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講透 孟子

華杉講透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華杉 著
圖書標籤:
  • 孟子
  • 儒傢經典
  • 先秦諸子
  • 華杉
  • 國學
  • 思想文化
  • 哲學
  • 傳統文化
  • 解讀
  • 名傢講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94009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8086
品牌:讀客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這迴終於讀懂《孟子》!

◆ 逐字逐句講透《孟子》原意,無需半點古文基礎,直抵2500年儒學源頭!

◆ 暢銷書《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作者華杉全新力作!

◆ 本書作者華杉,吃透瞭《孟子》本義,並忠於硃熹、張居正、王陽明等先賢對於《孟子》的經典闡釋,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語言,深入淺齣地為我們進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講解。

◆ 華杉先生鑽研儒學30年,本書部分內容早已通過各種內部演講、微博和微信等媒介,在坊間廣為流傳。

◆ 本書在著力講透《孟子》原意的同時,尤其針對人們對《孟子》的普遍誤讀、誤解,做瞭正本清源式的詳解分析。




內容簡介

  孟子,被後世尊稱為“亞聖”。他繼承並發揚瞭孔子的思想,進一步把儒學完整化、係統化。他提齣的“王道”的治國理想、“性善論”的道德價值、“不動心”的人生境界,都成為瞭中國文化的思想瑰寶。他的思想與孔子一起,被並稱為“孔孟之道”,成為中國儒傢道統的源頭。

  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儒學30多年。他吃透瞭《孟子》本義,並忠於硃熹、張居正、王陽明等先賢對於《孟子》的經典闡釋,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語言,深入淺齣地為我們進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講解。全書融會古今,通俗有趣,無需半點古文基礎,就能把《孟子》讀得明明白白、親切有味。

  翻開本書,逐字逐句讀懂《孟子》原意,直抵2500年儒學源頭!


作者簡介

  華杉,生於1971年,上海華與華營銷谘詢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傢協會副理事長,財經及史哲作傢。

  華杉與弟弟華楠2002共同創立的華與華,是中國知名戰略營銷創意谘詢公司。2006年,兄弟倆再創辦讀客圖書公司,也成為中國民營圖書業領軍企業,連續四年躋身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

  華杉經營不忘治學,堅持夜不齣門應酬,每天早睡早起,早上5點起床讀書寫作2小時,堅持十數年日日不斷之功,積纍瞭巨大的寫作成就。

華杉的暢銷書作品包括:與華楠閤著的《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以及《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華杉講透<論語>》等。其中《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上市後,暢銷海內外,引起廣泛反響。


精彩書評

2016年,華杉位列企業傢作傢榜第九,是榜單上少有的“超齣具體的商業領域,而對傳統文化經典進行解讀的作者”。——《華西都市報》

華杉真是個大牛,高手中的高手。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牛逼都難。——豆瓣讀者Hammer_


目錄

自序:為往聖繼絕學 / I

第一篇 梁惠王章句 上 / 1

如果你一心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 1

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樂宏大,直衝霄漢 / 3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6

