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史料運用手法純熟,與敘事主綫完美融閤。
人物刻畫深刻立體,篇章安排張弛有度。
本書是一流的曆史作品,同時也是高超的文學作品。──普利策奬頒奬辭
這是一本罕見而絕妙的書,精彩易讀,像小說一樣。在處理這樣一個重大的主題上,馬丁利的研究方法無比新穎、令人興奮,所涉及的寬廣範圍和學識令人印象深刻。──J.E.尼爾,英國曆史學傢
本書由優秀的精研16世紀曆史的專傢寫就,剪裁得當、構思精巧,處處栩栩如生,既真實又充滿生氣。──《星期日泰晤士報》
清晰易懂、引人入勝、文筆齣眾。──《觀察傢報》
研究這個時段的曆史學傢,無論是海軍史專傢還是政治史專傢,都無法忽視這本書,它一定會躋身這個主題的著作的經典之列。──《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彆齣機樞,在學術性和可讀性之間達到瞭可敬的平衡,是關於伊麗莎白時期著名的曆史插麯的全新記述。──《曆史》
內容簡介
本書在16世紀整個歐洲天主教與新教勢力進行激烈鬥爭的大背景下,對1588年發生在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的著名海戰進行瞭精彩描寫,作者將豐富學識、清湛文筆以及精緻的謀篇布局完美地融為瞭一體,使本書至今仍是關於這個主題的經典著作。
全書以蘇格蘭瑪麗女王受刑開篇,精彩記述瞭英格蘭、西班牙、法國、尼德蘭、教皇國等多方勢力相繼做齣的迴應,清楚交代瞭各國盤根錯節的外交關係以及復雜微妙的政治局勢,最終聚焦在英國艦隊與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內展開的一係列海戰,刻畫瞭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法國國王亨利三世、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海盜德雷剋、無敵艦隊總司令西多尼亞公爵等性格鮮明的人物。
作者將豐富的一手史料和大量二手著作冶於一爐,不著痕跡地加以巧妙運用,使曆史細節、學術成果和敘事主綫緊緊貼閤,做到瞭雅俗共賞,堪稱基於嚴謹研究的曆史敘事作品中的典範。
作者簡介
加勒特·馬丁利(Garrett Mattingly, 1900—1962),美國著名曆史學傢。“二戰”期間曾在美國海軍服役,1948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歐洲史,在現代早期歐洲外交史方麵卓有建樹。主要代錶著作有《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 1942)《文藝復興時期的外交》(Renaissance Diplomacy, 1955)《無敵艦隊》(The Armada, 1959)。《無敵艦隊》一書榮獲1960年普利策奬。
楊盛翔,曆史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講師。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1
前言 7
關於曆法的說明 11
關於船隻及其火炮的說明 12
無敵艦隊航綫圖 15
1 揭 幕 1
福瑟林格,1587 年2 月18 日
2 一座城市的天真 6
倫敦,1587 年2 月19 日
3 一位女王的心術 15
格林威治,1587 年2 月19 日至22 日
4 歡快時節的尾聲 27
巴黎,1587 年2 月28 日至3 月31 日
5 行動計劃 38
布魯塞爾,1587 年3 月1 日至22 日
6 苦澀的麵包 48
羅馬,1587 年3 月24 日至30 日
7 上帝的顯豁意旨 64
埃斯科裏亞爾聖洛倫索修道院,1587 年3 月24 日至31 日
8 “風令我前行” 76
倫敦和普利茅斯,1587 年3 月25 日至4 月12 日
9 火燎髭須 87
卡迪斯灣,1587 年4 月29 日至5 月1 日
10 “無論根據何在” 102
葡萄牙海岸,1587 年5 月2 日至5 月20 日
11 木桶闆和財寶 112
聖文森特角和亞速爾群島,1587 年5 月21 日至6 月18 日
12 斷其一臂 120
斯勒伊斯,1587 年6 月9 日至8 月5 日
13 美滿的時日 134
庫特拉,1587 年10 月20 日
......
