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字號辭例(精裝)

人名字號辭例(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伯元 著
圖書標籤:
  • 人名學
  • 姓名學
  • 字義
  • 起名
  • 傳統文化
  • 精裝
  • 字典
  • 工具書
  • 文化
  • 語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73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066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字數:77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取曆史人物的名、字、彆號、稱號,乃至少數筆名、綽號、謚號,采用自創“數字化音序檢索法”編序後集結成冊,係編撰者多年積纍。本書在對所收錄曆史人物的人名字號進行釋義的基礎上,對其生平進行簡單介紹,對其名號進行溯源,供讀者瞭解這些曆史人物的主要經曆或成就、思想情操或政治態度等。

作者簡介

張伯元,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教授。

目錄

01 A
【遨(鄭遨)】
【安安】
【鏖鏊钜山人】
【阿炳】
【悉伯】
【阿大】
【鰲峰居士】
【阿衡】
【阿練】
【阿龍】
【愛蓮】
【安樂】
【阿瞞】
【安貧子】
【艾青】
【換屍俊】
【聱叟】
【安圖】
【愛吾】
【安吳】
【媼相】
【聱隅子】
【阿芝】
【安齋】

02 B
【苞(方苞)】
【弁(宋弁)】
【彪(李彪)】
【臏(孫臏)】
【半廠】
【包安吳】
【盔庵】
【八不見】
【闢兵】
【鮑參軍】
【北柴山人】
【畢償賣】
【波臣】
【不錯事尚書】
【步昌】
【八大山人】
【白耷山人】
【八大王】
【八鬥纔】
【半丁】
【包待製】
【跛道人】
【布袋和尚】
【白二十二】
【班兒】

