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及三维展现技术实例 [Example of Digital Surveying and 3D Display Technology of Ancient Building]

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及三维展现技术实例 [Example of Digital Surveying and 3D Display Technology of Ancient Build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佩芝,吴晓军 著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数字化测绘
  • 三维建模
  • 三维展示
  • 文化遗产
  • 测绘技术
  • 虚拟现实
  • 数字档案
  • 建筑保护
  • GIS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07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69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xample of Digital Surveying and 3D Display Technology of Ancient Building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于图像的建筑测绘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现场操作简单、效率高的特点,通过计算机智能图像处理和计算,快速获取古建筑空间几何数据和表面纹理信息,并可实现古建筑三维数字化建模及三维展现。
  《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及三维展现技术实例》给出的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及三维展现技术实例,均为作者研究团队利用数码相机对建筑进行实地现场拍摄图像和计算机智能运算完成的。
  《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及三维展现技术实例》展示了基于图像的古建筑非接触测量及三维展现技术的应用,介绍了利用数字图像技术进行建筑测绘和三维数字化建模及展现的优势,可为文物部门进行古建筑测绘、考古、修缮、特色历史文化研究等专业人士提供有效的帮助,还可为建筑设计、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设计、园林景观等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古建筑测量的意义
1.2 古建筑测量方法概述
1.3 基于图像的古建筑测量技术
1.4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第2章 宗祠
2.1 安徽绩溪县瀛洲乡龙川胡氏宗祠
2.2 安徽绩溪县瀛洲乡大坑村胡氏宗祠
2.3 江西婺源县沱川乡篁村始基甲第
2.4 广西恭城县周渭祠
2.5 广西恭城县豸游村周氏宗祠
2.6 广西全州县大西江精忠祠
2.7 广西全州县石脚村谢氏公祠
2.8 广西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爱莲家祠
2.9 广西贺州市黄姚镇宝珠观

第3章 名人故居
3.1 广西桂林市靖江王府
3.2 广西桂林市李宗仁官邸
3.3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李宗仁故居
3.4 湖南东安县树德山庄

第4章 特色民建
4.1 江西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民居
4.2 广西龙胜县特色民建
4.3 广西兴安县特色民居
4.4 广西灵川县古民居
4.5 广西恭城县朗山古民居

第5章 特色建筑
5.1 安徽黟县宏村镇黄岳画院
5.2 广西恭城县湖南会馆
5.3 广西三江县冠洞村鼓楼
5.4 广西贺州市黄田古戏台
5.5 广西桂林市西山公园大门
5.6 广西桂林市七星公园月牙楼

第6章 古牌坊及王陵
6.1 安徽绩溪县瀛洲镇龙川牌坊
6.2 广西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古牌坊
6.3 广西桂林市尧山靖江王陵
6.4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玉坡村恩荣石牌坊

附录 古村落三维全景展示
附录1 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福溪村
附录2 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秀水状元村
附录3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荷塘村
附录4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荷塘村正射图像