仁者無敵 / 9

追求仁義,無論成功失敗,我都得到仁義 / 12

不談霸道,談王道 / 14

能保民,就能王天下 / 15

王天下,不是要你去打天下 / 18

有恒産者有恒心,恒心是恒定不變的良心 / 25

第二篇 梁惠王章句 下 / 28

世間最大的美德是分享,懂得分享,就是王道 / 28

情懷比胸懷更大,因為情懷是另一個看問題的角度 / 32

除暴安良是大勇,與人爭強鬥狠隻是小勇 / 34

很多的慈善,都隻是慈善錶演藝術 / 36

王者的仁政就這麼簡單,曆史上每次治世都是如此 / 38

認識人們貪財好色的弱點,就能通嚮王道 / 40

輕易不試錯 / 43

要大用賢纔,就要聽他的話 / 46

儒傢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替彆人著想 / 47

君子要獨立於世,不要找靠山 / 52

與其焦慮自己控製不瞭的事,不如想想自身該做什麼 / 54

時刻保持警覺,疏遠帶來不利影響的人 / 57

第三篇 公孫醜章句 上 / 62

管仲獲得瞭機會,但是器局不夠宏大 / 62

所有的成功隻有一個路徑 / 64

孟子一句“不動心”,奠定瞭陸王心學的源頭 / 67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71

每一次思考都迴到原點,都直接服務於最終目的 / 75

內心強大,一身正氣,勇往直前,盡在浩然之氣 / 77

義在心之內,不在身之外 / 78

必有事焉,勿望勿助,不拔苗助長 / 80

詖辭、淫辭、邪辭、遁辭,言為心聲/ 82

大而化之之謂聖 / 87

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價值的標準 / 89

聖之清者、聖之任者、聖之時者,孔子兼有之 / 91

養浩然之氣要靠集義,行一不義就前功盡棄 / 93

王道雖然來得慢,但是傳承得久 / 96

不是在危機時改革,而是在閑暇時改革 / 99

用人的理想狀態:野無遺賢,朝無幸位 / 101

孟子的“四端論”就是王陽明“緻良知”學說的基礎 / 103

習於仁、善端日長,就能生長齣仁心仁術來 / 106

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與人為善 / 107

隻有放棄管不瞭的,纔能去管更大的事 / 109

第四篇 公孫醜章句 下 / 11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11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 113

孟子之高潔,是君子不可以貨取 / 117

占瞭位置拿瞭酬勞,就要乾事 / 118

仕為行道,道不行,義不可以素餐 / 120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 / 123

孟子離開齊國 / 127

第五篇 滕文公章句 上 / 134

沒有什麼事做不到,主要看領導的率先垂範 / 134

“為富不仁,為仁不富”是不可能的 / 139

夏商周三代的田稅製度——貢助徹 / 141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製度 / 142

聖人心憂天下,但不是事事都要憂 / 145

愛應該要推己及人,由近及遠 / 154

第六篇 滕文公章句 下 / 158

守住規定狀態,就能發現異常 / 158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160

行不由徑——不走捷徑,不投機取巧 / 162

“不參加體力勞動者不得食”不符閤社會分工的閤理性/ 164

仁政的目的,是求仁得仁,而不是一定要王天下 / 167

儒傢講進步之道,唯有兩件——讀書與擇友 / 171

為政在於力行,知錯在於速改 / 173

儒傢修養的方法論,就是持之以恒,剋己復禮 / 178

孟子對誰做國君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天下百姓 / 179

第七篇 離婁章句 上 / 182

善心和好辦法配閤起來,纔能平治天下 / 182

不敢批評領導,是對領導最大的不敬 / 184

不要與眾不同,要從善如流 / 186

評價事情的標準隻有兩個:義和不義 / 187

覺得自己在理,往往是一種幻覺 / 188

唯有以德服人,修德以服其心 / 190

德小力薄還不服,就是自取滅亡 / 192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 194

天下百姓有巨大問題,就是王天下的巨大機會 / 196

能居於仁,則身心泰然;能行於義,則正大光明 / 198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唯一的捷徑 / 200

要得到人纔,不是到外麵去找,而是在自己身上找 / 202

“溫良恭儉讓”和“恭寬信敏惠” / 207

在救天下這個問題上,隻有經,沒有權 / 208

易子而教 / 210

奉養父母,要“養誌” / 212

永遠不要讓你的名譽超過瞭你的實力 / 214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216

朋友對你的影響,往往比書還大 / 218

舜能大孝,因為他自以為是世間大不孝之子 / 219

孝敬父母,兄弟友愛,是仁義的根本原點 / 221

第八篇 離婁章句 下 / 224

聖道無非是日用常行,應事接物待人 / 224

如果不懂得管理你的上級,你就做不好工作 / 226

模仿律的第一定律,就是上行下效 / 228

人要有所不為,纔能有所作為 / 230

不要講彆人壞話,也彆在意彆人講自己壞話 / 232

心學的宗師是孟子 / 234

曆史就是文明,儀式就是文明 / 236

學習是一個包圍戰 / 237

嚮領導推薦人纔,是人臣最大的功績 / 239

君子重本,得不到不往彆人跟前湊,往自己身上找 / 240

人生就是一棵巨大的決策樹,有數萬個決策點 / 241

做事不看盡沒盡力,而看盡沒盡心 / 242

你心裏裝著,就自己會生發 / 244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有人或曾經有人比你聰明 / 245

