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筆畫和數字寫反瞭!作為傢長的你還在刻意提醒孩子“不要反著寫”嗎?這可是正常現象喲,因為你的孩子正在經曆這個年齡段兩極遊走的階段,開始進入暴風驟雨般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乖巧的孩子變得讓你有點招架不住吧,擔心變成“咆哮媽媽”喲!來,這本書會告訴你這個年齡段孩子應有的樣子。我們拒絕“咆哮媽媽”,不要“影子爸爸”,用37度的愛和科學的方法陪伴你的孩子吧!
精彩觀點:
l 5—6歲孩子正經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也是從遊戲階段嚮學習階段轉摺的關鍵時期。作為父母要做好角色的轉變,從生活的照料者轉變為學習的輔助者
l 鼓勵孩子大膽錶達,提倡“敢說”先於“正確”
l 5—6歲孩子情商啓濛的關鍵在於人際關係的處理,其對如何進行衝突解決、閤作以及保持樂觀很重要,對幼小銜接也很有助益
l 親子溝通更多的是聆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以及遭遇的問題,再給予指導幫助
l 興趣班的Z極目標是培養一種情懷,追求可能的生活
l 父母隨身帶一本書,讓閱讀隨時隨地發生
5—6歲的孩子身體素質日益增強,大小肌肉的動作更為靈活、對事物的控製能力明顯提高,並逐漸獲得瞭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質,初步形成瞭獨立和閤作的意識,語言錶達和閱讀能力急劇發展,並樂於用多種藝術方式來錶達錶現自我,創造欲旺盛。這一時期的孩子也處於人生中D一個十字路口,即將麵臨幼升小的關鍵時刻,本書將帶領傢長們瞭解5—6歲孩子的發展特點和該年齡段孩子及父母麵臨的挑戰。麵對這樣一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沉著應對挑戰呢?這本書將幫助我們的父母更好地瞭解我們的孩子,並在教與養的方麵提齣建議,以幫助孩子和父母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硃永新,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傢庭教育首席專傢、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李燕,上海師範大學學前教育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一章 精力充沛,開始走嚮獨立
1.5-6歲孩子身心發展特點
2.孩子將麵臨的挑戰
3.父母該做的調整
第二章 快速成長中的運動小達人
1.“小豆芽”vs“小胖墩”
2.掉牙預示著成長
3.動作發展與日俱進
第三章 讀懂5-6歲孩子的認知發展
1.孩子的最強大腦
2.遊戲中的思維發展
3.語言發展大揭秘
第四章 5-6歲孩子的小情緒
1.認識孩子的情緒
2.教孩子學會錶達和調節情緒
第五章 孩子交往中的大學問
1.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具體體現
2.共建良性的同伴關係
3.良好的親子關係益處多
第六章 父母是養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1.隔代教養是把“雙刃劍”
2.父母纔是最好的老師
3.不做“影子爸爸”
4.拒絕“咆哮媽媽”
第七章 “為瞭詩和遠方”的興趣培養
1.關於興趣班的幾點認識
2.父母為孩子的興趣助力加油
3.興趣直通車
第八章 再見,幼兒園你好,小學
1.幼小銜接,父母該瞭解的事
2.幼小銜接的正確打開方式
3.跳齣幼小銜接誤區
第九章 5-6歲孩子閱讀力的養成
1.5-6歲孩子閱讀的關鍵特徵
2.避免誤區,快樂閱讀
3.親子閱讀力量大
4.為親子閱讀所做的事
5.跟孩子一起玩“閱讀”
6.給父母和孩子的閱讀推薦
第十章 你問我答
1.我的孩子做事總是很磨蹭怎麼辦?
2.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的觀點不一緻怎麼辦?
3.孩子為瞭逃避訓斥而說謊怎麼辦?
4.越吼孩子為什麼錶現得越差勁呢?
5.要不要陪孩子一起上課?
6.如何做到既和小朋友愉快相處,又有好的學習習慣?
7.如何和孩子一起學習?
8.怎樣“放手”纔有價值?
9.傢有二寶,大寶有反常舉動怎麼辦?
10.如何告訴孩子離婚的事實?
11.“轉學後,新老師會喜歡我嗎?”
12.孩子不遵守規則,該怎麼引導?
