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早午餐

慢生活,早午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正园 著
图书标签:
  • 慢生活
  • 早午餐
  • 美食
  • 烘焙
  • 咖啡
  • 家居
  • 生活方式
  • 休闲
  • 放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0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2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慢生活,早午餐》——只有下午茶?没有Brunch的周末也是不完美的呢!

内容简介

《慢生活,早午餐》适应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新要求,从全新角度出发,精选了一系列人气美味早午餐食谱,口感佳,花样翻新,介绍了早午餐色香味俱全的做法和配方,每道菜都根据食材或主题的不同,对所需的材料、具体的烹调方法和步骤进行了逐一介绍,并且在讲解各种菜品烹调过程的同时,体贴地加入了与其相关的各种贴心小提示,一并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简单易学,希望能够让每一位读者都认为制作早午餐是一件轻松而幸福的事情,同时,还传递出一种悠闲雅致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作者简介

席正园,笔名西西,公共营养师、美食达人、资深媒体人。多家杂志、公众号、电视节目美食专栏特邀作者。有一个7岁的女儿,出版代表作品:《宝贝爱吃饭》、《宝贝爱下厨》、《健康宝宝营养餐》、《趣味儿童亲子餐》从小就喜爱美食佳肴、更热爱自己下厨房,在她的手里,普通的食材都会变成色香味俱全又营养的食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 一 章吐司面包
马铃薯培根羊角包 8
美式火腿芝士三明治 10
蟹肉黄瓜三明治 12
爱心鸡蛋吐司 14
法棍鸡蛋土豆泥 16
自制樱桃果酱吐司 18
奶酪大虾三明治 20
烤鸡蛋面包布丁 22
小清新水果松饼 24
樱桃果酱松饼 26
早安三明治 28
奶酪虾仁吐司片 29
牛油果吐司 30
南瓜吐司 32
芒果吐司片 34
第 二 章低卡轻食
西柚大虾沙拉 36
三文鱼橙子面包沙拉 38
紫甘蓝大虾芒果沙拉 40
茉莉银杏烩虾仁 42
秋葵虾仁 43
青瓜蟹肉蒸豆腐 44
金针菇玉子豆腐 46
鲜虾柚子蟹味菇 48
芥末金针菇 50
三文鱼小食 51
三文鱼菠菜 52
豆苗黑木耳 54
蒜蓉蒸粉丝娃娃菜 56
日式和风大学芋 58
牛油果大虾薯片 60
彩虹罐子沙拉 62
白玉菇烩田园时蔬 64
凉拌芹菜黑木耳 65
烤麸炒莲藕 66
第 三 章营养肉食
红酒烤鸭腿 68
鸡腿菇蒸翅根 70
土豆泥配蜜汁鸡翅 72
黄金玉米烩鸡丁 73
桂花冰糖猪蹄 74
土豆焖牛腩 76
...

