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衡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历史评述
  • 梁衡
  • 中国历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文化
  • 通俗历史
  • 历史读物
  • 文化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880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9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距离《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出版,已经过去6年。这6年,正如梁衡先生自己所说,“我的写作重点会转向写树,写既有历史又有故事的树,也就是人文古树”。因而,这6年间,梁衡先生的脚步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只为寻访那一个个藏之深山、不为人知却承载着中华文明讯息的树之灵。说是写树,他仍不忘写入。这6年,梁衡先生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佳作不断:《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麻田有座彭德怀峰》《带伤的重阳木》《秋风桐槐说项羽》《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
  梁衡先生有敏锐深刻的识见。当年他就深知,未来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会被提到****的战略高度,“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民心之所向、国运之所系。梁衡先生有通达古今的情怀。他见微知著,观物识人。他认为,一棵苍天古树记录着人类走过的每一步,是历史的见证者。自然与人,永远是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
  为了留存历史、呼应时代,《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决定修订重版。新版收录了梁衡先生这6年来创作的与《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主题相关的8篇新作,对原版内容略微作了删减。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

著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觅渡,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出版《梁衡杂集》《我的阅读与写作》《梁衡文集》(九卷)等图书。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目录

上篇 家国情怀
这思考的窑洞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毛泽东用人
文章大家毛泽东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大无大有周恩来
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
周恩来让座
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邓小平认错
觅渡,觅渡,渡何处?
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麻田有座彭德怀峰
带伤的重阳木
方志敏生命的最后的七个月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你不能没有家

下篇 幽谷回声
秋风桐槐说项羽
武侯祠,1500年的沉思
心中的桃花源
读韩愈
读柳永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青州说寿
乱世中的美神
把栏杆拍遍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与朴老结缘钓鱼台
百年明镜季羡老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你为什么得不到爱

精彩书摘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
  毛泽东智慧超群,胆识过人,一生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其不意的惊人之笔,让人永远玩味无穷。但有一笔更为惊人,只是惜未能实现。
  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说:“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一天走60里,骑马30里,走路30里,骑骑走走,一路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国内国际的形势,我还可以搞,带个电台,比如,从黄河入海口走到郑州,走了一个半月,要开会了我就开会,开了会我又从郑州出发,搞它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务。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1960年,毛的专列过济南,他对上车看他的舒同、杨得志说:“我就是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走,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如果你们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1961年3月23日,毛在广州说:“在下一次会议或者什么时候,我要做点典型调查,才能交账。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江。从黄河的河口,沿河而上,到它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山去,到扬子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不要多少时间,有3年时间就可以横过去,顶多5年。”1962年,他的一个秘书调往陕西,他说:“你先打个前站,我随后骑马就去。”1972年,毛大病一场,刚好一点,他就说:“看来,我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可见他对两河之行向往的热切。
  自从看到这几则史料,我就常想,要是毛泽东真的实现了骑马走江河,该是什么样子?
  这个计划本已确定下来,大约准备1965年春成行。1964年夏天从骑兵部队调来的警卫人员也开始在北戴河训练。也已为毛泽东准备了一匹个头不太大的白马,很巧合,他转战陕北时骑的也是一匹白马。整个夏天,毛的运动就是两项,游泳和骑马。
  但是,1964年8月5日,突发“北部湾事件”,美国入侵越南。6日晨,毛遗憾地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黄河这次是去不成了。”
  这实在是太遗憾了,是一个国家的遗憾、民族的遗憾,中国历史失去了一次改写的机会。按毛的计划是走三到五年,就算四年吧,两河归来,已是1969年,那个对国家民族损毁至重的“文化大革命”至少可以推迟发生,甚至避免。试想一个最高领袖深入民间四年,将会有多少新东西涌入他的脑海,又该有什么新的政策出台,党史、国史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新版本?一个伟大的诗人,用双脚丈量祖国的河山,“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又该有多少气势磅礴的诗作?
  我们再看一下1965年的形势,那是新中国建国后最好的年份。正是成绩已有不少,教训也有一些,党又一次走在将更加成熟的十字路口。当时我们已犯过的几个大错误是: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1959年的“反右倾”;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这时全党已经开始心平气和地看问题。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中央承认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错误,毛泽东也做了自我批评。形势已有了明显好转。原子弹爆炸,全国学大寨、学大庆、学雷锋、学焦裕禄,国力增强,民心向上。但是从深层来看,对这些错误的根源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就像遵义会议时,从行动上和组织上已停止了“左”倾的错误,但真正从思想和路线上解决问题,还得等到延安整风。急病先治标,症退再治本。当时党和国家正是“症”初退而“本”待治之时。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骑马走两河的。
  ……