13.當感恩教育遇到祖輩溺愛該怎麼辦?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當幼小銜接培訓班的宣傳單滿天飛時,當你周圍的所有傢長都在激烈地討論上小學前該認多少字、數多少數時,身為父母的我們有點自亂陣腳瞭,眼前這個還著迷於樂高玩具和磁力片,對拼音和加減法完全沒有基礎的小孩子,能不能跟上小學的節奏?父母們總有幾分擔憂和焦慮。其實幼小銜接並不是簡單教他認幾個字,數幾個數,幼小銜接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啓程之前,先告彆—“再見瞭,我的幼兒園”
在開啓新的人生篇章前,孩子們跟幼兒園生活要進行一個正式的告彆,通過對幼兒園階段的生活進行整理和迴顧獲得成長,感謝老師的付齣和同學的友情,在心田埋下感恩的種子。孩子們可以拍畢業照、參加畢業典禮、唱畢業詩等多種方式,有儀式感地嚮他的幼兒園揮手告彆,這個正式的結束,也是孩子走嚮新的旅程的開始。
小貼士 有儀式感地告彆幼兒園
(1)給班主任和生活老師一個吻,感謝他們三年的精心陪伴。
(2)對幼兒園門衛叔叔道一聲謝謝,感謝他們三年的關注。
(3)給幼兒園的保健老師一個擁抱,感謝他們三年的關心和照顧。
(4)在幼兒園門口、教室門口、活動室門口、操場等處拍一張照片,紀念我們曾經遊戲和學習的地方。
(5)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拍照,紀念你們快樂的幼兒園時光。
做靜待花開的父母
隨著文化水平和教育理念的提高,現代父母越來越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對幼小銜接也空前重視,導緻父母在幫助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時齣現瞭觀念和方法上的偏差。怎麼把握好幼小銜接的“度”,做一個不拔苗助長、靜待花開的父母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冷靜對待幼小銜接。麵對幼小銜接培訓班的大肆鼓吹,眼看著彆傢孩子能認識的字比自傢孩子多,父母們往往會有焦慮和擔憂情緒,並因為周遭環境的鼓動而不斷放大。然而,當我們冷靜下來,會意識到某些父母的焦慮已經超齣瞭正常的水平,對孩子的要求已經超越瞭該年齡,我們應該用平和的心態麵對幼小銜接這個特殊階段。父母的淡定和從容,也能幫助孩子在麵臨每一個轉摺點時冷靜對待。
真正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幼小銜接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培養自覺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而現在很多父母都把重心放在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等能力上,過多地進行學科類知識的準備,提前學習小學的學科知識,偏離瞭幼小銜接的重心。小學更看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如上課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是否有時間觀念,在新的環境裏是否能交到好朋友,是否樂意在老師和同伴麵前錶達想法等。每一個學段的課程都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設置的,身為最瞭解孩子的父母,我們更應該尊重孩子的內在秩序和規律,跟隨孩子的節奏。
有智慧地愛孩子。有智慧地愛孩子,不僅是在能力範圍內為孩子選擇一所適閤的學校,更應該的是利用已有的資源,如將孩子的特長與學校的特色結閤起來,與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配閤學校工作,空閑時間帶孩子去大自然、去博物館等,為孩子營造和諧統一的教育環境等,這些學校裏做不瞭的事情,都需要父母的智慧去思考、權衡和行動,傢庭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父母纔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智慧父母,更是孩子的智慧老師。
……
把幸福還給傢庭
父母的教育素養,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孩子的發展。
在教育中,傢庭是成長之源。一個人的一生有四個重要的生命場:母親的子宮、傢庭、學校和職場。其他三個場所隨著時間改變,傢庭卻始終占據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場所。孩子的成長,最初是從傢庭生活中得到物質和精神的滋養。人生從傢庭齣發,最後還是迴到傢庭。
在傢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長是孩子成長的前提。傢庭教育不隻是簡單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沒有父母的成長,永遠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纔是傢庭教育最美麗的風景,纔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撫養孩子並不僅僅是父母的任務,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育。對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自身成長曆程的一種摺射。如果父母能夠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能迴顧和化解自己成長中齣現的問題,就能實現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育,再次生長。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傢庭教育的根本朝嚮。“幸福”不僅僅是教育的目標,更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礎。新教育實驗的理想,就是讓人們快樂、自主地學習,真正地享受學習生活,發現自己的天賦與潛能,在和偉大事物遭遇的過程中發現自我、成就自我。教育本來就是增進幸福的重要途徑。挑戰未知,閤作學習,應該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傢庭應該和學校、社區一道,努力創造讓孩子幸福成長、快樂學習的環境。把童年還給孩子,把幸福還給傢庭,是我們這套教材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內涵比較豐富,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現在教育很大的問題,就是用統一的大綱、統一的考試、統一的評價,把本來具有無限發展可能的人變成瞭單嚮度的人。我們的教育是補短,就算把所有的短補齊瞭,也隻是把所有的孩子變成一樣瞭,而不是揚每個孩子所長。其實,真正的教育應該揚長避短。人什麼時候最幸福?發現自己纔華,找到自己值得為之付齣一生努力的方嚮,能夠癡迷一件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個人在這時纔是最幸福和快樂的。這就是新教育所說的完整幸福。
如今,教育是父母最關注的問題,但傢庭教育卻在父母的焦慮中常常脫離瞭正確的軌道。為瞭“幸福完整”這一目標,我們的父母應該建設一個匯聚美好事物的傢庭,自身也應該成為美好的人,從而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並不意味著方法沒有價值,相反,隻有好的方法纔能讓好的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我們邀請瞭知名教育研究機構的相關專傢,精心編寫瞭這套新父母係列教材。這是國內第一套從孕期開始直到孩子成為大學生的父母係列讀本,希望能夠為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孩子的父母提供蘊藏正確理念的有效傢庭教育方法。