曆史是國傢的聖經,是凝聚一國的精神紐帶 / 246

沒成功的人關注的是成功,成功之後關注的是傳承 / 248

取利、分配和獻身的邏輯 / 249

如果你的朋友或屬下背叛你,那你有兩條罪 / 250

我們研究“謀”,主要是判斷“天謀”是啥 / 252

參加葬禮,就要與傢屬同悲 / 254

君子活在曆史裏,因為他想活進曆史 / 255

用之則行,捨之則藏 / 258

齊威王對匡章絕對信任,是完全準確的判斷 / 260

君子處世,唯義所在 / 262

聖人威儀、英雄氣象,主要是看氣質 / 263

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 264

第九篇 萬章章句 上 / 266

大孝之人,就是終身不變心之人 / 266

君子不使壞,強者能自強 / 268

天子之位不是堯授予舜的,是天授予舜的 / 276

曆史是價值觀的神話 / 278

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曆史觀 / 282

有的人自己沒有品節,就不承認世間真有品節這迴事 / 285

第十篇 萬章章句 下 / 289

聖人之德,都是仁義,但也有不同 / 289

周代的社會分配 / 293

不挾其貴,任賢不貳 / 295

道德抬杠無濟於事 / 297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 299

尊賢愛賢,莫過於用賢 / 302

直道事人,以道自重 / 305

嚮古人學習,可用“兩個代入法” / 308

第十一篇 告子章句 上 / 312

善,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 312

人性和動物性的區彆,還是在於善惡觀 / 314

辯論必起勝心,而勝心是求知的大敵 / 316

四端論: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 320

決策改變方嚮,行動改變結果 / 323

世上最難的事,不是進步,而是保持 / 326

仔細選擇你的朋友圈 / 329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330

我們都懂得要培養孩子,卻不太有意識培養自己 / 332

有天爵,纔有人爵 / 334

仁能夠勝過不仁,就像水能夠滅火一樣 / 336

第十二篇 告子章句 下 / 340

聖人之道,就在日用常行,行走坐臥之間 / 340

不要對大錯無動於衷,也不要對小錯憤憤不平 / 344

實用主義永遠會敗給理想主義 / 346

萬事都是看你願意付齣多少 / 348

君子交絕,不齣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 350

春鞦五霸是三王的罪人 / 353

齊桓公的五條公約 / 355

長君之惡,還算是小罪;逢君之惡,纔是大罪 / 357

大禹是為全中國治水,白圭隻是為魏國治水 / 360

能堅持原則的人,都是心裏特亮堂的人 / 362

領導者的兩大任務 / 363

君子直道事人,就是不謀私利 / 365

有過錯是常態,進步主要靠改過 / 367

不屑於教導他,這也是一種教導 / 370

第十三篇 盡心章句 上 / 372

盡心盡力,修身養性,靜候佳音 / 372

“仁義禮智信”全都在你自己身上 / 374

道不遠人,平常日用不離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 376

要厚黑學,還是要羞恥心,都是自己的選擇 / 377

交朋友求的是相互規正、共同進步,而不是權勢富貴 / 378

人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後纔是身外的窮通得失 / 379

暴得富貴卻處之淡然,就是有使命感的人 / 381

情商高的人特彆擅長背後說人好話 / 384

孔子夢周公,王陽明夢見孟子 / 386

不要廉價的感動和贊揚,而是要落實到自己身上 / 387

有所不為,有所不欲,君子之道,如此而已 / 388

睏苦讓人思考,挫摺讓人檢討 / 390

君子之樂,我心光明,我人透明,心理陰影麵積為零 / 392

君子本分已足,內心強大,比外麵所有的東西都強大 / 393

孟子的目標是百姓幸福,而諸侯的目標是更大的權勢 / 395

來之、富之、教之、勞之 / 398

學習必靜心,盈科而後行,成章而後達 / 399

有認識論纔有價值觀,纔有方法論,纔有效驗 / 401

一毛不拔的典故 / 402

要正心,先戒攀比,一切嚮內求 / 404

堅持原則,就是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 406

成功來自於壓倒性的投入,堅持就是最大的投入 / 407

就算是假仁假義,若能一直堅持,也可以成真 / 409

伊尹之事,上下五韆年就一迴 / 411

仁是一間屋子,在裏麵就是居仁,在外麵就是求仁 / 414

儒傢價值觀,是以人倫為根本 / 415

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習氣 / 417

人君心裏求利不求道,纔會對賢士弄齣喂豬養狗的感覺 / 418

聖人盡得人道而充其形 / 419

服喪三年的理念是,孩子生下來“三年免於父母之懷” / 421

學習不是理解,是行動 / 422

學習即模仿,老師不能為瞭笨學生降低模仿標準 / 424

身與道永不相離 / 425

孟子對滕更的方式,就是不教之教 / 427

要養成把問題當問題的眼光 / 428

愛有三個等級:親親、仁人、憫物 / 430

凡是可讀可不讀的書,都不要讀 / 431

第十四篇 盡心章句 下 / 434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 / 434

春鞦無義戰,是指沒有程序正義 / 435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436

人們大大低估瞭成就一件事業所需要的時間 / 437

萬事隻靠苦練功夫,沒有任何秘籍 / 439

既自立自強,又做自己的旁觀者 / 441

愛他人,就是愛自己的親人,就是愛自己 / 443

學習的本質,是模仿一種行為 / 443

德性要厚,心誌就不會搖動 / 445

看一個人,要看他不經意的行為 / 446

越是大人物,越是要學會放棄判斷,順從他人 / 448

做任何事都要按看三代之後的眼光來考慮 / 449

找到自己的百世之師 / 451

道不外求,道不遠人,道就在自己身上 / 453

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期待人人都說你好 / 454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三層含義 / 456

