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简帛论文目录(1955—2014)——集刊、论文集之部

秦汉魏晋简帛论文目录(1955—2014)——集刊、论文集之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刚 著,沈刚 编
图书标签:
  • 秦汉魏晋
  • 简帛
  • 目录
  • 论文集
  • 集刊
  • 学术研究
  • 历史
  • 考古学
  • 文献学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2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9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对1955年—2014年底间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表的秦汉魏晋简帛研究论(译)文进行了收集,来源包括会议论文集、个人论文集以及集刊。在体例上,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按时间顺序排列,中编按篇目分类排列,下编为按作者姓名编纂的索引。本书对秦汉魏晋简帛研究者研究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对1955年—2014年底间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表的秦汉魏晋简帛研究论(译)文进行了收集,来源包括会议论文集、个人论文集以及集刊。在体例上,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按时间顺序排列,中编按篇目分类排列,下编为按作者姓名编纂的索引。

作者简介

  沈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先秦两汉文献研究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出土文献。著有《秦汉时期的客阶层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居延汉简语词汇释》(科学出版社2008年)。

目录

说明
上编:集刊、论文集目录
中编:篇目分类目录
第一部分:简帛分类论文目录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四川青川木牍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湖北江陵岳山秦牍
湖北云梦龙岗秦简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
湖北沙市周家台秦简
湖南湘西里耶秦简
岳麓书院藏秦简
北京大学藏秦简
秦简综合
甘肃敦煌汉简(含敦煌地区出土零散简牍)
甘肃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
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木牍
甘肃武威汉简(仪礼简、医简、王杖简)
甘肃甘谷汉简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
甘肃玉门花海简牍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
江苏连云港市云台汉简
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木牍
陕西汉长安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木简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
江苏扬州胥浦汉简
江苏连云港西郭宝墓衣物疏
湖南张家界古人堤汉简
湖北江陵高台木牍
甘肃敦煌悬泉汉简
江苏东海尹湾汉简
湖南沅陵虎溪山汉简
内蒙古额济纳汉简
湖北随州孔家坡汉简
陕西西安杜陵汉牍
香港中文大学藏简牍
湖北荆州印台汉简
山东日照海曲汉简
湖南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安徽天长纪庄汉简
湖南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
湖北荆州松柏西汉木牍
广东广州南越宫署出土简牍
湖北云梦睡虎地77号墓西汉简牍
国家图书馆藏汉简
湖北荆州谢家桥汉代简牍
甘肃永昌水泉子汉简
北京大学藏汉简
湖南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
朝鲜平壤贞柏洞汉简
新疆地区出土汉晋简
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墓简牍
安徽南陵麻桥东吴墓遣册
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甘肃武威旱滩坡前凉木牍
甘肃玉门花海毕家滩魏晋简
湖南郴州苏仙桥魏晋简
甘肃临泽西晋简牍
第二部分:简帛综合论文目录
通论、研究综述、目录索引、书评、序跋
简牍制度
政治、制度
经济
法律
社会
军事、边疆、民族
地理、地图、交通、邮传、环境
科技
文献
语言、文字
书法
札记
下编:作者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使用各种电子期刊数据库已经成为时下学者检索论文最主要的途径。然而这些数据库以收录期刊为主,只收录少量的会议论文集合集刊,不收个人文集,对于雨后春笋般的集刊和遍地开花的学术会议而言,所收甚少,因此也就降低了集刊、论文集中论文的利用率。有鉴于此,本书以集刊、论文集中析出的秦汉魏晋简帛论文为对象编制目录索引,时间截至2014年底,可以补充先前各种相类索引工具书和电子期刊数据库的不足。在编制体例方面,对目录索引的编制以分批和分类结合、批次优先为原则,符合目前简帛学研究的特点,力求方便、实用。
  ……