后记

前言/序言

  古建筑是人类先辈们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有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且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进步,其形态造型越来越丰富、美观和人性化,居住在里面是一种身心享受。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逐步由实用功能上升到观赏功能。我国民族众多,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建筑特色,组成的建筑大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
  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建筑不断受到大自然的侵蚀,加之又缺乏修缮及人为破坏,我国很多古建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因此,对现存的古建筑及时进行抢救性的全面清查并完整、准确测绘其体量、形态特色、建筑结构、用料及建筑方式等,获取详细数据信息已刻不容缓。由温佩芝教授和吴晓军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终于研究出基于图像的古建筑数字化测绘技术,经桂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物局多次实践应用,解决了古建筑在测绘中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易损毁、误差大等难题,填补了国内古建筑数字图像测绘的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古建筑数字图像测绘方法是根据数字成像的原理,采用计算机智能推算测量出古建筑的三维空间数据信息。它有以下特点:
  一是测绘效率高。对同一栋古建筑进行测绘,采用数字图像测绘技术所耗费的时间不到传统人工测绘时间的十分之一,是激光测绘时间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测绘出从建筑立面、空间结构,到建筑构件细节的全部物理尺寸。
  二是测绘误差小。用传统的人工测绘方式,对一栋1000平方米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出图,其内部误差1-2厘米、外部墙体相差5厘米是很正常的事。采用数字图像测绘技术,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其误差不会超过0.5毫米。
  三是测绘成本低。用传统人工测绘方式对一栋1000平方米、高16米的古建筑进行测绘,现场需要用大量的竹、木、板材搭架子,安装电灯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只需两个人,一台数码相机,一块标定板,几十分钟即可完成现场数据采集,后期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运算,获取所需的全部数据信息,其成本远远低于传统测绘方法。
  四是测绘过程不受天气的影响。传统的古建筑测绘,遇下雨、刮大风、天气太热、太冷都不能进行,测绘工作受气候影响大。若采用数字图像测绘技术,几乎不受天气的影响,白天采集数据,晚上利用计算机处理,可以全天候工作。
古代文明的物质遗产:跨学科视野下的考古与保护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跨越历史、考古学、材料科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视角,深入探讨古代文明遗址的物质证据及其保存、解读与传承问题。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不仅涵盖了考古发掘的理论框架与技术应用,更聚焦于复杂环境下的遗址保护策略与科学研究方法,旨在为专业研究人员、文化遗产管理者以及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公众提供一份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古代物质遗存的考古学语境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古代物质文化的基础性框架。我们探讨了考古学作为一种研究人类过去物质实践的学科,其核心概念、理论演变及其在当代遗产研究中的地位。重点关注不同文明区域(如地中海、美索不达米亚、东亚等)的早期聚落形态、建筑遗存的社会意义及其技术发展脉络。 我们将详细分析古代建筑材料的来源、加工技术与结构逻辑。这包括对石材开采、木材防腐处理、泥土烧制工艺(如砖瓦的制作温度与配方)的深入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材料选择差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调配能力以及审美偏好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探讨了古罗马混凝土在不同地域气候下的耐久性差异,以及古代夯土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长期抗震性能的内在机制。 此外,本卷还剖析了遗址的形成过程——从人类活动轨迹到地层堆积的自然与人文作用力。我们将详细介绍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如何通过地层序列来重建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特别关注那些涉及重大社会变革或环境突变的遗址(如火山喷发掩埋的城市、洪水冲刷下的河畔聚落),如何通过细致的痕迹解读,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与灾难影响。 第二部分:环境、材料与风险评估的科学解析 进入第二部分,我们将视角从历史叙事转向科学监测与材料分析。古代遗址的存续面临着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地下水、生物侵蚀)与人为干扰(污染、旅游压力)的双重挑战。本部分致力于介绍一系列先进的分析技术,用以诊断材料的劣化机理。 我们详细阐述了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在遗址评估中的应用。这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探地雷达 GPR、电阻率成像)如何帮助我们“透视”地下结构,定位未被发掘的遗迹层。在材料本体分析方面,本书介绍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如何用于确定古代颜料、砂浆、陶器或金属制品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及其风化程度。例如,如何通过分析石材表面的晶体生长模式来评估其盐分结晶的破坏风险。 环境因素的量化研究是本部分的核心。我们探讨了微气候监测在洞穴壁画保护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湿度、温度波动对有机材料(如木结构、纺织品)的潜在损害。针对地下水上升对夯土或砖石结构基础的影响,本书提供了水文地质调查与土壤力学分析的实用指南,强调预防性措施而非被动修复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文物保护的策略与伦理实践 第三部分关注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层面,涵盖了从现场干预到长期维护的完整流程。我们将保护理论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伦理框架下进行讨论。 修复与保护的哲学辩论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我们深入探讨了“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与“真实性”等核心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差异。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二十世纪以来主要的修复流派,例如维奥莱·勒-杜克的理想化重构与罗斯金的忠实保存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在技术实施层面,本书详述了针对不同材料和结构的保护方案。对于石质遗址,我们将重点介绍化学清洗技术、生物性污染的控制方法(如生物除苔剂的应用)以及结构加固技术(如微型锚固系统)。对于脆弱的壁画与彩绘,我们将分析颜料层与基底材料之间的粘结力评估及稳定化处理方法,强调修复材料与古代原件的相容性测试。 最后,本卷关注遗址的再利用与可持续管理。这不仅包括如何平衡科学研究、公众教育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涉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国际合作。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建立遗产管理计划(Heritage Management Plan),将风险评估、监测数据与保护干预措施系统地整合起来,确保这些跨越千年的物质遗产能够在未来的世代中得以完整保存和理解。本书旨在启发读者,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对孤立结构的维护,更是对人类历史叙事的连续性负责。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技术类书籍时,我最怕遇到的是“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即工具的介绍占据了全部篇幅,而忽略了最终的应用价值和研究目的。我的关注点在于“实例”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些涉及复杂环境下的测绘案例——比如如何在高耸的塔楼顶部或狭窄的室内进行数据采集?面对光照变化剧烈的户外环境,摄影测量的色彩一致性如何保证?如果书中能拿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古代遗址(例如,一处石窟寺庙、一座传统民居、一个大型宫殿群)作为对比,详细拆解各自的测绘策略和后期处理流程,那将极大地丰富读者的应用经验。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我们用了A软件和B设备”,而是“基于C历史背景和D建筑特点,我们决定采用这种混合测绘方案,并取得了E成果,付出了F代价”。这种基于实践经验的、带有批判性反思的内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实例”。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架设了“历史认知”与“前沿工程”之间的桥梁。对于我这类非技术出身的文化工作者或历史爱好者来说,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古建筑的结构逻辑和文化内涵。数字化测绘的优势在于其客观性和非接触性,它提供了一种接近本体的数字副本。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这种数字副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那些传统考察手段难以触及的问题?比如,通过精确的三维模型,能否更科学地模拟古代建筑的结构受力情况,辅助我们理解其抗震能力或结构演变历史?或者,在进行文献考证时,那些模糊不清的古籍描述,能否通过三维模型进行直观的验证和比对?这本书若能着墨于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学术增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据采集和模型建模的层面,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术指南,成为了推动文化遗产研究范式转变的重要工具书。

