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青铜器研究

殷墟青铜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济 著
图书标签:
  • 殷墟
  • 青铜器
  • 考古
  • 历史
  • 文物
  • 商朝
  • 中国古代史
  • 甲骨文
  • 艺术
  • 铸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5405
版次:2
商品编码:122575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殷墟青铜器研究》是李济先生六篇关于殷墟青铜器研究的著述的汇集,作者依据殷墟青铜器在地下的原在情形与所在地层及其他地层的相对位置,与同时同地层出土的其他器物的关系,以及这些青铜器的质料、作法、形制、文饰等田野考古记录和层位学、类型学等考古理论与化学分析、金相测定等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不仅彻底划清了现代考古学理论指导下器物学研究与传统古器物学研究的界限,而且为上古史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者简介

  李济,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1929年初,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1948年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地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目录

本书出版说明
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花纹的比较(1964)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名词的解释
第三章 花纹的制造方法与分类
第四章 觚形器花纹的分述
第五章 四组觚形器花纹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结语

殷墟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青铜爵形器的形制、花纹与铭文(1966)

图版总说明及说明中所用之名词释义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字体与形制
第三章 花纹
第四章 四组爵形器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爵形器上的铭文及其所引起的问题
附录觚爵两形铜器铭文考释
第六章 结语

殷墟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青铜斝形器的形制与花纹

图版总说明及说明中所用之名词释义
第一章 斝形器的形制
第二章 花纹
第三章 总论形制与花纹之关系

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青铜鼎形器的形制与花纹(1970)

图版总说明及说明中所用之名词释义
第一章 名称与形制
附录 甲骨文中所见之“鼎”字及与鼎形器有关之字体
第二章 鼎形器的文饰

殷墟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容器之研究:殷墟发掘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容器的形制和文饰之简述及概论(1972)

