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一辑)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巍,孟松林 著
图书标签:
  • 蒙古族史
  • 元朝史
  • 帝陵研究
  • 历史考古
  • 民族史
  • 中原文化
  • 草原文化
  • 历史地理
  • 文化遗产
  • 陵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8085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37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的版图曾横跨欧亚大陆,对这一广阔地区的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关于蒙古民族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和传说,至今尚无准确定论;蒙古民族的早期发展史也因史料甚少,记载不详,且考古资料零散,从而制约了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重要成果,整理汇编了自20世纪初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源研究方面的论文、著作章节和译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历史、考古、语言学等方面对蒙古族起源和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研究;二是关于蒙古族源传说故事的研究,多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三是对原蒙古人室韦—达怛的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蒙古族源历史文化研究
蒙古族源诸说述评
蒙古族族源研究的回顾及其新进展
蒙古族源流研究综述
萌古考
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
试论匈奴的族源族属及其与蒙古族的关系
东胡早期历史初探
东胡系诸部族与蒙古族族源
试论室韦是蒙古族源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起源
蒙古种族是哪里来的
蒙古的名称和渊源
蒙古族的多源多流
蒙古的名称
“蒙古”一词的由来
从原蒙古语到契丹语
呼伦贝尔盟境内有关蒙古历史的地理名称考证
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古代蒙古及蒙古汗国的建立
蒙古人是何时到达三河之源的——兼论蒙古人母权制氏族社会的发展
蒙古族的形成
蒙古与蒙古族的形成
蒙古高原诸族政权及其递嬗——兼论中国北部边疆问题

第二部分 蒙古族源传说研究
蒙古族图腾崇拜问题综述
论蒙古民族的远祖传说问题——“孛儿帖赤那”就是“苍狼”吗?
蒙古民族的族源传说
突厥蒙古之祖先传说
蒙古突厥语族民族族源传说比较凡说
传说《化铁熔山》源流探析——兼谈蒙古族对突厥族文化之吸收与融合
“狼生”传说与早期蒙古部族的构成——与突厥先世史的比较
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再探讨——“蒙古先民以狼为图腾”说质疑
蒙古、突厥语民族狼鹿神话传说——“蒙古先民以鹿为图腾,狼是突厥人的图腾”说质疑
额尔古涅-昆传说的神话原型——蒙古、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探讨
天命论思想与蒙古族族源传说
萨满教猫头鹰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蒙古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起源探讨
蒙古族树始祖型族源传说起源探讨
论蒙古与通古斯熊传说的有关习俗内涵
蒙古语中熊崇拜的遗迹
论锡伯族和蒙古族神话传说及英雄故事的共性问题
蒙古族和满族天鹅仙女神话比较研究
蒙古族和满族天女型族源神话比较——以蒙古族《天女之惠》和满族《长白仙女》为例
蒙古族天鹅仙女型神话与满族三仙女神话比较研究
后记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一辑) 一部跨越历史长河的深度考古与文献探索 本书《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一辑)》是一部聚焦于中国北方草原民族——蒙古族起源的深层历史脉络,以及元朝皇室陵寝制度与考古发现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辑的出版,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的严谨方法,对蒙古族历史长河中两个核心且相互关联的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前沿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扎实的第一手资料与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 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源”与“陵”两大主轴展开,力求以新的视角和翔实的证据,修正或深化既有的历史认知。 第一部分:蒙古族源的追溯与再考察 本辑对蒙古族起源的探讨,绝非简单的族谱罗列,而是建立在对早期北方草原社会结构、游牧经济形态以及与周边民族互动关系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一、早期草原部落的社会生态与文化印记 本部分首先从地理环境对早期蒙古族先世游牧生活方式的塑造作用入手,深入剖析了铁器时代晚期至蒙古帝国兴起前夕,斡难河、克鲁伦河沿岸的社会结构。我们详细考察了室韦、铁勒、鞑靼、克烈等早期部落群体的物质文化特征,特别是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青铜器以及早期金属冶炼技术的分析,试图勾勒出这些部落在文化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共性与差异。 重点对“蒙兀室韦”的文献记载进行了细致的比对与辨析,结合北方民族史学界的最新成果,探讨了“蒙古”一词的早期语境含义及其所指代的具体人群范围。我们特别关注了“孛额帖木”(蒙古之祖)传说背后的历史内核,将其与考古发现中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进行交叉印证,力图穿透神话迷雾,探寻早期蒙古人社会组织形态的端倪。 二、文献语境中的关键人物与事件重构 本书对《蒙古秘史》、《新旧唐书》、《辽史》、《金史》等核心史料中涉及蒙古族先世的零散记载进行了批判性梳理。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 1. 部落联盟的形成机制: 分析了早期草原部落在面对外部压力(如强大的游牧帝国或农耕王朝)时,如何通过血缘联姻、军事同盟或经济互助的方式,逐步向松散的部落联盟过渡。详细考察了合惕、札剌亦儿、弘吉剌等部落在这一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2. “铁木真”时代前的权力基础: 聚焦于也速该的崛起,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而是将其置于当时乞颜部内部继承权斗争、外部资源争夺的宏大背景下考察。通过对早年军事行动的路线图和参与者分析,重建了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初始政治资本基础。 三、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变异 本部分引入了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蒙古族在形成过程中对周边文化(如突厥文化、女真文化)的吸收与内化过程。重点分析了早期蒙古语词汇中的借用现象,以及在萨满教信仰体系中保留下来的古老元素,以此佐证族源的复杂性和长期演变性。 --- 第二部分:元朝帝陵的考古发掘与制度解析 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了蒙古帝国建立后,其统治核心——元朝的丧葬制度。元朝帝陵,特别是“起卧(潜葬)”的秘密葬制,一直是中西方史学界的一大难题。本辑的重点在于对现有有限的考古线索和文献记载进行整合,构建关于元朝帝陵体系的初步认知模型。 一、元朝丧葬制度的伊斯兰化与本土化冲突 元朝皇帝的丧葬习俗,是蒙古草原传统与中原儒家礼制、藏传佛教影响以及伊斯兰世界影响复杂交织的产物。本研究详细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秘不发丧”与“起卧”之谜: 详尽比对了元代官方史书与西方传教士(如柏郎嘉宾、马可·波罗)关于元朝皇帝葬仪的描述,特别是对“遗体火化”、“秘密安葬于起卧之地”等记载的真实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推演。