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日记(修订版)

昆曲日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允和 著,欧阳启名 编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传统文化
  • 艺术
  • 表演
  • 中国戏曲
  • 文化遗产
  • 戏曲艺术
  • 昆曲艺术
  • 日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81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02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3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昆曲日记》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从创办以来的日常活动,记录了自1956年以来诸多社会文化名流对昆曲传承的支持,包括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剧院团对昆曲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记录了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事业的执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对于研究以及热爱、支持昆曲的各方人士来说,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必藏之书。
  曲友同期,伶人往事,文人雅集,名流过从,珍贵丰富的昆曲剧目,妙趣撗生的自制曲谜,意味隽永的昆坛轶事。本书展示了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是如何被保护和流传下来的。

作者简介

  张允和(1909-2002),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1980年至1987年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主任委员,著有《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张家旧事》、《昆曲日记》《浪花集》等,并主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目录

序……………………………………………………… 朱家溍 i
《昆曲日记》正文
1956年… …………………………………………………… 001
1957年… …………………………………………………… 031
1958年… …………………………………………………… 171
1959年… …………………………………………………… 179
1978年… …………………………………………………… 183
1979年… …………………………………………………… 191
1980年… …………………………………………………… 245
1981年… …………………………………………………… 303
1982年… …………………………………………………… 381
1983年… …………………………………………………… 475
1984年… …………………………………………………… 553
1985年… …………………………………………………… 647
附录一:曲人名录……………………………………………………… 751
附录二:北京昆曲研习社大事记……………………………………… 793
一份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读《昆曲日记》…………………………… 楼宇烈 862
待等时来风便
——写在《昆曲日记》即将出版之际………… 胡 忌 865
永远不落的彩虹……………………………………… 许宜春 882
奇人奇书…………………………………… 金家昆、余心正 887
后 记……………………………………………… 欧阳启名 891
跋……………………………………………………… 周有光 895
出版说明…………………………………………………………896
合肥张家世系简表……………………………………………… 897
常州周家世系简表……………………………………………… 899

