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什麼人看三國?
不是英雄,不看三國
三國都看什麼?
陰謀、陽謀;明戰,暗戰
群英薈萃,縱橫捭闔
以史為鏡,砥礪人生
強者並非為王,智者最終得勢
為何三國*有看頭?
一國為相對太平
二國為南北對峙
三國為謀略縱橫
隻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沒有兩強對峙,一夥中立
雲詭波譎,霧裏看花
英雄鮮活,血染大地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亂世精彩,誰主沉浮
內容簡介
講述的是公元197年-207年這十年間,曹操與袁紹從盟友到仇敵,從並肩戰鬥到決戰中原的曆史。曹操從弱到強,袁紹從強到弱。曹操、袁紹在依次吞並各自的對手後,以黃河為界,南北對峙。然而中原隻能有一個主人,曹操、袁紹的決戰不可避免,官渡大戰,曹操獲勝,之後,曹操用七年的時間統一北方,確立瞭他中原霸主的地位。
作者簡介
天涯論壇煮酒論史作品
宿巍,男,80後,遼寜瀋陽人。畢業於吉林大學曆史係,碩士學曆。曾任職於北方文藝齣版社,現任職於抗美援朝紀念館。先後齣版《牌坊》(吉林文史齣版社2010年版)、《蒼鷹之翼》(中華書局2017年版)。
目錄
第一章 問鼎中樞——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二章 三徵張綉——戰宛城曹兵敗北
第三章 兵進徐州——白門樓呂布遭擒
第四章 轉戰江東——淮泗子弟不可擋
第五章 英雄少年——威震江東小霸王
第六章 大浪淘沙——功名成敗不由人
第七章 官渡大戰——曹操袁紹的決戰
第八章 內鬥不休——陷入“內戰”的南方
第九章 平定四州——十年辛苦不尋常
第十章 雄霸北方——一代人傑曹孟德
精彩書摘
《三國之決戰中原》:
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許縣,朝廷也隨之搬到許縣,小小的許縣一下湧進這麼多人,顯得擁擠不堪。之前名不見經傳的中原小城一夜之間成為大漢王朝的政治中心。
漢獻帝駕臨前,曹操令人重新整修,但也隻能勉強達到皇傢最低限度的居住要求,這裏不同洛陽、長安。小城不僅小,而且破,僅能安排下皇帝及朝廷主要衙署的辦公場所。至於其餘人等,隻能城外安置。
隨著形勢的穩定,四方湧入許縣的人日漸增多,曹操下令增築一座外城用來接納“外來人口”。原來的小城事實上成瞭內城:宮城,新建的外城規模比內城大齣四五倍。
許縣的東漢朝廷已經成為曹操的私傢花園,為瞭讓自己的花園裏不長“雜草”,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迫不及待開始清除異己。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自古及今通用的政治法則。
就在很多衙門還在小城裏四處尋找落腳之處的時候,曹操已經開始著手調整朝廷的人事結構,許多公卿大臣被體麵地請齣朝廷。
第一批被請齣去的是位高但權不重的政治花瓶:三公,司徒淳於嘉、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同時被免去三公職務。幾人中,資曆最深的是太尉楊彪,之前在天子劫持事件中,楊彪為維護朝廷僅存的尊嚴,挺身而齣,據理力爭,當眾質問軍閥郭汜,雖未能扭轉局勢,但其不畏刀兵的勇氣卻令人肅然起敬,也贏得瞭朝野的一緻贊許。
楊傢跟袁傢一樣都是東漢一朝數得上的名門大族。
靠著高貴的齣身,當然還有自身能力,楊彪從議郎開始,一路升遷,先後擔任侍中、京兆尹、南陽太守、太僕、衛尉。興平元年(194),楊彪接替硃儁齣任太尉。司空、司徒、太尉,楊彪都做過。朝臣中能做一個就已足夠榮耀,他卻三個都當過,楊彪在朝廷的地位,用德高望重形容也不為過。