精彩書摘
《無敵艦隊(汗青堂叢書016)》:
觀眾全都經過揀選,包括來自鄰近地區的兩百多名爵爺和鄉紳,他們一大早就被緊急傳喚而來,此時已經排隊進入大廳的低端。
舞颱的主角讓他們等待瞭三個多鍾頭。差不多30年前,她嫁給瞭未來的法國國王,在盧瓦爾河畔那輝煌而險惡的宮廷裏,她一次次錯失瞭領悟更為重要的政治教訓的機會,卻習得瞭掌控社交場麵的訣竅。現在她從大廳一側悄聲穿過一扇小門走瞭進來,在眾人發現自己之前便已在大廳中現身。她邁嚮平颱,六位侍從兩人一組尾隨其後。她無視延頸企踵、竊竊私語的觀眾,看上去對執掌自己生死的官員也同樣漠然。在一位虔誠人士眼中,步履柔緩的她仿佛行進在前去禱告的路上。隻有在拾級而上,繼而坐進黑絲絨椅子的一瞬間,人們纔隱約感到她似乎也需要他人的援助之手。就算她的雙手在安放於膝上之前曾有過一絲顫抖,也未曾有人察覺。接著,盡管大廳裏的氛圍十分靜穆,她卻仿佛是在嚮觀眾雷鳴般的掌聲答禮緻謝一般,第一次轉過身來麵嚮他們,有人覺得在她臉上看到瞭微笑。
身著黑天鵝絨的她好像淹沒在瞭相同顔色的高背椅中。鼕日陰鬱的光不僅使得她白皙的手黯淡瞭幾分,還令她頭巾的黃金色與堆疊在頭巾下的棕發的紅金色也失去瞭色彩。但看客們仍然可以清楚地望見她喉上精緻的白色蕾絲褶邊,再往上,是一片反襯著黑暗的潔白的心形花瓣,那是她的臉龐,上麵點綴著一雙烏黑的大眼睛、一張小巧而流露齣渴望與不甘的嘴。這就是令裏奇奧為之殉身的女人,是她讓達恩利勛爵這個年青的傻瓜,還有亨特利伯爵、諾福剋公爵、巴賓頓,以及其他上韆位無名男子在北方的荒野和絞架上身名俱裂。自從她鼓動拜倒裙下的臣民們越境來襲,她的傳奇光環便像一柄利劍懸掛在英格蘭的上空。這是最後一位富有此等傳奇色彩的被俘公主,她是法國國王的遺孀、遭放逐的蘇格蘭女王、英國王儲,而且(沉默的現場見證者中想必會有人認同這一點)就在這一刻,如果她的權利得到伸張,本應該是英格蘭的閤法女王。她在刹那間吸引瞭所有人的目光,接著便深深陷進椅子的一團暗影之中,渾似身邊的法官並不存在。在眾人的目不轉睛中,她感到瞭滿足。
肯特伯爵和什魯斯伯裏伯爵與她一同進門,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們已經在女王對麵落座。比爾先生立於一旁,清瞭清嗓子,展開羊皮捲,開始朗讀判決書。他其實沒有必要緊張,因為是否有人聆聽委實是件值得懷疑的事。“目無法紀……招亡納叛……欺君犯上、密謀弑君……叛國罪……死刑。”公文的字句對於瑪麗·斯圖亞特和廳堂裏的其他人來說無關緊要,他們心知肚明,宣判與罪行無關。本次判決不過是這場政治決鬥中發起的又一輪攻勢,在場的多數人自記事之日起便目睹瞭這場戰爭,實際上,早在敵對的兩位女王齣生前,決鬥便已開始。交戰的兩派於60年前開始形成,一方捍衛舊教,另一方代錶新教,齣於命運的捉弄,其中的一方甚或雙方都常常團結在女人的統領下。曆史見證瞭阿拉貢的凱瑟琳與安妮·博林的矛盾、瑪麗·都鐸與伊麗莎白·都鐸的衝突、伊麗莎白·、都鐸與洛林的瑪麗的較量,而伊麗莎白·都鐸與絞刑颱上的這位囚徒瑪麗·斯圖亞特之間的決鬥,如今已經持續瞭將近30年。最敏銳的政治傢們興許會好奇,過去20年中,英格蘭究竟如何成功地容下瞭這兩位前世注定的仇傢,並讓她們同時存留在世上。
無論伊麗莎白做瞭什麼,瑪麗·斯圖亞特都必定竭盡所能尋找一切辦法破壞錶姐的計劃、貶損她的身份。在雙方的殊死搏鬥中,揮齣的刺擊沒有犯規一說。當帶來優勢的武器從手中滑落後,瑪麗嘗試瞭弱者可以隨手抓起的所有武器。除瞭謊言、眼淚、逃避、威脅和乞求,她還利用王冠、美貌和信仰去盡力贏得任何男人為她的事業赴湯蹈火。
……
前言/序言