03 C CH
04 D
05 E
06 F
07 G
08 H
10 J
11 K
12 L
13 M
14 N
15 O
16 P
17 Q
18 R
19 S SH
20 T
23 W
24 X
25 Y
26 Z ZH

精彩書摘

  《人名字號辭例》:
  傅山(1607~1684)字青竹,改字青主。明末陽麯(今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堅苦持節,不事清室。善書。全祖望《陽麯傅先生事略》:。先生故喜苦酒,自稱‘老蘖禪’。”因為他喜歡飲苦酒,所以稱“老蘖禪”。蘖,蘖釀,用蘖作釀酒。有寫作“蘖”者,誤。其子傅眉被稱之。小蘖禪”。
  1214(老牛)
  智融,宋代僧人。俗名邢沚。世居開封(今屬河南)。善畫。南渡時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因為他喜歡畫牛,所以以“老牛”自號。
  1214(柳南)
  王應奎(1683~1759)宇東漵。江蘇常熟人。擅有詩名,但是未能中第,隻得退隱山居。早年自號“雲北山人”。因為他傢的居處名叫柳南草堂,所以以“柳南”自號。據《柳南隨筆》序記載,“吳門瀋確士先生題其草堂曰柳南,取君傢右丞詩句也”。這裏說的右丞詩句,是指王維的《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裏訪呂逸人不遇》詩,詩中有“桃源一嚮絕(一作少)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句。著有《柳南詩文鈔》《柳南隨筆、續筆》等。
  1216(李彭澤)
  李紹箕(1550~1631後),字茂承。明華亭(今屬上海)人。工詩善畫。曆官江西都昌主簿。都昌,即陶令彭澤故邑,有稱李彭澤。著有《李茂承彭澤草》1捲。
  ……
人名字號辭例(精裝) 一、 溯源與流變:姓名文化的韆年脈絡 姓名,非尋常字詞,乃承載傢族榮耀、個體身份、時代印記與文化傳承的生命符號。自古而今,中國姓名文化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演變,其背後摺射齣的是社會結構的變遷、思想觀念的更迭以及審美情趣的流轉。“名”與“字”的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更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命名智慧的結晶。 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模糊的部落符號逐漸演變為帶有血緣與宗法意義的早期稱謂,到商周時期嚴格的宗法製度下,氏族名、姓、氏、名、字等概念的初步形成。貴族階層擁有姓名,而平民則可能以排行或職業為稱。戰國時期,禮樂製度的崩潰,使得姓名製度趨於靈活,但“名”與“字”的區分已初步確立。漢代以後,隨著科舉製度的完善和社會流動性的增加,姓名文化進一步發展,齣現大量寓意深遠、意境優美的名字。宋明時期,文人階層的興起,對姓名的品味和內涵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湧現齣大量以詩詞典故、道德品行、自然意象為靈感的字號。到瞭近現代,隨著社會變革和對外交流的深入,姓名的形式更加多樣,但其承載的文化精神卻依然薪火相傳。 “人名字號辭例(精裝)”一書,正是緻力於梳理和呈現這一宏大而精微的姓名文化脈絡。它並非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人物傳記、文學作品、碑刻墓誌等一手資料的爬梳,深入剖析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是如何取名、用字的。從帝王將相的赫赫威名,到文人墨客的雅緻字號,再到尋常百姓傢的樸實稱謂,本書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豐富的姓名譜係。 二、 辭例精粹:字斟句酌,涵義盡顯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辭例”的精心編纂。這裏的“辭例”,並非孤立的姓名與字號,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人物、具體的語境之中,輔以詳實的考證與解讀。每一條辭例,都經過嚴謹的考據,力求追溯其來源、闡釋其含義、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信息。 例如,書中會收錄“孔子”這一最為人熟知的稱謂。而不隻是簡單地給齣“孔子”二字,而是會深入探討其姓“孔”,名“丘”,字“仲尼”的由來。如“丘”字,據傳是因為其齣生地有尼丘山,又或因其頭部有異於常人的“丘”狀隆起;而“仲尼”二字,則體現瞭排行“仲”與宗族“尼”的閤稱。這種解讀,不僅揭示瞭孔子姓名的錶層意義,更深入到其傢族、齣生以及可能具有的某種象徵性特徵。 又如,對於一些曆史人物的字號,本書會從其名、其人、其事、其誌等多個角度進行闡釋。例如,曹操的“孟德”,不僅是他的字,更蘊含瞭“孟”為長之意,“德”則寄托瞭傢族對他成為棟梁之纔的期望。而劉備的“玄德”,則直接點明瞭他所推崇的“仁德”理念,與他“仁德之君”的形象高度契閤。再如,諸葛亮的“孔明”,則寄托瞭他“明”德、顯“明”的誌嚮,與他“臥龍”的隱喻相得益彰。 本書的辭例編纂,還注重展現字號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在古代,字號往往是名片的延伸,是社交場閤的稱謂,有時甚至比本名更加常用。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我們耳熟能詳的往往是他們的字號,而非本名。例如,白居易的“樂天”,李白的“太白”,杜甫的“子美”,蘇軾的“子瞻”,這些字號不僅是他們的符號,更是他們文學生涯、人生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一一細緻考究這些字號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們如何與人物的生平事跡、文學成就融為一體。 三、 典籍鈎沉:精選善本,源遠流長 “人名字號辭例(精裝)”一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其史料的溯源與典籍的鈎沉。本書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對海量古代文獻的深入研究之上。書中引用的每一個姓名、字號,都力求追溯其最原始的齣處,並對相關史料進行辨析與考證。 在編纂過程中,編者團隊參閱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包括但不限於: 正史類: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這些官方史書記錄瞭大量帝王將相、名臣顯貴的姓名與事跡。 史書類: 《資治通鑒》、《冊府元龜》等,這些著作提供瞭更為宏觀的曆史視角和豐富的史料細節。 文學類: 《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是瞭解當時社會風貌、人物風采以及文人雅趣的重要途徑,其中蘊含著大量的姓名與字號信息。 筆記小說類: 《世說新語》、《搜神記》、《太平廣記》等,這些非官方的文學記錄,往往能為我們提供更為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姓名使用細節。 文集類: 各類文人墨客的詩文集、奏疏、書信等,是瞭解個體姓名選擇與使用最直接的資料。 碑刻墓誌類: 曆代墓碑、石刻、造像題記等,是研究古代姓名習俗的重要實物證據。 本書的編纂者,如同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如同尋寶一般,一點點地發掘、考證、梳理齣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姓名密碼。每一個辭例的背後,都可能凝聚著數日的查閱與思考。書中會對某些姓名或字號的來源,進行詳細的考證,例如,對於某一個字號,會追溯其是否齣自《詩經》、《論語》等經典,或是某一曆史典故,或是對某位先賢的效仿。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本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參考意義。 四、 文化密碼:姓名背後的思想與風尚 “人名字號辭例(精裝)”一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姓名的工具書,更是一部解讀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文化風尚、道德倫理的百科全書。人名與字號的選擇,是個人、傢族甚至時代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 1. 道德品行與人生理想的寄托: 大量的人名與字號,都直接或間接寄托瞭人們對道德品質的追求和人生理想的期許。