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樂傳太極與行功》以樂匋先生原著為主體,匯集瞭樂傳太極兩代三位代錶性傳人的部分經典拳論及書稿。有關拳理拳法的修習,諸位先輩已有非常係統而全麵的論述,故秉承對經典不做解釋、多讀原著的原則,自悟其中之理。全篇文稿未做任何文字修改和釋義,均係原汁原味。文後僅對個彆背景及涉及的人物做簡單的標注和說明。然而,這些拳論仍以拳理、心法的內容為多,對於初習者,可能讀起來還是會感覺缺少一種直觀的修學門徑。為此,鍾海明、馬若愚編寫瞭di一編,以樂傳太極的介紹及行功的練習作為修學入門的基礎。其中,以太極行功作為實修載體,以八勢作為敲門磚,分層修習,從而有助於習練者在較短的時間裏,初步掌握和感受太極拳之精華所在。此外,曆代授拳皆講究口傳心授,以身示範,編著者無奈獻拙,留有相關實作視頻謹供初習者參考,希望能藉此讓人瞭解樂傳太極*係統、*真實的一麵,在學習和實踐中體悟太極拳之真諦。
作者簡介
樂匋,(1928-2007年),樂幻智之子。秉承其父之傢風,一生清修,大隱於市,閤佛、道、儒之精髓於拳術之中,文武貫通臻於大乘境界。修拳70年不輟,承上啓下,作《太極每式八勢印閤八卦演序錶》,充實完善瞭太極拳術理論。
鍾海明,1950年生人,自幼隨著名武術傢吳斌樓先生習武,係戳腳翻子拳當代主要傳人。後跟隨樂匋先生學習樂傳太極,亦師亦友25載,並在樂師創立的“太極八勢體係”基礎上完善其行功訓練體係,以全其誌。任東方文化傳播促進會主席、北京市武術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和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主席等職。
馬若愚,1966年生人,幼時體弱,産生瞭習武強身的念頭。先後跟隨李德芳、劉慶洲老師習練八卦、形意、太極拳和推手。自1989年起跟隨樂匋先生學習樂傳楊式太極拳和李香遠傳武式太極拳,係樂師當代主要傳人之一。曾與鍾海明閤著《中華武道概論》。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吾師樂奐之,亦名幻智,原籍河南固始,鄉俗尚武,故自幼於詩文之外,更習武藝。迨壯遊,偶遇高手董英傑先生,慕其技,擬盡棄少學,專心太極,遂拜以為師焉。董亦傾心相授。不數年,靛青媲藍矣。董下南洋,未復歸國,師則習練益精,終身不輟。後皈三寶,覃研經藏。以是,世多謂其揉瑜伽於拳術,師則力闢此說,屢謂人日:“吾拳純承師授,未敢自摻新奇。”
其授徒也,厥唯太極拳耳。諄諄於腰腿手眼,孜孜於實學苦練,厭浮談空論。座有舉坊間拳書之套語相詢者,師但告以“功夫靠練,不靠嘴上研究”。
——王亦令
目錄
第一編 太極行功
樂傳太極拳概要
太極行功概述
太極樁與準備活動
太極行功入門
太極行功八勢
樂傳太極拳的修煉
第二編 樂勾經典拳論
人體之陰陽相濟
關於《人體之陰陽相濟》的補正
關於練拳
拳論圖錶
拳架八卦五行解
拳勢陰陽解
第三編 傳承與交流
關於承習老師太極拳之概要
與榮璋、榮滬兄再榷推拳之陰陽相濟
與樂瞳討論練拳之心法、規矩
關於練拳數則
恭仰董太老師拳像記
與鄭傢鼐師兄切磋練拳
第四編 習拳細則與手稿散記
習拳淺記
練拳中之“陰陽相濟”
拳之陰陽虛實
陰陽與中鋒
陰陽相濟歌
身中竪立與浩然正氣
內外無礙十方融圓
夾坐閤胛 肢前柔蠕 斂存一綫 十方無虞
頭正 拔脊 緊尾
與小馬討論拳之“動靜”與“腹內鬆淨”
身形十六基要
與陳祖恩師兄討論腰脊之分寸
“心靜”摘記
太極身法
走路體驗足泵
身法之寶
習拳要點
鍾海明補課要點
樂匋手繪圖解與拳照
第五編 拳琴閤一
拳琴與道//林瑞平稿
迴憶隨王瑞芝先生學琴
記王瑞芝老師琴藝
與王文芳同誌討論學習“餘唱”
與林瑞年君討論“通天透地”
真正拉琴的“腕子”在哪裏
從鬍琴運弓的“腕子”談起
京鬍運弓力量源頭在哪裏
王瑞芝先生授京鬍練習概要
從樂匋老師學習京鬍//林瑞平稿
附錄一 樂傳太極拳傳人手稿與拳照
附錄二 拳擊大師樂幻智//王亦令稿
後記一
後記二
前言/序言
本書所述樂傳太極緣起於樂奐之(1899-1960年,字幻智)先生。將該拳稱為“樂傳太極”,並非因為樂老先生“自創新奇”和自立門戶,而純粹隻是為瞭稱謂上的一種方便,或可稱之為一種修行的方便法門。
樂傳太極在拳法、拳理及形態上均嚴格遵循瞭楊式太極和李傳太極(指李香遠先生所傳武禹襄的武式太極拳)的拳脈傳承,在傳統文化修養方麵融通佛、道、儒三傢,以禪宗為核心心法,以太極拳為修身手段,以儒學為處世準則。20世紀,樂老先生在上海頗有傳奇之經曆,曾被民國《鐵報》譽為“海上一奇人”。他與社會各界交往甚篤,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上海的教育界和文化界有不少學生和弟子,其中不乏名人雅士。然而,從學者雖眾,卻基本是由太極拳人手修習佛學,與武術界交往甚少,故而在當今北方很少有人瞭解。
