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考古(七)

三代考古(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夏商周
  • 三代
  • 考古报告
  • 文物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田野考古
  • 发掘报告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989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74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三代考古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632
字数:9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代考古(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系列文集之七。文集包括考古新发现、青铜器研究和专题探索三大版块。《三代考古(七)》收录了该研究室及中外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学者研究文章总计40篇。

目录

目录
考古新发现
陕西省华县南沙遗址1983~1984年发掘报告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3)
河南省安阳市辛店商代铸铜遗址发掘及学术意义 孔德铭 申明清 李贵昌 孔维鹏 (52)
青铜器研究
二里头文化嵌绿松石牌饰的来源 陈国梁 (65)
偃师商城遗址出土青铜制品及相关问题 谷飞 (84)
郑州小双桥商代青铜建筑饰件纹饰研究 韩鼎 (91)
论妇好墓随葬铜觚爵的配制及相关问题 岳洪彬 (100)
殷墟青铜器铭文之字体差异与铸铜作坊——以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亚长”铭 铜器群为中心 〔日〕铃木舞 (124)
商代商奄集团的青铜器特征探讨 齐韶花 (148)
鲁北地区商代青铜容器研究 王祁 (165)
瓒爵辨 严志斌 (183)
论宝鸡石鼓山M3的商器周用现象及其背景 李宏飞 (194)
西周金文中的“西宫”“东宫”“南宫”及相关问题 黄锦前 (205)
略论周代铜甬钟的组合与演变 侯卫东 (220)
形于艺而成于礼:关于铜壶起源问题的探讨 董睿 (230)
论淅川楚墓铜器群的传世与其历史背景 〔日〕山本尧著 范佳楠译 (245)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文化因素 印群 (274)
关于中国失蜡法出现之学史讨论——关于东亚地区失蜡法出现与发展之研究序论〔日〕丹羽崇史著 陈洪译 (281)
独立纹饰范的研究 〔日〕内田纯子 岳占伟 (297)
安阳宜家苑墓地出土倒钩铜矛的损检测 刘煜 孔德铭 (305)
青铜时代和纹陶器文化:韩国考古学的新成果 〔韩〕李清圭著 〔韩〕金正烈译 申红梅校 (311)
海昏侯刘贺墓所出父乙卣之断代研究 杨焜 (328)
小议青铜爵的功能 曹峻 (333)
专题探索
国保单位中先秦城址命名检讨 许宏 (337)
试析陶寺遗址的“毁墓”现象 高江涛 (345)
陶寺遗址石器工业性质分析 何驽 (355)
论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 张立东 (367)
偃师商城宫城建筑过程解析 谷飞 (387)
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从社会史角度对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遗存的几点解读 宋江宁 (397)
殷墟墓地中的车马陪葬 孟宪武 李贵昌 李阳 (403)
试析殷墟一座玉匠墓 何毓灵 (419)
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玉器概述 徐琳 (429)
“考古背景”分析法和商周分界——改朝换代时期的考古学:“物”和“现象” 〔日〕近藤晴香 (442)
周族起源与先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牛世山 (450)
家国天下——西周的社会与政体 徐良高 (476)
石鼓山墓地特殊葬俗现象的分析 任雪莉 郭晶 (495)
石鼓山墓地性别考古研究 孙晓鹏 (505)
两周都邑铸造作坊的空间规划 常怀颖 (519)
木渎古城附近太湖湖岸线的推想 唐锦琼 (554)
山东地区青铜时代农业考察——基于植物考古的证据 安静平 郭荣臻 靳桂云 (561)
Altizure和Pix4Dcapture在考古遗址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何凯 (6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2015~2016年科研成果存目 (612)
编后记 (625)
《华夏文脉:商周青铜器与礼制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商代至周代时期青铜器艺术、技术及其与同期社会政治、宗教礼仪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全书旨在通过对出土青铜器铭文、造型、纹饰、铸造工艺等多个维度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中国早期王朝国家形态的演变轨迹,以及礼乐制度在国家构建与权力合法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部分:青铜时代的物质基础与技术飞跃 本部分首先着眼于商周青铜器生产的技术基础。我们详细分析了二里头文化晚期至殷墟时期铜、锡、铅合金配比的演变规律,以及范铸技术从块范到多范组合乃至镶嵌范的进步。重点考察了高超的铸接、焊接和细部雕刻技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应用,例如商代晚期复杂动物造型(如司母戊鼎、皿方罍)的结构稳定性是如何实现的。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墓葬等级青铜器胎壁厚度、纹饰深度的测定,我们力图建立起一套基于考古物理数据的青铜器标准化生产模型,以期揭示王权对核心技术资源的垄断程度。 第二部分:礼器谱系与空间秩序的建构 青铜器不仅是祭祀的工具,更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的物质载体。本书系统梳理了商周礼器(鼎、簋、彝器群、酒器等)的形制演变与功能分化。商代“列鼎制度”的初步确立,标志着以血缘和血统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开始外化为可被感知的物质符号。进入西周,礼器的数量、组合、大小、纹饰被严格纳入宗法制度的规范之中。我们通过对周原地区、晋侯墓地、鲁国故城等关键遗址出土成组青铜器的对比分析,重建了周人“明尊卑,辨贵贱”的礼制空间布局。例如,鼎簋组合比例的变化如何反映了受赏赐者爵位的高低以及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为理解周代分封制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 第三部分:铭文:历史的直接叙事与“文”的权力 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商周社会最直接、最珍贵的史料。本研究将铭文分为“颂德叙事型”、“册命赏赐型”、“战争契约型”和“私性纪念型”四大类,并对不同类别的铭文的出现频率和载体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解析了西周中期“毛公鼎”等重器铭文所揭示的周王对诸侯的训诫内容及其法律效力。同时,本书关注铭文书写风格(金文)的演变,从商代拙朴凝重的风格到西周中期规范化的“工整体”,再到春秋时期诸侯国文字的地方化倾向,这些文字形态的变化,直接映射出中央王权对文化标准控制力的松弛与收紧。我们将铭文中的“德”、“令”、“伐”、“祀”等核心词汇置于当时的政治语境中进行深度解读,还原早期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四部分:动物母题与宇宙观的视觉化 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特别是饕餮纹(兽面纹)、龙纹、凤鸟纹等,绝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当时人群对天地、祖先、神灵沟通方式的理解。本章将聚焦于饕餮纹的“抽象化”与“符号化”过程。商代兽面纹的“合体”与“狰狞”象征着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沟通的渴望;而周代纹饰逐渐趋于“秩序化”与“简化”,如“垂鳞纹”、“环带纹”的盛行,体现了从神权向王权过渡的审美取向。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纹饰的精细度与象征意义的清晰度,我们探讨了巫术性思维向理性政治思维转变的艺术表征。 结论:礼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商周青铜器文化对后世“礼乐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以物质符号为载体、以血缘为基础、以规范化仪式为维系的社会组织模式,构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文化基因”。通过对这些传世青铜器的细致梳理与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在“器物崇拜”与“政治伦理”之间的独特结合点,为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物证基础。本书力求通过严谨的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为读者呈现一部立体的、动态的商周社会变迁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时间感”的重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遗忘历史的深度。而作者通过对漫长的时间跨度内物质遗存的梳理和分析,强迫我们慢下来,去感受那些数千年、数万年积累下来的变化。书中对某些文化断层的探讨尤为精彩,它不急于给出肯定的答案,而是公正地展示了不同学者之间的争论和不同假说的依据,这种对待知识的谦逊态度,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历史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每一次新发现都可能推翻既有的认知,这种动态的历史观,比任何定论都更吸引人。

