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年表读历史:一看就懂的中国史

我用年表读历史:一看就懂的中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翠清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史
  • 年表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文化
  • 教育
  • 学习
  • 知识
  • 历史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846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308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让你一看就懂的中国通史,成为历史达人。

★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传体和编年体相结合的编辑方式,方便查询检索,易于检索。

★图文结合、双栏对照的年表历史书,趣味图文,易读好记。

★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查询使用。既可作为趣味阅读的历史入门读物,又可作为辅助学习的历史参考书。


内容简介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如果不了解历史的变迁,又如何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抉择,如何能明白为什么那些人能够名垂青史? 在《我用年表读历史》这个大舞台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帝王、将相、美人、英雄将会一一登场,从上古神话传说到清代末期皇帝退位,各色人物或扭曲狰狞、阴暗腐朽,或志得意满、豪气冲天……一幕幕悲喜交加的剧目,无时无刻不为世 人提供着反省过去、展望未来的素材。所以,倘若你在生活中被现实所困,不妨精心读史,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刘翠清,广西柳州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以及深入研究,现为柳州十二中高级教师,曾多次获得区级奖励。

目录

  第一章∣三皇五帝的上古传说(公元前 26~ 前 22 世纪)∣伏羲女娲 // 003 神农炎帝 // 004轩辕黄帝 // 005 涿鹿之战 // 006阪泉之战 // 007 尧舜禅让 // 008

  第二章∣在大洪水中崛起的夏王朝(公元前 21~ 前 16 世纪)∣大禹治水 // 013 父死子继 // 014太康失国 // 015 少康中兴 // 016酒池肉林 // 017

  第三章∣殷商王朝的兴衰史(公元前 16~ 前 11 世纪)∣商部落的崛起 // 022 鸣条之战 // 023流放太甲 // 024 盘庚迁都 // 026武丁中兴 // 027 妲己亡殷 // 029牧野之战 // 031

  第四章∣周王朝的精彩华章(公元前 1046 年 ~ 前 256 年)∣武王封分 // 035 国人暴动 // 036共和行政 // 038 西周之亡 // 039平王东迁 // 041

  第五章∣乱世春秋,铁血战国(公元前 770 年 ~ 前 221 年)∣齐桓始霸 // 046 晋氏春秋 // 048秦国崛起 // 049 楚王问鼎 // 051吴越争雄 // 053 七雄并立 // 055商鞅兴秦 // 056 合纵连横 // 058五国破齐 // 060 长平之战 // 062

  第六章∣短命的大秦王朝(公元前 221~ 前 206 年)∣秦灭六国 // 067 千古一帝 // 069沙丘之变 // 071 亡秦必楚 // 073

  第七章∣ 400 年汉家威仪(公元前 206~ 公元 220 年)∣鸿门宴 // 078 文景之治 // 079一代雄主 // 081 飞燕合德 // 083王莽篡汉 // 085 光武中兴 // 087投笔从戎 // 088 跋扈将军 // 090党锢之祸 // 092 三国时代大幕拉开 // 095

  第八章∣魏晋乱世,南北朝对峙(公元 220~581 年)∣曹丕代汉 // 102 司马懿灭曹魏 // 103司马炎灭吴 // 105 八王之乱 // 107五胡乱华 // 109 “王与马,共天下”// 111淝水之战 // 113 北方霸主 // 115北周灭北齐 // 117 南朝政权更替 // 119

  第九章∣昙花一现的隋朝(公元 581~618 年)∣杨坚篡周 // 123 南北一统 // 124开皇之治 // 126 大业雄心 // 128三征高句丽 // 129 杨玄感之乱 // 131烽烟四起 // 132 身死国灭 // 133