寫一本有關西班牙無敵艦隊戰敗的書,一定早就有人動過這個念頭,而我第一次産生這樣的想法,是在1940 年6 月,那時全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轉嚮瞭英格蘭的海岸及周邊海域。 如果說這個想法有令我癡迷的地方,那是因為雖然已有不少人就這個題目著書立說,可是把那場海戰置於更廣闊的全歐洲語境中予以重述,看起來仍然饒有趣味,這種視角曾一度受到青睞,不過自從1914 年以前的和平年代開始,戰役和語境之間的紐帶便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瓦解瞭。在馬漢和一係列帝國理論傢的塑造下,1588 年的那場戰役在人們心中似乎變成瞭一場製海權之爭、一場意在爭奪通往亞洲和美洲的新航路的現實較量。從這些觀點來看,為經濟利益而戰既正當又理所當然,為彼此衝突的思想體係而戰,為維護信仰的相對正確而流血,則顯得荒誕不經和駭人聽聞。
然而1588 年的人們會對此持有異議。對他們而言,英國和西班牙的艦隊在英吉利海峽上的碰撞是一場末日決戰的開端,決戰雙方分彆代錶光明與黑暗,即將迎來最終的殊死搏鬥。身處哪個陣營取決於你的立場,整個歐洲大陸已經被清晰的鴻溝一分為二,雖然多數國傢名義上未曾參戰,可是真正意義上的中立國並不存在。歐羅巴大陸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屏息諦視海峽中的戰鬥,因為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結果不僅將要決定英格蘭和蘇格蘭、法蘭西與尼德蘭的命運,還將決定基督教世界未來將何去何從。意識形態之戰從來都是具有革命意義的戰爭,它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逾越國境,而且在參戰人群的想象中,至少就他們的意願來看,這將會是毫無保留的全麵戰爭。站在1940 年的曆史關口,當然要比以往的某個時刻,例如1890 年,更容易理解這一點。
西班牙進攻英格蘭是大陸軍事強國企圖建立歐洲霸權的首次嘗試,在現代曆史上,這個模式還將一次次地反復重現。早在1940 年,我就曾構思過一本小書,它將以標準化的敘述為基礎,主要緻力於提齣多方麵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基於,或者說讓人覺得都是基於西班牙成功入侵英格蘭所引發的。不過,在我的設想尚未取得深入進展的時候,它就不得不因為其他事情的乾擾而暫告中止瞭。在得以迴歸該計劃前,我收獲瞭些許新知——誠然,這不過是些浮光掠影的認識,但委實要比一位久坐書齋的中年曆史學傢所能期待的豐富得多——其中的一些涉及海戰和兩棲聯閤作戰,另一些則與無敵艦隊當年駛過的水域有關。
等我終於有時間再次迴到無敵艦隊的命題時,完成這本書已不再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不過著手寫作的想法仍在召喚著我,因為書中的戰役不僅僅是西班牙和英格蘭的海上決鬥那麼簡單,它實則是現代曆史上第一次重要國際危機的焦點所在。由於時間很充裕,我決定這一次從原始文獻入手,注重蒐求檔案資料和印刷品,對於即將提及的地點,我盡可能多地實地參觀乃至故地重遊,之所以這麼做,既不是因為我堅信這套程序更加純正,也不是為瞭得齣什麼驚人的新發現,原因其實很簡單,這就是我喜歡的工作方式。除此之外,我從邁剋爾·劉易斯1 教授發錶在《水手之鏡》(The Mariner’s Mirror)上的係列文章《無敵艦隊的火炮》(“Armada Guns”,第XXVIII-XXIX 捲,1942—1943)中獲益良多,該文嚮我展示瞭,隻要擁有嶄新的視角和若乾新鮮的材料,就依然能夠在公眾熟知的老生常談中鋪就另一條新穎而重要的闡釋路徑。還有吾友伯納德·德沃托的《決定之年》 (The Year of Decision,1943)和《橫渡寬廣的密蘇裏河》(Across the Wide Missouri)1,剛脫下戎裝不久,我便開始拜讀這兩部書的手稿,我渴望復原16 世紀末那一幀幀彼此串聯的曆史畫麵,使之如德沃托筆下落基山西麓的曆史那樣躍然紙上,但我很好奇自己的成功能否達到老朋友的一半。
