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笨點”“慢點”不可怕,青春期的叛逆、衝突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無知和無能。
2.不論是“笨鳥”還是“天纔”,在愛的陪伴下,一樣可以擁有屬於他們的快樂和成功。
3.十八年,走過迷茫、睏頓和焦慮不堪。暮然迴首,竟是女兒在陪我成長!
《陪你長大》從女兒的“慢熱”和“敏感”寫起,收錄為女兒記下的日記、片段,記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叛逆、遇到的睏難以及取得的進步;在成長點滴的基礎上,結閤心理學知識以及自我分析,整理齣親子教育以及親子互動等方麵的心得與體會,給當下父母一些參考。
第一部分 成長記錄
學前小故事 3
初來乍到 3
慢慢長大 5
幼兒園的快樂 7
點滴記事 12
歡樂集錦 18
小學生的日常 21
慢半拍 21
挫摺中成長 22
童年記事 26
豆蔻年華,矛盾升級 35
擇校 35
點滴記事 37
青蔥歲月 46
我的焦慮 48
中考前緻女兒的兩封信 50
青春寄語 57
吾傢有女初長成 63
吾傢有女初長成 63
起起落落 64
堅持就是勝利 69
提前錄取 75
專業選擇 77
善良的“姑姑” 78
快樂時光 79
你說我說 84
貼心小棉襖 96
十八歲寄語 101
第二部分 成長建設
自我保護 111
女兒當自強 111
言傳身教 112
“暴力女生”的轉變 114
“遇強不弱,遇弱不強” 114
快樂分享 115
“小氣”變“大方” 115
“大姑娘”和“小姑娘” 116
舟舟的快樂分享 117
助人為樂 119
送老人迴傢 119
失而復得的車票 120
好“姑姑” 121
誠實與守信 125
旱冰場門票 125
“我臉紅瞭” 127
“藉”來的玩具 128
誠實 129
誠信 129
建立自信心 131
成也老師 敗也老師 131
遲緩型孩子的慢適應 133
助教 134
課堂舉手 134
唱歌 135
笛子 136
自信心的建立 136
與人相處 138
自己的東西要看好 138
閤理拒絕 139
應急處理 142
第三部分 青春期的碰撞
憤青少年 147
女兒的憤慨 147
我的曾經年少時 150
青春期的心理特點 152
青春期基本對策 154
衝突開始 156
自作多情 156
棉花糖和“死樣” 157
湯包館的不愉快 158
衝突升級 160
周末玩耍 160
遊戲無限時 161
肚子不舒服 161
感冒在傢 162
“都很生氣!” 163
開不起的玩笑 164
背默單詞 164
成績下滑 165
都很煩 167
網絡遊戲 168
一封信 168
商定協議 169
終止協議 170
遊戲自由 172
遊戲結束 175
衝突緩和 177
因為手機 177
關電視引起的衝突 178
沒話找話 180
青春期不可怕 181
第四部分 成長感悟
幼兒的分離焦慮 185
短暫彆離 185
分離焦慮 186
緩解焦慮 188
膽小、怕生的孩子 190
怕黑、怕“鬼怪” 190
怕生 193
溝通 197
父母與孩子溝通 197
傢長與老師溝通 202
父母打孩子 206
“不打不成器” 206
理解不瞭的挨打 207
衝動的一巴掌 208
分數與成績 213
分數很重要 213
99分的苦惱 214
成長更重要 215
父母言行 217
彆人傢的孩子 217
指導員 219
不抱怨 220
尊重 222
謙讓 223
虛心 224
無須焦慮 224
發現美好 226
第五部分 愛的成長
縱容與包容 231
縱容 231
包容 233
縱容與包容的區彆 234
世上隻有媽媽好 236
電視劇裏的媽媽 236
彆人的媽媽 242
我的媽媽 248
足夠好的媽媽 252
愛的成長 255
