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荷爾德林 著,林剋 譯
圖書標籤:
  • 德語文學
  • 荷爾德林
  • 詩歌
  • 古典主義
  • 浪漫主義
  • 德國文學
  • 詩選
  • 文學大師
  • 外國文學
  • 經典作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1045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310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字數:1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收錄荷爾德林代錶詩作60餘首。說到荷爾德林,可能很多人不夠瞭解,但是一提及“詩意地棲居”,很多人會立刻有所反應。這句詩大概是荷爾德林在中國讀者中流傳zui廣的一句。荷爾德林是德國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他的很多作品都錶達瞭想使祖國擺脫專製主義的理想,他對古希臘的不倦地追求是對德國現狀的批評。他主張對一代新人進行教育,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全麵而和諧的發展。他的作品多帶有烏托邦色彩的古典主義內涵,同時又注重主觀感情的抒發,流露齣憂鬱、孤獨的情緒,反映齣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荷爾德林把希臘諸神看成是真實存在的力量。對他來說,詩人的職責就是在神和人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德國文學大師典藏”收錄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五位作傢的作品,包括裏爾剋唯yi的小說《布裏格手記》、代錶作《新詩集》;特拉剋爾的代錶作《夢中的塞巴斯蒂安》,荷爾德林重要的作品《追憶》;德國浪漫派代錶人物諾瓦利斯的《夜頌》;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唯yi能夠代錶“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作傢黑塞的詩集《黑塞詩選》等。

作者簡介

  作者:(德)荷爾德林,1770年齣生於德國內卡河畔的勞芬,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當過傢庭教師,愛上瞭雇主的妻子。1798年後,因情場失意身心交瘁,處於精神分裂狀態,1802年徒步迴到故鄉。1804年在霍姆堡當圖書館館員。1807年起精神完全錯亂,生活不能自理。1843年6月7日逝世。作品有詩歌《自由頌歌》《人類頌歌》《緻德國人》《為祖國而死》等。

  譯者:林剋,1958年4月生於四川南充。先後畢業於四川外語學院法德語係和北京大學西語係。主要從事德語詩歌翻譯。主要譯著有:《死論》《愛的秩序》《杜伊諾哀歌》《夢中的塞巴斯蒂安》《追憶》。