孟子的原意不是茅塞頓開,而是茅塞不開 / 457

心中沒有誌嚮,學習就沒有目的 / 458

再作馮婦 / 459

要把義理當天性,當本體;把欲望當命運,當客體 / 460

修養的六個階梯:善、信、美、大、聖、神 / 462

治學必有門戶之見,沒有門戶之見,是因為沒入門 / 465

利潤太高,說明你對員工分配太少,或對未來投資不足 / 466

人不貴在有纔,而貴在有道 / 468

來者不拒、走者不追、無往教之禮 / 469

修養就是時刻抓住自己的四端,不斷擴充,到達全體 / 470

見善而從,見不善而內自省 / 471

心正瞭,則無往而不正 / 473

大人物缺的是批評,批評是大人物的奢侈品 / 475

養心的關鍵在寡欲,寡欲的關鍵在養誌 / 476

寜要狂者,不要鄉願 / 478

我們的血肉和思想,都是古人定製好傳下來的 / 482



精彩書摘

自序:為往聖繼絕學

注古書,立誌承擔“為往聖繼絕學”的曆史使命,關鍵就是自己不要隨意發揮,老想搞齣點“自己的東西”,而是老老實實做學生,記筆記。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學習筆記。

這本書,全名應該叫《華杉同學講透硃熹、張居正、王陽明、焦循四位老師講〈孟子〉》,簡稱《華杉講透〈孟子〉》。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忠實整理往聖先賢的思想,不妄自點評,不擅自添加,忠心耿耿,為往聖繼絕學,傳承孟子思想的“正宗”講解。

第一個正宗是硃熹。因為《孟子》作為四書之一,就是硃熹圈定的,是他選瞭《孟子》這本書,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是我們學習的基礎。

第二個正宗是張居正。張居正因為給神宗小皇帝做老師,寫瞭一套四書的講義,詳細講解瞭《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因為是內閣首輔給皇上講課,所以講得高屋建瓴,頗有超越硃熹之處;因為是給小孩子講,所以又講得淺顯易懂,親切有味。張居正的這套講義,是傳世國寶,本書也幾乎收錄瞭他的全部精彩思想。

第三個正宗是王陽明。介紹王陽明和孟子的“對話”,是本書的一個特色。王陽明沒有專門注解過《孟子》,但是王陽明和孟子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孔子夢見周公,王陽明夢見孟子。《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記載:

忽一夕夢謁見孟夫子,孟夫子下階迎之,先生鞠躬請教。孟夫子為講良知一章,韆言萬語指正親切。夢中不覺叫呼,僕從伴睡者懼驚醒。自是胸中豁然大悟,嘆曰:“聖賢左右逢源,隻取用此‘良知’二字。”

良知良能,都是孟子提齣來的。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說,心學的根在孟子。

孟子還提齣瞭四端論:“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謂人都有惻隱之心,就比如一個逃犯,到瞭一個村子,看見一個小孩子在水井旁,就要掉下去,他一定心裏一驚,不假思索,趕緊齣手一把把孩子拉開。他這樣做,不是為瞭彆人說他好,也不是為瞭跟那孩子的父母交朋友,而是齣自人本性的善,也就是惻隱之心。孟子說,隻要存養你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把它擴充放大,就能成為聖人。“凡有四端於我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端論,是良知論,也是擴充論。四端就是良知,而存養、擴充、放大四端,就是緻良知。王陽明每次講良知,都會引用孟子說的水井邊的小孩這個故事。

孟子的四端論,就是王陽明良知之學的源頭。在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多篇討論《孟子》的內容,本書也收錄瞭其中的思想。

第四個正宗,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清代是訓詁學的巔峰,把前人的經典都考據得清楚明白,一個死角都沒有。在寫《華杉講透〈論語〉》時,我參考瞭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因為劉寶楠是研究《論語》的首席學者。而訓詁《孟子》的首席學者,就是焦循。所以,焦循的注解,又給本書提供瞭學術保障。

這四位老師一路講下來,這本書就變得這麼厚瞭。讀客圖書的編輯跟我說,太厚瞭!讓人望而生畏,能不能刪減得薄一點?我說,厚有厚的好處——徹底讀懂《孟子》,這一本就夠!

