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城先生的《閑話閑說》是中華書局推齣的“作品”係列之一種,“作品”係列為文學大傢的文化隨筆,包括瀋從文先生《無從畢業的學校》 ;汪曾祺先生《八仙》 ;阿城先生的《閑話閑說》《威尼斯日記》《常識與通識》五部經典作品。
2、《閑話閑說》是阿城先生一部關於文學和世俗社會生活的隨筆集,其經典性無需多言。每看一遍,有一遍的啓發和收獲。
3、《常識與通識》以布麵精裝的形式重新齣版,閱讀收藏兩相宜。
《閑話閑說》是阿城先生一九八七年九月至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間曆次有關題目的講談集成。內容關於世俗間的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在此書中,阿城先生對中國世俗和中國文學的思考和見解已具相當高度和深度。
阿城,著名作傢、學者。代錶作《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棋王》《樹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記》《閑話閑說》《常識與通識》等以及電影劇本《聶隱娘》《吳清源》《小城之春》《芙蓉鎮》等。
33
中國讀書人對世俗的迷戀把玩,是有傳統的,而且不斷地將所謂“雅”帶嚮俗世,將所謂“俗”弄成“雅”,俗到極時便是雅,雅至極處亦為俗,頗有點“前‘後現代’”的意思。不過現在有不少雅士的玩兒俗,一派“雅”腔,倒是所謂的媚俗瞭。
你們若有興趣,不妨讀明末清初的張岱,此公是個典型的迷戀世俗的讀書人,葷素不避,他的《陶庵夢憶》有一篇《方物》,以各地吃食名目成為一篇散文,也隻有好性情的人纔寫得來。
當代的文學傢汪曾祺常常將俗物寫得很精彩,比如鹹菜、蘿蔔、馬鈴薯。古傢具專傢王世襄亦是將鷹、狗、鴿子、蛐蛐兒寫得好。肯寫這些,寫好這些,靠的是好性情。
中國大陸前十年文化熱裏有個民俗熱,從其中一派驚嘆聲中,我們倒可以知道雅士們與俗隔絕太久瞭。
有意思的是,不少雅士去關懷俗世匠人,說你這是藝術呀,弄得匠人們手藝大亂。
野麥子沒人管,長得風風火火,養成傢麥子,問題來瞭,鋤草、施肥、滅蟲、防災,還常常顆粒無收。對野麥子說你是偉大的傢麥子,又無能力當傢麥子來養它,卻隻在客廳裏擺一束野麥子示雅,個人玩兒玩兒還不打緊,“兼濟天下”,恐怕也有“時日曷喪”的問題。
我希望的態度是隻觀察或欣賞,不影響。
49
既提到詩,不妨多扯幾句。
依我之見,藝術起源於母係時代的巫,原理在那時大緻確立。文字發明於父係時代,用來記錄母係創作的遺傳,或者用來篡改這種遺傳。
為什麼巫使藝術發生呢?因為巫是專職溝通人神的,其心要誠。錶達這個誠的狀態,要有手段,於是藝術來瞭,誦、歌、舞、韻的組閤排列,色彩、圖型。
巫是專門乾這個的,可比我們現在的專業藝術傢。什麼事情一到專業地步,花樣就來瞭。
巫要富靈感。例如大瘟疫,久旱不雨,敵人來犯,巫又是一族的領袖,韆百隻眼睛等著他,心靈腦力的激蕩不安,久思不獲,突然得之,現在的詩人們當有同感,所謂創作的焦慮或真誠。若遇節令,大收獲,産子等等,也都要真誠地禱謝。這麼多的項目需求,真是要專業纔應付得過來。
所以藝術在巫的時代,初始應該是一種工具,但成為工具後,巫靠它來將自己催眠進入狀態,繼續産生藝術,再將其他人催眠,大傢共同進入一種催眠的狀態。這種狀態,應該是遠古的真誠。
宗教亦是如此。那時的藝術,是整體的,是當時最高的人文狀態。
藝術最初靠什麼?靠想象。巫的時代靠巫師想象,其他人相信他的想象。現在無非是每個藝術傢都是巫,希望彆的人,包括彆的巫也認可自己的想象罷瞭。
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說法,不無道理,但專業與非專業是有很大的區彆的,與各個人先天的素質也是有區彆的。靈感契機人人都會有一些,但將它們完成為藝術形態並且傳下去,不斷完善修改,應該是巫這種專業人士來做的。
66
中國大陸八十年代開始有世俗之眼的作品,是汪曾祺先生的《受戒》。
我因為一九七九年纔從鄉下山溝裏迴到北京,忙於生計,無暇他顧,所以對一九七六年後的“傷痕文學”不熟悉。有一天在朋友處翻檢舊雜誌,我從小就好像總在翻舊書頁,忽然翻到一九八○年一本雜誌上的《受戒》,看後感覺如玉,心想這姓汪的好像是個坐飛船齣去又迴來的早年兄弟,不然怎麼會隻有世俗之眼而沒有“工農兵”氣?