精彩書評

  荷爾德林今後,這就是說,從來日想入曾經,是個詩人,因為他吟詠過瞭吟詠之本質。他可以這樣做,因為他同時是歌唱傢和思想傢。
  ——(德)海德格爾

目錄

漢語的容器 ———序林剋譯《追憶》 王傢新
捲一
我的決心
緻春天
橡樹林
許佩裏翁的命運之歌
故 鄉
還 鄉
愛 情
緻命運女神
海德堡
黃昏的遐想
我的財富
也許我每天走過……
沉墜吧,美麗的太陽……
就像在節日……
梅農為迪奧蒂瑪悲歌
激 勵
阿爾卑斯山放歌
浪遊者
鄉間行 ———緻蘭道爾
捲二
還 鄉 ———緻鄉親
麵餅和酒 ———緻海因策
斯圖加特 ———獻給西格弗裏德·施密特
詩人的使命
人民的聲音
在多瑙河源頭
日耳曼
唯一者 (第一稿)
漫 遊
萊茵河 ———獻給伊薩剋·封·辛剋萊
和平慶典
緻蘭道爾
帕特默斯 ———獻給洪堡侯爵
帕特默斯 (最初的修訂稿) ———獻給洪堡侯爵
帕特默斯 (修訂稿片斷) ———獻給洪堡侯爵
帕特默斯 (末稿片斷) ———獻給洪堡侯爵
決 斷
現在讓我去吧……
生命的一半
歲 月
追 憶
伊斯特爾河
捲三
謨涅摩敘涅 (第三稿)
德意誌的歌
給眾所周知者
像小鳥緩緩飛行……
當葡萄的汁液……
在淡黃的葉子上……
何為人生?
何為上帝?
緻聖母
提 坦
可是當天神……
下一個棲息地 (第三稿)
體驗半神……
因為從深淵……
希 臘 (第三稿)
緻我的妹妹
春 天
轉 生
在樹林裏
在迷人的藍光裏……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伊斯特爾河
  快來吧,火焰!
  我們已急不可耐
  欲觀白晝,
  既然穿過瞭
  考驗的關口,
  就能感覺樹林的呼喊。
  而我們一路歌唱從印度河
  遠道而來,
  從幼法拉底河,那適度的
  我們已久久找尋,
  不會展翅,再近的
  也不能直端端
  抓住,
  恐怕也到不瞭對岸。
  但我們準備在此營造。
  因為河流可開墾
  土地。既然有雜草生長,
  夏日裏有野獸去河邊飲水,
  那也是人去的地方。
  有人卻叫它伊斯特爾河。
  美麗地躺著。柱子上樹葉燃燒,
  並隨風搖曳。它們野性地
  高高聳立,連接成一片;那上麵
  第二個界域,懸崖之頂
  嚮外突齣。所以這並不
  令我驚訝,它曾經
  邀請海格立斯來此做客,
  遠遠放光,在下方的奧林山麓,
  當他,為尋找綠蔭跋涉而來
  從炎熱的伊斯特莫斯,
  因為在那裏他們雖有
  鬥誌,卻也需要,因鬼神的緣故,
  一片陰涼。因此他情願
  前往這河流的濫觴和黃色的河岸,
  高處散發齣芳香,雲杉林
  一片幽暗,深深的峽榖裏
  一個獵人喜歡在正午
  遊蕩,還聽得見生長
  在伊斯特爾河的鬆脂樹上,
  可是這條河仿佛
  在倒著流淌而
  我以為,它本該
  來自東方。
  對此也許
  有許多可講。為何它端端
  懸在山間?另一條
  萊茵河從旁邊
  繞瞭過去。江河不會無端地
  流進乾地。那為何呢?需要一個標誌
  而彆無他意,不管好與壞,要讓它
  托日月於心懷,永不可分,
  讓它源源不斷,也托著晝夜,要讓
  天神彼此感覺到溫暖。
  因此江河也是
  至高者的歡樂。否則他何以
  降臨?像綠色赫耳塔河
  它們是上天的孩子。隻是太隱忍
  我覺得這條河,不是
  求婚者,幾乎讓人嘲笑。因為當
  白晝即將點燃,
  朝氣蓬勃,這時它開始
  成長,在那邊高處另一條河
  已浩浩蕩蕩,並像巨獸一般
  咆哮著闖進籠頭,連遠方的風
  也聽見它奔流,
  這條河倒滿足;
  但山岩需要裂縫
  大地需要壟溝。
  那會一片貧瘠,如無迂緩;
  可是那條河究竟做什麼,
  誰也不知道。
  還鄉
  你們輕柔的風兒!來自意大利的使者!
  你呀,親愛的河流,岸邊的白楊!
  你們起伏的山脈!哦,你們,
  一切燦爛的巔峰,又齣現在眼前?
  你寂靜的傢園!無望的白晝之後
  你常遠遠地浮現在遊子的夢裏,
  還有你,我的傢,你們遊戲的夥伴,
  山岡的樹林,我熟悉你們!
  多久,哦,多久瞭!童子的寜靜
  已遠去,遠去瞭青春,愛情和歡樂;
  可是你,我的祖國!你神聖,
  你忍受!瞧,你依然如故。
  因為你的兒女與你一同忍受,
  與你同樂,親愛的!你也教育瞭他們,
  你在夢裏儆告不忠實的人,
  當他們浪遊並迷失他鄉。
  若是少年熾熱的心中
  任性的誓願趨於平和,
  沉寂在命運麵前,他會情願,
  這迴頭的浪子,投入你的懷抱。
  永彆瞭,青春的歲月,你,開滿玫瑰的
  愛情之路,你們,浪遊者的條條小徑,
  永彆瞭!請再次接受,哦,故鄉的天空,
  我的生命並為它祝福!
  愛情
  縱然你們忘記朋友,縱然你們,
  哦,值得感激者,衊視你們的所有詩人,
  願上帝饒恕,但唯獨
  戀人之魂你們須敬重。
  因為,哦告訴我,人還能靠什麼生活,
  奴僕的憂慮眼下壓倒瞭眾生?
  因此頭頂的上帝
  也早已逍遙地隱去。
  但盡管惡劣的日子裏年始終寒冷,
  沒有歌聲,白茫茫的田野
  卻長齣綠色的麥苗,
  一隻孤鳥頻頻歌唱,
  當樹林漸漸延伸,河流湧動,
  更溫和的風已悄悄從正午
  吹嚮那挑定的時辰,
  更美好的季節的先兆,
  我們相信,在堅硬荒蕪的土地上空,
  唯一知足,唯一高貴和虔誠,
  愛情也在成長,
  上帝的女兒,非她莫屬。
  讓我也祝福你,哦,天國之樹,
  讓我用歌聲培育你,天神的美酒
  時時把你滋養,
  創造之光使你成熟。
  你長吧,長成樹林!一個綻放的
  更賦有靈性的世界!戀人的語言
  當是祖國的語言,
  戀人之魂,人民的心聲!
  ……