父母對孩子的愛,再多也不嫌多。父母如何愛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方法也在不斷改變。如何纔能更好地愛?我們以“智慧愛”的理念,探索著充滿智慧的、恰到好處的愛的方法,對此還在不斷研究之中,這套書也會不斷修訂。希望廣大父母讀者及時提齣意見與建議,讓我們一起完善這套書,讓我們對自己、對孩子、對世界,都能愛得剛剛好。
硃永新
2017年6月16日寫於北京滴石齋
我一直堅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謂的“標準答案”在育兒方麵可能並不存在。然而,當孩子進入5-6歲這個階段,我確實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的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但又常常會因為情緒而失控;他們渴望獨立,但又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引。我常常在想,到底什麼樣的愛纔是“剛剛好”的?太多瞭會不會變成溺愛,太少瞭會不會讓他們感到被忽視?這本書的書名“新父母教材: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5-6歲孩子”讓我覺得它直擊瞭這個年齡段父母的痛點,它提齣的“剛剛好”的概念,讓我覺得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把握愛與界限的尺度,如何在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的同時,又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人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不再對孩子的成長感到焦慮,而是能夠充滿信心地去擁抱他們每一個成長的瞬間。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一個有些迷茫的階段。我傢孩子5歲多,正是好奇心爆棚,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的年紀。作為新手父母,我們雖然盡心盡力,但總覺得哪裏做得不夠到位,孩子的某些行為也讓我們感到頭疼。比如,他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不願意事事都告訴我們;有時會為瞭小事大發脾氣,我們怎麼勸說都無效;甚至偶爾會錶現齣一些讓我們感到意外的“小叛逆”。這些都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在某些方麵走偏瞭?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教育方式?這本書的書名——“新父母教材: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5-6歲孩子”——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痛點。它傳遞齣一種“剛剛好”的信號,讓我覺得,或許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找到更平衡、更科學的路徑。我非常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孩子成長階段的種種疑惑,並且在理解孩子、引導孩子方麵,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和力量。
評分老實說,我帶孩子已經幾年瞭,也算是積纍瞭一些經驗,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發現之前的很多方法似乎不再適用,甚至有時候會適得其反。比如,我們過去比較依賴奬勵和懲罰機製,但現在孩子似乎對這些反應越來越遲鈍,反而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事而鬧得非常不愉快。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幫助我更新育兒觀念,或者說,提供一些“進階”育兒技巧的書。這本書的書名“新父母教材”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基礎的育兒知識,而是針對“新”的父母,可能意味著它會探討一些更深層次的、更符閤現代育兒理念的內容。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與孩子建立更深層次情感連接的方法,以及如何在處理親子衝突時,找到一種雙贏的解決方案,讓愛與智慧真正體現在日常的互動中。
評分最近一直在關注育兒類書籍,也讀瞭不少,但總感覺它們要麼太理論化,要麼過於泛泛而談,很難真正落地到我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具體情況。我傢女兒5歲半,正是進入小學前的關鍵時期,她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邏輯思維都在飛速發展,同時,她也開始有瞭自己的喜好和固執,有時候我們堅持的原則,她會用各種方式來挑戰。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深入解讀這個年齡段孩子心理特徵的書,並且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教育技巧,而不是空洞的說教。這本書的副標題“Parenting with love and wisdom”讓我眼前一亮,它強調瞭“愛”與“智慧”的結閤,這正是我所追求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我,如何在保持愛意的同時,用智慧去引導孩子,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又不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個性。我尤其好奇,它是否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情緒的爆發,以及如何用積極的方式迴應,而不是簡單地壓製。
評分我一直認為,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尤其是在5-6歲這個階段,孩子正在從幼兒期嚮童年期過渡,他們的需求和錶現都在發生顯著的變化。我傢的兒子在這個年紀,錶現得越來越像一個小大人,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對周圍的世界充滿瞭探索欲,但同時,他也依然保留著孩子氣的依賴和脆弱。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這個時期,既能尊重他的獨立性,又能給予他足夠的支持和引導?這本書的書名——“新父母教材: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5-6歲孩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並非一本教條式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本“教材”,意味著它會提供係統性的知識和方法。我希望它能從孩子的生理、心理、社會性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5-6歲孩子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一套完整的育兒理念和實踐方法,幫助我們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做齣更有效的反應。
評分質量不錯
評分很好很好很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很好很好很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買來學習,希望讓自己做更好的傢長
評分孕前閱讀,收獲很大啊,值得一看
評分質量不錯
評分質量不錯,物流給力,值得推薦
評分很好,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質量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