例如,許多名字中帶有“仁”、“義”、“禮”、“智”、“信”、“德”、“忠”、“孝”等字,直接錶達瞭對這些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字號更是如此,如“思齊”(取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好古”(喜愛古代文化)、“求是”(追求真理)等,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價值取嚮。本書將通過對這些辭例的分析,展現古代社會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高度重視,以及人們通過姓名來塑造自我、激勵他人的文化傳統。 2. 傢族榮耀與血脈傳承的象徵: 在重視傢族觀念的古代社會,姓名與字號也常常承擔著維係傢族榮耀、彰顯血脈傳承的功用。有些名字會采用傢族的字輩,以此來錶明其在傢族中的地位和傳承。有些則會選擇與傢族先賢有關的字眼,以示紀念與傳承。本書會探討姓名在傢族譜係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為傢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的紐帶。 3. 時代精神與文化潮流的反映: 不同時代的文化思潮、社會風尚,也會在姓名與字號中留下印記。例如,漢代崇尚剛健樸實的風格,名字可能更為大氣磅礴;魏晉時期,受玄學影響,名字可能更顯飄逸、空靈;宋代理學興盛,名字可能更為注重倫理道德;明清時期,文學繁榮,名字的趣味性、典雅性也更為突齣。本書將通過橫嚮與縱嚮的梳理,展現姓名文化如何隨著時代的車輪而不斷演進,摺射齣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特質。 4. 個人情趣與審美追求的體現: 除瞭以上宏觀的文化意義,姓名與字號也充分體現瞭個人的審美情趣和性格特點。一些名字可能取材於山川河流、花鳥魚蟲,錶達瞭對自然的熱愛;一些名字可能來源於詩詞典故,體現瞭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一些名字,則可能帶有某種浪漫主義色彩,或是對某種人生境界的嚮往。本書將通過對這些具體辭例的賞析,讓讀者體會到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審美情趣。 五、 精裝典藏:匠心獨運,曆久彌新 “人名字號辭例(精裝)”以精裝的形式呈現,本身就彰顯瞭其作為一本珍貴文獻的定位。精美的裝幀,不僅是對本書內容價值的肯定,也為讀者提供瞭極佳的閱讀體驗和收藏價值。 封麵設計: 封麵設計將力求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可能采用仿古的紋樣、雅緻的色彩,或是精美的插圖,營造齣古樸典雅的學術氛圍。 內文排版: 內文排版將兼顧學術性和閱讀性,字體清晰,行距適中,注釋準確。對於重要的引文或典籍,可能會采用特殊排版方式,以突齣其文獻價值。 紙張選擇: 采用優質的印刷紙張,觸感舒適,不易泛黃,能夠長久保存。 裝訂工藝: 采用精良的裝訂工藝,確保書籍的牢固與美觀,經得起反復翻閱。 本書的精裝版本,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可以代代相傳的文化珍品。它適閤於曆史學、文學、語言學、民俗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研究人員、學生,也同樣適閤於對中國傳統文化、姓名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無論您是希望深入研究姓名文化的學術人士,還是希望瞭解先賢故事、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普通讀者,“人名字號辭例(精裝)”都將是您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結語: “人名字號辭例(精裝)”一書,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考證、精美的呈現,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國姓名文化的窗口。它如同一部濃縮的中華文明史,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姓名與字號,串聯起古往今來的曆史人物、文化思想與社會風尚。閱讀此書,您將不僅僅是瞭解“人名”與“字號”,更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情感與曆史厚度的文化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精裝本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質感十足。封麵采用瞭深色調,配上典雅的燙金字體,透露齣一種沉穩的書捲氣。內頁紙張厚實,印刷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的工藝也看得齣非常考究,書脊的縫閤緊密,預計非常耐用,可以陪伴我很多年。我一直比較注重書籍的物理形態,畢竟閱讀不僅僅是獲取知識,也是一種儀式感的體驗。從這本書的外觀來看,它無疑是值得收藏的。每一處細節都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無論是書簽帶的顔色搭配,還是扉頁的設計,都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非常符閤我對於一本“硬核”讀物的期待。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其“跨越性”。它似乎巧妙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看似遙遠的兩個領域,將原本被視為孤立的知識點融閤在瞭一起,形成瞭一種全新的認知視角。我過去對某些概念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較錶層的階段,但閱讀瞭這本書後,仿佛被帶上瞭一個高颱,可以俯瞰全局。這種“豁然開朗”的瞬間,正是優秀學術著作的價值所在。它沒有固守傳統的分界綫,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包容的心態去整閤資源,最終形成瞭一種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獨特見解,這無疑為我後續的研究和思考開闢瞭新的方嚮。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可讀性”超齣瞭我的預期。雖然題材偏嚮專業和學術,但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與讀者進行有效的“對話”。他不斷地設置小型的“思考題”或“反思點”,迫使我停下來,將書中的理論與我自身的經驗進行比對和內化。這種互動性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一種主動的探索。我發現自己經常會因為某個觀點而陷入沉思,甚至忍不住拿起筆在空白處做標注。這種被激發求知欲的感覺,是判斷一本好書的關鍵指標之一,而這部作品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真正做到瞭“啓發”,而非僅僅是“告知”。

評分

我翻閱瞭一些章節後,發現作者在行文風格上展現瞭極大的耐心和嚴謹。那種仿佛將每一個字都經過韆錘百煉的打磨,再小心翼翼地安放在文中的態度,著實令人敬佩。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深入肌理的細緻描摹,又不乏跳脫開來,進行宏觀審視的視角轉換。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論述過程變得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那種“庖丁解牛”般的清晰度,總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觸及核心,而不是故作高深地堆砌辭藻。這種對語言的精準控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長期的實踐積纍,讓人讀起來信心倍增。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性極強,就像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都咬閤得天衣無縫。從大的框架搭建到具體的案例分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幾乎沒有可以跳躍閱讀的片段。我發現自己可以很自然地沿著作者的思路一路前行,不斷被新的知識點所啓發。這種結構上的強大支撐,對於我這種喜歡深度鑽研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是那種零散的知識點集閤,而是一整套係統化的理論體係。當我試圖迴顧某個概念時,總能迅速在書中的某個位置找到其在整個體係中的定位,這極大地提升瞭知識的吸收效率和記憶的持久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