前言/序言

  譯後記
  荷爾德林瘋瞭以後,還能夠迴憶起席勒和海因瑟等許多友人,奇怪的是,每次嚮他提到歌德的名字時,他竟然壓根兒想不起他一度敬仰的這個人物。對一個精神病人而言,這正是“一種深重的敵意的標誌”。歌德與下一代文人之間確有隔閡,對此已有許多解釋,可是在我看來,有過狂熱的青春經曆,步入中年之後,變得成熟和世事洞明的歌德對這幫纔華橫溢的後生懷有戒心,保持距離,大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18世紀後半葉,德國的人纔蜂擁而齣,歌德當然是大師,幾乎無所不能,其他人則隻在某個領域獨領風騷,如日中天的大師之光焰有時難免掩蔽周圍的星辰。但是,不服氣的剋萊斯特後來果真寫齣瞭可與歌德一比高低的劇本(譬如Panthesilea);諾瓦利斯以《奧夫特爾丁根》挑戰《邁斯特》;瀕臨絕境的荷爾德林創作齣《帕特默斯》等一大批絕世之作,可以說諾氏之思與荷氏之詩皆不在歌德之下。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時代,德意誌大地上天纔一撥一撥地冒齣來,也許人們隻需想一下,黑格爾、謝林和荷爾德林原是同班好友。
  荷爾德林(1770-1843)畢業於圖賓根神學院,同時他又醉心於古希臘文化,研究過柏拉圖,長期從事索福剋勒斯和品達作品的翻譯與注疏,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於他自然是爛熟於胸。奇特的是,他將諸神與上帝融閤起來,於是真理與生命之本原變得愈加豐富、鮮活和雄渾。在他的詩歌中,狄奧尼索斯和巴科斯充當領唱,酒神精神構成瞭基本氛圍。寫作時他好像忘記瞭自己的悲苦,就連那些哀歌,人們從中也讀不齣多少悲情,不過是用來探尋人生痛苦的根源。神話和《聖經》的故事隨意穿插在他的詩中,諸神的麵孔閃現於字裏行間,耶穌與門徒的對話隨著幽暗的鏇律隱隱傳來。道理淺顯,但是耐人尋味。他喜歡用簡單的文字加以錶達。他的語言樸實、遒勁,有大器之美,如果說可道齣福音,那當是一種普世的福音。其實,一切皆是詩人心境的披露,一切皆源於那顆飽含著愛的心靈。荷爾德林的詩經得起不斷發掘,但也是人人都可以讀的,他的詩讓人感覺親切。
  詩人早就預感到自己的早逝,但他也許沒有料到比死亡更悲慘的結局———瘋狂。神聖的使命感驅使他迎嚮自己的命運。奧林波斯山上的諸神似乎也有意成全他的心願,讓他擔當“酒神的祭司”,作為一份犧牲貢獻給天穹,將他引嚮深淵。於是人毀瞭,事成瞭。他兌現瞭自己的承諾:“但那永恒的,皆由詩人創立。”詩人之幸與不幸皆緣於瘋狂。癲癥肯定是多種因素導緻的,諸如環境對精神的壓抑,他瘋在兩百年前,那還是不少現代詩人渴望迴歸的古典時代,由此可見他的心多麼純潔,多麼敏感;或是他與蘇瑟特的愛情悲劇,在他心中必定造成瞭無法痊愈的創傷;以及當他最後競爭一個教授職位時,歌德的“不光彩的行為”據說給予他緻命的打擊等等。但我認為,還有兩點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年近三十,他在經濟上還不能完全自立,年邁的母親常在燭光下為兒子編織長襪,經濟窘迫往往給文人帶來不堪承受的壓力,其後果有時可能比精神上的絕望更嚴重;另外,患病之後他對任何來訪者都畢恭畢敬,不停地鞠躬,嘴裏還念叨著“閣下”、“聖人”、“尊敬的教皇大人”之類的稱呼,也許可以看成是詩人早年自視甚高,卻不得不靠當傢庭教師謀生,長期寄人籬下所導緻的心理情結。
  德語另有一個特殊的詞指代精神病———umnachtung,意思是沉入夜色之中,仿佛伴隨著諸神的隱遁,白晝過去瞭,黑夜籠罩大地,夜幕也漸漸浸入詩人的頭顱。或許冥冥之中這就是一種命數。然而,這卻是一次輝煌的沉淪,恐怕誰也不曾想到,它將帶來多麼豐盛的收獲。荷爾德林的創作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恰好以瘋狂前後劃界。早期的詩模仿席勒和剋羅蔔史托剋,過於激情和直白,而且顯得觀念化,屬於抒情哲理詩。到瞭晚期,詩人的思維已經紊亂,無力駕馭語言,隻留下一些思想殘片,形式呆闆,像是初學者的習作。正是在1800年至1806年前後,詩人一步步走嚮癲狂,同時變得成熟,完成瞭他的不朽的詩篇。也許多虧那種癡迷的狀態,像是醉酒的感覺,詩人得以完全沉入自身之中,外界的壓迫消除瞭,焦慮化解瞭,躁動平息瞭,曾經被他奉為圭杲的理論框框———英雄,理想,質樸之三段式———也已淡忘瞭(大概任何理論對大師都是限製)。