《受戒》沒有得到什麼評論,是正常的,它是個“怪物”。
當時響徹大街小巷的鄧麗君,反對的不少,聽的卻愈來愈多。鄧麗君是什麼?就是大陸久違瞭的世俗之音嘛,久旱逢霖,這霖原本就有,隻是久違瞭,忽自海外飄至,路邊的野花可以采。
海外飄至的另一個例子是瓊瑤,瓊瑤是什麼?就是久違瞭的“鴛鴦蝴蝶派”之一種。三毛亦是。之後飄來的越來越多,頭等的是武俠。
“閑話閑說”這個詞,立刻勾起瞭我心中對那些輕鬆愉快、深入淺齣的閱讀體驗的嚮往。《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這個書名,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是那種闆著麵孔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來,將中國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小說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都充滿好奇,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從官員的腐敗到百姓的辛勞,從節日的習俗到民間傳說,這些構成瞭一個個鮮活的“世俗”世界。而中國小說,正是這些世俗世界的生動寫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扇門,讓我能夠通過閱讀小說,更直觀、更深刻地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真實麵貌,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跳齣對小說的錶麵閱讀,去探究其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意義,從而更全麵地認識中國。
評分《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傳遞齣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輕鬆的閱讀期待。中國世俗,指的是中國社會生活中那些最接地氣、最有人情味的部分,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是韆百年積纍下來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而中國小說,則像一麵鏡子,將這些世俗百態摺射齣來,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肌理和人性的復雜。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圍繞著中國小說展開,但其側重點在於挖掘小說中蘊含的世俗元素,以及這些世俗元素是如何影響小說創作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些經典小說背後所承載的豐富社會信息,例如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傳統傢庭的倫理道德、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甚至是當時社會的種種禁忌和潛規則。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閑話閑說”的口吻,將這些內容娓娓道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大眾的趣味,讓我在輕鬆的閱讀中,對中國世俗文化和中國小說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世俗”和“小說”這兩個詞的結閤,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生動鮮活、貼近生活的市井百態,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小說中被描繪齣來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看他們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是如何被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所記錄和傳達的。我猜想,作者一定對中國古典小說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將這些復雜的文學作品與當時的社會風貌、民情風俗融會貫通,以一種輕鬆“閑話閑說”的方式呈現給讀者。這種解讀方式,想必能讓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曆史和社會學分析變得生動有趣,讓普通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社會信息。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古典韻味,讓我對它的內容更加充滿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裏麵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精彩故事和深刻見解。
評分讀到《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大概是一本關於中國小說如何反映和塑造世俗文化的書。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和它所産生的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的世俗生活,充滿瞭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人情冷暖,這些元素無疑是中國小說創作的重要源泉。這本書的“閑話閑說”的風格,讓我猜測作者應該是一位學識淵博但不失風趣的長者,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復雜的社會學概念和文學分析變得通俗易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涉及到一些具體的中國小說作品,例如《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等,然後通過這些作品,來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例如社會階層、婚姻製度、官場生態、民間信仰等等。我想,這本書一定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和運作,同時也能讓我對中國小說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給我一種非常親切且引人遐想的感覺。我一直認為,小說不僅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時代的縮影,是人性的放大鏡。尤其是中國的小說,往往根植於深厚的世俗土壤,反映著最真實的生活圖景。我好奇這本書將如何“閑話閑說”地把這兩者聯係起來。是不是像在茶餘飯後,和一位博學的老者聊起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小說,同時又能從中窺見那個年代的市井生活、人情世故?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從這些經典小說中讀齣不一樣的味道,不僅僅是情節和人物,更是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生活智慧、社會變遷和文化傳承。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將小說中的人物置於真實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解讀,讓我們感受到那些文學形象的立體感和鮮活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世俗文化的演變和它對中國小說創作的深遠影響。
評分書還不錯,價格略高。。
評分阿城是大師 他的書一定要看
評分裝幀很好,刪節好多。
評分阿城文集,看過威尼斯日記,棋王樹王孩子王,遍地風流。收一套精裝版本。阿城文集。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中華這係列很好,買瞭江蘇精平裝,還是想要
評分期待已久,趁活動期間優惠拿下,滿意!
評分趁著618又囤瞭一波,接下來的時間一本一本啃,雖然去年618入的還沒看完,但好書不怕多嘛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