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考古(第1辑)

丝绸之路考古(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丰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新疆
  • 中亚
  • 古代文明
  • 贸易
  • 探险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2938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27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丝绸之路考古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筹备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1-2册。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12篇,书评4篇。

目录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
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萨珊玻璃器的发现与研究
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前丝绸之路的诞生:欧亚草原与中国西北的族群迁徙与交互
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
青州北齐画像石与人华粟特人美术——虞弘墓等考古新发现的启示

中国及欧亚草原出土的长方形腰饰牌与饰贝腰带研究
李家营子出土的银器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中国出土萨珊银币的分布与分期
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
族属与等级:蒙古国巴彦诺尔突厥壁画墓初探
粟特艺术中的娜娜神话

书评
什么是华夏的边缘——读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国外关于欧亚草原史前时代晚期的综合研究评介
中古时期人华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精彩书摘

  《丝绸之路考古(第1辑)》: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 林沄
  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并非指历代所筑长城经由的全体地域,而是指古代中原农业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这个地带东起西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两走廊。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山两北部、陕两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
  这一地带,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说是“农牧交错带”,其经济形态自古以来时农时牧,不断发生变化。按司马迁《史记 匈奴列传》所记,匈奴是“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多则马、牛、羊 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的典型游牧经济民族。既然战国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按:指秦、赵、燕)边于匈奴”,则那时长城以北的地带已是游牧人活动的地区了。
  司马迁《史记 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在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误解:①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②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据,后来才被巾愿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这种观点不仅长期影响了中国史的研究,而且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研究也有很大影响。例如,1994年出版的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仍然声称:“分布在西周北部和西北部的各族是一些游牧部落, 尧舜时代的薰育,商代的鬼方,西周时代的鬼戎、昆夷、混夷、畎戎、串夷、犬戎、犷狁,春秋战围时代的戎、狄,秦汉时代的胡与匈奴,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族类,只是由于时间、地点、音译、诬称以及个别支派之不同,而异其称而已。”¨20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地区不于中原型式的青铜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成为研究先秦时期北方长城地带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由于这些青铜器和欧亚大草原上古代游牧人的青铜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中外考古界都加深了对北方长城地带早就是游牧地区的印象。以1997年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印行的《大草原的骑马民族:巾国北方的青铜器》图册为例,就把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分布图定名为“中国北方游牧民关系图”[2]。
  其实,从日益积累的北方长城地带田野发掘资料出发,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此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所以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在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种新认识下对先秦的原始文献(包括地下出土的义献)作重新分析,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现择要列论如下。
  一、从最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看“戎狄非胡”
  ……
丝绸之路考古(第2辑):跨越时空的文明交响 图书简介 《丝绸之路考古(第2辑)》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古代欧亚大陆贸易与文化交流廊道——丝绸之路沿线考古新发现与前沿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文集。本书汇集了来自中国、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多国顶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构这条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动脉的兴衰脉络与多元互动图景。本辑不仅继承了第一辑的严谨性与开创性,更在研究视角、技术应用和地理覆盖范围上实现了显著拓展,标志着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多学科交叉的新阶段。 一、 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审视:新发掘与新认识 本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近年来在丝绸之路关键节点上取得的重大考古发现的系统性梳理与解读。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宏大贸易路线的笼统描述,而是着眼于具体的聚落遗址、墓葬群以及手工作坊的微观分析,力求通过物质证据还原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日常生活场景。 1. 绿洲与沙漠的对话:河西走廊与新疆的最新突破 本辑收录了多篇关于河西走廊沿线汉晋时期烽燧遗址群的最新报告。例如,对某个新发现的屯戍烽燧中出土的简牍内容进行考释,揭示了边防物资调配、戍卒生活细节以及不同民族间基层交往的真实面貌。在新疆地区,重点关注了天山南北麓的粟特(Sogdian)商贸网络的新证据。通过对高昌故城周边粟特人墓葬群的精细发掘,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些“丝路上的骆驼商队”的宗教信仰(如祆教、摩尼教)的传播路径,以及他们如何将中原的丝织品与西域的香料、玻璃器物进行中转与再分配。特别是对某一处新发现的粟特贸易站遗址中发现的钱币组合(包含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与唐代开元通宝)的分析,为精确测定某一特定贸易节点的活跃年份提供了关键的时间锚点。 2. 中亚腹地的“丝路十字路口” 中亚部分的研究聚焦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地区,特别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关键城邦,如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周边。