此時他反倒格外神思清明,下筆如有神助,揮灑自如。《還鄉》《麵餅和酒》《斯圖加特》,這三首哀歌唱響瞭中期的序麯。哀歌之體裁無疑與人類的當下處境相吻閤,但詩中並沒有渲染悲苦,毋寜說詩人想以此營造一種沉思的氛圍。哀歌的宏大容量可供詩人從容運思,由叩問現實齣發,追憶遠古的輝煌,追尋神靈的蹤影,思考生與死、愛與永恒,見證並親曆那種飽滿的靈性生命,它維係著人類的未來。隨後一首首頌歌應運而生,綴成閃閃發光的珠鏈。還有那些優美的“江河詩”,如真如幻,每一朵浪花仿佛都映現齣神的身影,萊茵河、伊斯特爾河,在詩人的筆下亙古地流淌,從東到西,從源頭直到大海,迴歸那豐富的寶藏(reichtum)。
  《帕特默斯》當是荷爾德林的代錶作,寫於1803年,這裏特彆譯齣瞭它的三個修訂文本,與初稿相比較顯得有些淩亂,可以看齣詩人此時已力不從心。以它為首的一係列自由詩,是詩人最嫻熟的體裁,即使按今天的眼光來衡量,這些詩也無可挑剔,何況在同時代詩人的作品中,自由體並不多見。不用考慮押韻和格律,詩行更加流暢凝練,跌宕起伏,透齣一股靈動的氣勢。尤其在自由詩中,德文固有的語言錶達優勢發揮到瞭極緻。常常是一個或幾個單句或復閤句被拆散,夾雜不少的插入語和分詞短語,再以巧妙的方式組閤起來,彆齣心裁卻又恰到好處,形成一座語言的迷宮,雖有相當的理解難度,但是意思並不艱深晦澀。這樣的詩句包含雙重甚至多重意味,蘊藉雋永,耐人咀嚼,當然也提供瞭多種解讀角度。讀這種詩就像是一次解密,不時給人帶來領悟的愉悅和審美的快感。荷爾德林獨特的語言風格尤其在自由詩中呈現齣來,絕不可能誤認,於朦朧之中透齣澄明,那是一種大美。當著神智由明轉暗或時暗時明,多年以來積澱在心中的情感、經驗、思慮、醒悟,受真正的靈感的觸發,自然地勢不可擋地從他的歌喉噴湧而齣,如同一次次海底的火山爆發,威勢而不失節製,直到最終將這個高貴的靈魂毀滅。
  荷爾德林始終是一個孩子。一生漂泊他鄉,但他從未忘記故土。他流連於山川叢林之間,大自然是他的朋友。他對農夫和工匠,對樸實的鄉民總是有一種特彆的親情。憑著一顆赤子之心,他纔可以窺見逝去的神,輕鬆地靠近他們,與他們交往,遊戲,同歡共飲。他的詩渾然天成,大多源於直覺,似乎是神靈藉他之口唱齣的天籟。他的詩句道齣瞭人們的心聲,“詩意地,人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荷爾德林和裏爾剋堪稱德語詩歌史上的兩座巔峰,相距百年的時空,雙峰並峙,曠世獨立,這樣的大師是不世齣的。十餘年來,斷斷續續翻譯瞭四位詩人,可以歸為兩類。諾瓦利斯和裏爾剋,比較而言以思辨見長,尤其是諾瓦利斯,既廣博又深邃,玄奧而且練達,頗具原創力,在這方麵幾乎無人能及。不過詩歌隻是他文以載道的工具,寫得不多又很隨意。另一類則是特拉剋爾和荷爾德林,更富有激情和感性,語言感覺極佳,確是天纔詩人。可惜特拉剋爾英年早逝,如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短暫卻耀人眼目。同其他三位三十歲前後便或死或瘋的詩人相比較,裏爾剋幸運地活過瞭五十歲,靠著他的韌性,他可以從容地給自己和世界編織神話,將自己磨煉成大師。我這樣講並無貶義,他是在四十七歲時終於完成瞭他的代錶作《哀歌》和《十四行詩》,殫精竭慮,豐盈圓融,難得的是蓄滿內斂的激情,已達縹渺的神境,卻又紮根於平凡的大地上,以詩的語言構建瞭一座思的金字塔,或可令同代和後世的哲人經師前往朝拜。
  如果說裏爾剋的詩(尤其是晚期)連行傢也難讀懂,或者他的詩是專門為詩人、哲學傢和神學傢而寫的,那麼,荷爾德林是在同每一個真誠的人傾訴衷腸。荷爾德林本是神之子,所以在他那裏,神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固然存在,但二者並不對立,因此人無需像裏爾剋所籌劃的那樣汲汲於自我提升和超越,而是隻需守住本分,便可與神和諧相處,這種和諧就是幸福的根本。他本是大地之子,在他看來,善即歡樂———人世的歡樂,勞作與眠息,團聚與宴飲,友誼與愛情,風俗與節慶,樣樣都美好,都是歡喜。他本是自然之子,在他眼中,山巒高臥神靈,江川輝映星月,但那裏也是人的棲居,真可謂“天人一切喜,花木四時春”。他不知何為原罪,人世間原本“一切皆善”。
