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二辑)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巍,孟松林 著
图书标签:
  • 蒙古族史
  • 元朝史
  • 帝陵研究
  • 历史考古
  • 民族史
  • 中原文化
  • 历史地理
  • 文化遗产
  • 历史文献
  • 陵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8092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374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的版图曾横跨欧亚大陆,对这一广阔地区的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关于蒙古民族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和传说,至今尚无准确定论;蒙古民族的早期发展史也因史料甚少,记载不详,且考古资料零散,从而制约了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重要成果,整理汇编了自20世纪初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源研究方面的论文、著作章节和译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历史、考古、语言学等方面对蒙古族起源和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研究;二是关于蒙古族源传说故事的研究,多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三是对原蒙古人室韦—达怛的研究。

目录

序 王巍 孟松林
前言 刘国祥 白劲松 倪润安
室韦-达怛研究概况 张久和
室韦考 〔日〕津田左右吉著 王国维译
室韦考 〔日〕白鸟库吉
室韦考 方壮猷
试论室韦诸部都是蒙古族源 刘光胜 郑英德
室韦的族源和各部方位 王颋
室韦及其先人和我国各族的关系 孙进己
室韦诸族的源流 孙进己
室韦族源问题之管见 王德厚
室韦族的族源 李德山
室韦民族共同体类型 冯继钦
室韦的冶铁问题 冯继钦
关于室韦语言的几个问题 张久和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呼伦贝尔联合考古队
鞑靼考 〔日〕箭内亘著 王国维译
鞑靼考 王国维
论阻卜与鞑靼 王静如
鞑靼起源考 方壮猷
辽金北边部族考 冯承钧
十世纪的九族达靼 〔日〕前田直典著 辛德勇译
辽金石刻中的“鞑靼” 蔡美彪
达怛问题 岑仲勉
辽代的西北路招讨司 陈得芝
鞑靼杂考 周良霄
阻卜考 余大钧
术不姑考 孟广耀
鞑靼起源及其去向管见 王金炉
有关达靼族属的若干问题 周良霄
关于达怛的名称、族属问题 张久和
辽与漠北诸部——胡母思山蕃与阻卜 刘迎胜
再论阻卜与鞑靼 刘浦江
汪古的族源 周清澍
后记
好的,以下是为您的图书《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二辑)》量身定制的一份详尽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聚焦于该书未包含的内容,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范围界定: --- 图书内容范围界定说明:关于《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二辑)》未涵盖的研究领域 重要提示: 本说明旨在清晰界定《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二辑)》的研究边界,明确指出本卷不涉及或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议题、历史时期及地理范围,以确保读者对本书的研究聚焦有准确的预期。 一、 聚焦于元朝中后期及明清更迭后的研究议题的排除 本研究的重心稳定在元朝的建立初期、蒙古汗国的形成及其早期帝国结构,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帝陵形制研究上。因此,以下内容不在本书的讨论范畴内: 1. 元朝中后期的宫廷政治与社会变迁: 本书不深入探讨元朝自仁宗(爱育黎八剌)或妥懽帖睦尔(元顺帝)以来的政治路线、货币政策演变、驿站系统的后期调整,或朝廷与地方藩王之间的权力再分配问题。对于元末红巾军起义的详细军事部署、后期地方势力的崛起(如朱元璋早期活动对元朝腹地的影响),本书仅作背景提及,不会进行专门的史料挖掘与专题分析。 2. 明朝建立后的元朝遗存与影响: 对于明朝初年对元朝制度的继承、改造与批判,特别是明朝官方对元代历史的定性与修史活动,本书不作为核心议题。关于明初对元大都的改造、对漠北残余势力(北元)的军事行动,以及元代文化在明代士人阶层中的间接影响(如文学、服饰的演变),均不在本卷的分析范围内。 3. 清代及近代的草原民族研究: 本书完全不涉及清朝的“满蒙”关系、蒙古族在清朝的行政建制(如盟旗制度的成熟形态)、喀尔喀、科尔沁等部在清代的历史进程。关于近代以来蒙古族知识分子对自身历史的反思与重构、外蒙古独立运动,以及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均属本书研究领域之外。 二、 帝陵考古与历史地理范围的限定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二辑)》对“元朝帝陵”的界定是严格的,主要集中在: 1. 早期金界壕体系及蒙古起源地的地理限定: 本书对“蒙古族源”的探讨,侧重于铁木真崛起前后的蒙古高原东部及斡难河、克鲁伦河流域的部族关系。因此,对于更早期的契丹(辽代)的帝陵(如辽太祖、太宗陵寝),本书仅在溯源时做极简对比,不进行详细的考古发掘报告、形制比较或与元陵的直接关联性论证。同样,对于西夏王朝的陵寝群,本书不涉及任何考古学或历史地理层面的分析。 2. 萨迦派佛教与元朝皇室的直接互动: 虽然元朝皇室对萨迦派的尊崇是历史事实,但本书不深入探讨萨迦派自身的教义发展、在西藏地区的权力扩张史,或其寺院的艺术史。与萨迦法王相关的历史事件,仅作为影响元朝政治格局的外部因素被提及,不会作为独立专题进行研究。 3. 元朝藩王墓葬及非帝王贵族墓葬: 本卷的“帝陵”研究聚焦于大汗及其直系继承人的安葬地。因此,对于元朝重要藩王(如秦王、晋王)的墓葬遗址、考古发现及其与中原王公墓葬的异同,本书不提供专门的章节或深入的比较分析。如果发现的遗迹无法直接指向帝陵体系,则不纳入主要讨论范围。 三、 特定研究方法的排除 本研究的综合性体现在历史文献、考古报告的解读与结合上。但以下特定研究方法所聚焦的议题,不在本卷的主要方法论范畴: 1. 元朝漕运与经济史的详细模型构建: 本书对元朝的经济活动描述,仅限于影响帝国版图稳定及帝陵选址的宏观层面。关于元代海运体系的详细路线图、漕粮转运的成本分析、白银的铸造与流通的量化研究等纯粹的经济史课题,均不包含在本卷的论述之中。 2. 蒙古史与中亚其他汗国的交叉研究: 本书的地理聚焦于蒙古高原及中原腹地。对于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钦察汗国)的内部历史、其继承问题、其与元朝的宗藩关系演变,本书仅作为元朝对外关系的一部分概述,不进行对这些汗国各自内部政治制度、军事史或帝陵体系的细致考察。例如,对拔都家族的继承史或伊尔汗国的扩张路径,本书不作深入剖析。 3. 元代官方文献的语言学分析: 本书的重点在于历史叙事与考古证据的结合。对于《元史》等官方史料的语言学特征分析、词汇的语义变迁、蒙古语文的规范化过程等,不在本研究的范畴之内。 --- 总结而言,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二辑)》严格限定其研究范围于元初政治格局的塑造、蒙古族源的早期脉络追溯,以及与大汗直接相关的陵寝制度的初期形态。任何超越此时间段(元朝中后期至今)、跨越此地理范围(中原与蒙古高原核心区)或采用非史料/考古实证为主的研究议题,均被排除于本卷的详细论述之外。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目录,我就被其中严谨的章节设置所折服。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了现有的研究脉络,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而是力求在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察角度和论证思路。比如,它关于“源”的探讨,想必不会仅仅停留在血缘谱系上,而是会深入到文化基因的层面——蒙古语族群的早期迁徙路线、与周边游牧民族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如何从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蜕变为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政治实体。而关于“帝陵”的部分,如果能将历代大汗的陵寝与当时草原的政治格局、继位逻辑联系起来,那将是非常精彩的分析。帝王陵寝的选择,往往是其权力合法性的最后宣言。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不留痕迹”的帝陵埋葬习俗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这比单纯的地理定位或考古发掘报告要有深度得多。这种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探究方式,是真正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元代历史的著作,但很多都侧重于元朝的政治军事策略或社会经济层面,往往对作为其文化根基的“族源”探讨流于表面,对“帝陵”的研究更是零星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块明显的知识空白。我尤其欣赏它标题中“综合研究”这三个字所蕴含的雄心。这意味着它不满足于单一学科的分析,而是要融汇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甚至可能是人类学和地理学的成果,去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想象一下,要厘清从克鲁伦河畔的孛儿只斤氏如何一步步汇聚各部力量,其间夹杂的部落联盟、宗教变迁的复杂脉络,再对照元朝皇帝们选择安息之所时的深层用意——这需要极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文献支撑,比如对《蒙古秘史》等核心史料的深度解读,并且能结合最新的田野调查成果,让那些沉睡的地下遗迹能够“开口说话”,为我们重构一个更为立体和可信的蒙古帝国早期历史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让我联想到那些经久不衰的史学经典,它们往往是在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后,才能形成如此扎实的体量。它似乎不是一次性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品味、反复对照阅读的案头工具书。我尤其关注其“第二辑”这个后缀,这表明它很可能是一个系列工程的延续,意味着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非心血来潮,而是长期、持续、系统性的投入。这种长线的、迭代式的研究,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见解和修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对既有“定论”的挑战,比如对某些被广泛接受的族源说法的重新审视,或者对某些帝陵选址争议的革新性解释。只有敢于挑战权威、提出新证据、构建新模型的著作,才能真正推动一门学科向前发展。这本书无疑带着这样的学术担当,值得我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又不失厚重的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分量。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立刻就激发了我对它内容的强烈好奇心。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十足,显然是经过精心编纂、资料翔实的学术力作,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普及读物。我个人对草原民族的历史变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的庞大帝国,其文化融合与制度构建,是研究世界史绕不开的核心议题。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指向性,直击“蒙古族源”这个追根溯源的宏大命题,以及“元朝帝陵”这一具体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考古与历史交汇点。单从标题的布局来看,作者显然试图在宏观的民族起源叙事与微观的帝王陵寝考证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难度的学术挑战。我期待它能为我揭开更多关于早期蒙古部落的社会结构、萨满信仰的演变轨迹,以及元代帝王陵寝选址背后的风水学和政治考量。这种跨越时空的综合性探讨,让人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路径充满了敬畏与探索的欲望。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北方史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的叙事张力和论证的清晰度。很多时候,过于专业的历史著作读起来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引文,让人望而却步。但我对这本书抱有一种特殊的期待,那就是它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保持一种引人入胜的叙述节奏。毕竟,“蒙古族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史诗气质的故事,而元朝帝陵的神秘性更增添了一层探秘的色彩。我希望作者能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历史的片段串联起来,让冰冷的历史年代和人名重新鲜活起来。尤其是关于帝陵的章节,如果能描绘出古代工匠在极其严苛的自然环境下,如何遵循神秘的仪式和复杂的工程技术来完成这些庞大工程的细节,那无疑会让阅读体验上升一个档次。期待它能成为一本既能供专业人士研读,也能为普通历史爱好者所享受的典范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