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
著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觅渡,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出版《梁衡杂集》《我的阅读与写作》《梁衡文集》(九卷)等图书。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再版说明
距离《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出版,已经过去6年。这6年,正如梁衡
先生自己所说,“我的写作重点会转向写树,写既有历史又有故事的树,也就
是人文古树”。因而,这6年间,梁衡先生的脚步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只为寻
访那一个个藏之深山、不为人知却承载着中华文明讯息的树之灵。说是写树,
他仍不忘写人。这6年,梁衡先生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佳作不断:《一颗
怀抱炸弹的老樟树》《麻田有座彭德怀峰》《带伤的重阳木》《秋风桐槐说项
羽》《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
梁衡先生有敏锐深刻的识见。当年他就深知,未来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民心之所向、
国运之所系。梁衡先生有通达古今的情怀。他见微知著,观物识人。他认为,
一棵苍天古树记录着人类走过的每一步,是历史的见证者。自然与人,永远是
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
为了留存历史、呼应时代,《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决定修订重版。新
版收录了梁衡先生这6年来创作的与本书主题相关的8篇新作,对原版内容略微
作了删减。
希望阅者悦之。
编 者
2017年 11月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传统史学大家那种沉稳大气的气度,又融入了现代白话文的灵动与精准。它既能使用精炼的、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宏大的历史场景,又能用极为贴切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政治或哲学思想,使那些原本深奥的道理变得清晰易懂。这种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流畅,丝毫没有晦涩感。阅读它,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妙的文字魔术表演,作者总能在你不经意间,抛出一个绝妙的比喻或者一个充满力量的句子,让你拍案叫绝。这种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双重高水准,使得它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晦涩的史料和复杂的年代背景,反而采取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灯下,不紧不慢地向你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历史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避开陈词滥调,直击人物命运的核心矛盾。这种精妙的节奏把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与期待,让人欲罢不能,常常不自觉地就翻完了好几章。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了鲜活的、有温度的人物群像,这种将“故事性”与“知识性”完美融合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才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它绝不是简单地对既有历史定论进行复述或赞颂,而是敢于直面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幽微之处。在审视那些光环笼罩下的伟人时,作者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和决策中的局限,毫不留情却又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客观与尊重。这种不偏不倚、力求还原“真实”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思想深度。我读到一些段落时,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因为作者提出的质疑角度非常新颖,常常能打破我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认知。这种挑战传统叙事的勇气,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普及读物,达到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探讨层面,非常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的深度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并非止步于人物的生平事迹,更在于它对历史“精神”的捕捉与提炼。作者似乎有一种洞察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那个时代精神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仅在讲“谁做了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这种行为对后世意味着什么”。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人物的横向与纵向对比,作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历史脉络,使得读者能够在一个更宏观的视野下去理解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互动关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我们民族漫长历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充满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这种系统性的历史观的建立,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也是最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些许古朴的气息,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排版布局的匠心独运,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即使是篇幅较长的论述,读起来也丝毫没有压迫感。初翻阅时,我本只是随便翻看一下,但很快就被那种精心打磨的细节所吸引。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选取和呈现方式,似乎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审美标准,不仅仅是严肃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与思想的对话。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尊重,在现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拿起,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与诚意,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厚重之余,还能享受到物质层面的愉悦体验。这种对手工质感的坚持,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额外的价值砝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