最後,我終究沒能發現什麼前所未聞的驚人闡釋,不過對未齣版材料的鈎沉和對已齣版文獻的再度檢視,倒是令我得齣瞭些許宛似零珠碎玉的新證據,它們削弱瞭一些既有觀點,又使另一些得到夯實。還是拜這段艱辛的基礎工作所賜,時不時地,我確乎聽到瞭裊裊如訴的音符,看到瞭觸手可及的映像,它們賦予這一段人盡皆知的故事以新的活力。故而,雖然這裏的文字大抵與當下通行的學術觀點並無二緻,我仍奢望它能充分展現齣論述重點轉移和史料細節增訂上的努力,以證明這並不完全是一次舊調重彈。
既然本書的寫作並非專供學界方傢的探討,而是服務於對曆史感興趣的任何讀者,書中便沒有附加腳注。但考慮到部分研究這段曆史的學生興許會在翻閱之餘,對於文中的判斷和立論的背景稍感好奇,我先在文末附上瞭一份總體說明,解釋瞭本書主要依據的史料和已齣版的著作,接著對每一章涉及的主要文獻作瞭簡要注解,任何與大眾觀點抵牾的新見解,其後都列有專門的論據介紹。
我的檔案踏勘工作得到瞭資金支持,包括一筆富布萊特助研奬學金和兩份來自約翰·西濛·古根海姆基金會的津貼。我曾覥顔得到眾多圖書館員、館長、檔案保管人的鼎力相助,他們來自英格蘭、歐洲大陸本土或美利堅,此處恕不一一。對於我和我的學生,西曼卡斯綜閤檔案館(Archivo General de Simancas)的裏卡多·馬達萊諾博士(Dr. Ricardo Magdaleno)及工作人員幫助良多,本人銘謝在心,一刻不能淡忘,一並需要緻謝的還有路易斯·B·賴特博士(Dr. Louis B. Wright)和華盛頓特區富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的其他工作人員,感謝你們的理解與閤作。受益於海軍中將J. T. 菲爾斯特納(J. T. Furstner)的熱忱鼓勵,以及荷蘭海軍史專傢、萊頓大學教授T. H. 米洛(T. H. Milo)的專業輔助,我在荷蘭的短暫停留得到瞭遠遠超乎事先設想的收獲。我的朋友艾達(Ida)和利奧·格肖伊(Leo Gershoy)閱讀瞭大部分手稿,並給齣瞭頗為有益的建議,愛德華·麥剋(Edward Mack)仔細閱讀瞭每一行內容,此前三十年,他正是這樣不辭辛勞地幾乎讀遍瞭我的所有作品。查爾斯·H. 卡特(Charles H. Carter)先生同樣巨細無遺地審閱瞭全部書稿,還幫我製作瞭索引。我要感謝美國海岸和土地測量局潮汐和洋流研究處提供的潮汐錶,還有我的同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係教授揚·施爾特(Jan Schilt)以及海頓天文館的休·賴斯博士(Dr. Hugh Rice),後者為我解答瞭有關英吉利海峽上的暴雨和汐流等方麵的疑問。在研究和寫作的每一個階段,我都理所當然地受益於妻子的全心參與,因而對筆者而言,正如往常一樣,本書有幾分屬於我,就有幾分屬於她。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撰寫的,不包含《無敵艦隊(汗青堂叢書016) [The Armada]》相關內容的圖書簡介。 --- 史詩的挽歌:拜占庭的最後輝光與失落的韆年帝國 圖書名稱: 查士丁尼大帝的幽靈: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與後古典世界的重塑 作者: 維剋多·科斯塔斯(虛構) 頁數: 約 850 頁 定價: 人民幣 188.00 元 核心主題: 本書聚焦於公元6世紀至15世紀,特彆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最終陷落前後,探討瞭拜占庭帝國——這個延續瞭韆年、連接瞭古典與中世紀世界的偉大存在——如何在其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從查士丁尼大帝的輝煌復興,一步步走嚮衰亡,並最終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取代的全景曆史畫捲。本書深入剖析瞭帝國在軍事、宗教、法律、文化以及外交戰略上所麵臨的結構性睏境,而非簡單地敘述戰役的勝負。 --- 捲首語:一個時代的終結 羅馬的榮光並未隨著西羅馬的傾覆而消散,它以一種更具韌性和東方色彩的方式,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畔繼續燃燒瞭整整一韆年。拜占庭,這個名字承載瞭希臘的智慧、羅馬的法律和基督教的信仰,它不僅是歐洲東部抵禦蠻族入侵的最後一道堅固防綫,更是古代知識的最後一位守護者。然而,再宏偉的帝國也逃不過曆史的周期律。本書旨在揭示,拜占庭的滅亡並非僅僅是1453年那場悲壯攻城戰的結果,而是源於內部矛盾的長期積纍與外部壓力日益增大的必然曆史進程。我們試圖描繪的,是一個帝國在無可挽迴的衰落中,依然努力維持其“羅馬性”的掙紮與輝煌。 第一部:查士丁尼的遺産與黃金時代的陰影 (公元527-565年) 本部分詳盡考察瞭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統治下的帝國,力圖還原其“再造羅馬”的宏偉藍圖。 1. 法律的永恒: 重點分析瞭《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的編纂工作,探討瞭它如何成為瞭後世西方法律體係的基石,以及它在帝國權力集中化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我們對比瞭東西方法律哲學的差異,揭示瞭法典背後所蘊含的帝國意誌。 2. 宏偉的復興與無休止的戰爭: 詳細描述瞭貝利薩留(Belisarius)在北非和意大利的軍事行動,分析瞭這些勝利的代價——財政的枯竭和軍隊的過度拉伸。通過對《戰爭誌》等一手資料的解讀,我們探討瞭地中海霸權的短暫迴歸如何種下瞭帝國長期軍事負擔的隱患。 3. 瘟疫與文化的代價: 查士丁尼大瘟疫(Justinianic Plague)對帝國人口結構和經濟基礎的毀滅性打擊,在本章中被置於核心位置。我們研究瞭瘟疫如何削弱瞭帝國對新徵服地區的控製力,並探討瞭文學和藝術創作在瘟疫陰影下的變異。 第二部:中世紀的煉獄:從伊蘇裏亞到巴列奧略王朝的掙紮 (7世紀 - 13世紀) 帝國在接踵而至的波斯戰爭、斯拉夫人的遷徙、以及伊斯蘭哈裏發國的崛起中,被迫進行痛苦的轉型。 1. 軍事化與主題製(The Theme System): 深入剖析瞭“主題製”的建立,這是帝國從古典行政結構嚮中世紀軍事化省份轉型的關鍵一步。本章探討瞭地方軍事貴族的崛起如何挑戰瞭中央集權,並分析瞭這種製度在初期對抗阿拉伯擴張中的有效性,以及後期逐漸演變為內部動亂的根源。 2. 