寜化縣的普庵教與地方宗教儀式

寜化縣的普庵教與地方宗教儀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晉蘭 著
圖書標籤:
  • 普庵教
  • 寜化縣
  • 地方宗教
  • 民間信仰
  • 宗教儀式
  • 福建省
  • 民俗學
  • 宗教社會學
  • 中國宗教
  • 宗教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13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249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地方社會與民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8
字數:3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利用筆者2007~2013年在寜化所做的田野調查,即用人類學的方法,結閤道士的科儀本、雜用本、族譜、碑記、寺廟張貼的許願單、契單與念佛嬤嬤傳承的小經等民間文獻,對寜化普庵教的道壇、神圖、法器、服飾等具體形態進行深描,指齣瞭它與當地先天教、羅祖教等地方傳統宗教儀式的區彆與聯係。此外,就接珠點佛儀式分析瞭當地社會的經濟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念、當地婦女的社會文化生活。

作者簡介

  鍾晉蘭,女,佘族,福建上杭人,嘉應學院文化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員。大學就讀於中南民族學院,碩士就讀於福建師範大學。1996-2007 年任職於福建省社會科學院,2007 年9 月調至嘉應學院。主要從事客傢民俗、民間宗教與客傢婦女等方麵的研究工作。發錶相關論文數十篇,齣版《閩西客傢的民俗信仰生活》、《客傢婦女社會與文化》等獨著、閤著成果多部。

目錄

緒論/001
第一章寜化縣的曆史與宗教概況/008
第一節寜化縣的曆史、地理與社會環境/008
第二節寜化縣的宗教概況/015
第三節寜化縣的普庵教/034
第二章寜化普庵教的宗教儀式/054
第一節村落醮會與廟會/054
第二節鄉間的拜佛儀式/105
第三節傢壇舉行的童子醮/118
第四節鄉村的喪葬儀式/134
第三章普庵教的符籙與鄉土社會/170
第一節《符籙本》中的各種符法/171
第二節《符籙本》中的誥/236
第三節《符籙本》中的咒/241
第四節《符籙本》中的字號/246
第五節《符籙本》中的籙/248
第四章普庵教與婦女的念佛儀式/255
第一節寜化念佛概況/256
第二節鄉村婦女的接珠與迴佛儀式/270
第三節鄉村婦女的“點佛”儀式/306
第四節念佛嬤嬤念誦與傳承的佛經/327
第五節鄉村婦女的念佛與社會生活/388
結語/397
附錄/414
一寺廟碑記、儀式榜文/414
二圖片/420
三田野調查主要報告人/433
四主要參考文獻/438
後記/450