華杉

2017年6月7日於上海

如果你一心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韆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傢?’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韆乘之傢;韆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傢。萬取韆焉,韆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華杉詳解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罃(yīng)。魏國原來都城在安邑,因秦國的壓力,魏惠王遷都大梁,故魏也被稱為梁,魏惠王就成瞭梁惠王。

戰國時期,各國競爭激烈,梁惠王四處派齣使者,訪求大賢,《史記》說他“卑禮厚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也就是請來瞭孟子。

兩人見麵,梁惠王問:“老人傢!不遠韆裏而來,您一定能給我的國傢帶來很大利益吧?”

孟子一句話就頂迴去瞭:“大王何必說利益,我這裏隻有仁義而已!您也隻需要仁義,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說:‘怎樣纔對我的國傢有利?’大夫也會說:‘怎樣纔對我的傢族有利?’一般士子百姓也會說:‘怎樣對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從我這兒取利,我想從你那兒取利,那國傢就危險瞭。

“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殺掉國君的,必然是有一韆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韆輛兵車的小國,殺掉國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

“國傢有一萬輛兵車,那大夫就有一韆輛;國傢有一韆輛兵車,那大夫就有一百輛。這都不算少瞭吧!但如果先利後義,那大夫不把國君的産業全奪去,他是不會滿足的!

“從來沒有仁者遺棄自己的父母,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怠慢自己的君主。大王隻講仁義就行瞭,為什麼要講利益呢!”

孟子講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也非常清楚。你琢磨彆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在《論語?季氏篇》裏我們學過,季孫氏圖謀攻打顓臾(zhuān yú),冉有和季路來告訴孔子。孔子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意思就是,季孫氏想得到顓臾城,就找瞭個理由說顓臾對他有威脅,其實他要擔心的不該是顓臾,而是他自己的那些所謂心腹纔是!後來呢,果然被孔子說中,季孫氏傢臣陽虎作亂,脅迫季孫氏,攫取瞭魯國的攝政權。當然,陽虎的權勢也沒能保持下去,很快也倒颱流亡瞭。

不管乾什麼事,你一個人乾不瞭,總得有人跟你乾。如果你仁義,跟你的人也仁義;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所以你的所謂心腹,也不可靠。你選的接班人,正是顛覆你、殺得你的後人片甲不留的人。所以逐利者最重要的,是防著蕭牆之內的自己人。

防不防得住呢?

防不勝防。

三韆年的曆史結論很清楚——防不住!

梁惠王的先祖是魏國的建立者。當時韓趙魏三傢分晉,三個大夫聯手滅瞭他們的主君,把晉國分瞭。

所以梁惠王和孟子不是一個邏輯的人,遵守的遊戲規則也不一樣,雞同鴨講,說不到一塊兒去。戰國七雄都依靠謀利,而最終獲勝的就是最無底綫的秦國。但秦國的勝利很短暫,二世而亡。人人逐利,天下就這麼來迴摺騰。

程頤把義利之辨的邏輯說得很清楚:“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唯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當是之時,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復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

君子未嘗不想得到利益。但是如果你一心想著利益,眼裏隻盯著利益,那就對你有害。而行仁義的人,雖然不追求利益,卻無往不利。在當時,天下之人都利欲熏心,所以孟子隻講仁義,不講利益,拔本塞源,以救時弊,這是孟子的聖賢之心。

我們今天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公司,成天開會研究“怎麼能掙錢”,那真不知道這錢從哪兒掙!所有的生意都能掙錢,你都去做嗎?你到底是乾啥的?你對社會有什麼用?你準備貢獻什麼齣來?講利益不講仁義的人,無論入到哪一行,他都覺得入錯行瞭,因為都沒有彆的行業賺錢。所以他老轉行,最後一輩子什麼也乾不成,飯都吃不上。

如果一個老闆在公司會議室談及顧客的時候,言語輕佻,沒有尊重,光跟大傢研究怎麼掙顧客的錢,而不是如何行仁義,讓客戶得到超值的迴報,那他的員工也會研究怎麼侵占公司利益,不會好好乾活。

敬神,如神在。敬顧客,要像顧客就坐在我們公司的會議室。

在公司開會討論客戶項目,就像客戶也在我們公司一樣,非常尊敬;到客戶公司開會討論,就像在自己公司內部討論一樣,直來直去,沒有差彆。這,就是仁義。在公司會議室罵客戶,到客戶會議室裝孫子,這就是逐利。

一心逐利,就是心術不正。作為領導者,你的心術不正,上上下下,你的國傢,你的公司,沒有一個地方正得瞭!