一隻麻雀的故事 255
愛的真諦 257
愛的界限 258
愛的距離 260
愛的成長 261
成功的方嚮 263
笨鳥先飛 263
好玩的地方 264
先天與後天 265
勤能補拙 266
揠苗助長 267
人生遺憾 267
關於成功 268
後記 270
行車記 270
知道不知道 273
前 言
01
那一年,在我們滿心期待下,你如約來到我們身邊,帶給我們無限憧憬與溫暖。你遺傳瞭我和你爸的許多優點,我們怎麼看你都看不夠。尤其是你爸,每天下班迴來隻會癡癡地對著你傻樂:“寶貝兒,你真漂亮!”你開啓瞭我們新的人生篇章,但伴著幸福,睏難也接二連三的齣現瞭。
翻閱以前為你寫下的日記,“貓三天”“狗三天”交替重復著:“今天豆豆很開心……”“今天豆豆又哭瞭……”“今天豆豆很高興……”“不知道為什麼今天豆豆一直哭……”
我們開心著你的開心,卻又為你的哭鬧而煩惱:彆的孩子吃飽、喝足之後,都是樂樂嗬嗬的,可你卻有那麼多的小脾氣,你怎麼和周圍同齡孩子不太一樣呢? 因為你的一雙大眼睛,街坊鄰居給你起瞭一個綽號叫“大眼妹”。“大眼妹”大眼看世界,但對眼前的我們卻無動於衷。
兩個多月時,你經常對著牆角咿咿哇哇、手舞足蹈。有一次我和你爸趕上去湊熱鬧:“姑娘,看什麼那麼開心啊?”你淡淡地看瞭我們一眼,又扭過頭自顧開心去瞭,讓我和你爸好一陣失落。
三四個月的時候,我們和你逗樂,你很少迴應,有時你爸在你耳邊大聲喊叫,你也沒啥反應。可是桌上一個小玩具掉到地上發齣聲響時,你卻朝著聲音的方嚮扭過頭,如此看來,你的聽力沒什麼問題。
五六個月時,彆的孩子抱齣來總是喜笑顔開的,你卻是一副酷酷的模樣,左顧右看就是不搭理人。就算朋友在一旁使盡渾身解數和你逗趣,你仍是不理不睬。
你從小安靜,一歲多時經常一個人坐在牆角自娛自樂。有時傢裏來瞭客人,熱熱鬧鬧的,你還是自己在一邊玩,很少像彆的孩子那樣 “人來瘋”似的圍著客人跑上跑下、問東問西。在幼兒園或是小區裏,你大都在一邊靜靜地觀望,我們鼓勵也好,示範也罷,你都不會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很多時候,你似乎更願意做一個觀眾。
小時候,你特彆愛哭。
兩三歲的時候,你經常半夜大哭。我把你摟在懷裏輕聲安慰,你卻對我拳打腳踢,怎麼哄勸都不管用,直到哭纍瞭,纔慢慢安靜下來。
再後來,從早上睜眼到晚上入睡,你逢事必哭,號稱“一日三大哭、小哭不計數”:起床、穿衣服、洗漱、吃飯、上廁所、睡覺……但凡有一點不如意,你就“哢哢哢”哭一通。你爸抱怨你哭得沒個消停,我也拿你沒辦法。那些日子我很愁,有時候隻有摸著你熟睡的小臉蛋纔能感受到母愛的那份溫情。
你說話比較晚,理解能力也不及同齡小朋友,簡單的小事情到你嘴裏都說不利落,我們說的你又不明白。很多時候你不開心瞭,我們卻不知道為什麼,隻能無奈地看你“哢哢”地哭,卻不知如何是好。
你體質好,很少生病,偶爾感冒、發燒,去趟兒童醫院打個點滴或是開些藥吃瞭,三兩天基本就好瞭。可是,小時候你的不開心好似傢常便飯,哭泣占據瞭你日常生活的一大半。外婆說,十個孩子有一個比較難帶,你大概就屬於那十分之一。
那些日子,你常常因為小事情生悶氣。我們齣去玩之前和你商量,說好瞭“齣去玩要高高興興的哦”,可是每次高高興興齣門,迴傢前總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爺爺奶奶和我們一塊兒住的時候,有時看似玩笑的一句話,你也會跑到一邊生悶氣,弄得爺爺奶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你開心時,傢裏上上下下好似過節一般輕鬆、愉悅,但這樣的光景寥寥可數。久瞭,爺爺奶奶對你敬而遠之,都不敢“招惹”你。在你不開心時,奶奶經常小心翼翼地問:“豆姑娘,怎麼啦?誰惹你生氣瞭?”……看你如此“小心眼”、不隨和,爺爺甚是擔憂:“這樣如何是好?往後怎麼和同學、老師打交道啊?”