《秦汉魏晋简帛研究论集:方法、视野与新发现(1955—2014)》 本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1955年至2014年间,秦汉魏晋时期简帛学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开创性、影响深远的一批核心论文与研究论集。它并非单纯的目录汇编,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内,简牍、帛书研究成果进行深度梳理、分类与提炼的专题研究文集。全书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批判精神的研究脉络,展示简帛学研究在方法论演进、史料解读拓展以及历史图景重构中的关键节点与重大突破。 本选集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并以精选文章的形式予以呈现: --- 第一部分:简帛学的基石与方法论的演进(1955—1980年代初) 本部分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简帛学研究的奠基性成果。重点在于确立研究范式和初步的发掘报告解读。 1. 早期文献整理与定名规范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选文,主要围绕早期出土简牍(如放马滩、云梦睡虎地早期发现)的初步释读、定名工作展开。着重展示了学者们如何应对文书残破、字形不规范的挑战,以及如何建立起对这些新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和描述的标准体系。例如,对“法律简”、“医药简”、“历谱简”等文书类别的初始界定。 2. 隶书字体的考证与书写习惯研究的开端: 选文深入探讨了秦汉魏晋时期隶书书写风格的地域性、时代性和个体差异。通过对特定出土地点(如居延汉简初期材料)书风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书写者身份与文书性质对字体形态的影响,为后续的断代研究奠定了字体学基础。 3. 法律史料的初步挖掘与传统史学的修正: 重点收录了对睡虎地秦简中秦代法律条文的系统研究。这些文章不仅是对具体法条的考释,更重要的是,它们挑战了传统史学中对秦代“严刑峻法”的刻板印象,展现了秦律的系统性、伦理性与地方适用性。 --- 第二部分:张家山、尹湾与郭店:简帛学进入“黄金时代”(1980年代中—1990年代末) 本书将1990年代的发现视为简帛研究的重大转折点,特别聚焦于郭店楚简和张家山汉简的学术冲击力。 1. 郭店楚简与先秦思想史的重塑: 这一部分收录了对郭店竹简中《老子》、《太一生水》以及儒家佚文(如《性自命出》)的精读报告和理论探讨。选文强调了这些材料如何颠覆了我们对先秦诸子学说的既有认知,例如,对《太一生水》中宇宙生成论与早期道家思想关系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儒家内部流派差异的新认识。 2. 汉代郡县治理模式的微观呈现(张家山): 针对张家山汉简,本书精选了侧重于汉初基层行政、律令执行和军事制度的论文。这些研究不再满足于“发现新材料”,而是深入到“运作机制”的层面,描摹了汉代郡县官吏的日常工作流程、文书规范以及他们如何将中央政令转化为地方实践的具体路径。 3. 简帛年代学与断代标准的精细化: 针对新材料的涌入,学者们开始发展更精密的断代方法。本部分包括了利用简牍形制、墨色、编绳遗痕等技术指标,对早期出土材料进行二次校准的研究,极大提高了简帛学内部的时间分辨率。 --- 第三部分:新世纪的视野拓展与跨学科整合(2000—2014) 进入新世纪,简帛研究不再局限于文献整理,而是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显著增加。 1. 帛书的深度解读与文本重构: 本部分重点关注长沙马王堆帛书(特别是《周易》、医学和星占学文献)的深入研究。选文展示了如何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本,对帛书进行更精准的校勘与阐释,尤其是在古代数学、医学史方面的突破性成果。 2. 区域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引入: 简帛材料的地域属性被更充分地利用。精选文章展示了如何通过居延汉简、额济纳汉简等边塞档案,重构汉代边防体系、屯戍生活、吏员阶层流动等社会史议题,实现了从“文献学”向“社会史”研究的转化。 3. 简帛与科技史的交叉研究: 重点收录了利用简帛数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进行的考察。例如,对简帛历法数据的分析,如何修正了对汉代天文学的认识;对医药类竹简的研究,如何揭示了古代疾病谱和治疗观念的演变。 4. 简帛整理的数字化趋势与国际对话: 尽管本体是纸质文集,但本书收录的论文中包含了对早期数字化整理工作的讨论,以及中国学者如何通过这些新材料,参与到国际汉学界对古代中国制度史、思想史的整体讨论中,展示了简帛研究的学术地位。 --- 总结 本书《秦汉魏晋简帛研究论集:方法、视野与新发现(1955—2014)》是一部精炼、聚焦的研究史切片。它浓缩了六十年间,一代代学者如何将地下散落的竹木丝帛,转化为重建秦汉魏晋时代社会、政治、思想、科技图景的强大动力的过程。通过阅读这些精选论著,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简帛学从初步辨识、到体系建立,再到跨学科整合的完整发展轨迹,理解这一领域如何深刻地重塑了中国古代史的整体面貌。 本书特别适合从事秦汉魏晋史、古典文献学、思想史、法制史及考古学的研究人员与学生作为核心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过去经常遇到的一个头疼问题是,很多重要的简帛学研究成果往往散见于各种不常翻阅的纪念文集或者专题研讨会的汇编中,这些文集往往印量有限,图书馆的馆藏也不一定齐全,更别提数字化程度了。有时候,你通过一些零散的引文知道某位大家在某个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但要找到那篇完整的论文简直难于上青天。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种“可见不可得”的尴尬境地。它就像一个精准的导航仪,把那些深藏在不易获取的实体出版物中的珍珠都给打捞了出来,并且系统地罗列出来。这对于做专题研究的学者尤其重要,比如你想深入研究某一特定简牍的释读演变,有了这个目录,你就能快速追踪历年来不同学者在不同论文集中对该问题的探讨深度和广度,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是任何在线数据库都难以替代的,因为它忠实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内学术共同体的讨论热点和发展轨迹。这份努力,是对前期辛勤工作的一种致敬和固化。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秦汉魏晋史料和相关研究文献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我当年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为了查找一篇关键的中古史学者的论述,常常需要在浩如烟海的期刊和论文集中大海捞针,那种挫败感至今记忆犹新。每次翻阅那些年代久远的刊物目录,总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来梳理研究的进展。这本目录,汇集了从1955年到2014年间,关于简帛研究中集刊和论文集部分的成果,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献索引,更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让我们能够迅速定位到特定时期、特定主题下的核心论点。想象一下,如果能把这个时间段内的所有重要观点集中起来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的深度和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尤其对于那些初入此领域的研究生来说,这份目录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它能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领域内主要成果的整体认知,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可以说,这是梳理和整合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学术记忆的关键一笔。

