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沙皇公主回忆录(全景插图版)

末代沙皇公主回忆录(全景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玛利亚·帕芙洛娃 著,卜磊 译
图书标签:
  • 俄罗斯历史
  • 沙皇
  • 公主
  • 回忆录
  • 罗曼诺夫王朝
  • 历史传记
  • 皇室生活
  • 插图本
  • 历史小说
  • 俄国革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5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0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史学价值不可替代
  本书的作者是玛利亚·帕夫洛娃公主。她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孙女、亚历山大三世的侄女、尼古拉二世的堂妹、保罗大公的女儿。她是沙皇俄国末期重要历史事件日俄战争、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政治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她亲笔撰述的回忆录,真实性不可替代,史学价值不可估量。
  ★文学价值不可多得
  帕夫洛娃公主从小接受了严格的贵族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她的作品文笔清丽,叙事精彩,修辞运用娴熟,铺陈恰到好处,写景文采斐然,状物惟妙惟肖,言情感人肺腑……总之,能看到贵族文笔的洗练,读到公主内心的深情,体会末代俄国的凄凉。
  ★全景插图精美绝伦
  百幅精美功能性插图,无声地展现了沙皇俄国的晚景,令读者获得一种不是穿越胜似穿越的强烈审美体验。

内容简介

  

《末代沙皇公主回忆录》是沙俄末代公主玛利亚·帕芙洛娃流亡美国期间亲笔撰述的回忆录,以一个皇室成员的身份描述了沙俄的晚景。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俄国政治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互相交织,读者从中能看到沙俄末期尖锐的内部矛盾以及落后的社会现实,从而破解罗曼诺夫王朝衰亡的密码。

作者简介

玛利亚·帕芙洛娃(1890—1958),沙皇俄国末代公主。她的父亲是亚历山大二世之子保罗大公,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她的堂兄。她经历了尼古拉二世登基、俄国政治改革、日俄战争、1905年俄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是沙俄由衰落走向灭忙的见证人。后流亡国外,逝于德国。

卜磊,男,1977年2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言文学(翻译方向),现任职于宁夏医科大学外国语教学部。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研究和翻译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托尼莫里森女性主义文学解构》和《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谈政治词汇的翻译》等。


目录

自 序

第1章 1892年

第2章 伊利斯科耶

第3章 伊莲小姐的训导

第4章 父亲被逐出俄国

第5章 莫斯科

第6章 1905年

第7章 伯父遇刺身亡

第8章 初次亮相

第9章 婚约

第10章 大婚

第11章 瑞典

第12章 橡树山的生活

第13章 东方之旅

第14章 废除婚约

第15章 前往战场

第16章 担任护士长

第17章 朋友们

第18章 伤兵死亡

第19章 国家内部分裂

第20章 暂时休息

第21章 农民的问题

第22章 刺杀拉斯普丁事件

第23章 迪米特里被流放

第24章 革命爆发

第25章 庇护所

第26章 真正的爱情

第27章 克伦斯基

第28章 离开俄国

后 记


精彩书摘

我对我母亲亚历山德拉的印象是模糊的,因为在我一岁半的时候,她在生下我弟弟迪米特里后就去世了。母亲出身显贵,既是希腊的公主,国王乔治和王后奥尔加的掌上明珠,同时又一出生就成了俄罗斯女大公。
1889年,十八岁的母亲,与当时的俄国保罗大公—也就是我的父亲结婚。他们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只可惜美好总是短暂易逝的。在婚后第三年,他们到伯父的郊外庄园—伊利斯科耶探望我的伯父谢尔盖大公时,已有七个月身孕的母亲突发了急病。
由于病发突然,请医生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找来村里年老的产婆照料。当医生终于赶到时,母亲已经昏迷不醒了。生下孩子后,母亲安安静静地躺了六天,第七天时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不幸的母亲当时只有二十一岁,整个家族都因母亲的早逝而悲痛,所有俄国人都为她哀悼。母亲的遗体离开那个小村庄时,当地的佃农聚集在一起,用双肩扛着她的棺木,一直送到十三公里外的火车站。送葬的路上铺满鲜花,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欢迎年轻新娘回家的游行。
母亲典雅贤淑,只要认识她的人都非常喜欢她。我曾经看到过母亲的照片:小巧精致的五官,柔和如婴儿的脸部线条,大大的略带忧伤的眼睛,整个人散发着一种特别迷人的气质。
我那刚出生的弟弟太瘦小、太虚弱了,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很快夭折,因母亲的病危而悲伤混乱的人们几乎把他忽视了。后来,我的英国老保姆告诉我说,在她进屋探望我的母亲时,她看到一个包在几条毛毯里的新生婴儿被随意地放在椅子上。直到母亲去世,人们才开始留意到迪米特里。
由于当时缺少婴儿恒温箱,人们便用棉絮把他包裹起来,然后放在一个放有热水袋的摇篮里,热水袋是专门用来加热和保暖的。医生给弟弟开具了药方,那是一种洗浴的药汤,谢尔盖伯父亲自为他洗
澡。就这样,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弟弟终于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活了下来。
我和弟弟又在伊利斯科耶住了几个月,直到人们认为弟弟已经强壮到可以承受长途跋涉的艰辛时,我们才被送回圣彼得堡的家里。在那里,我们的父亲正在等我们回来。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事情都是别人告诉我的,因为当时我还小,不能记事。我能确切地回忆起的第一件事,是发生在我四岁时的拍照事件。那天,为了拍照,摄影师把我放在一把黑色皮革的扶手椅上,我脚踩豹皮,头刚好和椅背齐平。当时的我穿了一件白色小连衣裙和一双饰有丝绒球的轻舞鞋,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连衣裙那硬挺的褶子摩擦我手臂的感觉和腰间丝绸带子的嘎吱声。
我们住在圣彼得堡涅瓦河上的一座宫殿里,这是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建筑,虽然看不出什么明确的建筑风格或者建筑时期,但各式各样的房屋互相勾连,环绕着足够宽敞的内廷。宫殿二楼正面的窗户正对着涅瓦河,河面风景一览无余。每到夏天,宽阔的河道上便塞满了船只。
二楼有一列房间作为育儿套间,我和弟弟还有保姆、侍从们便住在这里。育儿套间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固定的活动区域,并且与宫殿的其他部分是完全隔离开的。这里自成天地,完全由我们的保姆芙拉尔和她的助手利齐?格拉夫来支配。
……