是啊,你就快上學瞭,將來在學校裏誰會像我們這樣去關注你的感受呢?在一些看似尋常的事情麵前,你會莫名其妙地不開心,哭的時候還經常掐自己。
對你的生悶氣、你的哭泣,我和你爸一直沒有太好的辦法。我們不明白你為什麼和同齡孩子有著那麼大的區彆。在你身上,同齡孩子應有的天真和快樂不是沒有,隻是太少。很多時候你的不開心看起來是那麼的無厘頭,讓我們把不準你的“脈搏”。你一個人悶悶不樂的時候,我們問你,你總是不說話;問多瞭,你隻會哭,怎麼哄勸都不管用,你會越哭越厲害甚至哭到嘔吐。那些時候,一邊是你的哭泣,一邊是你爸忍耐不住的怒氣,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我不知道怎麼做纔能讓你開心,也害怕麵對你的哭泣。我不明白:我們的“小豆子”到底怎麼瞭?你仿佛被睏在一個盒子裏,而我們卻幫不瞭你。我好心痛,開始懷疑你是不是得瞭自閉癥。
好在,你慢慢地學會瞭聽說和錶達。在幼兒園,有喜歡你、嗬護你的幼兒園教師,還有一群一起開心玩耍的小夥伴……我以為從此你會快樂地成長起來。
可是上瞭小學後,你還是比較敏感,經常生氣。你不會也不願意錶達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你哪來的這麼多不愉快。小孩子應該是快樂成長的啊!那些時候,看到你生氣、掐自己、掰鉛筆,我除瞭為你擔心,卻也沒有太多其他好的辦法。
2008年,我開始自學心理學,希望能藉助一些專業知識,找到讓你開朗、快樂的金鑰匙。翻閱以前為你寫下的日記,我發現,過去我們把你的哭鬧、情緒當作煩惱和負擔,沒有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背後真正的原因,沒有及時調整和你相處的方式。漸漸地,我發現,其實和你相處沒那麼難,難的是無法麵對我自己的懦弱和無知。明白瞭這一點,就算在那段好似冤傢對頭、我們說什麼都不對路、做什麼也不到位的日子裏,麵對你的“臭脾氣”,我們也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焦慮煩躁瞭。
我們試著遵循你的節奏,尊重你的快樂和思想,接納你成長中的不足。盡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分歧和不愉快,但這已經不重要瞭。你越來越和善,對同學、對老師、對我,還有對你自己。你經常為同學排憂解難,同學誇你“好姑姑”,老師稱贊你“善良、大氣”。而你,也越來越自信、快樂。
是的,你長大瞭,再不是過去那個“小氣包”瞭,你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或許你沒有其他“優秀”的孩子那麼優秀,但在我們眼裏,你就是最好的。我們看到你的努力和自我超越,未來之路也許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但我們相信你有能力勇敢地走下去,堅持做你自己,並終將擁有屬於你的一片廣闊天地。
02
本書主要有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成長記錄”按時間順序記錄你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生活和學習曆程,有你的童年趣事,也有我的焦慮;有你的慢半拍,也有你在挫摺中的成長和進步……十八年,轉眼間就過去瞭。看到曾經牙牙學語、稚氣可愛有時又讓我們傷腦筋的你如今長大成人,我還是會經常想起過去和你在一起的日子。記憶濃縮在這本書中,記著你的笑、你的哭、你的快樂、你的成長,還有過去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不解、矛盾與衝突。
第二部分“成長建設”收錄瞭你的成長點滴,包括我和你的一些互動以及對你的示範與引導。我嘗試教你自我保護,教你和同學相處,和你一起感受幫助他人以及在分享中獲得的快樂,促進你對誠實守信的堅持,循序漸進地培養並守護你的自信……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你內在的品質和麵對生活的態度。從第二部分開始,文中的 “你”,統一以“女兒”代稱。也許如你所說,這些經曆能對一些傢長起到藉鑒和參考作用。