楊彪齣身名門,在朝為官多年,資曆深厚,知名度遠非曹操能比。但人怕齣名豬怕壯,楊彪的大名並未給他帶來好運,反而惹來麻煩,曹操早就想收拾楊彪。
為瞭盡快在朝中樹立威望,曹操首先將打擊矛頭對準瞭朝中元老,尤其是那些齣身名門不肯依附的大臣。
許多大臣死於長安之亂,獻帝逃難途中又失散不少公卿,留下大批空缺,對這部分本就空著的職務,不需撤換,很好安排,曹操將大批親信補充進來。
之前因脅迫而封的車騎將軍李傕、驃騎將軍張濟、後將軍郭汜等被撤銷,徵北將軍李樂、徵西將軍鬍纔、安東將軍張楊等在逃難途中濫封的將軍,或逃或亡,也要重新任命。
在曹操暗示下,朝廷對文武官員重新進行調整,該撤的撤,該免的免,該換的換,經過一番運作,朝廷麵貌“煥然一新”。
但對楊彪這種在朝野都享有聲望的人,曹操還是比較慎重。
不久,為慶祝喬遷新居,朝廷舉行盛大宴會,朝中文武百官悉數到場。楊彪等人更是早早就到瞭,但主角曹操卻遲遲不露麵。如此重大的場閤,滿朝文武都到齊瞭,連皇帝陛下都到瞭,唯獨不見曹操的人影。
曹操不來,宴會不能舉行,皇帝跟百官隻好等著,這時就看齣誰纔是真正的掌權者瞭。麵對此情此景,元老重臣楊彪坐不住瞭。這簡直是不把皇帝和朝廷放在眼裏,憋瞭一肚子氣的楊彪,又不好發作,隻能坐在那裏獨自生悶氣。隨著時間的推移,臉色也越來越難看,從大紅變成豬肝色。等候多時,眾人期盼已久的曹操姍姍來遲。
曹操器宇軒昂地走進會場,淡定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曹操的座位距楊彪很近,所以曹操很快就看見瞭楊彪那張因憤怒而扭麯變形的老臉。
雖然楊彪隻是為瞭錶達自己的憤怒,並沒有彆的意思,完全是麵由心生,但曹操卻想多瞭,他不能不多想,亂世裏陰謀詭計大行其道,稍不留神就會身首異處,長期攪在政治的鏇渦裏,對一切保持高度的警覺是生存的需要。曹操也是習慣成自然。
楊彪不自然的錶情引起瞭曹操的懷疑,熟知曆史的曹操自然就聯想到鴻門宴,曹操想到這,不由得背後冷汗直冒。酒沒喝上幾口,就藉口有事匆匆離開。迴到自己的軍營,曹操懸著的一顆心纔落地,隻有軍營纔安全。
事後,曹操派人探明楊彪等人並未搞陰謀詭計,隻是虛驚一場。但本來興緻很高地去赴宴,卻被嚇瞭迴來,就算沒陰謀,受到驚嚇也是不可饒恕的罪行。
本來就看你不順眼,竟敢給老子臉色看。
這之後,曹操總找機會想“懲治”楊彪,但曹操知道楊彪齣身世傢名門,曆任三公,在朝中人望極高,要收拾他並不容易,至少要找一個可以壓服眾人說得過去的藉口,纔好下手。要是找不齣一個閤適的理由,恐怕人心不服。
機會說來就來,給曹操提供機會的人正是曹操的對頭袁術,袁術乾瞭一件轟動天下的大事,連袁紹、曹操都不敢做的事,袁術不顧部下、盟友的強烈反對,公然在淮南稱帝。
順便提一句,袁術跟楊彪是兒女親傢,袁傢與楊傢都是高門大族,為在官場上彼此照應,政治聯姻在當時的上流社會很流行。這是朝廷中那些混跡官場多年的官僚鬥爭經驗的總結。
風雲變幻的朝廷,到處都是陷阱,可靠的政治盟友是生存的需要,想在爾虞我詐的朝廷裏生存下去、飛黃騰達,單憑一己之力是很難做到的,即使是袁氏這般的政治世傢也是如此。
楊彪當初選擇與袁術聯姻,抱的無非也是這個目的,但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本準備自保的政治聯姻,反而給他招來一場殺身大禍,並險些為此丟瞭性命。
袁術在淮南稱帝,大封文武,又是祭天又是封後,他自己是過癮瞭,卻把親傢楊彪給害慘瞭。袁術此時遠在淮南,曹操暫時還奈何不瞭,但楊彪近在眼前,又是文官,收拾起來毫不費力。曹操缺的隻是一個藉口。
曹操正愁沒機會!袁術就給他提供瞭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下曹操總算抓住瞭楊彪的把柄,袁術既是漢朝叛臣,作為叛臣傢屬,楊彪自然是逃不過去的,更何況曹操本就存心要整他。
曹操以楊彪跟袁術串通妄圖謀害皇帝的罪名將楊彪關進監獄。給楊彪安上這麼一個罪名,說明曹操壓根就不打算讓楊彪活著走齣監獄,曹操存心要“法辦”楊彪。罪名如成立,楊彪必死無疑。就在楊彪命懸一綫,即將人頭不保時,危急時刻,有一位世傢子弟挺身而齣,站齣來為楊彪說話,此人就是魯國大丈夫孔融孔文舉。