我們瞭解和學習樂傳太極則是緣於本書主要作者樂訇(1928-2007年,號鍾呂)先生。樂公(樂甸先生生前,大傢都習慣親切地稱他這位總工程師為“樂工”)並未將其傢傳稱為“樂傳”,更是很少提及樂老先生早年的傳奇人生。
樂公秉承其父之風,一生清靜,大隱於市,無為中有為,細微之處見大成,雖未顯現成就功名,未公開著書立說,卻恩濟無數後學晚輩。
因樂公愛好音律,故其父賜號“鍾呂”,黃鍾大呂,又契閤正大莊嚴之意。樂公生於民國亂世,幼年避日寇於皖,1951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電機係,1960年參與創建電子部的電視電聲研究所,一生緻力於電視電聲事業,成果斐然,同時精於京鬍和拳藝,並賦道於拳琴之中。
樂公傢傳道統、拳術,修拳70年不輟,於太極拳頗有創益心得,承上啓下,作《太極每式八勢印閤八卦演序錶》,寓八卦爻象、五行、經脈、四季演化於拳術動作之中,閤為擎、攏、黏、引、鬆、開、發、放八勢,以對應離、坤、兌、乾、坎、艮、震、巽八卦爻象。每勢均明確拳式練法、練拳要點及拳形部位。此錶的修成,以太極拳為載體,熔中華文化核心體係中的五行、八卦及中華醫學的十四經脈於一爐,使太極拳術理論趨於完美,文武續通而臻於大成境界。
樂公精於京鬍,學藝於鬍琴名師王瑞芝,盡得其真傳,喻道於琴藝之中,所奏麯目謂之為“心聲”。曾於1997年安貞琴友集會中以一麯《問樵鬧府》震天動地,麯至二黃原闆最後高潮段落,於諸琴友大聲喝彩中,轟然天雷震落,甘霖數點。
樂公著述頗多,於拳道修習途徑有完整的記錄,卻均未見於揚錶。其中《人體之陰陽相濟》一文可謂集大成者。公修學一生,閤佛、道、儒之精髓於拳術、琴藝之中,統虛無心法於實理,以一生之實修積纍,示後世學子以明確修習門徑,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與樂公相伴25載,其拳禪閤一、禪琴如一,由術藝而人道的修行,對我們影響頗深,也使我們受益匪淺,深感各門技藝之間都是相通的。看似毫不搭界的拳與琴、科技與文化,其實都有共同的修行門徑,均可由術而藝,由藝而感悟其“道”。樂公傳道授業數十載,卻無從查詢任何有關他的記載,乃至連一段練拳的視頻資料也未曾留下。2007年10月樂公駕鶴西去,真如《禮記》所寫:“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入其萎乎!”公一生貢獻斐然,卻安貧樂道,心係他人,恩澤周邊,示善固執,不求名利,生活極其簡樸,簞食瓢飲而如如自得。
師澤恩重,今年正值樂匋先生去世10周年,秉承先師恩濟眾生之願,將恩師多年的手稿及所傳太極拳做一梳理,匯編成冊,以利後學晚輩交流與傳承。為使初習者更好地讀懂這些原著,同時找到入門的門徑,故將本書分為五編。
本書以樂旬先生原著為主體,匯集瞭樂傳太極兩代三位代錶性傳人的部分經典拳論及書稿。有關拳理拳法的修習,諸位先輩已有非常係統而全麵的論述,故秉承對經典不做解釋、多讀原著的原則,自悟其中之理。全篇文稿未做任何文字修改和釋義,均係原汁原味。文後僅對個彆背景及涉及的人物做簡單的標注和說明。然而,這些拳論仍以拳理、心法的內容為多,對於初習者,可能讀起來還是會感覺缺少一種直觀的修學門徑。為此,我們編寫瞭第一編,以樂傳太極的介紹及行功的練習作為修學入門的基礎。其中,以太極行功作為實修載體,以八勢作為敲門磚,分層修習,從而有助於習練者在較短的時間裏,初步掌握和感受太極拳之精華所在。此外,曆代授拳皆講究口傳心授,以身示範,編著者無奈獻拙,留有相關實作視頻謹供初習者參考,希望能藉此讓更多的人瞭解樂傳太極最係統、最真實的一麵,在學習和實踐中體悟太極拳之真諦。
鍾海明 馬若愚
《樂傳太極與行功》—— 身心和諧的探尋之旅 《樂傳太極與行功》並非一本枯燥的武術秘籍,它是一扇通往身心和諧的大門,一次關於生命能量與內在力量的深度探索。本書將引導讀者踏上一段寜靜而充滿智慧的旅程,理解太極的精髓,掌握行功的奧秘,最終實現身體的舒展、情緒的平穩以及精神的升華。 一、 太極:流動著的生命智慧 在《樂傳太極與行功》中,太極不僅僅是一種拳術,它更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本書將從以下幾個層麵深入剖析太極的內涵: 起源與傳承: 追溯太極拳的悠久曆史,瞭解其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以及曆代名傢如何將其智慧世代相傳。本書將避免過度學術化的敘述,而是以生動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展現太極文化的魅力,讓讀者感受到其深厚的底蘊。 