名《異伶傳》,一名《北京梨園掌故長編》,一名《菊部叢譚》。這五部書,皆是晚清民國時期關於梨園,關於伶人藝事的著作,嚮來徵引較多,也是談論、敘述及建構近代戲麯史的基本文獻。

評分

名著值得一讀

評分

伶史(外四種),好書推薦。

評分

外四種是《燕都名伶傳》《北京梨園掌故長編》《異伶傳》《菊部叢談》

評分

本書共輯有五書,一名《伶史(第一輯)》,一名《燕都名伶傳》,一名《異伶傳》,一名《北京梨園掌故長編》,一名《菊部叢譚》。這五部書,皆是晚清民國時期關於梨園,關於伶人藝事的著作,嚮來徵引較多,也是談論、敘述及建構近代戲麯史的基本文獻。

評分

伶史(外四種),好書推薦。

評分

名著值得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