本辑特别关注了唐宋之际,伊斯兰势力兴起后,丝绸之路贸易结构发生的深层变化。一篇重要文章详细阐述了某一重要绿洲城市在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其手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与断裂性,通过对陶瓷釉彩技术和金属冶炼工艺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文化适应性与技术传承的复杂关系。我们首次系统性地公布了一批出土于中亚某贵族墓葬中的精美金银器,其纹饰融合了萨珊传统、希腊化遗风和早期突厥元素,生动展现了文明碰撞的艺术结晶。 二、 技术赋能:科学考古的深度介入 《丝绸之路考古(第2辑)》的一大亮点是其对现代科技在丝绸之路研究中应用的深入展示。跨学科合作不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研究的数据支持上。 1. 物质成分的“指纹”追踪 本辑收录了多篇关于考古遗物来源地分析的报告。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和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对产自地中海东岸的玻璃珠、产自伊朗高原的绿松石以及产自中国的青铜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成分比对。这些“化学指纹”首次清晰地勾勒出若干批次特定商品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的具体路线和中转站,有效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例如,通过对几处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琥珀进行同位素分析,我们成功地将其追溯到了波罗的海沿岸,揭示了极早期贸易网络的广度。 2. 古DNA与古代农作物:生态史的重构 本辑引入了考古遗存中的古DNA(aDNA)研究成果,聚焦于丝绸之路上人群的迁徙与基因交流。对某一处粟特人群墓葬的骨骼样本的初步aDNA分析,揭示了其遗传背景与中原汉族存在显著差异,但与部分早期印欧语系人群存在一定联系。此外,对古代农作物的形态测量和古植物DNA分析,证实了特定耐旱作物品种(如某些小麦或大麦变种)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并最终适应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为理解古代农业技术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生物学证据。 三、 文化变迁与宗教传播的考古学证据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思想、信仰和艺术的走廊。本辑深入探讨了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在不同文化区域的适应、融合与本土化过程。 1. 佛教造像的地域性演变 在佛教艺术研究方面,本辑超越了传统的“犍陀罗风格”与“中原风格”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地域性小石窟群或寺庙遗址中造像的精细风格转变。通过对某一处新发现的壁画残片进行细致的颜料分析和线条描摹,我们发现了一种介于犍陀罗写实主义与中原曹衣出水风格之间的过渡性艺术形式,这提示我们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如北魏晚期),某一特定群体(如受到粟特文化深度影响的工匠)在文化融合中扮演了关键的“中间人”角色。 2. 地方宗教的考古学遗存 本辑还收录了关于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摩尼教在唐朝灭亡后的遗存研究。通过对一些偏远地区寺庙废墟中发现的残破石刻的重新解读,结合其几何图案和象征符号的分析,探讨了这些外来宗教在本土社会中是如何从贵族专属转向民间信仰,并最终在特定历史事件后走向衰落的考古印记。 总结:面向未来的研究展望 《丝绸之路考古(第2辑)》是当前国际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一份重要学术成果集粹。它不仅展示了全球考古学界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与进步,更以坚实的实物证据,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上最庞大、最持久的跨区域互动网络提供了鲜活、多维的视角。本书内容翔实、论证严谨,是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人员与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它引导我们看到,丝绸之路的辉煌并非只存在于历史文献的想象中,而是深深地镌刻在欧亚大陆的每一寸土地之下,等待着我们用科学与审慎的目光去重新发现和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知识漫游”。它巧妙地将考古发掘的发现、历史文献的佐证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跟随考古队穿越时空,亲手触摸那些尘封的遗物,感受着千年前的温度。书中对不同遗址的背景介绍,不仅交代了“发现了什么”,更着重阐释了“这意味着什么”,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鲜活度和吸引力。这本书成功地将冷峻的科学考察,转化成了一段引人入胜的人类文明史诗,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精致的插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太累。排版布局非常讲究,文字和图片的穿插布局处理得当,使得本来可能有些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那些考古现场的照片,清晰度高得惊人,每一个细节都能被捕捉到,仿佛身临其境,让人对那段历史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能看到如此高质量的视觉呈现,简直是意外的惊喜。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了绝佳的阅读体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虔诚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编撰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校对,我几乎找不到任何明显的印刷错误或引用疏漏,这在如此厚重的专业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一些之前略过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个地图的标注,或者某张照片下的小字说明,都透露出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为全书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让人完全信赖其资料准确性的书籍,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让我确信,我所获取的知识是建立在最扎实的地基之上的,这对于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考古发现,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分析和文化交流的探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文明的互动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分散的考古碎片,在作者的梳理下,形成了一张宏大而精密的网络。尤其是一些对于特定器物功能和贸易路线的推测,论证过程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有力,让人信服。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点的细致描摹,那些小小的物件,承载着千年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是多么深刻而持久。这本书无疑是深入理解古代世界贸易体系的一把关键钥匙,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不像某些古板的考古报告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该深入探讨的地方绝不含糊,但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引入又处理得非常平滑自然,确保了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我尤其喜欢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定论的观点,在书中经过细致的考证后,展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争议性,激发了我继续探究的欲望。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而非生硬的灌输,是高质量学术著作的标志,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