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礎上,細緻地描寫瞭六組基本動詞在幾韆年中的發展演變關係。在具體問題的討論中,敢抒己見,對前人之說多有匡正,為同類研究提供瞭較好的參照和範例。大量參考吸收瞭文字、音韻、訓詁等成果,較好地運用瞭現代語義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詞義和詞匯演變的問題,解釋演變的原因,並注重詞匯演變規律的探究,體現瞭作者自覺的理論意識、正確的學術觀念和研究導嚮。注重研究方法的創新,較好地運用瞭文獻考證和曆史比較相結閤的方法,以及文獻考察和方言驗證相結閤的方法,在詞匯演變研究的係統性和科學性方麵付齣瞭自己的艱苦努力。
總序(蔣紹愚)………………………………………………………1
第一章 概 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1
第二節 研究現狀 ………………………………………………… 13
第三節 研究意義 ………………………………………………… 21
第四節 方法與材料 ……………………………………………… 25
第二章 “背(犫ē犻)”類軀乾動詞的發展
第一節 “背”字陰平一讀的産生 ………………………………33
第二節 “背”(犫ē犻)對“負”的曆時替換 ……………… 37
第三節 “背類詞”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共時分布 …………… 52
第三章 “挑(狋犻ā狅)”類軀乾動詞的發展
第一節 錶肩挑義的“挑”字來源 ……………………………… 63
第二節 “荷”“擔”“挑”的曆時替換 ……………………… 71
第三節 “挑類詞”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共時分布 ……………92
第四章 “扔”類上肢動詞的發展
第一節 “投擲”義與“拋棄”義的異同及其區分 …………… 97
第二節 錶“投擲、拋棄”義的“扔”字來源 ………………… 108
第三節 “扔1類詞”的曆時演變與共時分布………………… 122
第四節 “扔2類詞”的曆時演變與共時分布………………… 153
第五章 “捆”類上肢動詞的發展
第一節 “捆類詞”中主導詞的曆時替換 ………………………175
第二節 “捆類詞”中的非主導成員 …………………………… 198
第三節 “捆類詞”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共時分布 …………… 207
第六章 “踩”類下肢動詞的發展
第一節 基本詞“踩”的産生 …………………………………… 214
第二節 漢語中“踩類詞”主導成分的曆時替換 ……………… 228
第三節 漢語中“踩類詞”的非主導成員 ……………………… 243
第四節 “踩類詞”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共時分布 …………… 252
第七章 “走”類下肢動詞的發展
第一節 “走”字“行”義的産生及“走”對“行”的曆時替換 260
第二節 “走”的詞義衍生 ………………………………………285
第三節 “走類詞”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共時分布 …………… 296
結 語
第一節 基本事實 ………………………………………………… 302
第二節 理論與方法 ……………………………………………… 307
參考文獻……………………………………………………………… 311
引用文獻……………………………………………………………… 332
後記…………………………………………………………………… 343
專傢評審意見(一)………………………………………………… 347
專傢評審意見(二)…………………………………………………379
《清華語言學博士叢書》章程……………………………………… 35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書討論漢語基本詞①發展的曆史。在漢語的詞匯係統中,各詞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詞位於整個詞匯係統的核心部分,成為構成該詞匯係統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斯大林(1953)《馬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闡發瞭基本詞的地位與特性:“語言的詞匯中的主要東西就是基本詞匯,其中也包括成為它的核心的全部根詞。基本詞匯比起語言的詞匯來小得多,可是它的生命卻長久得多,它在韆百年的長時期中生存著,並且為構成新詞提供基礎。”斯大林著作發錶以來,我國學者圍繞基本詞問題的討論一直沒有中斷。問題涉及基本詞的本質特徵等諸多方麵。
1.基本詞
1.1含義
長期以來,人們主要從基本詞在語言詞匯構成中的地位與作用對其進行界定。夏徵農主編《大辭海?語言學捲》:“詞匯中最主要最穩定的分,以所有的根詞為其核心。……全民通用,曆史悠久,並① 文中的基本詞既指基本詞的個體,也指基本詞個體的集閤———基本詞匯。“基本詞匯”是通行的稱謂,李榮(1952)曾主張用“基本字匯”,但遭到瞭反對。石安石(1999)建議使用“基本語匯”。我們采用“基本詞匯”的說法。
且是構造新詞的基礎。”此外,也有學者從語言詞匯係統之外去探尋基本詞的內涵。符淮青(2004):“基本詞匯是從古代到現代,在實際運用中必不可少的詞,它們錶達的是對於人們交際最不能缺少的概念。”也就是說,基本詞是關涉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必需的事物概念的能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通過範疇化、概念化並藉助詞匯來加以反映的。基本詞就是錶達與人類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最基本的概念和範疇的詞。人類對世界的概括、認知體現齣層級性,其中概括度介於具體與抽象之間的範疇———基本層次範疇是最重要的認知對象①。基本層次範疇在語言中錶現為基本層次範疇詞。該層次的詞錶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概念,往往簡短、常用、獨立於特定語境、比較中性,這些詞語在語言史上産生的時代一般也較早,是兒童語言習得最早掌握的詞。(張敏,1998:60)基本詞主要源於基本層次範疇。因此,我們可以綜閤語言詞匯係統內部與人類認知等多方麵因素來認識基本詞的含義。基本詞,就是錶示人類生活中最必需的事物概念的詞。它具有穩固性強、使用普遍、構詞能力強等特點,是各種語言詞匯係統中的主要詞匯。基本詞匯是人類認知世界時最先造齣來的詞。(李如龍,2011)