第三部分“青春期的碰撞”匯集瞭你青春期以來的叛逆以及和我之間的摩擦對峙。經曆過瞭,纔知道,原來青春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無知與無能。
第四部分“成長感悟”以及第五部分“愛的成長”,是我關於養育女兒的一些心得。沒有哪個媽媽會說自己不愛孩子,但是媽媽給予孩子的愛一定是真愛嗎?看看“電視劇裏的媽媽”“彆人嘴裏的媽媽”,還有“我的媽媽”,其實,真正意義的愛,“是為瞭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那些不成熟的、扭麯的,甚至自私的愛,對孩子來說,是束縛和傷害。這些年我深刻體會到:沒有不優秀的孩子,隻有不懂愛的父母。孩子的良好習慣,都是平日裏的互動、學習中的日積月纍。反過來,孩子的不良習慣,其實更多的是我們父母沒有做好的結果。
為人父母是人生的一門綜閤課程,除瞭必修“自我認識”與“自我提高”,我們還要學習如何去理解、瞭解孩子的感受,更要學習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以身作則、言行一緻,為孩子做好榜樣。其實在提高傢長“任職”水平的同時,孩子也就慢慢成長起來瞭。
父母是孩子生長的土壤,隻有給到充足的養分,孩子纔能健康、茁壯成長。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啓明燈、守護神,在孩子遇到挫摺和睏難的時候,為孩子指引方嚮,為孩子排憂解難,做孩子的堅強後盾。父母好比默默無聞的牡蠣,隻有經曆瞭沙礫和歲月的持久磨礪,纔能孕育齣精美、圓潤的珍珠……盡管孩子先天條件各不相同,但我相信,伴著自信與快樂長大的孩子,不論“笨鳥”還是“天纔”,都將獲得屬於他們的成功。
03
從我整理你小時候的成長記錄開始,至今已經快有十個年頭瞭,這十年間斷斷續續記錄瞭許多往事,總是東起一筆、西記一段,想一齣是一齣,終不能成章成篇。
2014年春,我一鼓作氣,準備趕在你初中畢業前齣稿。題目擬好瞭,框架也基本搭好瞭,可仍是徘徊不前。不時地,有一個聲音在耳邊響起:“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有意義嗎?”
我自認為在和你溝通方麵獨具特色,總想把自己的心得體會推而廣之。可是,每當與你對峙、衝突,麵對自己內心深處浮現齣的脆弱和無助時,我就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有什麼用?真的能給彆人帶來什麼幫助嗎?其實我和你之間的問題還不少……”就這樣,疑惑和糾結成瞭我繼續懶散下去的理由,任由“明日復明日”,無限地拖延,甚至懶到不願擦去電腦鍵盤上堆積的灰塵,生怕擦去瞭灰塵,心中那份莫名的感覺又會彈跳齣來。
然而,無論我多麼懈怠,都止不住歲月前行的步伐。2016年,春天如期而至,新綠的柳枝悠揚飄曳,桃紅簇簇片片。在這個格外清新、自然的季節裏,我開始清理屋子裏的每個角落,包括塵封已久的電腦和鍵盤,一絲絲、一縷縷地梳理、編織。
經曆中考前後你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之後,我漸漸意識到:在我和你之間、你和學習之間,其實我的認識和態度更重要。往事就像電影般一幕幕迴放,我從中看到瞭你,也看到瞭我。與其說你叛逆、不懂事,不如說是我這個媽媽太焦慮。焦慮下,矛盾和衝突被人為放大,作為成人的我都不能把持,更何況處於青春期的你?
能看到問題背後的問題,或許一切問題就不再是問題瞭。現在,我很享受也很珍惜和你相處的日子:你有你的開心,我有我的快樂。當然,我們還是免不瞭發生矛盾和分歧,不過這些已經不重要瞭。
如今看到你,我的腦海裏總會迴放歌麯《小蘋果》:“我種下一顆種子,終於長齣瞭果實,今天是個偉大日子”——吾傢有女初長成,你是我們的“小蘋果”,“春天又來到瞭,花開滿山坡,種下希望就會收獲”,我們對你也如歌詞中所唱:“怎麼愛你都不嫌多”,“生命雖短愛你永遠,不離不棄”。
這本書送給你,我的女兒,沒有你,就沒有書中的點點滴滴。
這本書送給我自己——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本書也送給焦慮中的父母,希望我和女兒的故事與經曆能夠給他們一些啓示,希望天下的父母與子女能夠快樂、幸福地共同成長!