前言/序言

每一天,我们都会和食物见面,但未必每日都会因食物而感到幸福。在忙碌的工作日里,我们和时间争分夺秒,常常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安排做早餐或者午餐,快捷经济的选择往往就是路口便利商店或者街边小摊子的各种小食。因此,到了难得的假日,最能打动人的除了悠闲的时光之外,大概就是那饶有趣味的早午餐了。
早午餐,顾名思义,即是将早餐与午餐合二为一。如今,它的概念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慢慢融入进了很多人的生活中。试想,在一个早午间,卸下一周的焦虑和疲惫,一觉睡到自然醒,阳光透过薄雾洒满屋子,早午餐的香气扑面而来,陆续聚集了一群可爱的人围坐一团,享受着和煦的暖阳,喝咖啡、谈人生、论理想,着实是一件人生乐事。在这样轻缓舒适的时光里,不急不躁,不赶时间,装不下工作,载不动纷扰,只会惊喜地发现,原来美食与故事竟然如此般配。
早午餐很美,既有食物的美味,又有生活的美感。《慢生活,早午餐》正是倡导这样一种简单轻松的生活理念,是作者多年来从实践出发所得的家庭料理经验和心得总结,用详尽的过程图解和到位的语言讲解各色早午餐的烹制办法。同时,本书也非常适合新手初试,循序渐进,分步详解,方法实际。书中的品种包括吐司面包、低卡轻食、营养肉食、汤粥饭面和巧口甜点,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相信读者一定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料理。
我们希望,一书在手,无论是安静的一人食,热闹的家庭共享,还是几个朋友的轻松小聚,这些精致又美味的食谱都能让你得心应手。相信这本《慢生活,早午餐》会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美好的味道,开启美好的生活日常,一定会让你找到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
偶尔,告别习惯的喧嚣和忙碌,让生活慢下来,感受早午餐,让那份别致的魅力和温暖渲染到你心底的每个角落。
尘封的航海日志:冰封深海下的文明回响 作者: 伊恩·麦克莱恩(虚构)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 装帧: 精装,附赠北极星定位图复刻版 定价: 188.00 元 页数: 680页 --- 内容提要: 《尘封的航海日志:冰封深海下的文明回响》并非一部关于节奏、餐饮或日常哲学的著作。它是一部冷峻、严苛、令人窒息的史诗,记录了一支在二十世纪初,为追寻传说中“永恒之光”而深入北极冰盖下的探险队,在极端环境下所经历的科学探索、人性崩塌与最终发现的真相。 本书基于一支被时间掩埋的考察队——“极光七号”——残存的探险日志、加密的无线电通讯记录以及从冰层深处打捞出的文物残骸整理而成。它讲述的不是悠闲的午后时光,而是冰冷、漫长、与死亡共舞的生存搏斗。 详尽章节概述: 第一部分:镀金时代的疯狂与远征的序幕(第1-120页)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爱德华·索恩船长——一位兼具维多利亚时代贵族气度和工业时代冒险精神的博物学家——如何说服伦敦的金融巨头,资助这场被科学界普遍视为“自杀式任务”的探险。重点阐述了“极光七号”的尖端设计——一艘为抗击极地压力而特制的混合式破冰潜艇。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从携带的特制保暖物资、高纯度氧气储备,到当时最前沿的声纳和深海测绘技术。这部分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科技的盲目乐观,为接下来的悲剧奠定了色彩鲜明的对比。 第二部分:沉入深渊:光线消失的恐惧(第121-280页) 当“极光七号”成功穿透多年冻土层,首次进入传说中亚欧大陆板块下方被冰川永久封存的“内海”时,探险队发现了一个完全违反当时地质学常识的生态系统。这一部分详细记录了初次潜水日志。索恩船长笔下的文字从最初的兴奋,逐渐转变为一种对宏大、沉默的未知力量的敬畏。探险队记录了在绝对黑暗中发现的奇特生物群落——不依赖阳光,以地热和化学能为生的“冷光藻”和体型巨大的深海甲壳类。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他们探测到的规律性的、低频的机械震动声,其规律性暗示着某种智慧的、远超人类理解范畴的构造物的存在。 第三部分:遗迹与回响:零度下的历史断层(第281-450页)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记录了探险队在冰下发现的宏伟“城市”遗迹。书中摒弃了对古希腊或古罗马文明的任何类比,转而描述了一种完全由高密度、耐低温矿物构筑的几何结构。这里的文字充满了符号学和建筑学的艰涩分析。我们不再看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而代之的是对失落文明逻辑的徒劳解读。探险队员们发现的,是一个在数万年前因某种灾难性地质事件而被瞬间封存的社会。他们尝试解读刻在巨型石板上的铭文,这些铭文似乎记录了这场文明如何面对“永恒寒冷”的入侵,以及他们最终选择的、令人不寒而栗的“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通讯中断与内部分裂(第451-580页)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海的巨大压力、持续的黑暗以及对“永恒之光”真相的逐步接近,开始压垮探险队员的心理防线。氧气供应的微小波动,食物配给的紧张,以及关于“是否应该向上汇报这些发现”的争执,导致了严重的内部冲突。日记开始充斥着偏执和幻觉的描述。索恩船长与首席工程师之间关于是否应强行启动潜艇的应急升空程序爆发了激烈争吵。本章的日志记录变得零碎、手写体潦草,充满了对外界世界的疏离感和对冰层之外的“阳光”的恐惧。 第五部分:最终的献祭与回声(第581-680页) 最后几章的记录,由幸存的无线电操作员,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拼凑而成。他们发现,那座冰下文明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利用地核能量进行自我休眠的超级工程。而“极光七号”的到来,无意中扰乱了这套古老系统的平衡。最后的发现令人毛骨悚然:那些低频的机械震动,并非是古文明的遗迹在运作,而是一个“自动防御机制”在对外界的入侵做出反应。 日志的最后一页,仅仅是一张粗略绘制的、代表着极地冰盖裂缝的素描,旁边用颤抖的笔迹写着:“我们找到了光,但它不是给我们的。它在等待……沉寂。” 本书不提供任何温和的慰藉或易懂的结论。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在面对远超自身理解尺度的自然力量和历史深度时,所能展现出的科学精神、勇气与最终的徒劳。它将读者带入一个无边的、冰冷、充满绝望的历史回响之中。 --- 读者评价(虚构摘录): “这是一部真正的硬核探险文学,比任何小说都更令人心悸。索恩船长的理性是如何被冰层之下的寂静一点点腐蚀的,描绘得入木三分。”——《地理与科学评论》 “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份来自深渊的警告。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在时间尺度上的渺小。”——匿名海洋地质学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带着温度的书。它没有给我任何明确的“指示”,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过我有些干涸的心田。《慢生活,早午餐》以一种极其舒缓的笔触,描绘了关于“慢”生活的一些片段,而这些片段,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细节的敏锐捕捉。那些关于阳光透过窗户洒下的光斑,关于食物在锅里发出诱人的声响,关于与亲人分享美食时的温馨对话,都让我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它让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下,我们是不是过早地放弃了许多本应属于我们的美好时光?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解决办法”,但它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它没有给我关于“早午餐”具体的食谱,但它让我对“早午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仪式,一种对生活的热情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慢”的向往,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慢”的理念,融入我的日常生活。