  第十章∣巍巍大唐(公元 618~907 年)∣晋阳起兵 // 138 玄武门之变 // 139贞观之治 // 141 永徽之治 // 143一代女皇 // 145 神龙革命 // 147韦后之乱 // 149 开元盛世 // 151口蜜腹剑 // 152 安史之乱 // 154马嵬之变 // 156 奉天之难 // 158永贞革新 // 160 元和中兴 // 161甘露之变 // 163 会昌灭佛 // 164牛李党争 // 166 黄巢起义 // 168天下大乱 // 169 白马之祸 // 171

  第十一章∣兵祸连年的五代十国(公元 907~960 年)∣朱温篡唐 // 175 契丹建国 // 176梁晋对峙 // 178 旋起旋灭 // 179燕云之失 // 181 后晋覆亡 // 183 后汉昙花 // 184 雀儿天子 // 186 柴荣之死 // 188 南唐李煜 // 190

  第十二章∣文明璀璨的两宋王朝(公元 960~1279 年)∣陈桥兵变 // 152 削平天下 // 153斧声烛影 // 155 咸平之治 // 156澶渊之盟 // 157 元昊建夏 // 159宋夏之战 // 160 庆历新政 // 161

  熙宁变法 // 163 元祐党争 // 165道君皇帝 // 166 金国崛起 // 168大辽末日 // 169 靖康之变 // 170建炎南渡 // 171 绍兴和议 // 172千古奇冤 // 174 大定之治 // 175隆兴和议 // 176 庆元党禁 // 178开禧北伐 // 179 金夏之亡 // 181端平入洛 // 182 临安沦陷 // 183崖山之殇 // 184

  第十三章∣一绝天下的大元帝国(公元 1271~1368 年)∣成吉思汗 // 243 万里西征 // 244蒙古帝国 // 246 上帝折鞭 // 248大汗之争 // 250 建国大元 // 251

  第十四章∣日月行空,煌煌大明(公元 1368~1644 年)∣乞丐天子 // 263 北伐中原 // 264洪武之治 // 266 胡蓝之狱 // 267靖难之役 // 269 七下西洋 // 270天子守边 // 272 亲征漠北 // 274仁宣之治 // 276 土木之变 // 278夺门之变 // 279 万氏乱政 // 281弘治中兴 // 283 游戏天子 // 284宫婢之变 // 286 倭寇之患 // 288隆庆治国 // 290 万历新政 // 291夺情之争 // 293 朝鲜之役 // 295国本之争 // 296 风雨飘摇 // 298木匠皇帝 // 299 扫除阉党 // 301 内忧外患 // 303 甲申国变 // 305

  第十五章∣最后的大清帝国(公元 1644~1911 年)∣努尔哈赤 // 309 命运之战 // 310宁远大捷 // 312 一代雄主 // 314满清入关 // 316 顺治亲政 // 317康熙来了 // 318 平定三藩 // 320统一台湾 // 321 雄鹰折翼 // 323九王夺嫡 // 325 冷面君王 // 327少年英主 // 329 十全老人 // 330危机四伏 // 332 鸦片战争 // 334太平天国 // 335 玉座珠帘 // 337天京之变 // 339 同光中兴 // 341收复新疆 // 342 洋务运动 // 344甲午战争 // 346 马关条约 // 348百日维新 // 350 八国联军 // 352日俄战争 // 354 辛亥革命 // 356


精彩书摘

司马懿灭曹魏
公元226 年,曹丕病死,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丕临终时,曾经指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为了牵制司马懿,将朝中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曹叡就将司马懿调至南阳坐镇。曹叡继位的第二年,蜀相诸葛亮就开始北伐,在东吴孙权的配合之下,致使曹叡屡次受挫。迫于压力,曹叡只好把司马懿调回关中。司马懿上任后,凭借其丰富的作战经验,使得曹魏政权得到了稳固。但他也借此扩张了军力和权力,成为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
司马懿是在蜀汉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将领。他足智多谋,在和诸葛亮的多年对阵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成为曹魏政权抵御蜀汉政权进攻的一道坚实的屏障。