  譯文學作品難,譯詩也許更難,而翻譯大詩人尤其難。就譯詩而言,非外語專業的詩人和學者肯定有自身的優勢,但原文理解不甚透徹,學者的語言感覺相對較差,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外語專業的譯者則往往人文修養不夠,中文功底不怎麼紮實,都是難以彌補的弱點。要想譯齣好的作品,必須將他們的長處統一起來,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要求,但是值得每一個譯者為之努力。裏爾剋說:寫詩不是靠感覺,是靠經驗。這就要求譯者盡可能地對詩人的所有經驗有一種再經驗(nacherfahrung),以便融入詩人。但是融入以二者(基本)等同為前提(成功的例子極為罕見,馮至譯裏爾剋為一特例),於是便齣現瞭與荷爾德林提到的人神相遇類似的睏難情形——若欲承納神,人這件容器實在太脆弱。譯者嘗試盡量接近詩人,無疑十分危險,不僅因為那種高度可望而不可即,而且那裏的深淵險象叢生,大師之於譯者純屬一個黑洞,所以與大師打交道的確是一件令人絕望的差役。對我而言,翻譯特拉剋爾還能勉強勝任,至於其他三位,實有力所未逮之感,修養、古漢語和詩藝等等皆有缺陷。當然,譯荷爾德林,對任何譯者的中文錶達都是一大考驗。這幾本譯作肯定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本人誠願得到方傢的指教。每次看凡·高的《嚮日葵》,總覺得那正是畫傢自己的寫照,也是與他同類的天纔詩人的象徵。他們的生命像他們的作品一樣令我深深感動,也支撐著我終於做完瞭這件該做的事情。在此,我謹以幾行詩來錶達自己對這些命運多舛的大師們的虔誠敬意:垂頭的時候一切都飽滿瞭誰記得從前瘋狂的燃燒每一個花瓣都是火焰。
  2006年4月於南充舞鳳山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 捲一:生命之歌——走嚮神聖的幽邃 弗裏德裏希·荷爾德林,一位在德語詩歌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他的詩篇如同一麵古老而清澈的湖水,映照著人類靈魂深處最純粹的渴望與最深沉的憂傷。這本《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的捲一,聚焦於詩人早期創作,勾勒齣他從青年時代的澎湃熱情,一步步走嚮對生命、神性與宇宙的深刻沉思的軌跡。 荷爾德林早年的詩歌,充滿瞭對自由、友誼和理想的熱烈謳歌。他深受古希臘古典精神的影響,字裏行間洋溢著對和諧、美與秩序的嚮往。在《青春之歌》中,我們能感受到少年荷爾德林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對祖國深厚的情感,以及對純粹友誼的珍視。他筆下的“生命”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止,而是一場充滿活力與變革的河流,奔湧嚮前,即使偶爾觸礁,也激蕩齣美麗的浪花。 然而,隨著生命的展開,荷爾德林並未止步於青春的頌歌。他的目光逐漸投嚮更為廣闊的天地,開始探尋生命與神性之間的奧秘。在《緻青春》等詩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更為成熟的思考。他開始質疑現實的局限,開始在日常生活的瑣碎中尋找神聖的痕跡。他對“天上”的嚮往,對“神”的呼喚,並非齣於虛無的宗教情懷,而是源於一種對人類命運與存在意義的追問。他看到世間的苦難,看到人性的脆弱,但他堅信,在這一切之下,存在著一種更為宏大、更為永恒的力量,一種能夠給予生命以慰藉與超越的力量。 荷爾德林對“神聖”的感知,與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有著深刻的聯係。他並非簡單地模仿,而是試圖在現代人的語境中,重新發掘那些古老神話所蘊含的生命智慧與宇宙哲理。他筆下的神,既有超越塵世的威嚴,又不乏與凡人相通的溫柔。他渴望在人與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塵世的生命得以沐浴神聖的光輝,獲得永恒的升華。 捲一中的詩歌,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展現齣詩人獨特的風格。他的語言純淨而富有音樂性,仿佛涓涓細流,又如清風拂過。他善於運用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他對於詞語的選擇,對於句子結構的安排,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力求達到一種“寜靜的偉大”的藝術效果。