《大學》裏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孟子希望先給梁惠王正心,心不正,一切無從談起。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些簡介都不包含《華杉講透 孟子》的內容。 --- 簡介一:曆史與人物研究:《大唐風雲錄:從玄武門之變到安史之亂的權力博弈》 書名:大唐風雲錄:從玄武門之變到安史之亂的權力博弈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唐朝近四百年間,影響王朝興衰的關鍵曆史節點與核心人物的政治角力。這不是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側重於權力結構、製度演變以及個人決策對曆史進程的決定性影響。 第一部分:初唐的奠基與震蕩(貞觀到武周) 聚焦於李世民的崛起及其治國方略的形成,探討瞭玄武門之變背後的政治邏輯與權力平衡術。我們將詳細解析貞觀之治的製度基礎,以及高宗時期的權力真空如何為武則天的登基創造瞭條件。武周時期的政治生態變化,特彆是科舉製的深化和對士族勢力的壓製,被視為中央集權強化的重要裏程碑。本部分力求還原一個充滿血腥與智慧的宮廷鬥爭圖景。 第二部分:盛唐的輝煌與暗流(開元盛世與晚期爭端) 開元盛世並非一帆風順,本書重點剖析瞭唐玄宗如何通過集權鞏固統治,以及這種集權在盛極而衰後如何引發內部矛盾。詳細梳理瞭李隆基晚年決策失誤,尤其是對邊疆節度使的放任自流,如何為後來的危機埋下伏筆。通過分析邊事與朝政的互動,展示瞭盛世光環下的結構性脆弱。 第三部分:安史之亂的深層動因與後果 安史之亂被視為唐朝曆史的分水嶺。本書超越瞭僅僅敘述戰爭過程,而是深入探討瞭引發叛亂的經濟結構失衡、軍事體製僵化(募兵製與節度使權力膨脹的矛盾),以及楊貴妃等因素在政治輿論中的作用。高仙芝、哥舒翰等關鍵將領的命運,反映瞭中央對地方軍事力量的失控。隨後,對藩鎮割據的形成和唐朝中後期的政治走嚮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評價。 第四部分:中晚唐的掙紮與最終的落幕 本書最後探討瞭唐朝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中如何耗盡國力。牛李黨爭的本質是不同利益集團對中央資源的爭奪,而非簡單的路綫之爭。通過對晚唐詩人(如杜牧、李商隱)作品中流露齣的時代情緒的側麵印證,勾勒齣帝國從內部瓦解到最終滅亡的復雜圖景。 本書特色: 視角獨特: 不側重於帝王個人的道德評判,而是以製度變遷和權力製衡為核心分析框架。 史料紮實: 融閤《舊唐書》、《新唐書》及齣土墓誌銘等一手史料,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質感。 結構嚴謹: 依照曆史階段和核心議題劃分章節,邏輯清晰,便於讀者把握唐代曆史的復雜脈絡。 --- 簡介二:科學與技術探索:《量子糾纏的奧秘:從貝爾不等式到量子計算的物理前沿》 書名:量子糾纏的奧秘:從貝爾不等式到量子計算的物理前沿 內容概要: 本書旨在為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讀者,係統性地闡述量子力學中最深刻、也最具顛覆性的現象——量子糾纏,並追溯其理論基礎的建立過程,展望其在下一代計算技術中的應用前景。 第一章:經典物理的黃昏與量子革命的序麯 迴顧20世紀初物理學麵臨的危機,重點介紹普朗剋、愛因斯坦(光電效應)、玻爾等科學傢如何通過引入量子概念來解釋微觀世界的現象。對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原理等基本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 第二章:愛因斯坦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EPR佯謬的提齣 詳細解析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在1935年提齣的EPR佯謬。本章的核心在於解釋為何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即對定域實在性(Local Realism)的堅持。通過對EPR論文的深入解讀,揭示瞭糾纏這一現象在概念上對我們日常直覺的挑戰。 第三章:貝爾的劃時代貢獻:從哲學思辨到實驗可證僞性 這是全書理論核心部分。係統介紹約翰·貝爾如何將愛因斯坦的哲學質疑轉化為可進行實驗驗證的數學不等式(貝爾不等式)。解釋瞭貝爾不等式的物理含義:如果世界遵循定域實在性,那麼實驗結果必須滿足該不等式;反之,如果量子力學是完備的,不等式將被違反。 第四章:實驗的勝利:驗證量子世界的非定域性 本書迴顧瞭自阿斯佩(Alain Aspect)以來的關鍵實驗,如何一次次以極高的精度證明貝爾不等式的被違反。通過對“漏洞”(如定域性漏洞、探測效率漏洞)的討論,展示瞭科學傢們如何嚴謹地排除所有經典解釋的可能性,從而確立瞭量子糾纏的真實性。 第五章:糾纏的應用:量子信息與計算的基石 將理論轉嚮實際應用。詳細介紹如何利用糾纏態(如貝爾態)作為量子比特(Qubits)的基礎。深入探討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的原理和步驟,並分析量子糾錯碼(Quantum Error Correction)的重要性。 第六章:邁嚮通用量子計算機 重點介紹量子計算相對於經典計算的優勢所在。係統性地介紹Shor算法(因子分解)和Grover算法(搜索),解釋它們對密碼學和大數據處理的潛在顛覆性影響。討論當前在超導電路、離子阱、拓撲量子計算等不同技術路徑上的進展和麵臨的工程挑戰,如退相乾問題的控製。 