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乐传太极与行功》以乐匋先生原著为主体,汇集了乐传太极两代三位代表性传人的部分经典拳论及书稿。有关拳理拳法的修习,诸位先辈已有非常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故秉承对经典不做解释、多读原著的原则,自悟其中之理。全篇文稿未做任何文字修改和释义,均系原汁原味。文后仅对个别背景及涉及的人物做简单的标注和说明。然而,这些拳论仍以拳理、心法的内容为多,对于初习者,可能读起来还是会感觉缺少一种直观的修学门径。为此,钟海明、马若愚编写了di一编,以乐传太极的介绍及行功的练习作为修学入门的基础。其中,以太极行功作为实修载体,以八势作为敲门砖,分层修习,从而有助于习练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初步掌握和感受太极拳之精华所在。此外,历代授拳皆讲究口传心授,以身示范,编著者无奈献拙,留有相关实作视频谨供初习者参考,希望能借此让人了解乐传太极*系统、*真实的一面,在学习和实践中体悟太极拳之真谛。
作者简介
乐匋,(1928-2007年),乐幻智之子。秉承其父之家风,一生清修,大隐于市,合佛、道、儒之精髓于拳术之中,文武贯通臻于大乘境界。修拳70年不辍,承上启下,作《太极每式八势印合八卦演序表》,充实完善了太极拳术理论。
钟海明,1950年生人,自幼随著名武术家吴斌楼先生习武,系戳脚翻子拳当代主要传人。后跟随乐匋先生学习乐传太极,亦师亦友25载,并在乐师创立的“太极八势体系”基础上完善其行功训练体系,以全其志。任东方文化传播促进会主席、北京市武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主席等职。
马若愚,1966年生人,幼时体弱,产生了习武强身的念头。先后跟随李德芳、刘庆洲老师习练八卦、形意、太极拳和推手。自1989年起跟随乐匋先生学习乐传杨式太极拳和李香远传武式太极拳,系乐师当代主要传人之一。曾与钟海明合著《中华武道概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吾师乐奂之,亦名幻智,原籍河南固始,乡俗尚武,故自幼于诗文之外,更习武艺。迨壮游,偶遇高手董英杰先生,慕其技,拟尽弃少学,专心太极,遂拜以为师焉。董亦倾心相授。不数年,靛青媲蓝矣。董下南洋,未复归国,师则习练益精,终身不辍。后皈三宝,覃研经藏。以是,世多谓其揉瑜伽于拳术,师则力辟此说,屡谓人日:“吾拳纯承师授,未敢自掺新奇。”
其授徒也,厥唯太极拳耳。谆谆于腰腿手眼,孜孜于实学苦练,厌浮谈空论。座有举坊间拳书之套语相询者,师但告以“功夫靠练,不靠嘴上研究”。
——王亦令
目录
第一编 太极行功
乐传太极拳概要
太极行功概述
太极桩与准备活动
太极行功入门
太极行功八势
乐传太极拳的修炼
第二编 乐勾经典拳论
人体之阴阳相济
关于《人体之阴阳相济》的补正
关于练拳
拳论图表
拳架八卦五行解
拳势阴阳解
第三编 传承与交流
关于承习老师太极拳之概要
与荣璋、荣沪兄再榷推拳之阴阳相济
与乐瞳讨论练拳之心法、规矩
关于练拳数则
恭仰董太老师拳像记
与郑家鼐师兄切磋练拳
第四编 习拳细则与手稿散记
习拳浅记
练拳中之“阴阳相济”
拳之阴阳虚实
阴阳与中锋
阴阳相济歌
身中竖立与浩然正气
内外无碍十方融圆
夹坐合胛 肢前柔蠕 敛存一线 十方无虞
头正 拔脊 紧尾
与小马讨论拳之“动静”与“腹内松净”
身形十六基要
与陈祖恩师兄讨论腰脊之分寸
“心静”摘记
太极身法
走路体验足泵
身法之宝
习拳要点
钟海明补课要点
乐匋手绘图解与拳照
第五编 拳琴合一
拳琴与道//林瑞平稿
回忆随王瑞芝先生学琴
记王瑞芝老师琴艺
与王文芳同志讨论学习“余唱”
与林瑞年君讨论“通天透地”
真正拉琴的“腕子”在哪里
从胡琴运弓的“腕子”谈起
京胡运弓力量源头在哪里
王瑞芝先生授京胡练习概要
从乐匋老师学习京胡//林瑞平稿
附录一 乐传太极拳传人手稿与拳照
附录二 拳击大师乐幻智//王亦令稿
后记一
后记二
前言/序言
本书所述乐传太极缘起于乐奂之(1899-1960年,字幻智)先生。将该拳称为“乐传太极”,并非因为乐老先生“自创新奇”和自立门户,而纯粹只是为了称谓上的一种方便,或可称之为一种修行的方便法门。
乐传太极在拳法、拳理及形态上均严格遵循了杨式太极和李传太极(指李香远先生所传武禹襄的武式太极拳)的拳脉传承,在传统文化修养方面融通佛、道、儒三家,以禅宗为核心心法,以太极拳为修身手段,以儒学为处世准则。20世纪,乐老先生在上海颇有传奇之经历,曾被民国《铁报》誉为“海上一奇人”。他与社会各界交往甚笃,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的教育界和文化界有不少学生和弟子,其中不乏名人雅士。然而,从学者虽众,却基本是由太极拳人手修习佛学,与武术界交往甚少,故而在当今北方很少有人了解。
我们了解和学习乐传太极则是缘于本书主要作者乐訇(1928-2007年,号钟吕)先生。乐公(乐甸先生生前,大家都习惯亲切地称他这位总工程师为“乐工”)并未将其家传称为“乐传”,更是很少提及乐老先生早年的传奇人生。
乐公秉承其父之风,一生清静,大隐于市,无为中有为,细微之处见大成,虽未显现成就功名,未公开著书立说,却恩济无数后学晚辈。
