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光陰荏苒,六十多年前,還在童稚時的我就開始跟隨錢建軍老師習武。1964年浙江省組建武術隊,備戰第2屆全國運動會比賽,我有幸被選中,後因生病而退隊,但我的習武熱情絲毫不減。1973年,我擔任溫州市少體校武術專職教練,一邊教小孩習武,一邊學習武術理論。後來考上武漢體育學院的研究生,跟隨溫敬銘、劉玉華、江百龍等老師,承濛諸位老師栽培,使我在武術技能與理論方麵都得到瞭深造。
  1992年我去日本留學一年,得到中川敬、山本義泰兩位教授的教誨,瞭解瞭日本武道。從此對中日兩國武術進行研究、比較,取他山之石。迴國後,深切感悟:中國武術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因為中國社會已經由農業社會大踏步嚮工業化社會轉型,武術不改造必然會退齣曆史舞颱。
  武術的技術特徵錶現在兩個方麵,即技擊實用與套路演練。近七十年來,國傢對武術投入大批人力與大量資金,本來可以像日本柔道、韓國跆拳道一樣,成為奧林匹剋運動項目,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進入,原因是“路”走錯瞭,錯在“打、練分傢”。     
作者簡介
     袁鎮瀾,1949年齣生,浙江省溫州市人。溫州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中國武術科研委員會常務理事、溫州市武術協會主席、溫州大學武術研究所所長,以及溫州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常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中國體育榮譽奬章”。曾多次擔任全國武術散打比賽裁判長、仲裁,多次到國外傳授武術或參加武術文化交流活動。
  作者自幼喜愛武術,童年隨錢建軍老師學習武術。1964年進浙江省體工大隊武術隊當運動員,1973年擔任溫州市少體校武術教練,1985年隨溫敬銘、劉玉華、江百龍等教授攻讀碩士研究生,1988年畢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到日本天理大學留學,在中川敬、山本義泰等教授的指導下學習日本武道技術與理論,並進行中日武術比較研究。迴國後,組建浙江省體工大隊散手隊,參加第7屆、第8屆全運會散打比賽。多年來培養齣尹進飛、陳立人、李曉鞦、尤邦孟、盧秀棟、陳養勝等知名運動員。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太極拳技擊四十招
一、四十招動作之名稱
二、四十招動作之圖解
下篇 太極拳哲理四十則
一、太極哲學
(一)太極是理
(二)太極是氣
(三)“養氣”治病
(四)“養氣”修身
(五)太極哲學的形成
(六)宋明理學
(七)《太極圖說》
(八)“太極”之今用
二、太極技理
(一)《王宗嶽太極拳論》
(二)《武禹襄太極拳解》
(三)《行氣玉佩銘》
(四)太極拳技術三個部分
(五)推手是藝術
(六)推手不可比賽
(七)危險性、殺傷性、無限製性
(八)藝術與殘酷
(九)守中、用勢、擇時
(十)誘、逼、懾、忍
(十一)重手與輕手
(十二)開閤虛實
(十三)靜散通空      
前言/序言
     光陰荏苒,六十多年前,還在童稚時的我就開始跟隨錢建軍老師習武。1964年浙江省組建武術隊,備戰第2屆全國運動會比賽,我有幸被選中,後因生病而退隊,但我的習武熱情絲毫不減。1973年,我擔任溫州市少體校武術專職教練,一邊教小孩習武,一邊學習武術理論。後來考上武漢體育學院的研究生,跟隨溫敬銘、劉玉華、江百龍等老師,承濛諸位老師栽培,使我在武術技能與理論方麵都得到瞭深造。
  1992年我去日本留學一年,得到中川敬、山本義泰兩位教授的教誨,瞭解瞭日本武道。從此對中日兩國武術進行研究、比較,取他山之石。迴國後,深切感悟:中國武術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因為中國社會已經由農業社會大踏步嚮工業化社會轉型,武術不改造必然會退齣曆史舞颱。
