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处刻经题记汇编

金陵刻经处刻经题记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孺童 编
图书标签:
  • 金陵刻经处
  • 刻经
  • 题记
  • 汇编
  • 清代
  • 文献
  • 古籍
  • 佛教
  • 刻版印刷
  • 南京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3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4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1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陵刻经处除藏有自刻经版47000余片外,还保存有支那内学院经版14300余片、扬州砖桥江北刻经处经版22900余片、北京刻经处与天津刻经处经版22800余片,以及北京三时学会、苏州洞庭西山祇树庵、常州天宁寺等处经版,总计达12万5千余片之多。其中,许多经版上刻有供养人的题记,其中不少涉及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士,如谭嗣同、欧阳渐、黎元洪、鲁迅等。
《燕京古籍善本丛刊》总序 一、缘起与宗旨 古籍乃文明之载体,历史之镜鉴。吾辈立足今日,肩负传承古籍之重任,深知整理、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之迫切性。是故,倡议编纂《燕京古籍善本丛刊》,旨在汇集北京地区历代珍藏之稀有、罕见、具有特殊文献价值的古籍善本,进行系统性的影印、点校与研究出版。 燕京,自辽金元明清乃至民国,一直是文化重镇,藏书甲于天下。无论是宫廷秘府、王府私藏、寺院道观,还是士林藏书楼,皆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献散佚于各处,或因流传久远而纸墨残破,或因版本特殊而鲜为人知。本丛刊的宗旨,即在于“存其真,彰其粹,示其貌,传其韵”,通过严谨的学术整理,将这些散佚的善本重新呈现于学界与读者面前,为中国古代史、文学、哲学、宗教、艺术乃至科技史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高质量的原始资料。 我们确立的选书标准极为严格,首重其“善”——包括存世稀少、版本独特(如抄本、稿本、早期刻本、带有重要批校的版本)、装帧精美或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文献。力求在体例上体现地域特色与学术深度。 二、丛刊的构成与范围 本丛刊并非简单地罗列书籍,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研究体系。其主体部分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辅以“特辑”若干,以期全面涵盖燕京古籍的精髓。 1. 经学文献: 侧重于儒家经典的宋元善本、重要注疏的初刻本,以及历代经师的重要手校本。例如,选取几部存世极罕的宋刻《说文解字注》残卷,或收录明代大儒关于特定经义的独家笺注本。此部分旨在展现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2. 史学典籍: 聚焦于地方志、乡土史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私人著述。燕京周边及直隶地区的府县志、乡土文集,因其记载了大量口述历史与社会变迁的第一手资料,常有孤本存世。本丛刊将收录其中关键的、未经后世过多删改的早期刻本或抄本,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 子部珍本: 涵盖哲学、兵法、农学、医学、数术、小说等。特别是那些在流传过程中曾被禁毁或失传,后经考订重见的版本。例如,关于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讨论心学或理学的往来书札集,或早期刻印的医学方剂集,这些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 集部精品: 侧重于诗文总集及名家尺牍。不同于流传广泛的通俗选本,我们更关注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带有作者本人批阅或题跋的诗稿本,或是反映特定时期文人交往的函札集,用以窥见作家创作心路与社会生活侧影。 5. 特辑系列: 针对特定主题或载体设立的单元。例如,“寺院碑刻拓片整理与摹刻”、“清宫廷档案摘录与辑印”、“燕京士人手札影印”等。这些特辑往往涉及传统“四部”分类难以涵盖的非主流文献,却是研究特定历史侧面的重要依据。 三、整理与出版原则 本丛刊秉持“审慎、求真、精校、善印”的原则: 1. 影印质量: 采用高精度数字化扫描技术,确保影印件最大程度还原原书之纸张质地、墨色浓淡、刻工笔法乃至虫蛀痕迹。这些物理痕迹往往是考证版本源流和历史流传的关键信息。 2. 校勘精准: 每一册书的整理均由该领域具有深厚功底的专家承担。校勘工作不仅限于底本,还会参照不同版本、他本进行交叉比对,力求订正流传已久的文字讹误,但对于原书的特定批语、圈点,则明确标注,保持原貌。 3. 导读与注释: 每一本影印书后均附有详细的“版本题识”和“内容导读”。版本题识部分,需详述该书的刻印年代、册数、装帧形式、流传经过以及其独特的版本学价值。内容导读则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著作背景及核心思想,为初涉者提供清晰的学术路径。 四、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燕京古籍善本丛刊》的出版,不仅是对燕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抢救与展示,更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首先,它为海内外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一批难以在其他地方查阅到的基础性文献,有效填补了某些研究领域的资料空白。 其次,通过对珍稀刻本的影印,有助于书法篆刻爱好者和书籍装帧艺术研究者领略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体会古籍之“物的”美学价值。 最后,本丛刊的推广使用,能够进一步激发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让古老的智慧与精粹,在现代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新生。 本丛刊的编纂工程浩大,仰赖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各大高校图书馆及部分私人藏书家的无私支持与鼎力相助。我们期望此丛刊能成为一本持续数十年的工程,为中国古籍整理事业添砖加瓦,使燕京千年文化积淀,得以万古流芳。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起初我对“题记汇编”这类书籍抱持着一丝保守的期待,认为可能偏于学术化和枯燥。然而,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纯粹的文献整理,展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那些历经风霜的题记,记录了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们与佛法结缘的瞬间,有帝王将相的布施,亦有寻常百姓的虔诚心愿。阅读时,我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看到了不同历史切面上,知识、信仰与社会阶层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切入点,去理解宏大的文化事件。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时代烙印的“活化石”。每一条题记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故事背景,引导着读者去想象和探究,这种挖掘和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与探索欲。