因乐公爱好音律,故其父赐号“钟吕”,黄钟大吕,又契合正大庄严之意。乐公生于民国乱世,幼年避日寇于皖,1951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60年参与创建电子部的电视电声研究所,一生致力于电视电声事业,成果斐然,同时精于京胡和拳艺,并赋道于拳琴之中。
乐公家传道统、拳术,修拳70年不辍,于太极拳颇有创益心得,承上启下,作《太极每式八势印合八卦演序表》,寓八卦爻象、五行、经脉、四季演化于拳术动作之中,合为擎、拢、黏、引、松、开、发、放八势,以对应离、坤、兑、乾、坎、艮、震、巽八卦爻象。每势均明确拳式练法、练拳要点及拳形部位。此表的修成,以太极拳为载体,熔中华文化核心体系中的五行、八卦及中华医学的十四经脉于一炉,使太极拳术理论趋于完美,文武续通而臻于大成境界。
乐公精于京胡,学艺于胡琴名师王瑞芝,尽得其真传,喻道于琴艺之中,所奏曲目谓之为“心声”。曾于1997年安贞琴友集会中以一曲《问樵闹府》震天动地,曲至二黄原板最后高潮段落,于诸琴友大声喝彩中,轰然天雷震落,甘霖数点。
乐公著述颇多,于拳道修习途径有完整的记录,却均未见于扬表。其中《人体之阴阳相济》一文可谓集大成者。公修学一生,合佛、道、儒之精髓于拳术、琴艺之中,统虚无心法于实理,以一生之实修积累,示后世学子以明确修习门径,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与乐公相伴25载,其拳禅合一、禅琴如一,由术艺而人道的修行,对我们影响颇深,也使我们受益匪浅,深感各门技艺之间都是相通的。看似毫不搭界的拳与琴、科技与文化,其实都有共同的修行门径,均可由术而艺,由艺而感悟其“道”。乐公传道授业数十载,却无从查询任何有关他的记载,乃至连一段练拳的视频资料也未曾留下。2007年10月乐公驾鹤西去,真如《礼记》所写:“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入其萎乎!”公一生贡献斐然,却安贫乐道,心系他人,恩泽周边,示善固执,不求名利,生活极其简朴,箪食瓢饮而如如自得。
师泽恩重,今年正值乐匋先生去世10周年,秉承先师恩济众生之愿,将恩师多年的手稿及所传太极拳做一梳理,汇编成册,以利后学晚辈交流与传承。为使初习者更好地读懂这些原著,同时找到入门的门径,故将本书分为五编。
本书以乐旬先生原著为主体,汇集了乐传太极两代三位代表性传人的部分经典拳论及书稿。有关拳理拳法的修习,诸位先辈已有非常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故秉承对经典不做解释、多读原著的原则,自悟其中之理。全篇文稿未做任何文字修改和释义,均系原汁原味。文后仅对个别背景及涉及的人物做简单的标注和说明。然而,这些拳论仍以拳理、心法的内容为多,对于初习者,可能读起来还是会感觉缺少一种直观的修学门径。为此,我们编写了第一编,以乐传太极的介绍及行功的练习作为修学入门的基础。其中,以太极行功作为实修载体,以八势作为敲门砖,分层修习,从而有助于习练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初步掌握和感受太极拳之精华所在。此外,历代授拳皆讲究口传心授,以身示范,编著者无奈献拙,留有相关实作视频谨供初习者参考,希望能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乐传太极最系统、最真实的一面,在学习和实践中体悟太极拳之真谛。
钟海明 马若愚
《乐传太极与行功》—— 身心和谐的探寻之旅 《乐传太极与行功》并非一本枯燥的武术秘籍,它是一扇通往身心和谐的大门,一次关于生命能量与内在力量的深度探索。本书将引导读者踏上一段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旅程,理解太极的精髓,掌握行功的奥秘,最终实现身体的舒展、情绪的平稳以及精神的升华。 一、 太极:流动着的生命智慧 在《乐传太极与行功》中,太极不仅仅是一种拳术,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本书将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太极的内涵: 起源与传承: 追溯太极拳的悠久历史,了解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以及历代名家如何将其智慧世代相传。本书将避免过度学术化的叙述,而是以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展现太极文化的魅力,让读者感受到其深厚的底蕴。 阴阳哲学的体现: 太极的核心在于阴阳相济。本书将详细阐释阴阳在中国哲学中的含义,并以此为基础,解读太极拳中“刚柔相济”、“虚实互变”等核心概念。读者将理解,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如何在动作的起承转合、气息的吐纳吸纳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形意与神意: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本书将重点强调“形”与“意”的结合。读者将学习如何将内在的意念引导至身体的每一个动作,让每一个招式都充满生命力,而非僵硬的模仿。