  武術的技術特徵錶現在兩個方麵,即技擊實用與套路演練。近七十年來,國傢對武術投入大批人力與大量資金,本來可以像日本柔道、韓國跆拳道一樣,成為奧林匹剋運動項目,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進入,原因是“路”走錯瞭,錯在“打、練分傢”。    
				
 
				
				
					《形意拳精義:內聖外王的武道傳承》  第一章:天地玄黃,武魂初醒  武術,乃中華民族數韆年文明的瑰寶,是力量與智慧的結晶,是體魄與精神的升華。其中,形意拳以其獨特的拳理、深邃的哲學內涵,以及在實戰中的卓絕錶現,在武林中獨樹一幟,被譽為“內聖外王的武道傳承”。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深入肌理,探究形意拳的精髓,從天地自然的奧秘中汲取力量,追溯其精神內核,旨在為廣大武術愛好者,特彆是對形意拳有誌於深入研習者,呈現一部係統、詳實、富有啓發的武道指南。  形意拳,顧名思義,是“形”與“意”的高度統一。“形”指的是動作的姿勢、招式、力道;“意”則是心神的運用、精神的注入、意念的引導。“形”有形可依,有法可循,但若無“意”之灌注,則不過是徒有其錶的空架子,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形意拳的最高境界,便是“形隨意轉,意隨心動”,達到“手、眼、身、步、精、氣、神”的完美閤一,使招式與心念融為一體,隨心而發,隨念而至,威力無窮。  要理解形意拳,首先要理解其哲學根基。形意拳的創立,深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尤其是《易經》的“天人閤一”觀、《道德經》的“道法自然”論,以及儒傢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拳法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與十二形(龍、虎、熊、犴、蛇、雞、鷂、燕、馬、猴、鷹、驫)的對應,不僅是招式的模擬,更是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生命生生不息之道的深刻感悟。形意拳的練習,不僅僅是肢體的鍛煉,更是一場心靈的修行,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尋。  本書將從形意拳的起源與發展講起,追溯其流派紛呈的曆史脈絡,闡述其核心拳理,如“三體式”的奧秘,“五行”的剛柔相濟,“十二形”的精妙變化。我們不會止步於招式講解,而是更側重於“內聖”與“外王”的結閤。所謂“內聖”,是指通過練拳來涵養德性,修身養性,提升精神境界;所謂“外王”,是指將拳法應用於實際,具備強大的實戰能力,能夠保護自己,甚至服務社會。這便是形意拳“內聖外王”的武道傳承。  第二章:五行生剋,乾坤挪移  形意拳的五行拳,是其理論體係的核心,也是最基礎的練習內容。金、木、水、火、土,這看似簡單的五個元素,卻蘊含著宇宙間最基本的運動法則和力量變化。  劈拳(金): 象徵著剛勁、銳利、果斷。練習劈拳,要做到“身如弓,力如箭”,發力迅猛,勢如破竹。其勁力猶如利劍齣鞘,直刺敵要害。但金亦有其不足,易傷剛摺。因此,劈拳的精義在於剛中有柔,銳利而不失沉穩,能在瞬間爆發齣強大的穿透力,剋製對方的堅固防禦。它的運用,要求心神專注,意念集中於一點,如同一道金光,直破雲霄。  鑽拳(木): 象徵著生長、麯直、伸縮。鑽拳的特點是“進退連環,麯中求進”。它不像劈拳那樣直來直去,而是迂迴麯摺,暗含變化。木性嚮上生長,鑽拳的動作也常常有嚮上、嚮前的穿插之勢。同時,木可以屈,在受力時能夠化解,又能在適當的時機反彈。鑽拳的練習,強調身體的協調性,以及意念的纏繞與穿透,如同藤蔓般纏繞束縛對方,又如種子般破土而齣,生生不息。  崩拳(火): 象徵著熾烈、爆發、迅猛。崩拳的動作猶如火焰般嚮上竄升,爆發力極強。它的特點是“起如獅子,落如炮錘”,一經發動,勢不可擋。火的特點是燃燒,崩拳的勁力也如同火焰般迅速蔓延,瞬間將力量傳遞至全身。崩拳的運用,要求速度與力量的完美結閤,以及身體的協調聯動,意念要如同烈火般燃燒,瞬間爆發,將對手吞噬。  炮拳(水): 象徵著沉穩、變化、滲透。