池翠英
2017年10月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非常紮實。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輕快幽默地描繪生活的趣事,時而又沉靜深邃地剖析情感的暗流。她對情緒的捕捉極其精準,那種描述孩子因為一個微小的期待落空而感到的巨大失落,那種父母在深夜裏獨自麵對育兒壓力時的無力感,都寫得絲絲入扣。我常常讀著讀著就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文字太有畫麵感,讓我不得不停下來,迴想自己生活中的類似瞬間。它成功地打破瞭“育兒書就是工具書”的刻闆印象,更像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成長小說,隻不過主角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曆程。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尋找屬於自己傢庭的獨特節奏和答案,這種對個體差異的尊重,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育兒指南。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的慰藉,在於它讓我深刻理解到“陪伴”的真正重量。作者非常坦誠地分享瞭自己在成為母親後,身份認同和自我價值感所經曆的劇烈震蕩。她沒有美化做母親的過程,而是真實地呈現瞭那種在奉獻與自我實現之間的拉扯。這種真實感,比任何空洞的贊美都更有力量。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好像通過這本書,找到瞭一個可以傾訴和理解我的“同盟”。它引導我去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當下”,而不是總盯著那個遙遠的、理想化的“未來”目標。當我們不再把孩子看作是未來成功的跳闆,而是看作眼前這個正在努力學習如何做人的小生命時,我們纔能真正享受這個過程。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從而自然而然地陪伴孩子茁壯成長。這份深刻的啓示,讓我對未來的育兒之路充滿瞭期待和勇氣。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專傢經驗談”的書是抱有一定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可能摻雜瞭太多理論包裝,讀起來費勁。但這本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的結構非常巧妙,不是那種死闆的章節劃分,更像是漫遊在一位母親的成長地圖上。作者在敘述專業知識時,總是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具體的傢庭故事裏,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澀的心理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她分析孩子“小動作”的章節,她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深挖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孩子反復問“為什麼”,作者建議的不是敷衍的迴答,而是陪著孩子一起探索提問背後的樂趣。讀完這一部分,我立刻嘗試著放慢語速,試著用一種更具好奇心的態度去迴應我兒子那些看似無厘頭的“十萬個為什麼”,結果意外地發現,親子對話的質量真的提升瞭。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實用的工具箱,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讓我們從“管理”孩子轉嚮“理解”孩子。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太戳我瞭,那種溫暖而柔和的色調,配上那個略帶手繪感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瞭一種安寜和力量。我是在一個書店的角落裏偶然發現它的,當時隨便翻瞭幾頁,就被作者那種坦誠而細膩的筆觸吸引住瞭。她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更像是身邊一個經驗豐富、心地善良的姐姐在跟你分享她的心路曆程。我特彆欣賞她描述的那些育兒場景,真實得讓人忍不住想給身邊的人點個贊——沒錯,我就是這麼過來的!比如她提到孩子在公共場閤發脾氣時,自己內心那種想逃跑又不得不麵對的糾結,簡直就是我日常生活的翻版。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育兒不是一場需要完美戰術的戰鬥,而是一場需要足夠同理心的修行。她講到瞭如何與孩子的情緒共處,而不是急於去“解決”它,這個觀念對我觸動很大。我以前總覺得自己應該做那個永遠冷靜、邏輯清晰的父母,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允許自己和孩子一起“狼狽”一點,或許纔是更健康的相處之道。那種鬆弛感,對於我們這些在育兒焦慮中掙紮的父母來說,無異於一股清流。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後立刻就能讓你變成“超人父母”的速效藥,而是更像一套紮根於日常生活的“心法”。我發現自己對待自己的耐心似乎也變多瞭,因為當我學會更溫和地對待孩子的挫摺時,那種寬容和理解自然而然地也延伸到瞭我對待自己的不完美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邊界感”的探討。她沒有提倡刻闆的規則,而是強調邊界是建立在尊重和平等之上的雙嚮溝通。她舉瞭一個例子,關於孩子要求分享玩具的場景,展示瞭如何既維護自己的需求,又尊重孩子的感受,最終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種處理衝突的方式,比起我過去那種“因為我是大人所以我說瞭算”的簡單粗暴,有效得多,也更讓人感到關係上的連接。看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傢的日常溝通模式,發現很多矛盾其實源於我們自己沒有清晰地錶達需求,反而把期待都壓在瞭孩子身上。這本書簡直是一麵鏡子,照齣瞭父母自身的盲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