……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術探討,不如說是一次令人振奮的知識探索之旅。作者的筆觸雖然紮實,但絕不闆滯,他巧妙地將枯燥的語言曆史梳理融入到生動的語境重建之中。在分析某個動詞的意義遷移時,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偵探,帶著讀者穿梭於古代的文獻記錄之中,追溯其最初的形態和使用的場景。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讓我對看似普通的日常詞匯背後隱藏的深厚曆史肌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讀完某一章後,我甚至會忍不住去翻閱一些古籍,試圖用書中提供的新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古老的文字。這種啓發性遠超瞭一本單純的工具書或教科書,它激發瞭一種主動探求和批判性思考的欲望,這纔是真正優秀學術著作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從封麵的設計到內頁的排版,都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和對學術嚴謹性的尊重。封麵選用的色調沉穩又不失典雅,雖然是學術專著,但並沒有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枯燥感,反而有一種沉澱下來的曆史厚重感。內頁的紙張質量上乘,觸感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字體的選擇也十分考究,清晰易讀,而且在涉及到引文和注釋時,采用瞭恰當的縮進和字體變化,使得復雜的文本結構條理分明。尤其是書中對圖錶的處理,清晰明瞭,對於理解復雜的語言演變過程提供瞭極大的視覺幫助。這種對書籍物理形態的重視,體現瞭齣版方對這部作品價值的認可,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瞭一種愉悅的體驗。對於一個熱愛紙質書的讀者來說,拿到這樣一本精美的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這本書在文本的邏輯構建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清晰度和嚴密性。作者在引言部分提齣的研究問題和方法論框架,讓人一眼就能把握住研究的全貌。整個論證過程如同抽絲剝繭,層層遞進,幾乎沒有模糊不清的跳躍。特彆是對一些關鍵術語的界定和曆史語料的引用,都做到瞭滴水不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語境時所展現的耐心和細緻,他沒有急於得齣結論,而是耐心地梳理瞭每一個可能的影響因素,使得最終的論斷顯得格外具有說服力。閱讀過程中,我幾乎不需要反復迴溯來確認某個概念的上下文,這充分說明瞭作者敘述的連貫性和內在的邏輯自洽性。對於希望深入瞭解該領域研究範式的學者或深度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本,展示瞭如何將繁雜的語言學材料係統化、理論化。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它所涉及的語言學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與文化變遷的側寫。通過追蹤這些基本動作的詞語是如何適應社會、政治和思維方式的變化而慢慢演進的,我們得以窺見古代社會生活圖景的一角。這種對語言細微之處的深入挖掘,最終指嚮的是對人類認知模式和文化心理的宏大洞察。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曆史的活化石,承載著無數代人的集體記憶和行為模式。閱讀過程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夠觸摸到那些古老的聲音和動作的痕跡。對於那些對曆史、文化人類學乃至認知科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極具穿透力的切入點,去理解人類經驗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從專業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貢獻是顯著的。它不僅是對現有研究的梳理與整閤,更是在特定領域內提齣瞭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視角。書中對材料的選擇和處理達到瞭極高的標準,大量一手文獻的引用和細緻的語料分析,為後續的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特彆關注瞭其中對於某些特定詞匯演變路徑的追蹤,作者通過多角度的交叉驗證,構建瞭一個相當可靠的解釋模型,有效地彌補瞭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某些解釋上的真空地帶。這種基於紮實證據鏈的論述方式,無疑提升瞭整個研究領域的標準。對於任何打算在該方嚮上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中的方法論和引用的原始材料都是繞不開的關鍵資源,其參考價值極高,足以成為未來數年內該領域的重要引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