评分

我所关注的领域集中在秦代制度史,而简帛文献是还原秦代实际运作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在我的研究中,我常常需要追溯某个具体制度概念(比如“伍人制”或“徒隶”的法律地位)在不同时期被学者们是如何界定和使用的。过去,我必须依赖对《文物》《考古》《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的逐期翻阅,同时还要不断搜集各个大学出版社或研究所出版的文集。这种检索效率极其低下,很多时候,一篇关键的论证可能就因为我遗漏了一本八十年代的地方性论文集而错失了。这本目录,如果能清晰地标明每篇论文的出处和大致主题,那么对我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为我量身定做的“研究线索提取器”。它使得我能够将注意力从繁琐的“找文献”转移到更有价值的“读文献、析思想”上来,从根本上提升了对特定主题历史脉络的把握能力,这对于学术成果的创新至关重要。

评分

从我个人接触考古发现和文献整理的经验来看,简帛学的研究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累积性。新材料的公布会立刻引发一轮新的解释和讨论,这些讨论又往往在短时间内以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表。因此,要把握住某个时间段内学界的思潮动态,必须紧跟这些论文集。这本目录所覆盖的近六十年,恰好是新中国简帛学研究从初步整理到体系建立,再到深入细化和国际交流的整个关键历程。我特别期待它在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侧重点上的差异。比如,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政治史和法律史的宏观梳理,而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文字学、目录学以及具体文本精细解读的比例会不会显著增加?通过这份目录的结构和收录情况,我们或许能无形中勾勒出时代背景对学术研究范式的微妙影响。它不仅仅是文献的罗列,更像是一张记录了学术生态演变的社会学图谱。

评分

对于从事古文献整理和编目工作的同仁而言,我们深知整理一套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涉及众多出版单位和复杂出版形式(集刊、论文集)的目录是多么浩大的工程。这需要极高的细致度和对学术史的深刻理解。我常常在想,编纂者是如何确保收录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名称相似或出版信息模糊的文集的处理方式?这份工作的难度远超普通的期刊目录编制,因为论文集往往是单本性、非周期性的,信息散佚的风险更高。可以想象,为了完成这份工作,必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跨馆查阅和版本比对。这种默默无闻的、基础性的文献整理工作,是上层学术研究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石。如果这份目录的质量足够可靠,它将成为未来所有秦汉魏晋简帛学研究者撰写“研究综述”时无法绕开的权威参考,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检索的边际成本。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秦汉魏晋简牍综合研究的目录,可按图索骥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秦汉魏晋简牍综合研究的目录,可按图索骥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