公元239 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时,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又从前方召回司马懿,以8 岁的幼子曹芳相托,以确保曹魏政权能够稳定过渡。殊不知这样一来也就埋下了一个祸根,曹爽和司马懿能安心辅佐这位年仅8 岁的少年天子吗?
曹叡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共同扶持曹芳即位。而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政治争夺也就此拉开了帷幕。曹芳即位后,曹爽便建议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削去司马懿的兵权,曹芳同意了。从此,曹爽独揽兵权和政权,
大权在握之后,曹爽开始大量培植亲信,朝野上下,风头一时无两。
而司马懿呢?他在失去兵权的情况下,就在家装病,用一种“重病垂死”的假象来迷惑曹爽。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也退职回家闲居,暂且回避曹爽的锋芒,耐心等待机会的来临。
曹爽认为司马懿的威胁已经去除,开始花天酒地地生活,经常带着亲信出城打猎。一些老臣看不下去,羞与为伍,一个个暗中投靠了司马懿,司马懿暗中筹划铲除曹爽。
公元249 年,少帝曹芳随同曹爽兄弟去高平陵祭扫明帝,大小官僚,皆随驾出城。一些大臣建议不能兄弟二人一起出城,恐城中有变,曹爽不听,趾高气扬地出城了。这给了司马懿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立刻联络其他对曹爽不满的官员,然后率领众官员进见郭太后,诉说曹爽的罪状,请求罢去曹爽兵权。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郭太后只得同意了司马懿的请求。曹爽得知城中有变,自请解除兵权,想安度晚年,但司马懿岂能留下这个祸根,待其进城后,立马带人包围其府第,将其血脉屠戮殆尽。


前言/序言

翻开中国历史,上自三皇五帝的远古时期,下至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悠悠岁月里,到底发生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又有

多少英雄人物被我们忽略?

在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历史更加残酷,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使得历史停下脚步。这,就是历史的力量。随着时间的

推移,一个时代所演绎的英雄战歌、美人佳话、君臣交往,都已经被时间这部投影仪刻画在了历史的卷轴上。

每一个时代,都被时间刻画上了鲜明的烙印。在这个时期,政客、统治者甚至于黎民百姓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已然被划入历

史。历史就如同一个深邃的老人,静静地站在一边,观看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要确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人都能成就一部历史。因为,我们在读前人历史的时候,谁又能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后人眼中的传说?而想让自己成就历史,必须先了解历史。