《帝国黄昏的低语:一位宫廷观察者的私人手记》 本书简介: 这不是一部聚焦于皇室核心的编年史,而是一扇通往帝国末期光影交织的侧门。本书撷取了自1880年代至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前夕,一位资深宫廷侍从兼私人文书的隐秘观察日记与信函往来。他以局外人的敏锐和长久浸润其中的复杂情感,记录了圣彼得堡宫廷生活那层镀金的表皮之下,正在悄然崩塌的结构。 第一部分:金色的枷锁与流动的沙漏 (1880s - 1895) 这部分内容着重描绘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那种看似坚不可摧的“旧秩序”氛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皇宫内部的仪式化生活——从每日朝拜的繁复礼仪,到冬宫宴会中贵族们无声的权力角力。他详细记录了沙皇的日常作息,着重于其作为“家长式”统治者的形象塑造,以及他如何试图在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面前,用强硬的保守主义政策来遏制变革的洪流。 其中,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皇室成员间的私人关系,尤其是年轻的尼古拉二世(彼时还是皇储)与艾琳娜·费奥多罗芙娜(此处指代作者虚构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用以侧面观察皇储的性情)的早年交往,而非聚焦于后来的婚姻。他记录了尼古拉在接受军事教育和宗教熏陶中的矛盾,一个渴望简单生活却被命运推向至高王座的年轻人,他的犹豫与不自信,如何被宫廷的厚重传统所掩盖。 在宫廷社交圈中,作者记录了各种沙龙的辩论。这些辩论表面上围绕艺术、哲学和欧洲外交,实则暗流涌动着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是彻底的铁腕统治,还是有限度的改革?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对当时俄国工业化初期景象的侧写,通过进贡单和地方官员的密报往来,展示了彼得堡的繁华与广袤国土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第二部分:新时代的迷雾与精神的漂泊 (1896 - 1905) 登基大典后的俄国,在尼古拉二世的统治下,表面上迎来了新的气象,但内在的张力却在积聚。本章的核心在于对“精神生活”的记录。作者以他作为文书的便利,接触到了大量涉及政治、宗教和秘术的文献。 重点描绘了奥廖宁巴姆宫廷中,围绕着皇后的“虔诚”与“神秘主义”的蔓延。作者并未直接描绘某位特定人物(如拉斯普京,以避免与特定主题重叠),而是记录了宫廷内部对“灵媒”和“先知”现象的普遍迷恋。这反映了统治阶层在面对快速现代化的冲击时,精神上无所依靠的焦虑感。作者记录了沙皇夫妇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对“天意”的过度依赖,以及这种倾向如何影响了关键的决策过程。 对日俄战争爆发前夕的外交斡旋和内部舆论的描绘是本章的另一重点。作者记录了宫廷内部对于“小规模胜利”的渴望,以及对遥远东方战场的轻视。日俄战争的初期失利,如何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宫廷的自大与傲慢,迫使许多贵族开始重新审视帝国的基础是否稳固。 第三部分:血色的涟漪与旧秩序的裂痕 (1905 - 1914) 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是本章的分水岭。作者的视角从宫廷内部转向了圣彼得堡的街景与知识分子的反应。他记录了自己如何冒着风险,通过秘密渠道收集关于“抗议”和“流血事件”的真实报道,并将其中的关键信息以加密方式呈报给少数开明的朝臣。 作者详细分析了《十月宣言》颁布后的复杂局面。他描述了杜马(国家议会)的运作,以及宫廷对这个“被强加的民主”的抵触与不信任。书中记录了贵族保守派对杜马代表的蔑视,以及自由派知识分子在权力斗争中的理想化与幼稚。作者记录了杜马内部不同派系(如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的内部争吵,这些争吵暴露了俄国社会在转型期缺乏共识的困境。 在军事方面,作者记录了彼得霍夫宫廷对军事改革的讨论,以及陆军高层对国家腐败和军队士气低落的担忧,这些担忧往往被宫廷视为“不忠”或“过于悲观”的言论而遭到压制。 第四部分:战争阴影下的喘息与最后的高歌 (1914 - 1917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作者描述为帝国“最后一剂强心针”,它暂时团结了民众,也加速了帝国的消耗。作者记录了皇室成员在战争动员中的表现,例如尼古拉二世亲赴前线,以及皇后在后方的慈善工作。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本章着重于“经济与后勤的崩溃”是如何渗透到皇宫内部的。作者记录了粮食和燃料短缺如何影响到冬宫的日常供应,以及沙皇政府在物资调配上的低效与腐败。 本章的最后,是作者对1916年末至1917年初的描述。他目睹了宫廷中弥漫的绝望与相互指责。那些曾经的权贵们,此时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力,他们沉湎于流言蜚语和对“外部势力”的猜忌中。作者以一种近乎预言的口吻,记录了最后一次盛大的新年招待会,那场宴会仿佛是为帝国举行的一场奢华葬礼,空气中弥漫着陈腐的香水味和无法掩盖的恐惧。他记录了自己收到的一封匿名信件,信中预言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猛烈的爆发”,这封信成为了他决定离开圣彼得堡的最终契机。 总结: 本书通过一个忠诚又清醒的旁观者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宏大帝国在漫长而缓慢的自我窒息过程中的细节。它探讨了权力结构、精神信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衡,以及在历史巨变面前,个体命运的无力和选择的艰难。它关注的是宏大叙事背后的微小齿轮如何停止转动,而不是沙皇家庭的私密轶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看书名时,我本以为会是一部充斥着宫廷秘闻和奢华描写的流水账,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时而如疾风骤雨般展现关键历史节点的冲击力,时而又放慢镜头,聚焦于某个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比如一束阳光穿过彩色玻璃窗投射在旧钢琴上的光斑,或是某次家庭聚餐时,某句未被完全说出口的话。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不拖沓,却又充满了回味的空间。它不急于给出评判,而是将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如同打磨过的宝石一般,平铺在读者面前,任由我们自行去体会其中的重量与光泽。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人物在特定历史压力下的复杂人性选择,让人在唏嘘之余,不禁反思自身的处境与选择。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其对“失去”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乃至一种身份认同的彻底崩塌。书中对于“失去”的描写是多维度的:有物质上的流离失所,有情感上的天人永隔,更有精神上的无所适从。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层面的失落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悲剧景观。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童年记忆的处理,那些关于昔日荣光的只言片语,在成年后的现实对比下,显得愈发苍凉而珍贵。这种对时间流逝和美好事物不可逆转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具有一种超越具体历史背景的普世意义,任何经历过重大变故的人,都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可以用“优雅的克制”来形容。作者在描述那些动荡不安的场景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煽情或夸张的辞藻,反而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疏离感来叙述,这反而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不是靠呐喊出来的,而是通过细微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的堆叠,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读者的心底。尤其是对某些关键性转折点的描写,那种平静下的巨大悲凉,比直接的哭诉更令人动容。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执笔时的心境,或许带着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与还原。这种成熟且富有层次感的文笔,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文学价值,绝非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回忆录可比拟。

