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菜

常备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凯伦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快手菜
  • 简单易学
  • 下饭菜
  • 实用菜谱
  • 新手入门
  • 日常烹饪
  • 中餐
  • 菜谱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10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9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常备菜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168
字数:131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外卖虽方便,但天天吃也太过油腻。想在家吃饭,对上班族来说又谈何容易。不妨利用周末,准备一些常备菜,那样工作日只需花二十多分钟就能吃上一顿丰盛温暖的家常菜了。
1、 基本常备菜 提前做好,密封冷藏可保存3~5天,要吃的时候直接上桌即可。
2、 预处理常备菜 将食材提前调味或腌渍,要吃的时候可直接烹调,大大缩短制作时间。
3、 入味常备菜 有些菜做好后放几天更好吃,就像甜点里的熟成蛋糕一样。
4、 炖锅常备菜 细火慢煮,适合周末炖上一锅,要吃的时候请取出食用量,不要反复加热。
5、 点心常备菜 像女王一样吃早餐,提前准备好的点心,能让你的早餐像酒店一样丰盛。

内容简介

“常备菜”指的是“可以预先准备好、短时间保存的菜肴”。
把常备菜加以搭配变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丰盛美味的一餐,大大减轻了每个家庭主厨的负担,还能让全家人吃得安心、健康。
凯伦的“常备菜饮食计划”包含了5大种类共68款常备菜创意,涵盖了主菜、凉拌菜、炖菜、腌渍小菜、甜点等家庭常用菜,您只需每周集中制作一次,就可在工作日里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做出一桌满足全家人需求的饭菜了。

作者简介

许凯伦
台湾料理家。
用食谱记录下美好的时刻、即刻的心情、餐桌的风情、隽永的时光。
在个人的美食博客上推出“常备菜饮食计划”,拥有众多粉丝。


目录

preface 生活&常备菜 2
about 常备菜的5件事 6
什么是常备菜 7
常备菜的保存 7
常备菜的食用方法7
使用的调味料 8
锅具及保存器皿的选择12

|基本常备菜|
大蒜百里香橄榄油渍烤蔬菜20
 变化版:普罗旺斯风香料西红柿炖蔬菜21
牛蒡胡萝卜金平煮22
味噌照烧茄子24
梅香莲藕26
黑胡椒风味烧白萝卜28
意式醋拌秋葵30
酸甜马铃薯沙拉32
芦笋烘蛋34
海带香菇百页豆腐36
蜂蜜百里香胡萝卜38
西红柿豆皮味噌煮40
香炒豆皮小松菜42
日式梅干煮山苦瓜44
洋葱培根酸豆沙拉46
羊栖菜煮物48
辣椒绞肉味噌50
干贝卷心菜粉丝沙拉52
梅干香菜凉拌鸡肉丝54
葱烧油豆腐56
麻油渍鲜菇58
 变化版:海带鲜菇汤59
海带味噌烧笋60
鸡肉豆腐丸子62
日式梅干柴鱼西红柿沙拉64
油渍半干小西红柿66
香辣烤蘑菇68
烤芦笋洋葱佐法式芥末橄榄油酱汁70
乌斯特酱烧鸡翅72
糯米椒小鱼山椒煮74
椒香牛肉时雨煮76
我采购的店家清单78

|预处理常备菜|
油盐烫青花笋+3道变化菜式84
 虾酱青花笋86
 青花笋蛋花汤87
 青花笋沙拉87
酒蒸栗南瓜+3道变化菜式88
 梅酱拌南瓜90
 金沙栗南瓜91
 焗烤栗南瓜91
高汤煮四季豆+3道变化菜式92
 柴鱼四季豆沙拉94
 培根四季豆卷95
 焦糖四季豆95
盐曲菠菜+3道变化菜式96
 菠菜培根奶酪面98
 焗烤菠菜99
 韩式凉拌菠菜99
咖喱酸奶白花椰菜100
盐曲鲑鱼与蔬菜102
海带柴鱼高汤&鸡高汤104
厨房?kitchen&生活106

|入味常备菜|
三味小黄瓜110
柚子胡椒渍白萝卜112
夏日柠檬醉鸡腿114
乌斯特酱渍溏心蛋116
泰式酸辣渍鲜虾118
芜菁甘醋渍120
酱渍蛋黄122
和风海带酱汁金针菇渍124
樱桃萝卜梅香甘醋渍126
没有微波炉的生活128?

|炖锅常备菜|
萝卜炖牛腩132
一夜干炖萝卜134
意式蒜香西红柿牛肉酱136
辣泡菜马铃薯炖肉138
红酒炖牛肉140
咖喱风味西红柿炖鸡腿142
餐桌上的聚会144?

|点心常备菜|
白酒柠檬糖煮地瓜148
蜂蜜薄荷酸奶抹酱150
蜂蜜果粒格兰诺拉152
红酒渍苹果154
蜂蜜梅酒渍小西红柿156
糖渍蜂蜜柠檬158
酒糖酿草莓160
咖啡时光162?