孔融被劉備成功解救後,雖然保全瞭性命,但處境艱難,局勢日趨險惡,孔融這等書生身逢亂世,卻是生不逢時,兵荒馬亂,風雅名士如孔文舉者沒有瞭用文之地。名士風流的孔融惆悵之餘,隻能撫琴賦詩打發時光。
生在亂世的孔融是不幸的,偏偏他還有文人的傲骨與脾氣,因為得罪董卓,被發配北海:黃巾重災區,本是來“圍剿”黃巾,卻被黃巾圍剿,要不是劉備及時齣手相救,孔融早已不在人世。
但劉備隻能救他一時,不能保他一世。況且,此時劉備自己也在四處漂泊,自身難保。之後的幾年,北海局勢依舊糟糕,黃巾及散布各地的土匪山賊此起彼伏,孔融無力徵討,隻能睏守孤城,苦度歲月。
亂世中,為求生存,各路諸侯都結盟互助,孔融也愛交友,但此友非彼友,袁紹、曹操的那種軍事同盟,孔融纔不感興趣。他喜歡的是文人雅聚。
亂世中的孔融保持著清高文人特有的那份孤傲,與身處的時代顯得是那麼地格格不入。
即使實力雄厚如袁紹也要拉上曹操,聯絡劉錶。兵精將勇,謀略過人如曹操也要有後援袁紹。徐州陶謙、幽州公孫瓚、淮南袁術更是結成攻守聯盟,目的無非是在亂世中生存下去,各路諸侯幾乎都有盟友,戰國時代的遠交近攻、閤縱連橫又重現當世。
但實力最弱守著幾座破城度日的孔融,卻依舊奉行“光榮獨立”,對各方諸侯不理不睬。實力弱小又缺乏外援,這是亂世裏最理想的吞並對象。於是,孔融“備受欺淩”,地盤越來越小,手下兵馬越打越少。
眼見形勢險惡,孔融的部下左承祖齣於好心規勸孔融,盡快尋找一個強大的外援做依靠。但孔融不但不聽還殺瞭左承祖。
一意孤行不聽良言相勸,孔融終於品嘗到瞭自己種下的苦果。
袁紹長子袁譚,字顯思,豫州汝南人,受父命都督青州,後被曹操掌控的朝廷任命為青州刺史。但曹操給的不過是一張委任狀,至於地盤,還要靠袁譚自己去搶。
袁譚初到青州,所據有的不過一個平原郡而已,這時的袁譚與其說是青州刺史,倒不如說是平原相更為恰當。
但袁譚頗有雄心,他不像書生孔融,隻求高朋滿座、杯中酒不空。袁譚的目標很明確,他要的就是青州。
到青州後,袁譚首先率兵北上進攻公孫瓚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劉備就曾在田楷手下為將。袁譚與田楷惡戰兩年,最終田楷還是沒能打過袁大公子,被後者趕齣青州。
袁譚為擴充部隊,派部下到青州各地到處招兵,但效果很令他失望,於是袁譚下令挨門逐戶地核查適齡青壯年。那些有錢人傢通過打點官差,被免除兵役,最後被徵上來的都是貧苦百姓的子弟。貧苦百姓雖然沒錢,但腳長在自己身上,交不起錢,可以逃。
於是在青州的市井集鎮、田間地頭,經常可以看到袁譚的手下在到處抓兵,情形類似民國時代的抓壯丁。
通過野蠻徵兵(主要靠抓),袁譚的軍力迅速壯大,實力躍升為一州之首,稱霸青州。
成功驅逐田楷後,袁譚將孔融鎖定為下一個目標。相比於田楷,孔融就容易對付多瞭,袁譚知道不會有人來救孔融,劉備那樣的熱心腸畢竟不多,可以放心地打、隨心所欲地打。此時正是196年,孔融的救命恩人劉備正被袁術、呂布算計,自顧不暇也救不瞭孔融。
書生孔融哪裏是軍閥袁譚的對手,被追著打,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一路打一路退,最後又迴到老地方都昌城,堅守不齣。
孔融縮在城裏,不敢齣戰,但袁譚對付這套也有辦法,不齣來沒關係,那就長期圍睏。反正也沒人來救你,不用擔心被人抄後路。
袁譚執著地帶兵圍攻小城都昌,從春天打到夏天,在袁譚不懈的圍攻下,孔融部死傷慘重,袁譚可以從外麵源源不斷地補充兵員,孔融就沒辦法瞭,他連城都齣不去,自然沒處招兵,結果手下的人越打越少,最後隻剩下幾百人。
但睏守孤城的孔融仍保持名士風度,每天依舊坐在幾案上,談笑風生。有時箭射到幾案上孔融也不在意(很可能是裝的)。但孔融氣定神閑也挽救不瞭敗局,最終都昌城還是被袁譚大軍攻陷。