这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意识的训练,是对自身内在世界的觉察与掌控。 八段锦与易筋经的渊源: 虽然本书主旨是太极,但我们将穿插介绍与太极同样具有养生健体功效的传统功法,如八段锦和易筋经。这些功法在动作原理、能量运行上与太极有着共通之处,它们之间相互印证,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养生保健体系的坚实基石。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它们的特点,并引导读者理解它们与太极在促进人体气血循环、增强脏腑功能方面的异同和互补性,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身心调养方案。 柔韧与力量的辩证统一: 许多人对太极的印象是缓慢、柔和。本书将打破这种片面认知,揭示太极拳中蕴含的强大力量。我们将通过对动作细节的讲解,如“蓄劲”、“发劲”,让读者理解,柔并非软弱,而是积蓄力量的准备;劲道并非蛮力,而是顺势而发的巧力。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同样适用于人生的诸多境遇。 内外兼修的艺术: 太极拳的修炼,既注重外在招式的规范,更强调内在精神的修炼。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呼吸的调整,感受身体的细微变化,体会“气沉丹田”带来的沉静与安定。通过对外在形体的打磨和内在精神的涵养,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动作的分解与解析: 本书将以清晰、准确的语言,结合必要的图示(或通过文字描述出极具画面感的意境),对太极拳的经典套路进行分解和解析。我们将重点关注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如起势、揽雀尾、挤、按、封、闭、斜飞、肘击、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撇身拳、野马分鬃、海底针、闪通背、退步跨虎、转体伸展、等等。讲解的重点将不在于罗列动作名称,而是深入剖析每个动作的力学原理、运动轨迹、呼吸配合以及所蕴含的哲学寓意。例如,在讲解“揽雀尾”时,不会仅仅停留在“向左棚,向右捋,向上挤,向下按”的字面描述,而是会详细阐述“棚”如何蓄势待发,“捋”如何借力打力,“挤”如何合力推进,“按”如何沉稳有力,以及在这些动作中,身体如何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呼吸如何做到“深长匀细”,意念又如何与之同步。 行功与太极的融合: “行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我们将深入探讨“行功”的概念,它并非独立的技击手段,而是贯穿于太极修炼始终的内功心法。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行功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意念引导和身体的细微调整,来激发和调动身体内部的生命能量(气)。我们将讲解不同的行功方法,如“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静功”、“动功”等,并阐释它们在提升体质、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方面的作用。特别地,本书将着重强调行功与太极拳动作的紧密结合。读者将学习如何在行拳过程中,将行功的要领融入其中,做到“以形催气,以气运身”,让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内在的力量,而非仅仅是表面的形体运动。这种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模式,是《乐传太极与行功》最独特的价值所在。 二、 行功:生命能量的觉醒与驾驭 如果说太极拳是外在的表现,那么行功就是内在的升华。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行功的神秘世界,体验生命能量的觉醒与驾驭。 气感初探: 许多初学者对“气”感到模糊。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易行的练习,帮助读者逐渐感知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体会“气感”的存在。我们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温热感”、“胀满感”、“流动感”,来引导读者去体会,而非强求。 呼吸的艺术: 呼吸是连接身与心的桥梁。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呼吸方法,从最基础的“自然呼吸”到进阶的“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我们将详细阐释不同呼吸方法对身体和精神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行功中运用它们。