陰陽哲學的體現: 太極的核心在於陰陽相濟。本書將詳細闡釋陰陽在中國哲學中的含義,並以此為基礎,解讀太極拳中“剛柔相濟”、“虛實互變”等核心概念。讀者將理解,這種對立統一的思想,如何在動作的起承轉閤、氣息的吐納吸納中得到完美的體現。 形意與神意: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本書將重點強調“形”與“意”的結閤。讀者將學習如何將內在的意念引導至身體的每一個動作,讓每一個招式都充滿生命力,而非僵硬的模仿。這不僅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意識的訓練,是對自身內在世界的覺察與掌控。 八段錦與易筋經的淵源: 雖然本書主旨是太極,但我們將穿插介紹與太極同樣具有養生健體功效的傳統功法,如八段錦和易筋經。這些功法在動作原理、能量運行上與太極有著共通之處,它們之間相互印證,共同構築瞭中華傳統養生保健體係的堅實基石。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析它們的特點,並引導讀者理解它們與太極在促進人體氣血循環、增強髒腑功能方麵的異同和互補性,從而為讀者提供更全麵的身心調養方案。 柔韌與力量的辯證統一: 許多人對太極的印象是緩慢、柔和。本書將打破這種片麵認知,揭示太極拳中蘊含的強大力量。我們將通過對動作細節的講解,如“蓄勁”、“發勁”,讓讀者理解,柔並非軟弱,而是積蓄力量的準備;勁道並非蠻力,而是順勢而發的巧力。這種以柔剋剛的智慧,同樣適用於人生的諸多境遇。 內外兼修的藝術: 太極拳的修煉,既注重外在招式的規範,更強調內在精神的修煉。本書將引導讀者關注呼吸的調整,感受身體的細微變化,體會“氣沉丹田”帶來的沉靜與安定。通過對外在形體的打磨和內在精神的涵養,最終達到身心閤一的境界。 動作的分解與解析: 本書將以清晰、準確的語言,結閤必要的圖示(或通過文字描述齣極具畫麵感的意境),對太極拳的經典套路進行分解和解析。我們將重點關注每一個動作的要領,如起勢、攬雀尾、擠、按、封、閉、斜飛、肘擊、倒攆猴、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撇身拳、野馬分鬃、海底針、閃通背、退步跨虎、轉體伸展、等等。講解的重點將不在於羅列動作名稱,而是深入剖析每個動作的力學原理、運動軌跡、呼吸配閤以及所蘊含的哲學寓意。例如,在講解“攬雀尾”時,不會僅僅停留在“嚮左棚,嚮右捋,嚮上擠,嚮下按”的字麵描述,而是會詳細闡述“棚”如何蓄勢待發,“捋”如何藉力打力,“擠”如何閤力推進,“按”如何沉穩有力,以及在這些動作中,身體如何做到“鬆而不懈,緊而不僵”,呼吸如何做到“深長勻細”,意念又如何與之同步。 行功與太極的融閤: “行功”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之一。我們將深入探討“行功”的概念,它並非獨立的技擊手段,而是貫穿於太極修煉始終的內功心法。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行功是如何通過特定的呼吸方法、意念引導和身體的細微調整,來激發和調動身體內部的生命能量(氣)。我們將講解不同的行功方法,如“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靜功”、“動功”等,並闡釋它們在提升體質、緩解壓力、增強免疫力方麵的作用。特彆地,本書將著重強調行功與太極拳動作的緊密結閤。讀者將學習如何在行拳過程中,將行功的要領融入其中,做到“以形催氣,以氣運身”,讓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內在的力量,而非僅僅是錶麵的形體運動。這種動靜結閤、內外兼修的模式,是《樂傳太極與行功》最獨特的價值所在。 二、 行功:生命能量的覺醒與駕馭 如果說太極拳是外在的錶現,那麼行功就是內在的升華。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行功的神秘世界,體驗生命能量的覺醒與駕馭。 氣感初探: 許多初學者對“氣”感到模糊。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簡單易行的練習,幫助讀者逐漸感知身體內部的微妙變化,體會“氣感”的存在。我們會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溫熱感”、“脹滿感”、“流動感”,來引導讀者去體會,而非強求。 呼吸的藝術: 呼吸是連接身與心的橋梁。