城破之時,孔融再也不裝瞭,騎上匹快馬,連老婆孩子也顧不上瞭,單人匹馬逃進深山。這時曹操在許縣重建朝廷,聽說孔融的遭遇後,念在舊交的情分將孔融招進朝廷,曹操跟孔融早年在洛陽時就相識,也是故人。
……
前言/序言
寫在前麵
一部《三國演義》令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傢喻戶曉、婦孺皆知,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茶餘飯後,人們津津樂道於三國故事,諸如呂布戲貂蟬、關羽溫酒斬華雄、諸葛亮藉東風,一代代口耳相傳,這些《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描寫,是很多人對三國曆史的最初瞭解。
然而,故事不是曆史,演義隻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很多人物、故事在曆史中並不存在。呂布從未戲過貂蟬,因為曆史上就沒有貂蟬這個人;關羽更不曾斬過華雄,那是孫堅的功勞;赤壁的東風也不是諸葛亮藉的。總之,三國的曆史有很多事情沒有說清,而這套書就是告訴大傢曆史上真實的三國。
三國並不是魏蜀吳,而是漢魏吳,劉備建立的是漢而非蜀,前者是受演義小說誤導約定俗成的叫法,真正的三國其實是漢魏吳。
《三國誌》是研究三國曆史的重要史書,然而它是文言又惜墨如金,有時語焉不詳,有時欲言又止。本套書根據正史,並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故事,還原三國的本來麵目。
曆史上曾經齣現過不止一次的三國鼎立,而此三國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從時間上算,從184年開始到280年結束,它的前半程屬於東漢,後半程屬於西晉,留給三國鼎立的時間並不長。
雖然時間很短,卻湧現瞭數不盡的英雄,留下瞭講不完的故事。故事很長,還請您慢慢品讀。
真實的曆史並不枯燥,甚至比演義小說更精彩。撥開人為製造的重重迷霧,本書帶您走進真實的曆史,讓您瞭解被刻意隱藏的三國真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架空曆史小說的圖書簡介,該小說的主題與《三國之決戰中原》無關,聚焦於一個截然不同的曆史時期與衝突。 --- 《帝國黃昏:拜占庭的挽歌》 內容提要: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搖搖欲墜,不是因為漢尼拔的象軍,也不是曹操的鐵騎,而是奧斯曼帝國的百萬雄師。本書不講述中原三國的權謀與爭霸,而是深入挖掘拜占庭帝國——這個橫跨韆年的羅馬東部帝國的最後歲月。 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戰史,而是一麯關於信仰、榮耀、衰敗與背叛的史詩。當西方教廷的援助姍姍來遲,當古老的城邦被新生的帝國鋼鐵洪流所包圍時,查士丁尼的繼承者們如何堅守那座被稱為“世界之都”的城市?我們跟隨的視角,將從一位精通希臘文與拉丁文的末代宮廷文書官,以及一位在城牆上抵抗的希臘火弩手,觀察這座城市內部的矛盾、絕望的禱告,以及在毀滅麵前展現的人性光輝與醜惡。 本書旨在還原一個被曆史洪流吞沒的文明的最後心跳,探討一個強大的帝國如何在內部的腐朽和外部不可阻擋的擴張麵前,徒勞地掙紮,直至最後一刻的崩塌。 第一章:韆年的榮耀與昨日的陰影 故事始於1450年的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自君士坦丁大帝奠基以來,承載瞭羅馬帝國韆年未絕的榮光。然而,此時的“帝國”已名存實亡,領土僅剩一座孤城和周邊幾塊飛地。 我們的主要人物之一,米海爾·安德烈奧斯,是宮廷中負責外交文書的低級貴族。他精通拜占庭古典學,癡迷於查士丁尼大帝的《國法大全》。米海爾的工作,就是在日復一日的絕望中,起草那些注定石沉大海的求援信件,寄往威尼斯、熱那亞乃至遙遠的教廷。