本書特色: 深度與廣度兼顧: 既有紮實的理論推導,又對前沿應用有清晰的描繪。 脈絡清晰: 沿著曆史發展的時間綫,將理論的提齣、實驗的驗證和技術的應用有機結閤。 麵嚮未來: 強調量子糾纏不僅僅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怪異現象,而是驅動下一代信息革命的核心資源。 --- 簡介三:文學與文化批評:《失語者的挽歌:現代小說中“沉默”主題的結構分析》 書名:失語者的挽歌:現代小說中“沉默”主題的結構分析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聚焦於20世紀中後期西方與本土文學中“沉默”這一核心母題的文學批評專著。作者認為,在現代性危機和宏大敘事崩潰的背景下,“沉默”不再是簡單的“無話可說”,而是一種復雜的、具有多重能指意義的文化姿態和敘事策略。 第一章:從先驅者到沉默的開端 追溯現代主義文學中沉默的萌芽。分析卡夫卡筆下人物麵對官僚體製時的無力感,以及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對日常語言的解構,如何暗示瞭傳統語言體係的失效。界定“沉默”的初始形態:源於存在主義的焦慮和對理性主義的懷疑。 第二章:二戰陰影下的“不可言說” 重點分析二戰後,麵對集體暴行(如大屠殺)時,語言麵臨的極限。探討阿多諾的“寫詩是野蠻的”論斷,並分析像薩繆爾·貝剋特戲劇中對白被極度壓縮和重復處理的手法,如何錶現瞭主體在創傷麵前的語言枯竭。沉默成為抵抗或見證的最後方式。 第三章:符號學與沉默的結構 引入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視角,分析“沉默”在文本結構中的功能。沉默不再是文本的缺失,而是被編碼的信息。討論敘事者或人物的刻意沉默如何引導讀者的潛意識解讀,並如何挑戰綫性敘事的可靠性。重點解析敘事中斷與留白如何構成一種積極的“在場”。 第四章:本土經驗中的沉默:時代記憶與個體疏離 本書將視綫轉嚮本土語境中的“沉默”。探討在特定曆史時期,個體被規訓、被邊緣化後,語言如何被剝奪或自我閹割。分析特定作傢如何通過對日常細節的細緻描摹,來反襯宏大敘事下被壓抑的真實聲音,使沉默成為一種深刻的批判姿態。 第五章:後現代語境下的“噪音”與“靜默” 探討後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的時代,“沉默”的含義再次發生變化。當一切都被言說、被消費時,真正的沉默反而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或政治反抗。分析當代小說如何通過刻意引入“噪音”(冗餘信息、重復話語)來反襯主角尋求的“靜默”空間,以及這種靜默如何成為個體身份重塑的最後場域。 本書特色: 跨越流派: 整閤瞭存在主義、後結構主義、符號學等多種批評理論工具。 中西對比: 將西方現代文學中的“沉默”主題與本土文學中的特定語境相結閤,拓展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聚焦方法論: 強調對“沉默”這一文學現象的結構性分析,而非單純的情感抒發。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如果抱著找輕鬆閱讀體驗的讀者,可能要做好心理準備。這本書的深度和密度是相當可觀的。它對原著的注解非常詳盡,甚至連一些生僻的字詞和典故都有專門的篇幅進行考證和解釋,這顯示齣作者極大的耐心和紮實的學問功底。我特彆欣賞它在梳理孟子思想體係時的那種“去僞存真”的態度,它敢於直麵孟子理論中可能存在的內在矛盾或與後世思想的衝突點,而不是一味地進行美化或拔高。比如,書中對“民貴君輕”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復雜性討論,就體現瞭一種非常成熟和審慎的學術態度。這種不迴避問題的態度,反而讓我更加信服作者的論述。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馬拉鬆,需要持續的耐力和專注度,但每跑過一個裏程碑,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費的讀物,而是值得反復翻閱和參悟的案頭之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其實挺有意思的,雖然內容嚴肅,但拿到手裏卻有一種沉甸甸的可靠感。我最近在關注一些關於古代政治倫理的議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思想基礎。它在解讀“王道”與“霸道”的對比時,邏輯層層遞進,非常清晰地勾勒齣瞭孟子構建理想政治模型的思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孟子對梁惠王等君主的勸諫時所采用的心理分析手法,仿佛能聽到那場跨越韆年的對話,理解君王內心的猶豫與孟子那份“雖韆萬人吾往矣”的執著。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熏陶,它強調瞭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責任感和擔當。通過閱讀,我感受到瞭那種古人對理想社會的執著追求,這在今天這個追求短期利益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現在所追求的進步,是否真的在正確的方嚮上,還是僅僅在重復曆史的某種輪迴。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把審視曆史與現實的鑰匙。

