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尔斯 “亲密育儿”理念关于育儿心理和角色转换的一本育儿指南。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育儿书,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关于如何换尿布、脐带护理等的内容,市场上有大量的书讨论这些内容。与它们不同的是,这是一本兼顾育儿心理、关注提高育儿技能的书。本书分妈妈篇、爸爸篇,分别讲述,夫妻共读,指导新手父母进行角色转换,帮助指导婴儿心理安全感的形成,辅导父母以亲密育儿法照顾和抚慰“高需求”宝宝,指导家有儿女以后夫妻关系和相处方式的调整。
威廉·西尔斯,医学博士,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美国育儿杂志《教会婴幼儿说话》和《婴幼儿抚养》的首席专家顾问,美国著名的儿科医师之一。
玛莎·西尔斯,资深助产士,美国知名婴儿分娩和母乳喂养专家。
西尔斯夫妇从事儿科研究30多年,护理过上万名婴儿,儿科临床经验丰富。夫妇俩合著的10多本书都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育儿类的超级畅销书。
罗伯特·西尔斯和詹姆斯·西尔斯是西尔斯夫妇的儿子,也都是医学博士和儿科医生,育儿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说实话,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会读不下去,但越往后读越觉得它太有价值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孩子“不良行为”时的那种细腻和深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打人、抢东西、发脾气,第一反应可能是“他怎么这么坏”,然后就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可能性。它会引导你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是模仿?是表达需求受挫?还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书中提供了一些案例,让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并且给出了一些更具建设性的回应方式。比如,当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时,作者建议的不是立刻没收,而是先安抚情绪,然后引导他理解“分享”的概念,甚至在他有情绪时,教他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渴望。这比简单粗暴的制止要有效得多,也能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我感觉这本书像一个耐心的引导者,一步步地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同理心的父母。它让我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规则,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品格和健全人格,而这一切都始于我们父母的态度和回应方式。
评分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最头疼的就是睡眠问题,感觉每天都在和宝宝的睡眠进行一场艰苦的斗争。这本书里关于睡眠的部分,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它没有提供什么“速成”的睡眠训练法,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婴儿的生理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睡眠需求,以及如何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来促进睡眠。我了解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睡眠问题”,其实是婴儿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或者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书里提到了“抱睡”、“奶睡”等等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坏习惯”的做法,但它解释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在某些阶段,这些“坏习惯”反而能帮助建立更深厚的亲子连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强制性的睡眠训练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温和”的方式。我开始观察宝宝的睡眠信号,不再强求他必须按时入睡,而是更关注他的需求,提供拥抱和安慰。虽然睡眠依然不是每天都完美,但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焦虑,也能更好地享受和宝宝依偎的时光。书里的一些小贴士,比如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规律的睡前仪式等等,我都一一尝试,虽然效果因人而异,但至少让我拥有了更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快一个月了,每个章节都像是在跟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评判、而是引导的语气,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上来就给你定个标准,然后告诉你你做得有多差。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和你探讨,当你面对孩子哭闹、不合作、或者各种“令人抓狂”的行为时,我们作为父母可以有哪些新的视角去理解,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回应。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孩子“故意”的,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情绪的失调,甚至是生理上的不适。书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用“观察+感受+需要”来表达自己,而不是直接指责,这真的非常实用。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发现即使是很小的改变,也能让亲子互动变得更顺畅。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不想睡觉而大哭大闹,我以前可能会很生气,觉得他故意跟我对着干,但按照书里的建议,我先冷静下来,蹲下来,用温和的语气问他“你是不是很生气/难过?”,然后试着去倾听他的“原因”,虽然他当时可能也说不清楚,但我感觉到了他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也能更好地接纳他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去制止。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管教者”逐渐变成了一个“陪伴者”,虽然还在学习中,但感觉已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改变,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过去,我总觉得自己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要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父母并不是完美的“神”,我们也有自己的情绪、也有自己的局限,重要的是如何坦诚地面对这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父母的自我关怀”,这一点我之前很少注意到,但读完之后觉得特别重要。只有我们自己状态好了,才能更好地去照顾孩子。它鼓励我们去了解自己的情绪,去寻求支持,去允许自己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更是关于整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我开始试着去和伴侣分享育儿的压力,也学会了在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候,向家人或朋友求助。书里的一些关于“游戏的力量”和“创造性玩耍”的内容也让我耳目一新,发现原来玩耍不仅仅是打发时间,更是孩子学习、探索和建立自信的重要途径。我尝试着放下自己“大人”的架子,和孩子一起享受游戏的过程,结果发现,在那些轻松愉快的时刻,我们之间的距离反而更近了,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实践的宝藏。
评分我一直觉得,养育孩子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需要持续的耐心和学习。而这本书,恰恰是我这场马拉松中一位非常得力的“教练”。它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如何去“看见”并“回应”孩子。书中花了很多篇幅去阐述“依恋理论”在育儿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恍然大悟。我以前总觉得,对孩子太好,太容易满足他,会把他“宠坏”。但这本书告诉我,安全的依恋关系才是孩子未来独立和自信的基石。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被理解、被支持的,他才会更有勇气去探索世界,去面对困难。我开始更加注重和孩子高质量的相处时间,放下手机,认真地倾听他的话,回应他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陪他玩他喜欢的游戏,或者仅仅是依偎在一起看书,都让我感受到了亲子之间那种无与伦比的连接。书里的一些关于“界限”的讨论也很有启发,它不是指冰冷的规则,而是如何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也坚持原则,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和你聊天,分享她的智慧和感悟,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