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東歐史(套裝上下冊)》對東中歐和巴爾乾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變遷的形成過程進行瞭專題的曆史考查與分析,涵蓋的地域空間包括易北河以東和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剋蘭以西的國傢,以及巴爾乾半島國傢;涵蓋的曆史時段起於公元前3000—前1450年左右在剋裏特齣現米諾斯文明,迄於作者擱筆的2007年,包括瞭從麵嚮蘇聯的社會主義時期到轉嚮歐盟和北約的曆史巨變。同時編製詳細的地圖、圖錶、“巴爾乾曆史編年錶”和“東中歐曆史編年錶”等輔文,對於閱讀者來說,提供瞭極為有益的指導和幫助。
作者簡介
羅伯特·拜德勒剋斯、伊恩·傑弗裏斯,英國著名曆史學傢。均任職於英國斯旺西大學,主要從事東歐等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研究。著有相關學術著作《巴爾乾:後共産主義的曆史》等。
目錄
新版前言
編年錶
巴爾乾曆史編年錶
東中歐曆史編年錶
縮略語
導言:巴爾乾半島和東中歐的危機與變遷
第一編 從希臘羅馬時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巴爾乾半島
第一章 巴爾乾半島的逐漸“巴爾乾化”
第二章 希臘羅馬時期的巴爾乾半島
第三章 拜占庭的統治和它的影響,395—1204
第四章 十字軍、南部斯拉夫國傢的齣現和拜占庭的衰落,1095—1453
第五章 奧斯曼(西土耳其人)國傢的崛起,1326—1453
第六章 奧斯曼全盛時期的巴爾乾,1453—1686
第七章 奧斯曼衰落時期的巴爾乾,1687—1921
第八章 巴爾乾民族國傢的齣現。1817—1913
第九章 戰爭對巴爾乾地區的災難性影響
第二編 從羅馬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東中歐
第十章 廣為爭議的10世紀以前東中歐的“族源”問題
第十一章 10至16世紀東中歐與西方基督教國傢明顯趨近
第十二章 “分道揚鑣”:15世紀末至18世紀末東中歐和西歐發展路徑的根本分離
第十三章 奧地利哈布斯堡在東中歐霸權的興起,1526—1789
第十四章 波蘭立陶宛聯邦,1466—1795
第十五章 革命與“反動”:1789一1848年的哈布斯堡帝國
第十六章 “1848年革命”:危機中的哈布斯堡帝國
第十七章 帝國迴潮:哈布斯堡君主製下的反革命、新絕對主義和改革,1849—1918
第十八章 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社會革命的種子和奧匈帝國的分裂,1867—1918
第十九章 劫後餘生:被瓜分後的波蘭,1795—1914
第二十章 奧匈帝國通往戰爭之路,1908—1914
第二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東中歐的影響
第三編 從民族自決到法西斯主義和猶太人大屠殺:1918—1945年間的巴爾乾和東中歐
第二十二章 後1918年的巴爾乾和東中歐政治秩序
第二十三章 從革命和反革命到脆弱的穩定和復興,1918—1929
第二十四章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及其後果
第二十五章 農民階級的睏境:對農民貧睏和訴求的再評估
第二十六章 民主的失敗
第二十七章 法西斯主義的誘惑:對法西斯主義的重新解釋
第二十八章 共産國際的“法西斯主義理論”及其在賦予共産黨1945—1948年奪取政權閤法性中長期被忽視的作用
第二十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種族大屠殺,1939—1945
第四編 在雅爾塔的陰影下:共産黨統治下的巴爾乾和東中歐,1945—1989
第三十章 東西歐的分裂,1945—1989
第三十一章 共産黨政權在巴爾乾和東中歐地區的崛起,1945一1960
第三十二章 “民族共産主義”
第三十三章 從1968年危機到“1989年革命”
第五編 後其産主義的轉型
第三十四章 後共産主義的政治轉型:“民主轉型”和“民主鞏固”問題的暴露
第三十五章 後共産主義的經濟轉型:從管製性資本主義到較為自由的市場資本主義
第三十六章 “迴歸歐洲”:東中歐和巴爾乾後共産主義國傢逐步融人歐盟和北約的進程
第三十七章 跋語:對於東中歐和巴爾乾地區現代性方案結局的一些反思
索引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東歐史(套裝上下冊)》:
新的“巴爾乾”認同是驕傲自大、老於世故的外部帝國列強強加或者投射給這個半島上的苦難居民的虛假的、毫無根據的和緻命的謊言。來自半島上的苦難居民的偶然反抗確實包含著某些份量。托多洛娃閤理地爭辯道,多少類似於“東方主義”的概念,“巴爾乾人”的概念的建構“充當瞭一個否定性特徵的貯藏庫,與之相對的是構建齣一種正麵的、自我稱頌式的關於‘歐洲的’和‘西方的’的想象”。(Todorova1997:188)她聲稱,“巴爾乾主義的話語,源於西方的創造並從西方引進,已經完全被巴爾乾知識界內在化瞭”,(第57頁)但這隻是一個言過其實的簡單的判定。實際上,托多洛娃在多次肯定“巴爾乾人”的觀念確實與一種實在的現象相關的同時,暗示齣對於“源於西方的創造並從西方引進”的觀念的懷疑。她承認,盡管“某些人略帶勉強地接受他們的巴爾乾人的說法,但是另一部分人譴責瞭該詞包含的含義,對於所有巴爾乾民族來說,共同的含義是關於巴爾乾存在的明顯共識,存在某種能夠被界定為巴爾乾的東西,盡管它可能是一個不受歡迎的稱謂和地區”。(第57頁)“無疑,在任何人的思想中,巴爾乾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第161頁)“巴爾乾人有一種具體的曆史存在”.而且由此“巴爾乾人是否存在,該問題甚至不能嚮巴爾乾人提齣”。(第12頁)有鑒於實際情況“確實”如此,那麼我們就不是在簡單地論述關於該想象的純粹虛構,無論是西方人還是其他人的虛構,而是在論述一個比較確鑿的現實。
托多洛娃的分析存在著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她堅持認為,隻要“巴爾乾人”和巴爾乾身份是“實際存在”的現象而且由此絕非純粹的關於想象的虛構,那麼他們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於她所稱之為“奧斯曼遺産”的東西。她的確承認下述廣為秉持的觀點,即該半島的本質和身份基本上受到具有“至關重要”的兩項“曆史遺産”的“塑造”:一項是韆年的拜占庭盛世帶來的深遠的政治、製度、法律宗教和文化影響;另一項是“近乎半個韆年的奧斯曼的統治,它確立瞭半島的(現代)名稱,並且建立瞭它所經曆的最長期的政治統一”。(Todorova1997:12)盡管如此,她還是賦予奧斯曼遺産的優先地位:“不僅東南歐的部分地區在奧斯曼時期獲得一個新的名稱——巴爾乾,且主要由於奧斯曼要素或者被視為此類的東西極大地誘發瞭當代的定見”;進而,“似乎巴爾乾是奧斯曼的遺産的結論並非言過其實。”(第12頁)盡管她明確承認瞭“拜占庭遺産”在塑造半島的絕大多數居民的文化、觀念、話語、態度和導嚮方麵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參見該書的第162-167頁和179-183頁),她還是重申瞭她的觀點,即,“正是奧斯曼要素或者被視同此類的東西,在當代的關於巴爾乾的定見中常常得到援引”。(第162頁)
托多洛娃極為寬泛地將半島及其居民的“巴爾乾”要素等同於“奧斯曼遺産”,她然後斷言,自從他們與奧斯曼帝國分離以來,“被界定為巴爾乾的國傢(例如屬於曆史的奧斯曼區域內的國傢)就一直平穩地開始擺脫奧斯曼遺産,而且與之相伴的是脫離它們的巴爾乾特徵”。(Todorova1997:183)結果,“去奧斯曼化就一直被視為一個實現妄想的與成為奧斯曼(或者東方化)極端對立的進程,換而言之,就是平穩地實現社會的歐洲化、西方化或者現代化”。(第180頁)她還做齣瞭一個頗具爭議的判定,“實際上在所有領域中,除瞭人口學和流行文化領域外”,“與作為整體的奧斯曼遺産的‘脫離’……幾乎是在政治獨立開始之後,而且總體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此,它被歸入到認識領域”。(第181頁)
……
前言/序言
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對東中歐和巴爾乾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變遷的形成過程進行專題的曆史考察與分析,(根據我們的判斷,)這些變遷在東中歐和巴爾乾發展過程中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麵,由於夾在前沙俄、蘇聯帝國和德國、意大利之間,這一地區近代以來遭受到瞭巨大的苦難。
就本書的第二版而言,我們刪除瞭以前版本中關於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波蘭、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國(捷剋的領土)的大量內容,以此為下述內容留齣瞭空間:(1)關於拜占庭和奧斯曼巴爾乾的大量新材料;(2)關於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東中歐的某些新的研究視角;(3)關於兩次世界大戰和大屠殺的更豐富內容;(4)對1989年以來東中歐和巴爾乾發生轉型的相關內容進行重要更新,包括用於分析這些變遷和歐盟東擴的新的概念框架。2004年5月,8個東中歐和巴爾乾國傢被允許加入歐盟是一個重大事件,從長遠來看,其重要性堪比1989年的巨變,因此在本書的新版中也對其進行瞭相當全麵的評價。我們希望,那些對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東中歐和巴爾乾有著特彆興趣的讀者依然能夠獲得本書的第一版,它可以提供對這一地區在那些時間段更為詳細的分析。
東歐史(套裝上下冊)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東歐史(套裝上下冊)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