图版总说明及说明中所用之名词释义
第一章 简述
第二章 五十三件青铜容器的形制与文饰之特征及其他有关
问题
第三章 结论
殷墟出土青铜礼器之总检讨(1976)
《中国古代冶金史:从夏商到秦汉的金属技术演变》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了自夏商文明肇始至秦汉帝国鼎盛时期,中国古代金属冶炼与铸造技术的发展脉络与技术革新。不同于侧重特定器物或遗址的传统研究,本书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发展史框架。全书内容涵盖了铜、锡、铅、铁等主要金属的早期发现、矿产资源的利用方式、冶炼工艺的进步,特别是合金配比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章:史前金属技术的萌芽与早期铜器 本章追溯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人类对自然界金属元素的初步认知。重点考察了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阶段可能出现的红铜制品,探讨了早期手工业者如何从天然矿石中提取可用金属的过程。通过对特定考古遗址出土的早期铜渣和零星铜器的分析,阐明了早期冶金技术在技术路径上的试探性特征。夏代早期,随着社会复杂度的提升,对金属材料的需求开始显现,本章分析了这一时期铜器制作技术的初步规范化迹象。 第二章:商代青铜技术的成熟与技术体系的建立 商代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本章详尽论述了商代冶铸业的技术成就。首先,详细分析了商代铜、锡、铅的矿源地勘探和开采技术,重点关注了早期矿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其次,本书系统介绍了商代铸造工艺的成熟,包括模范的制作、合范技术的精进,以及大型复杂器物的分铸技术。我们特别关注了商代青铜合金配比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器物的化学成分分析,揭示了商代匠师对铜、锡、铅比例控制的精细化程度。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铸造技术在礼器、兵器和工具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并对比了中原地区与其他区域(如长江流域)青铜技术的差异与互动。 第三章:西周至春秋战国:技术扩散与铸造革新 进入周代,青铜技术不再是少数王室贵族的专属。本章重点考察了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稳定化和标准化。礼器形制的变化对模具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的技术调整被深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金属技术领域的爆炸式发展。本章详细阐述了以下关键革新: 1. 失蜡法(熔模法)的出现与应用: 详细考察了战国晚期铁器和复杂青铜器中失蜡法的应用证据,分析其如何突破合范法的局限,实现更精细的装饰和更复杂的结构。 2. 合金性能的优化: 探讨了这一时期为适应战争需求,对青铜合金中锡或铅含量进行调整,以提高韧性或硬度的尝试。 3. 复合技术的发展: 介绍了镶嵌技术(如金银错嵌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青铜器表面处理技术(如酸洗、发色处理)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铁器时代的崛起:从早期铁制品到汉代冶铁高峰 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铁冶金技术的引入、发展及其对传统青铜业的冲击。 早期的铁源探索: 详细辨析了商周时期可能出现的陨铁制品与早期人工冶炼铁的界限,明确了真正的铁器时代到来的标志。 战国冶铁技术的突破: 重点分析了生铁冶炼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块炼炉技术和鼓风系统的改进。探讨了铁矿石的选择、还原过程的温度控制等关键环节。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化生产: 深入研究了汉代大型冶铁作坊的组织形式和技术能力。对“炒钢法”(渗碳过程)和“百炼钢”技术的形成及其原理进行了细致的推演和比较研究。同时,本书将汉代冶铁技术与同时期其他文明(如西亚、欧洲)的技术进行比较,凸显其独特性。 第五章:辅助技术与社会经济影响 本章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角度审视金属技术的发展。 矿产资源的勘探与管理: 分析了国家和地方势力如何组织对铜、锡、铁矿藏的勘探、开采和运输系统。探讨了早期冶金生产中的劳动力组织形式。 金属制品的标准化与贸易网络: 通过对不同区域出土的工具、货币(如布币、刀币)等金属制品的形制、重量和合金成分的统计分析,重构了夏商至秦汉的金属制品贸易网络和技术标准的影响范围。 结论:技术传承与文化交融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发展规律,强调了技术创新(如失蜡法、块炼铁)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冶金技术在不同文化区域间的传播、吸收与本土化过程,指出中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并为后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冶金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考古学、化学分析、冶金工程学和历史文献的资料。 数据驱动: 运用了大量现代科学分析数据(如ICP-MS、XRF分析结果)来支撑技术判断。 系统性强: 首次构建了从红铜到成熟铁器的连续技术发展谱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解读青铜器纹饰符号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罗列纹饰图案,而是试图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其象征意义。例如,饕餮纹的演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为“威吓鬼神”的范畴,而是结合了同期玉器、骨器上的相似元素,提出了一个关于“神人”信仰体系转化的假说,这一点非常启发人。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原本冰冷的器物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让我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思维模式和宇宙观。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失铸”现象的讨论,作者引入了冶金技术方面的知识,解释了在那个时代,器物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损耗是如何影响到最终器物数量和等级划分的,这种技术与文化互动的阐释,是很多纯粹的考古报告所缺乏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非常严谨,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梳理了历年来关于特定器物群体的考古发掘报告和零星出土信息,然后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注意到,它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从器物的形制演变入手,细致对比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器物之间的细微差异。这种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他对鼎、簋这类礼器在纹饰繁缛程度和器型比例上的微妙变化进行归类,每一种变化背后似乎都对应着当时社会权力结构或者祭祀仪式的某种调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手头的旧资料去核对某些关键的断代依据,发现作者的考证非常扎实,引用的文献涵盖面极广,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整个安阳学派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商代晚期工艺水平和礼制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学术基石。

评分

这本书在资料的引用和整理上做得堪称典范。我粗略翻阅了一下注释部分,发现作者对每一条关键信息都做了详尽的出处标注,这对于后续研究人员进行交叉验证是极其重要的。更难得的是,它不仅引用了国内顶尖学者的研究,还兼顾了一些早年间的西方汉学家的论述,使得整体视野更加开阔,避免了研究上的“信息茧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几张非常罕见、我此前从未在公开出版物上见过的器物照片,这极大地补充了我们对于某些特定类型青铜器存世情况的认知。总的来说,这本书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学术史的一次梳理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隐性指引,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一。

评分

全书的行文风格是偏向学术的,用词精准,逻辑性极强,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坦率地说,对于初次接触商周青铜器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入门门槛稍高,有些术语的解释不够详尽,需要读者自带背景知识进行辅助理解。不过,这恰恰也说明了它面向的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读者群。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总结部分的处理,它没有简单地重复前面的论点,而是将研究成果提升到对整个华夏文明早期国家形态构建的思考层面。这种宏观的收束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回味良久,思考青铜礼器制度如何支撑起庞大的王权。它促使我重新审视以往对商代“神权政治”的理解,引导我看到其中蕴含的更为复杂的世俗运作机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商代晚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微微泛着历史的沉淀感。打开书后,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达到了专业水准,特别是那些器物拓片和高清照片,细节纹理看得一清二楚,这对我们做历史和考古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要知道,很多老旧的图录,图片模糊不清,看拓片都得眯着眼猜,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真正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谨性的重视。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翻阅过程中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也让我觉得手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在侧边的留白可以再稍宽一些,方便携带便签和做批注,但瑕不掩瑜,从实体书的角度来看,它已经是市面上能找到的精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