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正式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CSSCI),与美国多家史学杂志合作,注重国外史学理论的发展,加强国内与国家间的交流。
本书以文集形式整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文化与社会史研究、理论和评述,讨论了15和16世纪存在的社会和政治机构,并剖析了这个以非凡艺术创造力而著称的时期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
王刘纯,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 新闻编辑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出版学、中国书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书法通用教程》、《出版学思录》等书法、古典文学、出版专业的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陈恒,196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1993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孙道天先生门下学习希腊史,从此与希腊化研究结下了缘分。
1996年毕业后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讲课之余情系希腊化研究。把硕士论文的一部分《关于希腊化时代的若干问题》投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发表。是为其一篇学术论文,而且得到了认可,《新华文摘》(199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7年第6期)等报刊做了全文转载,这更加激励其继续研究这一课题。
1998年又到复旦大学历史系随张广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得到了导师的诸多鼓励与悉心指导。取得博士学位,不久又出版之,即《希腊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曾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
专题研究
1 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家吗? [意]费德里科?沙博
16 近代均势外交的起源 [英]恩斯特?尼尔森
31 15 世纪意大利宫廷社会的伦理和风俗
———城市统治家族的日常生活 [英]切西利亚?M. 阿迪
52 近代早期意大利的文明、性与暴力:关于诺贝特?埃利亚斯理论的反思
[英]彼得?伯克
64 意大利人文主义 [英]乔治?霍尔姆斯
81 意大利文学与社会:1350—1650 年 [英]彼得?伯克
111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口述文化与印刷文化 [英]彼得?伯克
124 街角的圣母:意大利城市的神圣之地 [英]爱德华?缪尔
141 中世纪欧洲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费用来源之考察 徐善伟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164 20 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划分问题再探析 吕和应
179 法国卡佩王朝史研究的新进展
[美]肖恩?L. 菲尔德、[美]M. 塞西莉亚?加波施金
206 汤因比的历史文明观
———一种主体确定性范式 倪 凯
218 20 世纪法国城市史研究综述 滕子辰
229 二战后英语世界里柯林武德研究动态 姚汉昌
243 阿玛纳时代叙巴城市国家的兴衰 孙宝国
254 “实际”与“概念”
———从古地图看“中国”陆疆疆域认同的演变 成一农
266 帝 国 [英]约翰?罗伯特?西利
276 帝国的观察员
———英国古典学家阿诺德?休斯?马丁?琼斯 白英健
288 华人移民:一部全球史
———读孔飞力的《他者中的华人》 伍 斌
301 “古代世界的宗教与教派”学术讨论会述要 刘 博
光启学术
306 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坚硬如钢的外壳”说起 金寿福
311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中两大阵营的冲突与第三种力量的行为
[意]玛尔塔?索尔蒂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在处理地域差异和城市间竞争的描述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意大利文艺复兴绝非铁板一块的统一现象,威尼斯的海上霸权、罗马的教廷中心地位、米兰的军事强权,以及佛罗伦萨的商业和艺术巅峰,它们各自发展出了迥异的文化景观和政治逻辑。作者成功地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勾勒出了这些主要城邦在赞助模式、对古典遗产的继承方式乃至对外扩张策略上的微妙分野。这种“多中心”的叙事避免了将佛罗伦萨视为唯一的参照系,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半岛内部的活力与冲突。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威尼斯共和国独特“共共和制”背景下文化生产的探讨,展示了商业利益与政治稳定如何塑造出与佛罗伦萨截然不同的艺术品味和公共美学,这对于理解文艺复兴的整体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补充视角。
评分本书的论证架构,与以往许多聚焦于“伟人”的传记式史学作品截然不同,它采用了一种微观切入、宏观把握的策略,尤其在探讨社会阶层流动性方面,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那些通常被忽视的群体:工匠的行会组织、城市中的女性(尽管受到的限制重重,但她们在家庭经济和文化传承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乃至受雇佣的文书和抄写员。例如,关于印刷术在意大利北部的传播及其对知识民主化的影响,书中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它没有将印刷术视为一个纯粹的技术革新,而是探讨了它如何被不同社会群体所利用,从而挑战了原本由僧侣和贵族垄断的知识传播渠道。这种从“底层”或“边缘”视角重新审视文化建构过程的做法,有效地解构了文艺复兴精英叙事的神圣性,使得历史的面貌更加立体、更具生活气息,令人在赞叹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对其社会根源产生了更具批判性的认识。
评分这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著作,着实让人领略到那个黄金时代的复杂与光辉。作者并非停留在对艺术杰作的简单罗列与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创造力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比如,书中对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赞助模式的剖析,就极为精彩。它不仅仅描述了美第奇如何出资委托米开朗基罗或波提切利创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种赞助行为背后隐藏的政治权谋、家族荣耀的维护,以及市民阶层对“美”的集体渴望如何被上层精英巧妙地引导和利用。读来让人不禁思考,那些我们今天视为永恒的艺术品,在当时是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货币、一种政治宣言被创造和流通的。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档案资料,比如银行家的账簿、市政厅的会议记录,使得对“文化精英”的描摹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真实的商业活动和日常政治斗争之中。那种将艺术史、社会史和经济史熔于一炉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拓宽了对文艺复兴的理解维度,让人感觉到,历史的纹理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细腻和多变。
评分读完这册书稿,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关于“人”的重新定义的辩论之中。它巧妙地捕捉到了人文主义思潮如何在教会的传统权威之外,构建起一种以古典知识和现世成就为核心的新价值体系。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它对早期大学和人文主义学者圈子的细致描摹。那些为复兴拉丁文和希腊文而争论不休的学者,他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结合,催生出一种既世俗又充满理想主义的张力。作者对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先行者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肯定其文学地位,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社会动荡和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考察其思想的“生产性”。这种对思想史脉络的梳理,尤其是在讨论“公民人文主义”时,展现了极强的洞察力——即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将古典美德与城邦的实际治理需求相结合,尽管这种结合充满内在的矛盾和妥协。文字的笔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挣扎的深刻同情,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闻到羊皮纸和墨水的味道。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行文的流畅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平衡点。它并非一本轻松的通俗读物,但其语言的精准和例证的丰富,使得即便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模型或晦涩的拉丁文引述,读者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尤其在总结部分,作者对文艺复兴遗产的“再评价”颇具启发性。他并没有简单地为文艺复兴“唱赞歌”,而是审慎地讨论了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非欧洲世界的无知之上,以及其高雅文化与普通民众日常经验之间的鸿沟。这种对历史成果进行动态、批判性反思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史实梳理,上升到了对历史解释学的探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进步”这个概念也有了更审慎的理解,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