水無常形,卻能容納萬物,以柔剋剛。炮拳的動作往往深沉有力,猶如沉入水底,又能在關鍵時刻爆發齣強大的衝擊力,如同巨浪般席捲而來。水的特點是流動與變化,炮拳的勁力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敵人的變化而變化,時而沉靜,時而洶湧。練習炮拳,需要全身放鬆,意念沉浸,體會“柔中帶剛,以靜製動”的真諦,如水般滲透進入對方的空隙,瓦解其防綫。  橫拳(土): 象徵著厚重、穩定、承載。土能生萬物,亦能承載萬物。橫拳的動作往往沉穩紮實,重心較低,如同大地般穩固。它的勁力厚重,如山嶽般不可撼動,同時也具備強大的爆發力,能在瞬間將全身的力量凝聚於一點,發齣沉重的一擊。土的特點是承載與孕育,橫拳的練習,強調身體的根基,以及力量的蓄積與釋放。它的運用,要求意念沉穩,如大地般厚實,能夠承受壓力,並將其轉化為反擊的力量。  五行拳並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生剋,共同構成瞭形意拳的完整體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這種生剋關係,在拳法中體現為招式的變化與運用,以及在實戰中如何針對對手的弱點進行攻擊。同時,五行之間也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理解瞭五行生剋,纔能真正掌握形意拳的奧妙,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第三章:十二形法,象形取意  形意拳的十二形,是對自然界十二種動物的模仿,通過觀察這些動物的習性、動作特點,並將其融入拳法之中,從而達到“象形取意,以形化物”的境界。十二形拳,是對五行拳的進一步細化和拓展,使其更加豐富多變,更具實戰價值。  龍形: 龍在中華文化中象徵著至尊、變化與力量。龍形拳的動作多以騰挪閃轉、翻滾變化為主,講究身法靈動,如龍遊九天,變化莫測。它強調步法的輕靈與身法的配閤,能夠快速地改變重心和方嚮,躲避攻擊,同時也能伺機反擊。  虎形: 虎象徵著勇猛、力量和威嚴。虎形拳的動作多以撲、抓、剪為主,發力迅猛,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它強調筋骨的強健,腰馬的穩固,以及瞬間爆發的閤力,能夠有效地製服對手。  熊形: 熊的特點是沉穩、厚重、力量。熊形拳的動作多以推、按、抱為主,重心低沉,穩如泰山。它強調下盤的穩固,以及全身的整體力量,能夠有效地抵禦攻擊,並産生強大的反作用力。  犴(àn)形: 犴,即海狗,其特點是靈巧、迅捷、善於水中穿梭。犴形拳的動作多以進退、轉摺、穿插為主,步法靈活,身法連貫,如同海狗在水中嬉戲,難以捉摸。它強調身體的柔韌性與協調性,能夠實現快速的變嚮與進攻。  蛇形: 蛇的特點是蜿蜒、吞吐、靈動。蛇形拳的動作多以纏繞、探、擊為主,身法麯摺,進退有度,如同毒蛇吐信,伺機而噬。它強調腰部的靈活運用,以及身法的纏繞與穿透,能夠有效地控製對手的動作。  雞形: 雞的特點是獨立、啄擊、警覺。雞形拳的動作多以獨立步、啄擊、反擊為主,步法穩健,動作精準,如同公雞獨立,目光銳利。它強調單腿的支撐力,以及精準的打擊點,能夠有效地齣奇製勝。  鷂(yào)形: 鷂,即一種小型猛禽,其特點是俯衝、啄擊、靈敏。鷂形拳的動作多以俯衝、剪、啄為主,發力迅猛,迅雷不及掩耳。它強調身體的爆發力,以及精準的打擊方嚮,能夠迅速地攻擊對方的要害。  燕形: 燕子以其輕盈、敏捷、空中盤鏇而著稱。燕形拳的動作多以閃、轉、騰、挪為主,步法輕靈,身法飄忽,如同燕子在空中掠過,難以捕捉。它強調身體的協調與平衡,以及快速的反應能力。  馬形: 馬的特點是奔跑、衝撞、力量。馬形拳的動作多以衝、撞、蹬為主,力量沉猛,如同戰馬奔騰,勢不可擋。它強調身體的整體力量,以及持續的衝擊力,能夠有效地突破對方的防綫。  猴形: 猴子以其活潑、攀爬、機靈而聞名。猴形拳的動作多以攀、抓、撲、跳為主,動作靈活多變,如同猴子在林間嬉戲,難以預測。它強調身體的柔韌性與爆發力,能夠實現齣其不意的攻擊。  鷹形: 鷹象徵著銳利、俯衝、捕食。鷹形拳的動作多以劈、啄、剪為主,發力迅猛,準確凶狠,如同雄鷹展翅,俯衝獵物。它強調力量的凝聚與爆發,以及精準的打擊目標。  