前言/序言

  允和表姐的遗著《昆曲日记》将要出版。表姐夫周有光先生命我写一篇序,把一部分稿件托人带给我读。这些稿本一部分是1956年9月14日到1958年8月17日的,另一部分是从1978年11月18日到1981年12月29日的。读这些日记,我的感受好像
  是和表姐对坐长谈一般,她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允和表姐自幼爱好昆曲,曾登台演过《牡丹亭·游园惊梦》《玉簪记·茶叙》《西厢记·佳期》等。中年以后有时还演丑角,如《风筝误·惊丑》。但她不止于醉心演出,她的精力的更大部分是为喜爱昆曲的人做许多别人不耐烦做的事。如1956年她与俞平伯先生共同创办北京昆曲研习社,1979年为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而奔走呼吁,从向文化部、文联提出申请,到租借场地、服装,再到准备曲社活动时用的签到簿、茶叶等等,可谓事无巨细。许多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曲友大概都会记得,当年每逢演出,允和表姐总要在家里烧一两样可以凉吃的点心,带到后台。为了昆曲的抢救保存不遗余力,这句话用在允和表姐身上是最合适的。
  日记中所记载的人差不多我都认识,所记载的事情差不多我都知道,并且其中屡次出现我的名字。例如,1980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正常活动后的第二次公演,她记载了全场节目,最后一出《麒麟阁·激秦三挡》朱家溍演秦琼。并且记载着这一次的公演中,最小的演员是《游园》里演春香的樊翠云,是十五岁的初中生。最大的是演秦琼的朱家溍,今年六十七岁,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还有在我的名字前加两个字的评语“亏他”,言《三档》是一出难度很大的武戏。我记得,这一次演出的次日我就离开北京到武当山去做地面上文物考察,一个月以后才回到北京。从那时起我知道允和表姐写日记。因为当我不在家的时候,《北
  京晚报》刊载了一篇吴小如先生介绍我们演《麒麟阁》的文章,她给我看,我看完以为是给我的,就揣起来,她说:“你不要拿走,我还要跟我的日记一起归档。”我这才知道,她的日记是含有“档案”性质的。这张报纸属于附件,所以要“归档”。她对于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演出实况照片、说明书、通知单、有关的来往信件、录音带、录像带,这些统统归档保存。在《昆曲日记》里肯定还有大量如同这张《北京晚报》一样的附件,同样都是珍贵难寻的历史记录。
  《昆曲日记》一书,不仅记载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还包括各地昆曲领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梨园旧梦:江南戏曲艺人百年流变史 一、 引子:镜台上的朱砂与尘埃 江南自古便是戏曲的温床,而昆曲,作为“百戏之祖”,其兴衰荣辱,无不与这片土地的文脉紧密相连。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生涯,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宏阔的视角,描摹自清末民初至当代,江南地区昆曲艺人群体所经历的社会剧变与艺术传承的艰难历程。我们追溯的,是那些隐藏在华美戏服之下、被时代洪流冲刷的普通艺人的命运轨迹。 故事始于二十世纪初叶,彼时,昆曲仍是士绅阶层与富贾大户私家戏台上的“雅乐”。在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私家园林深处,一批批出身清寒的童子被“挑进”戏班,开始了残酷而精微的学艺生涯。本书的第一部分,便细致考证了这一时期戏班的内部结构、学戏的“把式”与“规矩”。我们通过翻阅散佚的戏班账簿、私人信函以及口述史料,力求还原一个封闭、等级森严却又孕育出极致艺术的微观世界。 二、 时代的裂缝:从旧戏园到新舞台(1920s - 1950s) 随着近代化的浪潮涌入,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以新式学堂和现代报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对“旧戏”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戏曲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踏出私家园林,走向公共戏园。 本书详述了这一转型期的复杂性。部分老派艺人坚守“正宗”与“雅致”,对迎合市井口味的改编嗤之以鼻,他们的观众群体逐渐萎缩。而另一些更具商业头脑和灵活性的伶人,则开始尝试改良剧目,吸收民间戏曲的元素,以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城市观众。书中详细对比了上海“天蟾舞台”与苏州“精武会馆”在接纳和改编昆曲剧目时的不同策略,分析了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艺人的名声与收入。 抗战爆发,戏班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许多艺人被迫流离失所,戏箱被散失,专业知识传承中断。我们记录了艺人们在沦陷区、大后方甚至沦为流浪艺人的艰辛岁月,探讨了在国家危亡之际,艺术的“存续”本身成为一种近乎本能的抗争。 三、 重塑与熔铸:集体化浪潮下的个体消融(1950s - 1970s) 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艺术的“改造”成为主旋律。昆曲作为“封建糟粕”与“优秀遗产”的两面性,使戏曲艺人身处一个矛盾的境地。本书深入研究了在这一时期,昆曲艺人如何被纳入新成立的戏曲学校、艺术团体的体制之中。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体制化”。以往的师徒传承关系被“集体创作”“学院教学”所取代。老一辈的“口传心授”面临着被标准化、符号化的风险。我们追踪了几位代表性艺人的经历:他们如何学习新的政治话语,如何参与到“革新剧目”的创作中,以及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下,他们对自身艺术身份的重新定位。 “文革”期间的冲击,对以精微、婉约著称的昆曲艺术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力求客观呈现这一时期档案记录中缺失的部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私下的艰难维系。那些曾经光芒万丈的舞台,被改造成了仓库或会议室,那些精湛的技艺,在长时间的禁演中面临着失传的巨大风险。 四、 沉寂中的微光与复苏的尝试(1980s - 2000s) 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吹拂,对传统文化的“拨乱反正”为昆曲的复苏带来了契机。然而,这并非一条坦途。经历了长期中断和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隔阂,昆曲面临的不仅仅是观众的流失,更是“人”的断代问题。 本书关注了两个核心群体:一是老一辈“抢救式”的学者和艺术管理者,他们如何重新整理、抢救散佚的剧本和曲谱;二是那些在戏曲院校中,怀抱“守旧”情怀的年轻学子,他们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艰难地学习那些“失传”的动作和唱法。 我们通过对几家试点昆剧团的调查,分析了“市场化”与“保护”之间的张力。究竟是应该像抢救文物一样将其供奉起来,还是应大胆地进行适应性创新以吸引现代观众?这一时期的“复古热”中,究竟有多少是真爱,多少是昙花一现的文化追捧,本书进行了审慎的辨析。 五、 尾声:流动的遗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在全球化和数字媒体背景下,昆曲的“流动性”。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戏台,它通过数字化存档、跨界合作乃至海外巡演,寻找新的生命力。 我们探讨了当代观众的构成,他们对昆曲的审美起点与百年前的士绅有何不同?