精彩书摘

从去年的年初起,我开始制作常备菜。

一开始的目的,纯粹是希望每餐的营养摄取更丰富,毕竟对两人小家庭来说,每餐都要实时准备多样化、每样都小分量的餐点,真的不是很容易。

于是我开始研究“常备菜”。常在日本生活杂志和食谱上出现的这个名词,指的是“可以预先准备好、短时间保存的菜肴”。只要预先做好并加以搭配变化就可以轻松打造美味丰盛的餐桌,这正是我想要尝试的。想到就做吧!于是自家餐桌上的“常备菜饮食计划”开始启动。

我制作常备菜的方式,是预先思考菜单,然后利用一周中空闲的几个小时,一次制作约一周量、5~6道的常备菜,放入冰箱中密封保存。然后每餐饭就可以用2~3道的常备菜,搭配主菜或汤,或是1~2道现做的菜。一阵子之后,我发现我准备餐点的时间少了,却吃得更丰盛健康。即使先生工作至深夜疲倦归来,我也可以很快地变出一桌营养美味的菜色让他享用。轻松快速,就可以让每日餐桌上的菜色变得美味又多样化,这个常备菜计划看来确实可行。

一年下来,我的“常备菜饮食计划”为我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因为常常研究常备菜的食谱,我也慢慢地尝试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食材,以及很多新的调味方法和做法,这让我在厨房茶饭事上有了更多的趣味;也因为冰箱里随时有让人安心的常备菜,于是我和先生越来越少外出吃饭,我们更常在家下厨用餐,使用的都是自己认真搜罗采买的好食材,吃得安全美味又暖心。而且,常常越是忙碌的时候,就越是想要吃自己做的饭抚慰身心,这时候更是深深觉得,有常备菜真的太好了!

于是,在为家人打造美好的每日餐桌之际,我非但没有更忙碌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反而因为有了常备菜,平日里有了更多余裕的时间,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品味生活里的日常美。
美味,均衡;余裕,疗愈。
这些都是我这一年的“常备菜饮食计划”带给我的。真的非常感谢常备菜。

我也在我的 Facebook主页上同步分享我家的“常备菜饮食计划”,出乎意料,得到不少朋友的回应;有不少朋友说看了我的分享后也开始尝试常备菜,并且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让我很开心。妈妈也被我的常备菜计划影响,每回通电话,就和我兴高采烈地讨论她的口袋料理,“原来我做给你吃过的某某菜也是常备菜呢!我告诉你怎么做喔……”(立刻笔记)餐桌上透过常备菜,有了家庭味的传承,这是我最感动的收获。而现在,常备菜已经是我们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了,我越做越有兴趣、也越有心得。

一年下来,家里出场过的常备菜种类越发多元:从经典的日式常备菜、妈妈传授的台式风味,到自己玩花样尝试的各种融合风味料理,餐桌风景越发多采多姿。现在,自家餐桌上的菜肴有机会化成这本食谱分享给大家,我心里满是感谢。原本做饭粗枝大叶的我,一道道地试做、拍照、记录,只希望可以把常备菜的做法和味道,透过文字和照片,尽可能精确地传达出来。而我想分享的,不只是食谱,也是透过常备菜,传达我对生活的一些体会。

