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图复原的是一个文明的历史基因图谱——这个文明是内生的,有自身进化的能量动力和逻辑链;这个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它与东北亚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的碰撞和交融让世界文明更瑰丽多彩。
——严文斌 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编辑
《南海文明图谱》的作者们吹开历史的尘埃,揭示出南海文明的瑰丽轮廓,实在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从一个侧面再次告诉我们,中国和南海周边各国之间不仅有着谋和平、求发展的现实利益交融和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共同憧憬,而且有着共同创造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作为坚实支撑,今天南海存在的一些权益之争与此相比实在是小事一桩,完全可以在携手并进中逐步解决。
——张九桓 外交部亚洲司前司长,前驻尼泊尔、新加坡、泰国大使
本书是一部集体研究工程,作者们秉承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从国际传播学的宏观视角,对南海区域文明内涵、特质与贡献,作了颇为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是很有益的学术型的传播学研究。
——梁志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回顾了历史上中国在南海区域的活动,勾勒出南海文明的基因图谱,还原出南海周边国家古代交往时凝练出的品质和特征;钩沉了南海文明中东南亚区域早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包括暹罗湾、扶南、骠国、蒲甘、渤泥、交趾、占城、爪哇、马六甲、吕宋、苏禄等古国或地区与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互动;论述了南海文明与历史上琉球、日本、印度以及中东和欧洲等国家和区域的文明互动。本书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用交流互鉴把个体文明集合一种区域文明。
本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资料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资料翔实、清新可读,适合广大关心历史和时事的读者阅读。
◎主编
严文斌,高级编辑,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主任,著名国际传播问题专家。曾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上海分社党组成员、副社长、总编辑,上海证券报社社长、党组书记。
◎ 执行主编
凌朔,新华社高级编辑,东南亚问题、南海问题专家。
第一部分 南海文明基因图谱
南海文明的早期基因
南海文明的“两弧”序列
南海文明的遗传特质
南海文明的复制演进
南海文明的干预突变
南海文明的基质再生
第二部分 南海文明的内生文明
暹罗湾,不止是南海文明一隅
扶南,南海文明早期大通道
骠国和蒲甘,南海边的陆海通衢
渤泥,南海南缘的南大门
交趾与占城,南海上的丝路驿站
爪哇,南海桃花源
马六甲,南海的宝瓶口
吕宋与苏禄,南海贸易盛衰的亲历者
第三部分 南海文明与世界文明
南海上的《一年零一夜》
南海上的印度梵音
南海上的东瀛浪人
南海早就的万国津梁
南海上的文明碰撞
引 子
1626年,在今天菲律宾巴丹半岛的埃尔莫萨地区,一位名叫弗雷·路易斯·穆罗的天主教神甫把中国商船的到来纳入每天的祈祷内容。
埃尔莫萨与马尼拉近在咫尺,但弗雷·路易斯并不指望马尼拉能运送足够物资缓解当地遭遇的严重粮荒。当六艘满载谷米的中国商船按每年约定的时令从南海驶入马尼拉湾埃尔莫萨港时,这位神甫大呼“这是上帝的恩赐”。
这是一段很少被提及的历史片段,隐藏在19世纪美国学者艾马·布莱尔和詹姆斯·罗伯特森合著的《菲岛史料》(又译《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第32卷中。只可惜,这段被描述为“上帝恩赐”的故事,在中国古籍中已无法考证,或许因为,在那个由中国先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里,这六艘中国商船太过渺小,太过寻常,虽然六船谷米事实上拯救了大批饥民,缓解了饥荒。
今天,国际上一些人否定历史、混淆视听。但是,在菲律宾史学研究中颇具地位的《菲岛史料》却记载着这样一些片段和评述:
1605年,18艘中国大船运载华人5500人抵达菲律宾,推动了当地的生产与技术。遥望海的那一边,中国那个伟大的王国,非凡广大,那里的人们,有着极为敏捷的智慧,有着无与伦比的文明和政府。他们甚至在高丽、暹罗、高棉、交趾支那和其他一些地方建立权威,他们把自己的体系、品格与精神教义传播到足够遥远的地域。
今天,一些人把“航行自由”和“军事化”挂在嘴边。但纵览南海区域风云,从文明初现,到文化交融,到航海繁荣,到共同发展,中国人不仅是南海地理的探索者、远洋航行的先驱者、先进技术的传播者,自由航行的维护者,而且,中国长期扮演着地区局势的稳定器、区域贸易的推动器、先进技术的传播器。反倒是,16世纪开始,实力和观念膨胀的西方人打着“贸易自由”旗号在东南亚开启大殖民时代,穷兵黩武、干涉占有、压榨攫取、文化清洗……几百年涤荡,使受伤的南海文明出现继承与传承的严重断层与致命伤疤,一些文明消失,一些文明残缺,一些文明走形。就这样,南海文明,被刻意湮没与淡忘。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史料,还有很多。故事里的主角,不仅有中国的古人,还有高棉人、暹罗人、吕宋人、爪哇人……他们足以开启关于南海文明亘古以来的巨幅卷轴,足以复原一个曾经繁荣辉煌的南海文明,足以还原那幅被殖民主义与干涉主义刻意抹杀的基因图谱。
01 南海文明的早期基因
文明之沉浮:始于扁舟,毁于战船
中国先人们启航南海的那第一叶扁舟,今天已无从考据了。但可确认的是,官也罢,商也罢,民也罢,官船也好,商船也好,渔船也好,正是那些从中国诸港出发的一次次冒险,编织起覆盖南海的交流网,让南海周边各种文明,跨地域地相遇、相识、相交。近两千年来,南海上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自由航行、通商贸易、技术交流、文化聚合、观念交织的故事,各种形态的文化、传统、观念、方法,通过南海这片和平水域,交融、进化、催生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文明。
这一围绕着南海发生的文明,从肇始,到嬗变,到成型,到传承,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的关注,也四处留存着中国的身影。它的成型,离不开中国历朝历代官方与民间的推动、培育、捍卫与维护,或有心,或无意。这些点滴,逐渐让散落的文明合力创造出一个以南海为圆心、以南海为平台、以南海为网络的区域文明——南海文明。