评分

这本《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及三维展现技术实例》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股浓厚的专业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数字化测绘”和“三维展现”这两个词,立刻把我的思绪拉到了那些精雕细琢、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群中去。我一直对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想象着如何用现代的激光雷达、无人机倾斜摄影等高精尖技术去捕捉那些历经风霜的梁枋斗拱的每一个毫米细节,那种“指尖上的考古”的感觉一定非常震撼。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高质量的技术手册,不仅罗列出晦涩难懂的理论公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工作流程。比如,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处理古建筑复杂的几何形态带来的数据配准难题?如何保证模型在不同软件平台间的兼容性和纹理的真实还原度?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针对特定地域或特定时期建筑风格的案例分析,比如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与北方宫殿的规整对称,在数字化过程中,其侧重点和难点会有何不同。如果能深入探讨三维模型如何反哺到文物保护、修缮设计乃至游客体验的提升上,那就更值回票价了。这本书若能将技术细节与文化价值完美融合,无疑将成为文博界和测绘界的宝贵参考资料。

评分

说实话,我刚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内心是略带忐忑的,毕竟“技术实例”这四个字往往意味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流程图,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历史建筑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理解门槛可能会很高。我最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面向专家的纯理论阐述,而是那种带有“人情味”的分享。我多么希望作者能用一种近乎“手把手”的口吻,去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特定的扫描精度而非另一个?在数据处理环节,那些看似枯燥的噪点剔除和模型简化,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工程智慧?特别是涉及到历史信息的解读时,数字化模型如何避免“过度拟真”的陷阱,保持对历史原貌的尊重?比如,在处理风化、残损的构件时,是倾向于恢复其“理想态”,还是忠实记录其“现状态”?这种伦理层面的讨论,往往是技术书籍容易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些技术选择的背后,穿插讲述一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或遇到的“意外之喜”,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记录。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所涉及的领域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和前瞻性。古建筑保护,本质上就是与时间赛跑,而数字化技术无疑是目前最强有力的“时间冻结”工具。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展现”这一环节。仅仅生成一个高精度的点云或三维网格,对于大众而言,依然是冰冷且难以亲近的。我渴望看到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构建出沉浸式的虚拟漫游体验?比如,能否通过VR/AR技术,让用户“站立”在宋代建筑的屋脊之上,细看那些精美的吻兽细节?更进一步,能否实现“时间轴”的叠加?即,用户可以通过滑动时间条,看到这座建筑在不同朝代、不同风貌下的数字化形态变化?这种动态的、交互式的展现,远比静态的图纸或照片更具震撼力。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优化模型渲染性能、提升用户交互流畅性的优化策略,哪怕只是初步的探讨,对于推动行业应用都会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