评分

阅读《慢生活,早午餐》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段被遗忘的旅程中,找到了一张泛黄的地图。它没有直接指引我去某个目的地,而是勾勒出了一些令人心动的风景,让我对这段旅程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早午餐时的那种细致和用心,仿佛每一个食材的搭配,每一个烹饪的步骤,都承载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尊重。这种“慢”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在场”。它强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去感受食物的香气,去品味食物的味道,去享受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和疲惫,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赶路”,而忽略了路上的风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去放慢脚步,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匆匆忽略的美好,去重新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它让我明白,“慢”是一种能力,一种在喧嚣中保持内心宁静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种我一直渴望却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错失的生活方式。翻开《慢生活,早午餐》,我并没有立刻看到详细的菜谱或者烹饪技巧,而是被一种淡淡的、温和的文字所包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清晨或午后的场景,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气,还有食物带来的温暖。这些描绘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是一种动态的体验,我能感受到节奏放缓的呼吸,能听到内心深处对宁静的渴望。它没有强迫我去改变什么,只是静静地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在匆忙的世界里,为自己留白、留温的可能。我开始想象,自己是否也能在某个周末的早晨,放下手机,不去想未完成的工作,只是专心地准备一份简单的餐点,然后悠闲地品味,让时间在指缝间缓缓流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提供”,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激发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去体会在慢下来的过程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就像一位老友,在你疲惫的时候,递上一杯温热的饮品,然后静静地陪伴,让你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

评分

“慢生活”这个词,听起来总是有些遥不可及,像是一种奢侈品,属于那些有闲暇时间的人。但《慢生活,早午餐》却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将它带到了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我喜欢作者对“早午餐”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对味蕾的宠溺,是对身体的关怀,也是对心灵的抚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闻到了培根煎炸的吱吱声,感受到了吐司烤制后的酥脆,甚至能品尝到一杯刚刚冲泡好的咖啡的醇厚。这些文字构建的场景,让我对“慢”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懒散,不是拖延,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是主动地从快节奏的洪流中抽离出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温度。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是不是总是匆匆忙忙,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焦虑和不安,同时也给了我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知道,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它让我明白,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是为了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滋味。

评分

我曾以为“慢生活”会是一本充满哲理,甚至有些枯燥的书,但《慢生活,早午餐》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艰涩的理论,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着关于“慢”的故事。作者并没有直接教授你如何“慢”,而是通过描绘一些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慢”的魅力。我被那些关于阳光、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温情互动的描写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忙碌”,并非真的不可避免,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被社会节奏裹挟的惯性。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思考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我是否真的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它没有给我具体的行动指南,但它给予了我一种力量,一种去质疑、去调整、去寻找属于自己节奏的勇气。我喜欢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它让读者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去联想,去将书中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评分

看上去不错 就是不知道能学会几个

评分

还不错,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孩子很喜欢,内容丰富多彩,不错,下次再来京东买书。

评分

挺不错的,真的挺好。

评分

买这么多真实惠,送货快,服务好。用完再来,每天离不开的!!!!

评分

不错的,好看的书,不错的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书用塑料袋包的,拿到手时外包破损,打开书角磨损,还有一本皮皱了,不过不影响看就算了,但是让人心里很不爽……快递员态度不错!

评分

信任京东,送货快,服务好,早餐书买了好多本,有时候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参考下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