驫(biāo)形: 驫,即多馬奔跑之貌,象徵著速度、力量與連綿。驫形拳的動作多以連續的衝撞、掃擊、踢擊為主,力量強勁,如萬馬奔騰,連綿不絕。它強調力量的持續輸齣,以及身體的協調配閤。  十二形拳的練習,並非簡單地模仿動物的外形,而是要深刻理解其內在的“神韻”和“精髓”。通過對十二形拳的深入研習,能夠極大地豐富拳手的技戰術,使其在實戰中能夠應對各種情況,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第四章:意念為引,內外兼修  形意拳的“意”,是其區彆於其他拳種的重要特徵。形意拳講究“意到力到”,意念的運用貫穿於練習的始終。“意”並非虛無縹緲,而是與精神、意識、心境緊密相連。  意念的培養: 練習形意拳,需要培養強大的意念力。這包括專注力、想象力、意誌力等。通過冥想、觀想等方法,將意念與動作緊密結閤,做到“意念在先,身隨其後”。例如,在練習劈拳時,要想象手中握有一把利劍,意念集中於劍尖,將力量凝聚於一點,如同利劍齣鞘。  精氣神的閤一: 形意拳強調“精、氣、神”的閤一。“精”,是指身體的精華,是生命的本源;“氣”,是指生命的能量,是身體的動力;“神”,是指精神狀態,是生命的活力。通過練拳,可以培植元精,固養元氣,涵養精神,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境界。  武德的傳承: 形意拳作為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也肩負著弘揚中華武德的使命。“內聖外王”之道,強調的是武者的品德修養。一個真正的武者,不僅要有高強的武藝,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書將探討形意拳的武德規範,如尊重師長、誠實守信、謙虛謹慎、仁義待人等,倡導將武德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一個德藝雙馨的人。  第五章:實戰之道,以柔剋剛  形意拳在實戰中以其簡潔、直接、有效的特點著稱。它不追求花哨的招式,而是注重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打擊效果。  近身纏鬥: 形意拳特彆擅長近身纏鬥。通過“沾、粘、貼、靠”等技法,能夠有效地控製住對手,使其無法施展拳腳。在近身搏鬥中,形意拳的“三體式”能夠提供穩固的根基,而“五行”的變化則能夠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以弱勝強: 形意拳強調“以柔剋剛”,並非一味地以力製力,而是善於藉力打力,化解對方的力量,並將其反擊迴去。通過觀察對手的動作,捕捉其破綻,然後利用對方的力量,以最小的消耗,將其擊敗。  變化與適應: 實戰韆變萬化,沒有一成不變的招式。形意拳的精髓在於其變化無窮的“五行”與“十二形”,能夠幫助武者根據不同的對手和不同的情況,靈活地調整戰術,應對自如。  第六章:傳承不息,武道永存  形意拳的發展,離不開曆代武學大師的不斷探索與創新。本書在介紹形意拳的理論與技法時,也會提及一些著名的形意拳流派及其代錶人物,以期讓讀者對形意拳的曆史脈絡有更清晰的認識。  形意拳的練習,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與堅持。本書旨在為廣大形意拳愛好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的學習平颱,鼓勵大傢在練習過程中,勤於思考,勇於實踐,不斷領悟形意拳的真諦。  最終,武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技擊之用,更在於其對人生境界的提升。形意拳所蘊含的“內聖外王”之道,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力量,成為一個真正有智慧、有力量、有擔當的人。  本書希望能夠成為您形意拳武道探索之路上的良師益友,與您一同開啓這段精彩的形意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