磅礴史诗的独特视角:一部横跨千年的文化探索之旅 书名: 史海钩沉:东亚文明的兴衰与流变 作者: [此处留空,或用一个假设的笔名,如:王守仁] 装帧设计: 采用仿古宣纸质感封面,以水墨晕染的群山与江河流域为背景,中央以鎏金篆体书写书名,侧重于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性。 --- 内容提要 《史海钩沉:东亚文明的兴衰与流变》并非聚焦于单一朝代的起落或政治军事的博弈,而是试图从一个宏大的、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东亚文明圈在数千年间如何孕育、发展、融合与重塑其核心价值体系。本书将历史视为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有机体,深入挖掘地理环境、技术革新、宗教哲学、社会结构与对外交流等要素如何交织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文化面貌。 本书的叙事结构摒弃了传统编年史的刻板线性,转而采用主题式的切入点,引导读者穿越时空迷雾,探寻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常常忽略的“文明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 第一部分:地理的烙印——山川塑造的早期文明形态 本部分将考察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对早期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影响。我们不再简单地划分“中原”与“四夷”,而是深入分析黄河与长江流域水文特性的差异如何催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农业文明模式——早期的“定居型礼制社会”与更具弹性的“流动型稻作经济”。 重点探讨: 1. 河道的政治学: 考察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传说所映射的早期组织能力)如何成为国家权力的最初体现,以及水患的周期性失控如何反过来成为王朝更迭的内在驱动力。 2. 边疆的物质基础: 探讨北方草原、西南山地等非农区域的资源结构(如畜牧、矿产、林木),分析这些区域的游牧与农耕文明在物质交换与冲突中如何形成复杂的互依关系,而非单纯的“入侵者”与“被入侵者”的二元对立。 3. 气候波动与人口迁徙: 利用考古学和古气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构特定历史时期(如汉末、唐末)气候剧变如何引发人口大规模迁徙,进而冲击既有的社会伦理和经济分配模式。 --- 第二部分:精神的疆域——思想的融合与本土化历程 本卷聚焦于深刻影响东亚社会心理结构的哲学与宗教体系。本书关注的重点不是某一学说的创立,而是其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中被“解读”和“使用”的过程。 重点探讨: 1. 儒学的“弹性”应用: 分析孔孟之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秦的法家化、汉的独尊、魏晋的玄学化、宋明的理学复兴)如何根据现实政治需求进行调适。探讨“孝道”与“忠诚”在家族伦理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与平衡。 2. 佛教的本土化叙事: 追溯佛教自印度传入,如何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学说,最终演化出天台、禅宗等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宗派。重点考察寺院经济在中古社会中扮演的非宗教性角色——它如何成为教育中心、避难所和财富的保管者。 3. 士大夫群体的自我构建: 探讨“士”阶层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和道德实践,将自己从单纯的官僚体系中抽离出来,构建起一套以“清高”与“责任”为核心的精英文化规范,从而在王朝衰落时仍能保持其文化影响力。 --- 第三部分:技术的转译——器物背后的社会权力 本书将技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单纯的工程学进步。探讨某些关键技术的推广、垄断与失传,如何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控制能力和资源分配模式。 重点探讨: 1. 纸张与知识的扩散: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知识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分析纸张的普及如何挑战了此前由贵族和寺院垄断的口耳相传和简帛记录模式,对印刷术的成熟提供了怎样的社会基础。 2. 冶金与军事革新: 探讨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跨越,以及随后在宋代火药的军事化应用。分析冶铁技术的地域差异(如南方生铁与北方熟铁的技术路线不同)如何影响了地方军阀的兴起与中央集权的巩固。 3. 运河体系与物流革命: 详细剖析隋唐大运河的修建、维护与衰落,不仅仅是工程奇迹,更是对全国粮食、盐铁等战略物资调度的国家意志体现。考察其对长江中下游经济腹地的地位提升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 第四部分: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动——流动的边界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东亚文明圈与其他世界文明的接触与碰撞。这部分强调“交流”的双向性,揭示东亚并非一个封闭的文化孤岛。 重点探讨: 1. 丝绸之路的文化密码: 考察除传统商品外,音乐、舞蹈、天文历法等“软性”技术如何经由陆上与海上丝路在不同文明间进行“转译”,并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如唐代的胡旋舞)。 2. 近世的“他者”书写: 分析在明清时期,东亚士人如何通过有限的接触(如利玛窦的传教,或对日本、琉球的观察),构建和修正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内部的自我认知。 3. 东亚模式的再审视: 结合现代全球史的观点,对东亚在特定时期(如宋代的技术前沿性)与全球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探讨其在某些关键领域未能实现西方近代革命性突破的内在文化阻力与制度惯性。 --- 结语:文明的韧性与断裂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立体的”历史观。历史的连续性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次的适应、选择、偏离与回归所构成。通过对上述多重维度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东亚文明的“不变性”恰恰建立在其对“变化”的持续性消化与重塑能力之上。它是一部关于生存智慧、结构惯性与思想边界的宏大考察录。