即使在錶達最激烈的感情時,他的文字也始終保持著一種內在的剋製與典雅。 這捲詩選,是荷爾德林心靈成長的見證。從對青春的熱愛,到對神聖的探尋,我們看到一位詩人如何在現實的藩籬中,不斷拓展自己精神的世界,如何以一顆敏感而悲憫的心靈,去擁抱生命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他並非一個迴避現實的幻想傢,而是一個在現實的土地上,播撒著理想種子,並虔誠地仰望星空的先行者。他的詩篇,如同黎明前的曙光,預示著一種新的可能,一種在有限生命中,追尋無限意義的勇氣與希望。 捲二:流亡與鄉愁——在失落的神性中徘徊 隨著生命的深入,荷爾德林的詩歌主題開始轉嚮更為沉重的現實——流亡、失落與鄉愁。這本《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的捲二,將我們帶入詩人晚年更為復雜的心靈世界。在這裏,曾經的理想與現實的殘酷發生瞭激烈的碰撞,曾經對神聖的清晰感知,逐漸被一種揮之不去的憂鬱所籠罩。 荷爾德林對“流亡”的體驗,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漂泊,更是精神上的疏離。他目睹瞭時代的動蕩,看到瞭理想的幻滅,感受到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力。在《海德堡》等詩篇中,他迴顧瞭青春時期的美好時光,對故鄉土地深切的眷戀,以及對曾經輝煌文明的追憶。然而,物是人非,曾經充滿生機的傢園,如今卻顯得如此陌生,這讓他內心充滿瞭無法排遣的傷感。 “鄉愁”是捲二詩歌中最突齣的情感之一。這種鄉愁,不僅僅是對地理位置的思念,更是對一種失落的、曾經擁有的和諧狀態的懷念。他懷念那個他曾經相信的神性充盈的世界,懷念那個他認為人類與自然、與神明可以和諧共存的時代。然而,現實的經驗告訴他,那個理想的“黃金時代”已經遠去,或者說,它從未真正到來。 在詩歌中,荷爾德林常常以“神”作為參照,但他筆下的神,似乎變得更為遙遠,更為沉默。他感受到的是一種“失落的神性”。曾經清晰的對話,如今變得模糊不清;曾經充盈的生命力,如今似乎被一種陰影所遮蔽。這種對神性的失落的感知,也體現在他對人類命運的悲觀審視中。他看到人類的愚昧與短視,看到文明的衰敗與危機,這些都加劇瞭他內心的憂慮。 然而,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荷爾德林也未曾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他的詩歌,並非一味的抱怨與絕望,而是在絕望中尋找一絲微弱的希望,在失落中孕育新的可能。他仍然在探尋,在呼喚,希望能夠重新找到那條通往神聖的道路,即使這條道路充滿荊棘,即使前路漫漫。 捲二的語言,相比於早期,顯得更為凝練,更為沉鬱。他依然保持著對音樂性的追求,但這種音樂性,更多地帶上瞭一種哀傷的調子。他的意象更加豐富,也更加晦澀,仿佛在黑暗中摸索,試圖抓住一些稀疏的光點。他對詞語的錘煉,對節奏的把握,都顯示齣他作為一位語言藝術大師的深厚功力。即使是那些充滿苦痛的詩篇,也依然散發著一種獨特的美感,一種在破碎中尋求完整的悲劇美。 這捲詩選,讓我們看到瞭荷爾德林內心世界的掙紮與抗爭。他是一位站在時代巨變前沿的詩人,他的詩歌,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抒發,更是對那個時代精神睏境的深刻寫照。他讓我們思考,當理想遭遇現實,當希望被陰影籠罩,我們該如何繼續前行?他的詩篇,是獻給所有在人生旅途中,感受過失落與鄉愁,卻依然不放棄對意義追尋的人們。它們如同暗夜裏的星辰,雖然微弱,卻指引著迷失的靈魂,走嚮遠方。 捲三:冥想與預言——在永恒的寂靜中聆聽 《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的捲三,將我們帶入詩人晚年更為深邃的精神領域。在這裏,荷爾德林超越瞭個人情感的局限,進入瞭一種更為廣闊的、具有哲學思辨色彩的冥想。他的詩歌,如同古老的預言,在永恒的寂靜中,迴蕩著對人類命運與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 捲三的詩歌,不再是直接的情感宣泄,而是更多地通過象徵、隱喻和哲學性的思考,來錶達詩人對存在的理解。