这里收录的,都是凯伦家餐桌上,我们喜爱的家庭味。希望你也会喜欢。

许凯伦

前言/序言


厨房里的智者:探索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烹饪智慧与生活哲学 引言:日常之外的饮食图景 在琳琅满目的食谱和光怪陆离的烹饪技巧充斥的今天,我们仿佛迷失在了对“新奇”和“复杂”的追逐中。然而,真正的烹饪艺术,往往深藏于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细节里。本书并非一本指导你如何准备“常备菜”的指南,它探索的是一种更为宏大且深刻的主题:那些构建了我们饮食结构、塑造了地方风味、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尚未被标准化流程定义,却又无处不在的“隐形”饮食实践。 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烟火气和手工智慧的厨房世界。这里的焦点不在于提前备好一周的饭菜,而在于理解食物如何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以最有效、最富情感的方式被处理和呈现。 --- 第一部:时间与风土的交织——“慢”的哲学与即时性的艺术 第一章:土壤的低语:风土如何定义食物的“准备” 本书的起点,是对“时令”与“地域”的深度考察。我们不讨论如何批量冷藏,而是研究在一个特定的农场、一个特定的季节,农民和厨师是如何“即时性”地决定食物的命运。 收获后的黄金时刻: 探讨从田间到餐桌的“时间窗口”。例如,某些野味或海鲜,其风味只在特定的小时内达到巅峰,这要求烹饪者具备高度的预判和快速反应能力,而非依赖预先计划的储备。 风土的化学反应: 分析不同地域的土壤、水源和气候如何不可逆转地影响食材的内在结构(如淀粉含量、酸度、油脂分布)。这种影响是无法通过后天的“储备”来弥补的,它要求我们尊重食物的“本性”,并选择与之匹配的、最原始的处理方式。 地方性的保存技艺: 深入考察那些因地制宜的、非标准化的短期保存方法——例如,特定山区的竹筒发酵法,沿海渔村的简易晒盐法。这些方法不是为了长期储存,而是为了延长最佳食用期的“窗口期”,并赋予食物独特的风味标识。 第二章:日常的节奏:从劳作到餐桌的能量转换 传统社会的生活节奏与现代不同,食物的准备与体力消耗紧密相关。本章聚焦于“效率”与“必要性”驱动下的烹饪行为。 “一锅出”的智慧: 考察那些只需要一次生火、一次加热过程,就能完成多重烹饪任务的传统菜式。这不是为了省时间,而是为了最大化燃料的利用率,并确保食物在最热的时刻被食用。 工具的延伸: 分析那些与特定劳作场景紧密结合的器具。例如,牧民的随身铁锅,船夫的简易炉灶。这些工具决定了它们能处理的食材形态和烹饪方式,限制本身创造了风格。 “等待”的价值: 探讨那些需要长时间等待,但等待本身就是过程一部分的烹饪行为,如老汤的熬制、特定面团的发酵。这种“慢”不是指批量准备,而是指尊重自然规律和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是一种对“急功近利”的反叛。 --- 第二部:记忆的容器——食物、仪式与身份的构建 第三章:家庭的密码:餐桌上的非文字传承 食物往往是家族故事和未言明的规矩的载体。本章关注那些代代相传,却从未被写在食谱上的“诀窍”。 手感的尺度: 探讨那些依赖于经验而非精确测量的操作。例如,揉面时对手感的描述(“像耳垂一样软”),调味时对咸度的判断(“到能看见水面反光为止”)。这些“感觉”是无法被复制的,它们构成了家族风味的独特性。 节日的“非凡”: 分析特定节日或仪式中,某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必须保持不变的原因。这种不变性并非出于效率,而是出于对记忆的忠诚和对身份的确认。 如果改变了制作步骤,那么它就不再是“那个”节日该有的味道。 气味的档案库: 深入研究特定气味在唤起记忆中的作用。例如,某种特定油脂在高温下散发出的烟香,或特定香料在特定阶段加入所产生的复合气味。这是一种嗅觉叙事学。 第四章:街巷的哲学:流动性与即兴创造 本书也关注那些存在于城市边缘、市场角落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食物文化。 “边走边吃”的艺术: 探讨街头小吃的构造学。它们必须易于携带、无需二次加热、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制作。这种对“便携性”的极致追求,催生了一系列精巧的结构和组合。 剩余物的再生: 研究小贩和餐馆如何将当日的边角料或不易储存的食材,通过创新性的组合(如杂烩、汤底的二次利用),转化为当日的特色菜品。这是一种对资源近乎苛刻的尊重与再创造。 顾客的参与: 许多街头小吃允许顾客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最后环节的定制中(如辣度、佐料的多少)。这种“半成品”的交付模式,模糊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使食物成为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交流媒介。 --- 结论:超越食谱的饮食实践 《厨房里的智者》试图揭示的,是一种超越了食谱固定格式的、充满生命力的烹饪实践。它强调的是: 1. 情境依赖性: 食物处理方式是特定时间、地点、人物技能的综合结果。 2. 非标准化价值: 那些难以量化、难以复制的“手感”与“经验”,才是风味的核心。 3. 动态的传承: 真正的饮食智慧在于理解原则,而非死守步骤。 我们所探讨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与生活方式深度绑定的饮食智慧——它们不是为了“常备”,而是为了“此刻”,为了那些独一无二的、无法重现的味觉瞬间。它们是构成我们饮食文化深层肌理的隐形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常备菜》这个书名,让我眼前浮现的是那些承载着浓浓亲情、代代相传的家常味道。我脑海里的“常备菜”,不是冷冰冰的超市预制成品,而是那种充满温度、带着奶奶或者妈妈味道的经典菜肴。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包含一些能够穿越时光的美味,比如,那些在逢年过节时一定会出现的传统菜肴,或者是一碗能抚慰心灵的暖胃汤。我期待书中会有详细的步骤解析,从最基础的食材处理,到火候的把握,再到最后的装盘,都能清晰地呈现。我甚至会好奇,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食材和口味的智慧。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本关于“家的味道”的故事集,通过那些经典的常备菜,勾勒出中国人骨子里对美食的眷恋,以及对家人最朴素的爱。它应该是一本能让你在某个加班的夜晚,翻开扉页,瞬间就感受到温暖,然后忍不住动手,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一份充满心意的“常备菜”的书。