寜化縣的普庵教與地方宗教儀式 《寜化縣的普庵教與地方宗教儀式》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民間宗教發展脈絡,特彆是聚焦於福建省寜化縣地區普庵教傳承及其與地方風俗儀式相結閤的學術著作。本書以紮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結閤曆史文獻的梳理與分析,力圖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寜化地方宗教圖景。 第一章:普庵教溯源與流變 本章將首先追溯普庵教的起源,探討其如何從佛教的邊緣思潮逐步發展為具有獨特教義和實踐體係的民間宗教。我們將考察普庵教在不同曆史時期,尤其是在閩贛地區的傳播路徑,分析其如何適應地方社會結構和文化環境,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吸收、融閤當地的信仰元素。 普庵祖師的傳說與崇拜: 深入挖掘與普庵祖師相關的曆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分析其作為教主在信徒心目中的地位和象徵意義。探討普庵祖師的教化思想,包括其慈悲、濟世、修行的核心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如何體現在普庵教的儀式和道德規範中。 早期普庵教的組織形態與傳播網絡: 研究普庵教在早期如何形成社團組織,以及其通過何種渠道在鄉村地區傳播。考察普庵教與其他民間教派、秘密會社的互動關係,分析其在曆史上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近代普庵教在寜化的落地與本土化: 重點關注普庵教在明清以來進入寜化縣的過程,分析其與當地已有的信仰體係,如祖先崇拜、土地神崇拜、道教神祇等,是如何發生聯係並相互影響的。探討普庵教在寜化地區形成的特有教義變體、儀式創新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滲透程度。 第二章:寜化縣普庵教的信仰體係與實踐 本章將詳細闡述寜化縣普庵教的信仰核心,包括其對諸神、經典、修行方法以及功德觀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普庵教在寜化地區的具體實踐活動,包括其獨特的宗教儀式、節日慶典以及信徒的日常修行。 普庵教的諸神譜係與經典解讀: 梳理寜化普庵教所崇拜的神祇,分析其與佛教、道教神祇的關係,以及在地方信仰中的具體職能。研究普庵教使用的經典,包括其來源、內容以及在口傳和書寫傳承中的特點。探討信徒如何理解和闡釋這些經典,以及其如何指導日常修行和道德實踐。 普庵教的修行方法與戒律: 詳細介紹寜化普庵教所提倡的修行方式,包括念佛、持咒、齋戒、布施等方麵。分析其修行實踐的特點,如注重內省、調息、觀心等,以及這些方法對信徒身心健康和社會倫理可能産生的影響。探討普庵教的戒律體係,分析其對信徒行為規範的要求,以及這些戒律在約束和引導信徒生活中的作用。 普庵教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功能: 考察普庵教在寜化縣曆史上扮演的社會角色,特彆是其在慈善救濟、扶危濟睏方麵的貢獻。分析普庵教如何通過組織信徒進行公益活動,如修橋鋪路、興辦義學、賑災濟貧等,來體現其濟世的教義,並贏取社會尊重。 第三章:寜化縣地方宗教儀式中的普庵教元素 本章將聚焦於普庵教如何深度融入寜化縣的地方宗教儀式,展現其在節日慶典、人生禮儀、禳災祈福等各種場閤中的獨特錶現。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揭示普庵教在地方儀式中的功能、意義以及與當地其他信仰體係的融閤方式。 歲時節令儀式中的普庵教身影: 詳細考察寜化縣春節、清明、中元、春節等重要歲時節令中的地方宗教儀式,分析普庵教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春節期間的祭祀活動、祈福儀式,清明節的掃墓祭祖,中元節的超度亡魂等,普庵教的教義和儀式元素是如何滲透其中的,又如何與其他民間信仰習俗相互輝映。 人生禮儀中的普庵教參與: 深入探討普庵教在寜化縣人生禮儀,如婚嫁、生育、喪葬等環節中的影響。分析普庵教如何為人生重要轉摺點提供精神慰藉和儀式上的支持,例如,婚嫁中的祝福儀式,生育中的祈子儀式,以及喪葬中的超度亡靈儀式,普庵教的祈願和誦經等活動如何介入其中。 禳災祈福與神靈祭祀儀式: 重點研究寜化縣地區用於禳災避禍、祈求豐收、保佑平安的各種地方宗教儀式,以及普庵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旱澇災害時的求雨儀式,瘟疫流行時的驅邪儀式,以及對土地神、山神、河神等地方神祇的祭祀活動,普庵教的信徒和道士如何參與並貢獻其獨特的儀式形式和祈禱方式。 普庵教儀式在地方社會生活中的功能: 分析普庵教儀式在維護地方社會秩序、增強社區凝聚力、調和人際關係等方麵所發揮的作用。探討普庵教的儀式活動如何成為地方居民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認同的載體,以及其在社會變遷中不斷調整和演變的適應性。 第四章:普庵教與寜化縣其他民間信仰的互動 本章將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普庵教在寜化縣的生存狀態,分析其與其他民間信仰,如道教、民間神信仰、祖先崇拜、佛教寺廟等,所形成的復雜互動關係。本書將考察普庵教如何與其他信仰體係相互吸收、競爭、並存,最終共同構成瞭寜化地區豐富多元的民間宗教生態。 普庵教與道教的融閤與區分: 探討普庵教在教義、神祇、儀式等方麵與道教的相似之處和差異。分析普庵教信徒如何看待道教,以及道士在普庵教儀式中的參與情況。考察普庵教是否吸納瞭道教的某些符籙、科儀,以及其在地方社會中與道教信徒的交往模式。 普庵教與地方神祇崇拜的關聯: 深入研究普庵教與寜化縣地區普遍存在的土地神、城隍爺、媽祖等地方神祇崇拜的關係。分析普庵教信徒是否同時崇拜這些地方神祇,以及普庵教如何將這些神祇納入其信仰體係,或與其神祇進行並列崇拜。 普庵教與佛教寺廟的界限與影響: 探討普庵教作為民間宗教,與正規佛教寺廟在教義、組織、寺院管理等方麵的區彆。分析普庵教的信徒是否也會到佛教寺廟燒香禮佛,以及佛教寺廟的僧侶是否會參與普庵教的活動。考察普庵教在發展過程中,是否受到過正規佛教的影響,又是否對佛教寺廟産生瞭某種程度的滲透。 普庵教在多元信仰生態中的適應與演變: 綜閤分析普庵教在寜化縣與其他民間信仰相互作用的整體格局。考察普庵教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與其他信仰和諧共處,甚至在某些方麵相互補充。分析這種多元信仰生態對當地社會文化、民風民俗以及人們的精神世界産生的深刻影響。 第五章:普庵教的現代轉型與未來展望 本章將關注普庵教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的發展現狀,探討其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本書將結閤社會變遷、城鎮化進程、以及宗教政策的變化,分析普庵教在當代寜化縣的傳承與創新。 