他對“神性”的感知,已經從一種熱烈的呼喚,轉變為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深沉的體悟。他不再執著於與神的直接對話,而是試圖在萬物之中,在宇宙的秩序中,去感知那一種無所不在的“神聖之靈”。 “大地”與“天空”在捲三的詩歌中,占據瞭重要的地位。它們不再是簡單的地理概念,而是詩人用來象徵宇宙的宏大結構,以及人類在其中的位置。他對“大地”的眷戀,不僅僅是對故土的情感,更是對生命根源的探尋。他對“天空”的仰望,則象徵著對超越性、對真理的無限嚮往。他試圖在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一種和諧的聯係,讓有限的生命,能夠從中汲取無限的力量。 荷爾德林對“時間”的思考,也在此捲中達到新的高度。他不再以個體生命的綫性時間為尺度,而是進入一種更為宏大的、宇宙性的時間觀念。他看到瞭曆史的循環,看到瞭文明的興衰,他試圖在短暫的生命中,捕捉到永恒的瞬間,在流逝的時光中,聆聽來自彼岸的迴聲。 “預言”的色彩,在捲三的詩歌中尤為突齣。詩人仿佛預見瞭人類文明的走嚮,看到瞭隱藏在繁華之下的危機。他的預言,並非基於世俗的預測,而是源於一種對宇宙法則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人類靈魂深處潛藏的弱點的洞察。他提醒人們,在追逐物質的繁榮時,不要忘記精神的傢園;在享受文明的成果時,不要忘記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捲三的語言,達到瞭詩人藝術造詣的巔峰。他的詞句如同打磨過的寶石,每一字每一句都蘊含著深邃的哲理。他的詩歌結構更加嚴謹,卻又展現齣一種渾然天成的氣勢。他善於運用長句,在綿延不絕的語流中,構建齣一種宏大的意境,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一種莊嚴的儀式之中。即使是那些看似晦澀的詩篇,也同樣閃爍著思想的光芒,引人深思。 這捲詩選,是荷爾德林獻給所有願意傾聽宇宙低語、願意思考生命終極意義的人們。他的詩歌,是一種心靈的朝聖,是一種對存在的深度體驗。他讓我們反思,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如何找到內心的寜靜;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觸及永恒的真理。他不是一個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個引導者,他以他獨特的詩歌語言,邀請我們一同踏上那條通往智慧與寜靜的道路。荷爾德林的詩篇,如同古老的聖歌,在曆史的長河中,永遠迴響,給予後人無盡的啓迪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詩歌是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純粹的錶達方式。而德語詩歌,在我的印象中,總是帶著一種深沉而內斂的力量。這本《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去領略德語詩歌的獨特魅力。我尤其關注那些描繪自然風光的詩篇,想象著詩人漫步於萊茵河畔,或是徜徉在靜謐的山林間,將內心的感悟化為優美的詩句。我希望這些詩歌能夠帶我遠離塵囂,沉浸在一種寜靜緻遠的精神境界之中,體會生命最本真的美好。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我便被其散發的古典氣息所深深吸引。紙張的質感溫潤,觸感細膩,仿佛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澱。印刷的字體大小適中,疏密得當,閱讀起來格外舒適,絲毫沒有廉價感。封麵設計更是彆齣心裁,簡約而不失格調,淡淡的色彩勾勒齣一種難以言喻的詩意,讓人在拿到書的瞬間便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喜歡這種精心打磨的齣版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把玩的藝術品。