例如,我们会讲解如何在行拳的某个阶段采用“吸气蓄势”,在另一个阶段采用“呼气发力”或“呼气放松”。 意念的导引: 意念是行功的灵魂。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运用意念来引导身体的能量流动。我们将介绍一些基础的意念导引练习,如“意守丹田”、“意领周身”、“意随气转”等。读者将理解,强大的意念能够帮助身体达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协调,从而更好地发挥身体的潜能。 疏通经络,畅行气血: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能量运行的通道。本书将结合现代科学的理解,解释行功如何通过特定的动作和意念,来疏通人体的经络,促进气血的畅行。读者将了解到,当经络通畅时,身体的各项功能都会得到改善,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降低。 身心放松与压力释放: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乐传太极与行功》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放松方法。通过行功,读者可以学会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释放身体的紧张,如何从疲惫中迅速恢复。 专注力与觉察力的提升: 行功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自身内在的深度觉察。随着练习的深入,读者的专注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对身体的感知也将更加敏锐。这种内在的觉察力,不仅体现在行功过程中,更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个性化练习的指导: 本书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不同。因此,除了提供基础的功法,我们还将引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练习的强度和侧重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功方法。 三、 乐传太极与行功的独特价值 《乐传太极与行功》之所以独树一帜,在于它并非一味地强调技击或技巧,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乐”——享受过程,体悟生命。 “乐”在其中: 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将“乐”融入太极与行功的修炼中。我们反对枯燥刻板的练习,而是提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身体的舒展,体悟生命的美好。这种“乐”的体验,来自于对身体的尊重,对自然的亲近,对内心的觉醒。 循序渐进,人人可学: 本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程度的读者。从基础动作到深层功法,都做了细致的分解和讲解,力求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逐步深入。我们相信,太极与行功的智慧,属于所有人,不应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 《乐传太极与行功》所倡导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健康观。通过太极与行功的结合,读者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能调和情绪,澄澈心灵。这种从内而外的健康提升,将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活出精彩的人生。 融入生活的智慧: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将太极与行功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读者将学会如何在行走坐卧、言谈举止中,都保持太极的松静自然,行功的内守宁静。让太极与行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乐传太极与行功》是一本陪伴您身心成长的指南。它不是一套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次长期的心灵对话。翻开这本书,您将开启一段发现内在力量、重拾生命活力的旅程。愿这本书能成为您在喧嚣世界中,那一处宁静的港湾,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