评分

评价二: 老实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本专业的书会不会太晦涩难懂,毕竟考古学听起来就带着一种高冷的学术气息。然而,翻开之后,惊喜地发现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采用了非常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书中对于不同考古现场的描述,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能闻到泥土和青铜器上特有的气味。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某一观点时,会列举多方证据进行比对和论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整个论述过程充满了说服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早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章节,那些关于冶炼、制陶工艺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古人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不再是碎片化的历史知识点,而是一幅宏大而连贯的古代社会图景,这种构建感非常棒。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显得非常沉稳和内敛,没有过多花哨的修辞,一切都建立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严谨的学术考证之上。它更像是一份深思熟虑后的学术报告,但又比纯粹的论文更具可读性,因为它总是能将冰冷的数据和遗址信息,转化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我尤其对书中涉及的文化符号和宗教观念演变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是如何通过墓葬形制和祭祀遗迹被我们解读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密码破译”过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那些沉默的考古学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专注和求真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图排版也值得称赞,看得出来出版方是下了功夫的。清晰的地图标注和高质量的文物照片,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理解。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这些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区域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部分,书中揭示了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间的思想、技术和物种是如何跨越山川河流进行传播和融合的,这种宏大的视角让人感慨万千。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单一中心论的叙事模式,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复杂性。读完后,我对历史教科书上那些简化了的“朝代更迭”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知道在那些宏大叙事之下,生活着无数具体而鲜活的古人。

评分

评价一: 这次阅读体验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仿佛我亲手拿起那些被尘封的古老器物,感受着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些沉睡在地下的秘密,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娓娓道来。虽然我接触考古知识不多,但书中的叙述逻辑清晰,引人入胜,即便是复杂的年代划分和文化遗址的描述,也变得生动立体起来。读到那些关于特定时期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推测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个遥远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出土文物的解读,简直是点石成金,让原本冰冷的石头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长卷,让人在探索过去的同时,也反思当下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