他目睹著宮廷內部的虛僞:貴族們忙於爭奪不存在的權力,而城防的軍械卻因挪用公款而銹跡斑斑。 書中細緻描繪瞭城內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東正教的狂熱信徒堅信上帝會顯靈,用神跡保衛聖索菲亞大教堂;而精通軍事工程的少數人,則明白僅憑那些搖搖欲墜的城牆,以及僅剩的三韆精兵,無法抵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那龐大的火炮部隊。 第二章:大炮與城牆的對決 曆史的書頁翻到瞭1453年春。蘇丹的軍隊抵達瞭馬爾馬拉海的岸邊。不同於中原三國時代攻城器械的相對原始,奧斯曼人帶來瞭巨炮——“巴茲拉”,那是一種能夠發射巨石彈的攻城武器,它們是新時代軍事技術的象徵,宣告著冷兵器時代的終結。 另一位主角,弩手狄奧多羅斯,一個來自色雷斯的老兵。他親手參與瞭對城牆加固的每一塊石頭。狄奧多羅斯的故事綫聚焦於城牆之上。他見證瞭第一輪試射的恐怖:巨石撕裂瞭古老的石塊,塵土和哀嚎瞬間彌漫。他所麵對的敵人,不僅僅是穆斯林的軍隊,更是時間。每一次修補都比前一次更艱難,因為城內閤格的石匠和木匠已經所剩無幾。 小說詳盡描述瞭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最後幾周:他如何拒絕瞭蘇丹提齣的投降條件,如何強迫內訌的貴族和不同教派的士兵並肩作戰。其中穿插瞭拜占庭人對“希臘火”——這種失傳已久的可怕武器的最後一次嘗試性使用,場麵描繪充滿瞭古典與悲壯的色彩。 第三章:背叛與信仰的掙紮 隨著圍城戰的深入,內部的矛盾爆發瞭。一些富有的熱那亞商人,為瞭保全他們的貿易特權,私下與奧斯曼人接觸。米海爾在為皇帝謄寫誓死抵抗的詔書時,無意中截獲瞭一份密信,揭露瞭城內一位重要官員的通敵行為。 本書對“信仰”這一主題進行瞭深刻的探討。聖索菲亞大教堂內,彌撒聲日夜不息,但城牆外的炮火聲蓋過瞭禱文。米海爾的內心經曆瞭巨大的動搖:他所信奉的古老信仰,是否真的能戰勝這股新生的、勢不可擋的軍事力量?他麵臨的選擇是:是堅守腐朽的榮耀,還是為瞭城內百姓的性命,嚮蘇丹妥協? 同時,狄奧多羅斯和他的士兵們在城牆上經曆瞭“鐵鏈之夜”——蘇丹齣人意料地將戰船用木闆滾過陸地,繞過金角灣的鐵鏈,直接威脅到城邦的側翼。這一軍事壯舉,幾乎擊垮瞭所有守軍的士氣。 第四章:最後的黎明 1453年5月29日,蘇丹發動瞭總攻。小說的高潮部分,將視角完全集中在城牆的突破口——聖羅馬努斯門。 狄奧多羅斯的故事在此達到頂點。他親眼目睹瞭拜占庭最後的精銳衛隊如何像雕塑一般屹立不倒,直到被如潮水般湧入的奧斯曼新軍淹沒。皇帝本人棄馬持劍,衝入敵陣,他拒絕瞭像曆史上的許多君王那樣選擇逃跑或被俘,而是以一個羅馬皇帝的尊嚴,迎接瞭最後的戰鬥。 米海爾則在皇宮中,目睹瞭城破後一切努力的徒勞。他沒有逃跑,而是選擇銷毀瞭所有記錄瞭帝國韆年興衰的珍貴文稿,隻留下瞭自己抄錄的、關於查士丁尼法典的殘篇。 結語:文明的灰燼與新的開始 本書的結尾,沒有英雄的凱鏇,隻有曆史的必然。當君士坦丁堡淪陷,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鍾聲被清真寺的宣禮聲取代時,讀者感受到的是一種跨越時代的失落感。 《帝國黃昏:拜占庭的挽歌》試圖讓讀者理解:有些帝國的終結,並非因為外部的敵人不夠強大,而是因為內部的結構已經無法支撐其承載的重量。它歌頌瞭守城者在絕境中的勇氣,也哀悼瞭一個偉大文明在曆史十字路口上的最終謝幕。這不是關於統一天下的爭霸,而是關於一座孤城的,無可挽迴的,史詩般的隕落。 --- 關鍵詞: 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陷落、東羅馬、奧斯曼帝國、中世紀晚期軍事史、古典文明衰亡、宗教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