评分

这部汇编的装帧和版式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纸张的选择、排版的疏密,都仿佛在模仿着当年刻经的风格,让人在翻阅时便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的仪式感。我最欣赏的是其细致入微的注释系统,对于那些艰涩的古语、特殊的官职或地名,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研究的深度得以兼顾普及性。通过这些零散的题记,我们得以描摹出刻经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支持体系——谁是主要的资助者?哪些地区的信徒最为热心?刻板工艺是如何传承和演变的?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生产链条的后门。它不是直白地讲述历史,而是通过无数细小的、被忽视的印记,让历史的肌理自行显现,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着实高明。

评分

这部作品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沉迷于古代手工业和宗教传播史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它将原本分散、散落在浩瀚经帙中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了系统而严谨的整合,使得研究的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刻板人员的记录,那些刻工的名字和事迹,虽然寥寥数语,却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手工艺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集体形象。这种对“幕后英雄”的关注,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史学情怀。这部书不仅是学术性的参考工具,更是一部关于“坚持”与“传承”的赞歌。在科技不断迭代的今天,重温这种对知识的“慢工细活”,更能引发我们对文化保护与延续的深刻思考。阅读完毕,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那是对古人那份对文化不朽的执着追求的由衷敬佩。

评分

这部书一经捧读,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庄重与沉静,仿佛能触摸到千百年来,那刀光石火间凝结的匠心。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像是一部无声的史诗,记录着金陵刻经处那段辉煌而又充满艰辛的岁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在那些刻工的手艺之中,想象着他们是如何一丝不苟地在木板上雕琢佛陀的教诲,那种对信仰的虔诚和对技艺的执着,透过这些泛黄的文字,清晰可见。那些碑刻上的题记,每一笔一划都承载着捐助者的心愿、刻经者的智慧,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风貌。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印刷术发展的脉络,尤其是在宗教典籍的传播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雕版印刷史乃至明清之际的文化社会史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宝藏。我尤其欣赏其考据的严谨,那些细微的细节,都被细致入微地梳理和呈现,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到无比充实和信服。

评分

翻开这本书,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简直让人屏息凝神。我一直对那种需要耗费巨大心力、人力来完成的传统工程怀有深深的敬意,而金陵刻经处无疑是其中翘楚。这部汇编,如同一个精密的档案柜,将那些散落在不同经卷扉页上的“签名”和“留言”系统地归档、整理,使得原本可能被忽略的边角料,焕发出了惊人的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记忆的抢救与重构。我仿佛能听见刻板师傅们在灯下打磨木板的沙沙声,感受到募捐信徒们对佛法的渴慕之情。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检索方便,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脉络。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那个信息传递主要依赖手工的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如何依靠这种集体的、精密的协作完成的。这种文化工程的规模与毅力,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令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