前言/序言

再版说明

距离《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出版,已经过去6年。这6年,正如梁衡

先生自己所说,“我的写作重点会转向写树,写既有历史又有故事的树,也就

是人文古树”。因而,这6年间,梁衡先生的脚步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只为寻

访那一个个藏之深山、不为人知却承载着中华文明讯息的树之灵。说是写树,

他仍不忘写人。这6年,梁衡先生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佳作不断:《一颗

怀抱炸弹的老樟树》《麻田有座彭德怀峰》《带伤的重阳木》《秋风桐槐说项

羽》《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

梁衡先生有敏锐深刻的识见。当年他就深知,未来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民心之所向、

国运之所系。梁衡先生有通达古今的情怀。他见微知著,观物识人。他认为,

一棵苍天古树记录着人类走过的每一步,是历史的见证者。自然与人,永远是

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

为了留存历史、呼应时代,《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决定修订重版。新

版收录了梁衡先生这6年来创作的与本书主题相关的8篇新作,对原版内容略微

作了删减。

希望阅者悦之。

                           编 者

2017年 11月




故纸堆中的微光:一部聚焦晚清民初知识分子精神图景的深度考察 书名: 《风雨如晦的求索:晚清民初知识分子的信仰危机与文化重塑(1895-1927)》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历史教科书,亦非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权力更迭。它深入剖析了自甲午战败至国民大革命前夕(1895年至1927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一场深刻而痛苦的精神嬗变。这是一个旧秩序崩塌、新思想涌入、民族命运悬于一线的大时代。知识分子,作为传统士绅的继承者与现代性的先行者,他们的思想轨迹、情感纠葛与身份认同,构成了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关键钥匙。 一、 “士”的精神坍塌与身份迷失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其身份的根基在于“士”的传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如同一次对旧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否定。本书首先探讨了在传统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大量受过儒家精英教育的人才如何面对“无用之用”的困境。他们不仅失去了上升的通道,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价值坐标。 我们细致梳理了戊戌“遗老”群体——如康有为、梁启超早期的追随者们——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走向。他们如何从“格致格物”的实用主义转向对“国民性”的焦虑,再到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吸纳,乃至最终的幻灭。这并非简单的政治路线选择,而是“士”的道德责任感与时代实践能力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所致。 二、 思想的激荡:信仰的“移植”与“本土化”的困境 本书的核心部分,集中探讨了在西方思潮大潮涌入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构建新的信仰体系。我们摒弃了将近代思想史简单视为“引进了多少西方学说”的线性叙事,转而关注思想在“移植”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阻力与变形。 1. 从“进化论”到“体用论”的再审视: 严复所译的赫胥黎《天演论》无疑是划时代的,但本书考察了知识分子如何将达尔文式的“物竞天择”机械地应用于社会肌理,制造出“劣胜优汰”的残酷叙事。这种对“强权即真理”的解读,如何反噬了知识分子原有的温情脉脉的仁爱伦理?我们特别分析了鲁迅笔下那些在“吃人”的社会结构面前,个体如何挣扎、如何麻木的描写,将其置于理论信仰与现实体验的张力之下。 2.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浪潮与内在张力: 新文化运动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帜,试图彻底决裂。然而,本书指出,这种激烈的反传统姿态本身,往往是以一种新的、更为极端的“传统”——即对“科学”和“理性”的绝对崇拜——来填补真空。我们分析了胡适与陈独秀在“欧化”与“平民化”路径上的分歧,并揭示了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割裂所带来的集体性的文化失语症。 三、 知识分子的“圈子化”与公共领域的萎缩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碎片化,使得知识分子失去了依赖的政治平台,他们的影响力开始从朝堂转向新的载体:报刊、学社和社团。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如何构建“精神共同体”。 我们聚焦于几个关键的知识社团,例如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工学组织以及“语丝派”等。这些社团在提供思想交流空间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藩篱。知识分子日益倾向于在“同温层”内进行理论辩论,对更广大的社会阶层——如工人、农民——的认知和理解,始终停留在一种“精英俯视”的层面。这导致了公共讨论的质量与社会动员能力之间的巨大落差。 四、 “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身份交叠与断裂 本书的尾声部分,聚焦于192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共合作的展开,知识分子面临着最终的选择:是坚守纯粹的学术批判立场,还是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这一标签如何被革命话语所“收编”。一些人选择成为“文化工作者”,将笔杆子视为武器;另一些人则彻底抛弃了中间知识分子的身份,直接投身于武装斗争。这种身份的剧烈转换,往往伴随着对过往学术成就的自我批判甚至否定。我们审视了这种“投身革命”的内在驱动力:是对救亡图存的迫切渴望,还是对过往学术努力无效的一种绝望补偿? 结论: 《风雨如晦的求索》试图还原一个立体、复杂、充满矛盾的近代知识分子群像。他们既是启蒙的先驱,也可能是盲从的信徒;他们渴望独立思考,却又不断被时代洪流裹挟。