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广泛搜集资料并保持密切沟通的基础上,选取跟陆上丝绸之路关系较密切的西北五省区出土的宋以前的49件外来物品为研究对象,由中方提供出土背景及研究状况的详细资料,然后意方学者根据这些资料重新审视过往研究并撰写条目,形成的有关丝绸之路上的考古艺术品研究的精美图录。
目录Contents
前言 ……………………………………………………………1
Preface ………………………………………………………2
葛嶷: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视角 ……………………………4
Bruno Genito,
New Research Activities on the Archaeology of the Silk Routes……………………………… 264
齐东方:交流的价值——外来器物与中国文化 …………21
Qi Dongfang,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long the Chinese Branches of the Silk Routes …………… 308
器物目录P·F·卡列宁,M·V·丰塔纳,C·罗穆齐奥,A·菲利真齐,C·维斯康提,N·马纳塞罗,G·马雷斯卡,耿朔,范佳楠,童歆,李雨生………………………………………30
图版(Plates)………………………………………………118
CatalogueP.F. Callieri, M.V. Fontana, B. Genito, C. Lo Muzio, A. Filigenzi, C. Visconti, N. Manassero, G. Maresca, and Geng Shuo, Fan Jianan, Tong Xin, LiYusheng ………………………………………………………………………………………145
自从1877年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首次命名以来,丝绸之路(Seidenstra?e)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因层出不穷的考古新发现而被不断刷新丰富,并推而广之成为研究旧大陆古文明交流的专门领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丝路中国段发现的外来物品是中外考古研究的恒久课题,对这些外来物品的追根溯源也曾是中国考古学者了解域外考古成果的最初动力。如今,中国的丝绸之路研究更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就像一百多年前来自中国新疆的精美文物在欧洲所造成的轰动那样,今天丝绸之路在它所连接的遥远东方再度走红,应接不暇的展览和精美印刷的图录被不断策划与出版,收入本书的49件器物也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些器物因其独特的造型与纹样而备受中外考古学者关注,但长期以来,最了解这些器物发现背景的中国学者,因为中国国内域外考古传统的缺失,很难充分占有资料开展研究;而对中国发现外来器物兴趣浓厚的外国学者,又常常因为语言等原因无法全面了解它们的出土背景。本项目的初衷便是试图通过推动中外合作来打破这种壁垒。具体来说,在前期广泛搜集资料并保持密切沟通的基础上,选取跟陆上丝绸之路关系最密切的西北五省区出土的宋以前的四十九件外来物品为研究对象,这些遗物包括了不同的材质和渊源,多数来自科学考古发掘,拥有可靠的背景信息,有的还有明确的年代下限。由中方提供出土背景及研究状况的详细资料,然后意方学者根据这些资料重新审视过往研究并撰写条目,最后再经双方讨论定稿。除此之外,项目收录了项目双方负责人的两篇论文,反映出中外学人各自对丝绸之路的独特理解。项目最终成果以中、英双语出版,以图版为界,前半部分为中文,后半部分为英文,方便中外学者参阅。器物的中文名采用国内学界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称呼,而英文名则按照意方建议尽量从简。
本项目从刚开始的偶然提议到如今付梓在即,断断续续七年时光匆匆而过,期间由于种种早已为中国学者所熟知的原因,意方学者一直希望的实物观摩环节始终无法成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但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缺憾本身即意味着未来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衷心希望我们这本小书的出版可以为将来开展更深层次的中外合作考古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葛嶷、齐东方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填补了哪些具体的学术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当我们谈论中华文明的特质时,往往强调其连续性和自主性,但本书通过对“舶来品”的聚焦,有力地论证了交流与吸收在塑造早期中华文明面貌中的关键作用。那些远道而来的物品,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微小切片,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异域风尚”的追求、接纳乃至本土化的复杂过程。比如书中对佛教造像中犍陀罗艺术元素融入中原雕塑的分析,展示了信仰传播与艺术融合的深度捆绑。这种“他者视角”的研究路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性”的理解,揭示了中华文明并非封闭的堡垒,而是一个在开放交流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动态系统。这本书无疑是为想要深入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的严肃读者准备的精品。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逻辑层次感极强,即便是对考古学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而是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做到了极佳的可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舶来品特征差异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例如,对比魏晋时期与盛唐时期西域玉器在审美趣味上的转变,便能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社会审美思潮的演进。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使得“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鲜活的、可触摸的物质遗存构筑起来的真实历史图景。作者对文献资料的旁征博引也令人称赞,很多时候,考古发现与同时代史书记载的相互印证,为原本仅凭器物难以确证的来源和年代提供了坚实的“双重证据”,大大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
评分这本关于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向往。“异宝西来”四个字,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骆驼铃声叮当作响的古道上,去探寻那些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沉睡于中原大地的奇珍异宝。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交流史着迷,尤其是丝绸之路这条伟大的生命线,它不仅是货物流通的通道,更是文化、技术乃至信仰的交汇点。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是宏观地描绘丝路的繁荣,而是聚焦于“舶来品”这一具体的考古实物,这无疑能提供更扎实的证据来支撑我们对那个时代物质生活的想象。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细致解读,揭示出丝路沿线不同文明之间那些微妙而深刻的互动痕迹。比如,那些来自波斯、罗马的玻璃器皿,或者中亚的金属工艺品,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当时本土的手工艺的?它们在使用场景中又承载了怎样的社会意义?这些问题都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脚步,在黄沙漫漫的遗址中,重新发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异宝”。
评分读完这本书(假设已经读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学识渊博和行文的严谨周密。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物图录,更像是一次精妙的考古侦探之旅。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这是什么器物,出土于何处”,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件舶来品背后的流变轨迹和文化适应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某一类源自地中海的陶器在唐代墓葬中出现的段落,作者结合当时的贸易路线图和墓主人身份分析,推断出这批陶器很可能是通过海路而非陆路传入,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估唐代中外贸易格局的多元性,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佐证。这种将考古学、历史学与区域贸易史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器物研究,变得生动且富有洞察力。书中对图像学符号的解读也十分精彩,那些外来的神祇形象或几何纹饰如何在本土文化中被“挪用”和“改造”,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张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融合智慧。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关于丝绸之路考古发现的专著,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分解为对一个个微小物质证据的深入剖析,实现了从“物”到“史”的完美飞跃。书中对每一件文物的描述,都充满了匠心和敬畏,仿佛能透过冰冷的石头和褪色的颜料,触摸到当年工匠们倾注的心血和彼岸世界的风土人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审慎态度,并非急于下定论,而是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依据,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对于任何对古代物质文化史、贸易史乃至文明互动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案头参考资料。它带来的知识的满足感是深刻而持久的,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来自西方的,带着异域香料和高原风尘的、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力量。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的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值得入手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的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值得入手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不错的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值得入手
评分不错的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值得入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