评分

这是一部结构上非常严谨的作品,它并非完全线性的叙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回忆的跳跃性,以及不同时间段的场景交叉对比,来展现人物心境的演变。这种非传统的结构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以为你已经了解了某件事情的真相,但随着后续章节中不同视角的插入,你会发现自己对之前的情境又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层层剥茧、不断修正认知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与可信度。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她知道如何分配信息,何时揭示谜底,何时留下悬念。它成功地将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和解读者,去拼凑那幅被历史碎片化的完整图景,读罢,感觉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与情感的双重锻炼。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历史回忆录,实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作者以一种近乎梦呓般的细腻笔触,描绘了那个宏大时代下,个体命运的无常与挣扎。它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冰冷叙事,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壁炉燃烧的木柴味,感受到丝绒长裙在庄严宫殿中摩挲地面的轻微摩擦声。书中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即便是配角,也都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纠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贵族阶层在时代变革前夕,表面繁华却暗流涌动的微妙张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窥视一段被历史尘封的私人日记,让人在感叹命运弄人的同时,也对人性深处的坚韧与脆弱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还原为人间烟火,使那些遥远的名字重新拥有了血肉与温度。

评分

凑单买的,看着也还不错

评分

值得收藏!!买买买!!

评分

罗马内战回忆录一书内容丰富,叙事详细值得一看。

评分

很赞的一本书,值得看一看

评分

感恩京东…心在,一切尽在~

评分

内容还没看,大概翻了翻,里面的插图近一半印的很虚,给人感觉是照相时焦距没对准,再加上彩图印成黑白的,几乎没法看,这就是所谓“精美全景插图”,出版社对自己的要求也太低了吧!只有为数不多的版画印的还算清晰。这就是网购的弊处!

评分

内容简洁有力,书名不怎么样

评分

给孩子买来,假期看看

评分

物流速度快,商品完好无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