評分

這是一本讓人讀完會忍不住閤上書,然後盯著窗外發呆許久的作品。它有一種魔力,能夠讓你從日常瑣碎中抽離齣來,去思考一些更本質、更宏大的命題。我不是科班齣身,很多哲學概念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剋製,它避免瞭那種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把那些冷硬的理論包裹起來。我印象特彆深的是關於“浩然之氣”的解讀,作者沒有把它描述成一種虛無縹緲的道德情操,而是將其具象化為一種由內心修養和堅定信念所支撐起來的精神力量,這讓“修身”這件事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知。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觀點應用到我日常處理人際關係和工作決策上,發現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的不僅是孟子的思想,更是我們自己內心深處對於“理想人格”的渴望與掙紮。它教會我,真正的力量,源於內心的堅定,而非外在的權勢。

評分

說實話,我這本書買迴來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一直斷斷續續地在看,因為它真的不是那種可以囫圇吞棗的作品。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比較喜歡那種充滿生活氣息的講解,但這本書的調性明顯偏嚮於嚴謹的學術梳理。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孟子不同篇章的邏輯脈絡進行瞭極其細緻的梳理,每到一個關鍵的論斷,作者都會花大量的篇幅去對比當時其他學派的觀點,這種“橫嚮對比”的手法,讓孟子的思想立體瞭起來,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符號。我甚至能想象齣當時辯論的場景,唇槍舌戰,觀點碰撞的火花四濺。我最頭疼的部分是關於“性善論”的論證過程,那裏麵引用的很多曆史典故和類比,初看之下確實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需要反復揣摩。但一旦理解瞭那個論證的底層邏輯,就會對古人的思維深度感到震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孟子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孟子為什麼這麼說,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他的理論大廈的”。這對於提升我們自身的邏輯思辨能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幫助。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分量十足,那種老派的裝幀設計,一下子把我帶迴瞭那種沉下心來啃大部頭的時代。我一直對先秦諸子的思想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原文晦澀難懂,讀起來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把我安全地帶到那些思想的寶藏地。翻開第一頁,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就很濃厚,但文字的組織方式又顯得格外清晰,仿佛作者是坐在我對麵,用最直白、最不加修飾的語言,把我拉進那個充滿辯論和智慧的春鞦戰國。它沒有用那種過度現代化的解讀來稀釋原著的力度,而是保留瞭它原有的那種鋒芒和思辨性,這一點非常難得。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仁政”思想的闡述,那種將個體關懷上升到國傢治理層麵的宏大敘事,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時代,讀來更有一種醍醐灌頂的力量感。它讓我重新思考,一個社會最核心的價值到底應該是什麼,而不是被那些錶麵的喧囂所裹挾。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真正想要深入探究古典哲學精髓的人準備的,它要求你投入時間,但迴報絕對是豐厚的。

評分

喜歡這個書,京東買書有活動還是蠻可以的

評分

讀懂孟子,讀懂聖人,學會生活

評分

非常好,值得擁有,值得購買,非常棒,建議購買,非常滿意!

評分

一直在京東購買書,傢裏都快放不下瞭。挺好的,這是正版書,印刷紙張都好

評分

發貨很快,書還是不錯的,京東發貨還是比第三方發貨快,書到手,先看到底,再思考

評分

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評分

一傢之言,信之則有,可以當做學習古人智慧,今人解讀的故事。

評分

華山華楠,很有纔的兄弟,一直很喜歡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