评分

拿到《常备菜》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在我的厨房生活中将扮演的角色。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常备菜”是一种生活哲学,它代表着对高效与美味的追求,以及对日常细节的关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打破对“常备菜”的刻板印象,了解到它原来可以如此多样和有创意。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针对不同人群的“常备菜”解决方案,比如,单身人士的快手料理,或是为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准备的营养均衡方案。我甚至会想象,它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边角料制作美味小食的技巧,又或者是一些关于如何让常备菜在不同场合下焕发新生的搭配建议。这本书,在我心目中,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厨房伙伴,它能帮助我优化烹饪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且最大程度地提升用餐的幸福感。它应该是一本能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轻松享受美食的魔法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常备菜》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联想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家庭厨房。在我看来,常备菜不仅仅是预制菜的另一种说法,它更包含了一种智慧,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我一直觉得,能够从容不迫地准备好一周的“常备菜”,是一种生活艺术。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学会如何科学地规划冰箱,如何利用周末的时光,将新鲜的食材变成美味又健康的“储蓄”。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不同食材储存方法的详细介绍,比如蔬菜如何保持新鲜,肉类如何分装冷冻,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食材的创新用法。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灵魂调料”的秘方,就像万能的拌饭酱,或者是提鲜去腥的秘诀,让那些看似普通的家常菜,也能瞬间焕发光彩。这本书,在我脑海里,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与“味蕾享受”的完美结合,它能帮助我省下宝贵的时间,却又能换来全家人满足的笑容。

评分

《常备菜》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描绘的是一种精致而从容的生活态度。我一直觉得,能够提前准备好一周的美味,是一种高阶的生活技能,它不仅节省了时间,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探索“常备菜”的无限可能,它应该会包含一些超越传统认知的创新做法,比如,将西式的烹饪理念融入中式常备菜,或者是一些极具创意性的食材组合。我甚至会好奇,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如何利用发酵、风干等古老技艺来制作风味独特的常备菜的介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常备菜”体系,从食材的选择、处理,到烹饪、储存,再到最后的摆盘呈现,都能面面俱到。这本书,在我脑海里,是一本关于“时间与美味的艺术”,它能帮助我将日常生活中的烹饪,提升到一种享受和创造的境界,让每一餐都充满惊喜和仪式感。

评分

《常备菜》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周日午后,阳光透过厨房的窗户洒在木质台面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料味。我一直以为“常备菜”更多的是指那些可以提前做好,放进冰箱,工作日就能随时取用的菜肴,或许是一些基础的卤味、腌菜,甚至是做好的肉酱,方便搭配米饭面条。我设想的这本书,应该会教我们如何高效地规划一周的食材,如何在周末花上两三个小时,储备下足够支撑到工作日中段的美味。我期待着书中能有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技巧,比如,如何做出基础又百搭的酱汁,或者一份万能的香料配比,让即使是简单的食材也能瞬间拥有丰富的层次。我也好奇,它会不会涉及一些冷冻技巧,如何让冷冻的食物在解冻后依旧保持口感和营养,甚至是一些储存小窍门,如何避免食材变质,最大化利用每一分钱。总的来说,我预期的《常备菜》是一本能真正解决“下班后不想做饭”难题的实用宝典,它能让忙碌的我们也能享受家庭烹饪的乐趣,不必因为疲惫而选择外卖,也能吃得健康又美味,让生活多一份从容和温暖。

评分

挺好的,纸张质量不错,哈哈哈哈

评分

稻田老师的烘焙风格,很柔和。20种基础面糊、78款黄金配比的家庭烘焙蛋糕,每款基础面糊都能衍生出各种口味和造型的百变蛋糕和点心,适合初级爱好者。

评分

趁读书节活动买下,包装不错,价格美丽,内容很初级

评分

评分

书都带有塑封包装,挺好的,读书日活动买的挺实惠的,可以学习更多做吃的知识了~

评分

年中庆买太多,只能复制挣京东啦

评分

挺不错的书…发货快,包装好

评分

翻开看了下,感觉不错。

评分

翻开看了下,感觉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