評分

作為一個對歐洲古典文學情有獨鍾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的經典之作。荷爾德林,這位被譽為“德語詩歌的太陽”的詩人,其作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重要目標。這本《德語文學大師典藏:荷爾德林詩選》的齣版,無疑滿足瞭我長久以來的渴望。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精選的詩篇,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德語文學的傳統,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我也期待這些詩歌中蘊含的普世價值,能夠與我當下的生活産生共鳴,為我帶來心靈的啓迪。

評分

說實話,荷爾德林的名字我之前就有所耳聞,但一直沒有機會深入瞭解他的作品。這次拿到這本選集,我迫不及待地想與這位偉大的德語詩人進行一次靈魂的對話。我並非文學科班齣身,閱讀詩歌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探索。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觸碰到詩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感受他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對生命、對自然、對神明的敬畏與熱愛。我期待那些充滿哲思的句子,那些意象豐富的比喻,能夠在我心中激起漣漪,讓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評分

每當我感到迷茫或失落時,我總會求助於書籍,試圖在文字中尋找慰藉和力量。對於荷爾德林的詩歌,我抱有同樣的期待。我聽說他的詩歌充滿瞭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現實的批判,既有高遠的精神,又不乏深刻的思考。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與詩人一同經曆那些悲歡離閤,感受他麵對睏境時的堅韌與勇氣。我期待那些充滿哲理和智慧的句子,能夠在我遭遇人生挑戰時,給予我寶貴的指引和力量,讓我能夠更加堅定地走下去。

評分

不錯不錯,很好很好,就是它。

評分

經典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

經典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

不錯不錯,很好很好,就是它。

評分

經典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經典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

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