用户评价

评分

另一个让我产生浓厚兴趣的点在于,它如何处理那些容易混淆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关系。中国历史浩如烟海,一个朝代可能存在多位影响深远的帝王,或者某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和政策都有所转变。在传统的线性叙事中,这些复杂的关系常常需要读者反复对照查阅才能理清头绪。如果这本书的年表结构能做到立体化,那就太厉害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还能通过并列或者嵌套的图表形式,展示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地域或不同势力之间的动态博弈。比如,在某个重要战役发生的同时,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是怎样的?边疆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反应的?如果年表能够承载这种多维度的信息,那么它就从一个简单的“时间记录本”升级成了一个“历史交互界面”。这对于提升我们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至关重要,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化为“好人打败坏人”的刻板印象。我非常期待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能帮助我建立起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非常看重书籍的装帧设计和内页排版,因为这直接影响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信息的接收效率。一本好的历史书,如果排版过于拥挤或者字体太小,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我期待这本《一看就懂的中国史》在设计上能够做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阅读的亲和力。我猜想,它在年表的设计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或许会采用彩色的区块来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体粗细来突出重点事件,甚至可能加入一些地图或示意图来辅助理解。那种“一看就懂”的感觉,往往不是语言上的简单化,而是视觉语言的巧妙运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就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愉悦的阅读享受。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美的编年史图册,翻开任意一页,都能立刻捕捉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关键节点的交汇。好的设计能让历史“活”起来,而不是成为冰冷的文字记录。我希望它在保持史实的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视觉的力量,让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对于工具书性质的历史读物,可靠性和权威性是不可妥协的基石。尽管这本书标榜“一看就懂”,但如果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史实的准确性,那就得不偿失了。我非常关注它在资料来源上的把控。一个好的历史梳理者,需要对主流史学观点有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恰当地在年表中体现出历史学界的共识。我推测,这本书在编纂时,必然参考了大量的信史资料,并且在关键的争议点上,会采用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或者至少会做出标注。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建立读者信任的唯一途径。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可以信赖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浮于表面的“历史速览”。毕竟,历史的魅力正在于它厚重的真实感,即使是简化的版本,也不能失掉这份根基。我期望它在“懂”的同时,也能保持“真”,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也吸收到了扎实可靠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光是书名就吸引了我——“一看就懂的中国史”,这听起来像是为我这种对历史有点畏惧,总觉得脉络复杂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最欣赏的是它通过“年表”这种形式来梳理历史,这真的太棒了。在很多传统史书中,年代和事件常常是散落的,或者是以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堆砌,时间线感很弱。但这本书显然选择了用一种更直观、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我猜想,它一定是把各个朝代的兴衰、重要战役、关键人物的生卒年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都清晰地排列在一个时间轴上。这让复杂的历史仿佛一下子被解构了,我们可以一眼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是如何过渡到秦朝大一统,再到汉唐盛世的辉煌,乃至近代风云变幻的起因。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历史的门槛,不再需要死记硬背那些拗口的年份,而是通过对比和关联来理解历史的演进逻辑。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快速抓住历史主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种梳理结构简直是救星。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建立一个稳固的历史框架,以后再去看其他更深入的历史著作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晰。

评分

最后,我考虑的是这本书如何帮助读者将历史知识迁移到对现实的理解中去。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当下的社会结构、文化心态乃至国际关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本优秀的普及类历史书,应该能适当地在年表旁或注释中,点出一些关键事件的“历史回响”。例如,某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治理模式,某种文化思想的兴盛如何塑造了民族性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思考,让我们在浏览年表时,不仅是在看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对今天意味着什么。这种“古今互鉴”的视角,能让历史学习不再枯燥,而是成为一种洞察世界的工具。如果它能巧妙地在时间轴上,留下一些引发读者深思的“哲学注脚”,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知识传授范畴,真正成为一本引导我们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启迪之作。

评分

新华书店看了下书,不错,看起来很方便。。。。。。。。。

评分

实用性,趣味性强,孩子特别喜欢。

评分

还行………………………

评分

和卖家介绍的一样,纸质很好,内容丰富,是一部很好的学习历史工具书,物有所值~

评分

不错,包装好,送货快!

评分

实用性,趣味性强,孩子特别喜欢。

评分

京东图书,送货上门,物流保证

评分

京东图书,送货上门,物流保证

评分

新华书店看了下书,不错,看起来很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