新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确地复原那些失传的“腔调”和“身段”?同时,我们也不回避当下存在的挑战:昆曲的生命力,最终仍取决于能否不断产生新的、能与时代精神共鸣的优秀创作者与作品。 《梨园旧梦》试图描绘的,是一幅关于艺术生命力的复杂图景:它在皇权与民间的夹缝中生存,在革命与改革的洪流中挣扎,最终,在无数无名艺人的执着坚守与时代机遇的碰撞中,得以残存并缓慢前行。它记录的不是辉煌的“成功”,而是艰难的“在场”。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近乎虔诚的文字态度所吸引。它不像是一本生硬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一位老戏迷掏心窝子的话。作者似乎是抱着一种“不吐不快”的热情,将自己多年来对这门古老剧种的痴迷和感悟倾泻笔端。特别是那些关于舞台幕后的轶事和伶人们的日常生活侧写,读起来趣味盎然,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昆曲艺术的立体认知。我以前总觉得昆曲是高高在上的“雅乐”,但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我看到了戏曲艺人背后付出的艰辛和他们对艺术近乎偏执的追求。那些关于布景、服饰、甚至是一道水袖的讲究,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慢工出细活”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拉近了普通读者与高深艺术之间的距离,让“美”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关于昆曲的著作,带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曾经辉煌的梨园之地。书中对于昆曲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流派的介绍,都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对于那些已逝名家的回忆和他们演绎的经典片段的重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永恒。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象起那些粉墨登场的身影,他们的唱腔、身段,那种蕴含在举手投足间的古典韵味,即便是隔着文字,也能依稀感受到那份独特的东方美学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昆曲艺术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传承的深度思考,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宏大历史背景的勾勒,也不乏对具体演出细节的精妙捕捉,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昆曲的资深爱好者,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却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这门艺术的好奇心。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赞叹,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复杂的程式化表演,用极其生动的比喻和富于画面感的描写呈现出来。读到某一章节描述某一经典折子戏的“点睛之笔”时,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一场演出,角色的情感起伏、舞台气氛的微妙变化,都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这本书的修订之处,想必是更加精炼了某些论述,使得逻辑衔接更为流畅自然。它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审美殿堂的门,让我开始主动去寻找相关的音频和影像资料,去印证书中所描绘的美好图景。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反馈,说明作者的引导是极其有效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充盈和沉静。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恋,但并非是消极的感伤,而是一种带着敬畏的传承的期盼。文字的气韵非常古典,读起来有一种清雅悠远的韵味,与书中所述的主题气质高度契合。其中穿插的个人感悟部分,写得真挚动人,没有丝毫矫饰,让人感觉这位作者的学识和情怀是并存的。这种将个人体验融入专业研究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温度和亲和力。它让读者相信,真正的热爱是无需粉饰的,只需要用最真诚的笔墨去描摹对象的美。这本书像是一杯陈年的佳茗,初品微涩,回味悠长,值得细细品咂,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对任何一本聚焦于单一剧种的读物的一般预期。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昆曲是什么”,更是在探讨“昆曲之美何在”以及“它如何存续”。作者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昆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历史纵深感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有价值。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剧本文本与舞台呈现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这显示出作者并非是浪漫化的歌颂者,而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观察者。文字的组织非常严谨,引经据典之处皆有出处,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对于希望系统了解昆曲文化体系,而非仅仅停留在欣赏几个名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指南,它的信息密度之高,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很厚实一本书,扎扎实实的昆曲资料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关于昆曲的书有好几本了,慢慢看,慢慢感悟。

评分

很多好书都是得披沙沥金,那些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通过一个个挖终于把这些遗失的美好,一次性买了好几箱子,京东的快递确实够快够好,快递员也是非常积极的服务。加油↖(^ω^)↗,好好干!

评分

厚厚的精装本,很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很多好书都是得披沙沥金,那些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通过一个个挖终于把这些遗失的美好,一次性买了好几箱子,京东的快递确实够快够好,快递员也是非常积极的服务。加油↖(^ω^)↗,好好干!

评分

话说,看了别人的推荐,还是不错的。

评分

很多好书都是得披沙沥金,那些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通过一个个挖终于把这些遗失的美好,一次性买了好几箱子,京东的快递确实够快够好,快递员也是非常积极的服务。加油↖(^ω^)↗,好好干!

评分

新版,做的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