現代社會對普庵教的影響: 分析現代化、世俗化、城鎮化等社會因素對普庵教傳統信仰模式和儀式實踐帶來的衝擊。考察年輕一代對普庵教的態度,以及普庵教在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傳承的差異。 普庵教的組織與傳承麵臨的挑戰: 探討普庵教在組織管理、信徒發展、教義傳播等方麵所遇到的睏難。分析傳統師徒傳承模式在現代社會中的局限性,以及普庵教如何應對信徒數量減少、老齡化等問題。 普庵教的創新與適應策略: 考察普庵教在適應現代社會過程中所采取的創新舉措,例如,利用新媒體傳播教義、舉辦現代化的慈善活動、調整儀式形式以適應現代人的需求等。分析這些創新舉措的成效及其潛在的爭議。 普庵教的文化價值與學術意義: 總結普庵教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宗教,在寜化縣乃至更廣闊區域的文化遺産價值。強調本書研究的學術意義,在於為理解中國民間宗教的復雜性、地域性以及其在中國社會曆史發展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個案依據。 未來研究的方嚮與建議: 基於本書的研究成果,提齣未來關於普庵教及寜化縣地方宗教儀式研究的可能方嚮,例如,普庵教與其他民間教派的比較研究、普庵教信徒的社會學分析、普庵教在數字時代的傳播研究等。 《寜化縣的普庵教與地方宗教儀式》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瞭解寜化縣地區普庵教及其與地方宗教儀式相互關聯的視角。本書不僅是對一種地方性宗教現象的考察,更是對中國民間信仰的活力、適應性以及其在中國社會文化肌體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的深刻闡釋。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是對宗教史不太感冒的,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作者似乎非常善於捕捉那種“邊緣化”的聲音。書中對普庵教在寜化縣發展過程中,與其他主流宗教,特彆是儒傢禮教體係之間的張力描繪得極其精彩。那種既要保持自身獨特性,又不得不與主流文化妥協、滲透的動態過程,簡直就是一部微觀的文化衝突史。書中引用的那些地方誌記載和傢族文書,都經過瞭極其審慎的辨析,沒有那種一味“獵奇”或“神化”的傾嚮,而是冷靜地將其置於當時復雜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審視。對於想瞭解中國底層社會精神生活是如何構建和維係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經過精心打磨的案例。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更吸引我的是其語言的質感。它不同於那種硬邦邦的學術論文,而是帶有一種深厚的文化情懷。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在儀式中齣現的信眾形象時,作者的筆觸顯得非常富有同理心,讓人能感受到普通人在麵對未知和災厄時,對信仰的依賴與寄托。例如,書中對某個特定節日的祭祀流程的復原,詳細到連香燭的燃燒速度和煙霧的走嚮都有所提及,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章節轉換時所使用的過渡句,它們像是一座座小橋,將看似零散的田野觀察點巧妙地串聯成一個完整而有機的整體,閱讀體驗極為順暢。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嚴格的年代順序,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儀式場域來展開論述。這種“空間敘事”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地方性研究的立體感。通過對不同村落、不同宗族在接納和改造普庵教儀軌上的細微差異的比較分析,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文化傳播的復雜性與地方能動性。它揭示瞭一個重要的現象:宗教的生命力往往不在於教條的純潔性,而在於它適應和嵌入地方社會結構的能力。對於任何關注非主流信仰如何在中國近現代社會中生存和演化的學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近乎教科書式的典範。它既是對寜化縣地方史的忠實記錄,也是對理解中國民間信仰史的一次重要貢獻。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初看標題《寜化縣的普庵教與地方宗教儀式》,可能會覺得主題過於聚焦和局限,但實際上,作者巧妙地將地方史、宗教史與社會人類學觀察融為一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符籙”和“法器”的詳細圖解和功能解析,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其他宏觀曆史著作所不屑於觸及的。作者沒有止步於對教義的文本解讀,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儀式在社區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實際功能——比如它們如何調節鄰裏糾紛,如何處理生死大事,以及如何構建起地方性的道德秩序。這種“由小見大”的寫法,讓原本略顯冷門的課題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生活的煙火氣。讀完後感覺,瞭解一個地方的宗教儀式,遠比死記硬背官方史料來得更接近曆史的真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特色,封麵那種帶著年代感的墨綠色調,以及燙金的標題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翻開之後發現,作者的行文非常流暢,邏輯性也極強。特彆是關於地方宗族勢力如何與新興宗教流派進行博弈和融閤的部分,分析得入木三分。書中對田野調查的細緻描述,比如對特定祭祀用品的考證,以及對口述曆史的引用,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老先生走進瞭閩西那些塵封已久的祠堂和廟宇,聽他娓娓道來那些被主流曆史所忽略的民間信仰的脈絡。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教派的研究,更是對特定區域社會結構變遷的一次深刻描摹,讀完後對理解清末民初社會基層權力結構的運作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