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講解各種呼吸方法,從最基礎的“自然呼吸”到進階的“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我們將詳細闡釋不同呼吸方法對身體和精神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行功中運用它們。例如,我們會講解如何在行拳的某個階段采用“吸氣蓄勢”,在另一個階段采用“呼氣發力”或“呼氣放鬆”。 意念的導引: 意念是行功的靈魂。本書將引導讀者學習如何運用意念來引導身體的能量流動。我們將介紹一些基礎的意念導引練習,如“意守丹田”、“意領周身”、“意隨氣轉”等。讀者將理解,強大的意念能夠幫助身體達到前所未有的放鬆和協調,從而更好地發揮身體的潛能。 疏通經絡,暢行氣血: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能量運行的通道。本書將結閤現代科學的理解,解釋行功如何通過特定的動作和意念,來疏通人體的經絡,促進氣血的暢行。讀者將瞭解到,當經絡通暢時,身體的各項功能都會得到改善,疾病的發生幾率也會降低。 身心放鬆與壓力釋放: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樂傳太極與行功》將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放鬆方法。通過行功,讀者可以學會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內心的寜靜,如何釋放身體的緊張,如何從疲憊中迅速恢復。 專注力與覺察力的提升: 行功的過程,也是一次對自身內在的深度覺察。隨著練習的深入,讀者的專注力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對身體的感知也將更加敏銳。這種內在的覺察力,不僅體現在行功過程中,更能遷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個性化練習的指導: 本書認識到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需求都不同。因此,除瞭提供基礎的功法,我們還將引導讀者如何根據自身的情況,調整練習的強度和側重點,找到最適閤自己的行功方法。 三、 樂傳太極與行功的獨特價值 《樂傳太極與行功》之所以獨樹一幟,在於它並非一味地強調技擊或技巧,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樂”——享受過程,體悟生命。 “樂”在其中: 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將“樂”融入太極與行功的修煉中。我們反對枯燥刻闆的練習,而是提倡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身體的舒展,體悟生命的美好。這種“樂”的體驗,來自於對身體的尊重,對自然的親近,對內心的覺醒。 循序漸進,人人可學: 本書的設計充分考慮到瞭不同程度的讀者。從基礎動作到深層功法,都做瞭細緻的分解和講解,力求讓零基礎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並逐步深入。我們相信,太極與行功的智慧,屬於所有人,不應成為少數人的專利。 身心健康的全麵提升: 《樂傳太極與行功》所倡導的,是一種整體性的健康觀。通過太極與行功的結閤,讀者不僅能夠強健體魄,更能調和情緒,澄澈心靈。這種從內而外的健康提升,將幫助讀者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活齣精彩的人生。 融入生活的智慧: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將太極與行功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讀者將學會如何在行走坐臥、言談舉止中,都保持太極的鬆靜自然,行功的內守寜靜。讓太極與行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 《樂傳太極與行功》是一本陪伴您身心成長的指南。它不是一套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次長期的心靈對話。翻開這本書,您將開啓一段發現內在力量、重拾生命活力的旅程。願這本書能成為您在喧囂世界中,那一處寜靜的港灣,一盞指引方嚮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