直至16世纪,当亚欧大陆那一端的地中海文明发展到扩张和掠夺野心横溢时,西方人撞入这片从未发生过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文明海域,尔后,载有火器的西方战船长驱直入。随后300多年间,一些人打着探险、传教与开化的名义,打着航行自由、自由贸易的幌子,在南海周边,掠夺资源,清洗思想,涂抹文明。他们打破了中国和南海诸国千余年来靠海上交流确立的价值观念、信仰取向、贸易规则和人文融合,从头至尾地改造着这片被他们称作是“东印度群岛”的土地。正是这一挤压本土文化的殖民阶段,极大程度地扼压了南海古文明的有序传承,让南海文明骤然进入一个断层期,一些古文明甚至就此消失。
今天的东南亚,在谈及远古时代的文明时,总有一种找不到归属的尴尬:很多古文明已经消失,很多古文明仅仅是部分传承,还有一些古文明不伦不类地被西化和殖民化后改头换面地形成了今天的东南亚局部文明,今天的东南亚因此而呈现一种多元文化的现象。这种多元并不是天然的斑斓,而是一种殖民使然的非自然差异。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与精准,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流畅与画面感。作者在描述古代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场景时,仿佛施展了时间魔法,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古老的港口上人来人往,闻到海水的咸湿和异国香料的气味。语言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复杂的理论阐述被化解得清晰明了,而那些富有诗意的历史侧写则又将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艺,使得即便涉及大量专业名词和历史文献考证,阅读过程也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一种强烈的历史共鸣感油然而生。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广阔的地理区域和漫长的时间跨度,浓缩为了一部可以被现代人清晰理解的宏大史诗。它不仅填补了我个人知识结构中的一些空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文明”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具动态性的理解——它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充满了融合、冲突与新生。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持久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对当前世界格局和文化现象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每一个现代元素背后,都深藏着古老而坚韧的基因。这是一部真正能够改变阅读者世界观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细节的考据深度和对不同史料的交叉验证方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已知事实,而是通过对碎片化信息进行创造性的重构与推演,力求还原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图景。特别是书中对于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论述,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批判性思维,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审慎而有力的质疑。这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求真态度,使得全书的说服力大大增强,让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一种如何审视和构建历史知识的科学方法。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优秀范本,展示了如何以最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过去。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被它宏大而严谨的叙事框架所吸引。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来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分析体系,绝非简单的年代堆砌。它巧妙地穿插了考古学、人类学乃至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的视角,使得对某一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再是单线条的叙事,而是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络。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和深度,每一次深入都会发现新的联系和不同的解读维度。对于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来说,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无疑是极大的精神食粮,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相对简化的历史认知,开启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插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从封面那充满异域风情的色调到内页的排版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本和视觉元素之间的平衡把握,那些历史地图和文物复原图不仅是简单的点缀,更是对文字叙述的有力佐证,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可感。这本书的装帧不仅仅是包装,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之旅,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那种手工装订的质感,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折痕和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