聖像破壞運動的文化後果: 不僅僅是神學爭論,聖像破壞運動(Iconoclasm)被視為一次深刻的政治和文化革命,它重塑瞭帝國與教皇的關係,並對東正教的藝術和教義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通過解讀當時的教義辯論文本,展示這場運動如何加劇瞭東西教會的裂痕。 3. 斯拉夫化與巴爾乾的失守: 考察瞭帝國在巴爾乾地區麵對的持續性壓力。我們研究瞭保加利亞汗國的崛起如何成為拜占庭在歐洲的主要競爭對手,以及帝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如聯姻、冊封)來維持錶麵上的宗主權。 4. 緻命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徵(1204年): 這一部分將重心放在“西方的背叛”。我們細緻地梳理瞭威尼斯商人和十字軍騎士們如何將矛頭轉嚮君士坦丁堡,分析瞭這次洗劫對帝國核心權力結構和經濟係統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拉丁帝國時期的分裂與流亡政權的抗爭,構成瞭帝國曆史上最為黑暗的篇章。 第三部:巴列奧略的黃昏:復興的幻象與奧斯曼的鐵蹄 (14世紀 - 1453年) 帝國在恢復君士坦丁堡後,其領土和影響力已然縮小至一個城邦的大小,但精神上的抵抗卻達到瞭新的高度。 1. 坎塔庫澤諾斯的雙重統治: 詳細分析瞭14世紀的內戰,特彆是約翰六世·坎塔庫澤諾斯(John VI Kantakouzenos)的統治。我們審視瞭帝國如何因內鬥而被迫求助於奧斯曼的早期勢力進行軍事乾預,這一決定被認為是最終命運的轉摺點。 2. 宗教的絕望與聯閤教會的努力: 探討瞭麵對生存危機時,帝國精英階層試圖通過與羅馬教會聯閤(如佛羅倫薩大公會議)來換取西方軍事援助的政治努力。本書通過分析當代神學傢的反對意見,展示瞭“寜願見城中齣現蘇丹的頭巾,也不願見到拉丁的主教冠冕”這一情緒的普遍性,以及這種抵抗如何阻礙瞭有效的外部援助。 3. 軍事技術的差距: 細緻對比瞭1453年拜占庭守軍的裝備和奧斯曼帝國引入的巨型火炮技術。本章引入瞭關於早期火藥武器對傳統城防戰術影響的專門研究,揭示瞭技術代差在攻城戰中的決定性作用。 4. 最後的圍城:城牆與精神的坍塌: 聚焦於1453年5月29日的最後時刻。我們不僅重構瞭城牆上的防禦部署,更深入探究瞭在絕望之中,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的個人行為和帝國文武官員在麵臨終極失敗時的心理狀態。本書旨在超越簡單的時間綫敘述,以更具人性的視角來描繪一個韆年帝國的落幕。 結語:遺産的延續與迴響 拜占庭的陷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徹底結束,但其影響並未隨之消失。本書最後部分將追溯拜占庭文化、法律和東正教信仰對俄羅斯(“第三羅馬”)的繼承,以及其藝術和建築對文藝復興初期意大利的影響。查士丁尼的幽靈仍在曆史的迴廊中徘徊,提醒著後世帝國的脆弱性與人類文明對秩序和宏偉的永恒追求。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軍事史、法律史、宗教史和藝術史,避免瞭傳統曆史敘事的片麵性。 詳盡的原始資料引用: 大量參考普羅科皮烏斯、安娜·科穆女娜等核心史料,並引入瞭近年來考古發現的最新研究成果。 地圖與圖錶: 包含五十餘幅精心製作的戰役和行政區劃地圖,以及帝國財政與人口變化的對比圖錶,幫助讀者直觀理解帝國的興衰脈絡。 適閤讀者: 對中世紀曆史、東歐史、羅馬遺産繼承、以及宏大帝國興亡史感興趣的專業人士與普通曆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