本书提出了一套关于元代帝陵选址原则的假设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风水、祖地(怯绿连河/鄂嫩河上游)的政治象征意义,以及防御外人盗掘的实用需求。 2. 祭祀制度的演变: 考察了元朝皇帝死后,其“斡鲁朵”(行宫或祭祀场所)的设立与转移过程。通过对《元史·祭祀志》的深入解读,分析了祭祀对象(成吉思汗、忽必烈等)的神格化进程,以及祭祀礼仪中蒙古旧俗(如对长生天的崇拜)如何被制度化地保留下来。 二、疑似元朝皇室陵园的考古学审视 本部分汇集了近年来在内蒙古、外蒙古部分地区,以及辽宁、河北等地发现的与元代贵族或皇室相关的墓葬群的考古报告。我们的分析侧重于: 1. 墓葬形制比较: 对比了多处大型墓葬(包括部分被推测为“金陵”的遗址)的规模、建筑结构(如是否存在地宫、神道等中原帝陵元素),以及出土的陪葬品(如金器、玉器、波斯金银器、景德镇瓷器等)的时代特征。特别关注了那些不符合中原帝陵规范,却带有明显草原或藏传佛教风格的结构特征。 2. 铭文与遗骸研究的局限性: 探讨了由于元朝帝陵的“秘葬”传统,导致目前缺乏明确的碑文或遗骸直接指向性证据的现状。本书对利用地质雷达等遥感技术对潜在陵区进行的探测结果进行了审慎的解读,强调了科学求证的重要性。 三、元朝帝陵与后世明清陵寝制度的衔接 本辑的结论部分将对元代帝陵制度的特点进行总结,并简要分析其对明朝皇陵(如明十三陵)在某些仪式层面上的潜在影响,以及元朝独特的安葬方式是如何在帝国崩溃后逐渐被汉地继承者所摒弃或改造的过程。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第一辑)》以其坚实的史料基础和前沿的考古视野,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穿越时空、深入蒙古草原腹地与元朝宫廷秘境的知识之旅,是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史、考古学及元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相关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具有亲和力,避免了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便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也能较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领悟到其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那些理论层面的阐述,往往能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进行佐证和解释,使得抽象的学术理论变得具体化、可触摸。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此类深度研究的受众范围。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高深的学术殿堂与广大的历史爱好者,让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少数专家的特权,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某一特定时期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份研究的用心。封面上的纹饰和配色,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草原民族的古老传说,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既有古典的庄重,又不失民族风情的鲜活。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棒,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需要仔细辨认的图版和文物拓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特别是那些地图和示意图,线条流畅,标注精准,极大地帮助了我们理解复杂的地理和历史变迁。装订工艺扎实,翻阅起来非常顺手,相信即便是经常查阅的读者,也不用担心书脊受损的问题。从外在来看,它已经具备了一部严肃学术著作应有的风范,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深厚学识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极佳的基础,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极其认真的。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和考证的严谨性上,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功力。我注意到作者似乎走遍了许多偏远的考古现场,对一手材料的挖掘和解读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深度。那些引用的碑文、残简的释读,都经过了反复的交叉比对和细致的辨伪,让人感到无比信服。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观点的简单重复,而是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新颖见解,尤其是在某些关键历史节点上的重新阐释,让人耳目一新,不得不停下来深思。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历史问题,作者也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既展示了各方的论点,又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论据支撑,体现了一种成熟学者的风范——尊重历史,也勇于探索未知。这种建立在扎实证据链基础上的论证过程,是任何严肃研究者都极为看重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犹如置身于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廊中,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且富有画面感。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史料,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丝毫没有学究气的拖沓感。尤其是在描述早期游牧民族的迁徙轨迹和部落间的互动时,那种史诗般的磅礴气势跃然纸上,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声和号角长鸣。行文中引用的典故和诗歌,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当时的文化氛围,使得那些遥远的往事变得鲜活可感,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作者的笔法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那些鲜为人知的风俗习惯;时而又如惊涛拍岸,阐述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读者能自然而然地沉浸到历史的洪流之中,去体会先辈们的智慧与艰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非常巧妙,逻辑层次感极强,每部分的衔接都如同精心雕琢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浑然一体。作者仿佛是建筑师一般,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引导我们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历史肌理之中。引言部分奠定了宏观视角,随后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军事、文化层面进行剖析,最后对某些核心议题进行集中论述,脉络清晰,主次分明。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综合论断的结构,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效率,即便面对庞杂的史料,读者也不会感到迷失方向。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条由清晰主线贯穿的完整论证链条,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组织能力和对整体把握的精准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