本书旨在通过对他们思想、情感和选择的细致梳理,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一个充满阵痛、不断自我否定与重塑的艰难历程。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群体,而是一群在历史巨变面前,尽力寻找立足之地的、有血有肉的探寻者。他们的探索,直至今日,依然在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传统史学大家那种沉稳大气的气度,又融入了现代白话文的灵动与精准。它既能使用精炼的、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宏大的历史场景,又能用极为贴切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政治或哲学思想,使那些原本深奥的道理变得清晰易懂。这种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流畅,丝毫没有晦涩感。阅读它,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妙的文字魔术表演,作者总能在你不经意间,抛出一个绝妙的比喻或者一个充满力量的句子,让你拍案叫绝。这种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双重高水准,使得它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晦涩的史料和复杂的年代背景,反而采取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灯下,不紧不慢地向你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历史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避开陈词滥调,直击人物命运的核心矛盾。这种精妙的节奏把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与期待,让人欲罢不能,常常不自觉地就翻完了好几章。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了鲜活的、有温度的人物群像,这种将“故事性”与“知识性”完美融合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

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才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它绝不是简单地对既有历史定论进行复述或赞颂,而是敢于直面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幽微之处。在审视那些光环笼罩下的伟人时,作者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和决策中的局限,毫不留情却又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客观与尊重。这种不偏不倚、力求还原“真实”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思想深度。我读到一些段落时,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因为作者提出的质疑角度非常新颖,常常能打破我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认知。这种挑战传统叙事的勇气,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普及读物,达到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探讨层面,非常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的深度思考者。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并非止步于人物的生平事迹,更在于它对历史“精神”的捕捉与提炼。作者似乎有一种洞察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那个时代精神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仅在讲“谁做了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这种行为对后世意味着什么”。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人物的横向与纵向对比,作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历史脉络,使得读者能够在一个更宏观的视野下去理解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互动关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我们民族漫长历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充满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这种系统性的历史观的建立,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也是最持久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些许古朴的气息,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排版布局的匠心独运,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即使是篇幅较长的论述,读起来也丝毫没有压迫感。初翻阅时,我本只是随便翻看一下,但很快就被那种精心打磨的细节所吸引。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选取和呈现方式,似乎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审美标准,不仅仅是严肃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与思想的对话。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尊重,在现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拿起,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与诚意,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厚重之余,还能享受到物质层面的愉悦体验。这种对手工质感的坚持,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额外的价值砝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