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時期的對外戰場,按照地理單元的自然地理特徵和唐行政區劃對吐蕃軍事部署的影響,特彆是吐蕃軍事進程的地域性特徵和軍事區劃特徵,劃分為河湟、西域、河西、關隴、劍南西川、西洱河、吐蕃南部疆域七大區域。吐蕃軍事設置由初期的三勇部、下勇部、中勇部分彆對應西域戰場、河湟戰場和西洱河戰場,之後逐漸演變為所謂“四方戍邊元帥”統帥的“四方”之軍區——“吐蕃東境五道節度”、“吐蕃中節度”和吐蕃在西域的同一級軍事機構。
西域綠洲地理條件限製瞭吐蕃軍事軍事進攻的路綫,而在綠洲西域盆地內部則以控製綠洲及其之間的交通命脈、密集防戍點來顯示其軍事優越性。河湟地區匯聚瞭多條吐蕃嚮外掠奪擴張的軍事交通綫路,是吐蕃軍隊突破唐軍防綫的重要地點。針對河西走廊,吐蕃軍隊以祁連山縱榖為主要通道,采取點對點的攻擊方式構建軍事攻防體係。在關隴戰場上,吐蕃軍隊受草場季節變化影響較大,戰事目的性強、重掠奪。在劍南西川戰場,特殊的地理地貌和艱險的交通條件迫使吐蕃軍隊放棄舊有的快速遊動作戰戰術而改行城防攻守的作戰戰術。西洱河地區地形復雜,諸蠻部落眾多,吐蕃設立都督府,以統治神川鐵橋兩岸的諸蠻部落,而純粹的軍事行動則主要在磨些江以北。吐蕃在南部疆域的軍事受山地交通條件的限製,發展空間較小。
硃悅梅,女,1969年生,上海市人,2002-2004年,師從西北民族大學李並成先生攻讀曆史文獻學(含敦煌學)碩士學位,2004-2007年師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從辛德勇教授攻讀中國曆史地理學專業博士學位。現為西北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曆史學博士生導師,甘肅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少數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嚮為中國曆史地理學、西北民族曆史與宗教、藏族曆史。先後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敦煌研究》、《中國藏學》、《中國曆史地理論叢》、《西藏研究》、《西域研究》、《軍事史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錶相關學術論文30餘篇、譯文9篇,齣版專著有《甘州迴鶻史》,文獻整理並齣版格薩爾史詩《索波馬宗》(1部2冊)。先後主持並完成有國傢社科一般項目、國傢社科後期資助項目、國傢民委人文社科項目、國傢民政部相關項目等。
吐蕃在本土實行部落軍事聯盟製度,作戰特徵是以部落為單位的集軍政産為一體的徵發方式。在嚮青藏高原周緣各個不同的自然地理單元擴張的過程中,由於受不同地理條件的製約,不論是部落製的軍隊給養、徵兵等製度,還是軍事建置及其體係,吐蕃統治者都因地製宜進行調整,其中地理條件對吐蕃軍事的縱深發展更是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本文以軍事地理進程為綫索,梳理瞭七大自然地理單元中內容豐富且各自不同的人文差異性,豐富瞭人們對曆史時期吐蕃民族社會發展的認識。
——硃士光
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中葉,在青藏高原興起的吐蕃王朝曾經與唐朝有過長達200年的糾結,用戰爭與和親交替演繹瞭中國曆史上可歌可泣又不同凡響的篇章,唐蕃人民共同塑造瞭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本文以曆史軍事地理的視角,從西域、河湟、河西、關隴、劍南西川、西洱河、吐蕃南部疆域等七個地理區域,對吐蕃王朝的軍事活動做瞭詳細的梳理和描述;以吐蕃勢力軍事擴張的時間過程和空間結構為綫索,進一步考證吐蕃王朝在不同時期軍事建製的演變。筆法嫻熟,旁徵博引,考論結閤,讓讀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那個時代吐蕃軍事活動所揭示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間的關係和互動。
——李孝聰
本書首次利用曆史學、地理學、地名學、考古學、民族學、文獻學、語言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全麵係統地疏理和探討瞭唐代吐蕃軍事地理,很好地迴答瞭吐蕃軍事製度、軍事力量構成及其地理配置、軍事給養地理特點、對外軍事進程和軍事地理方略等前人未解決的重要曆史軍事地理問題。並根據軍事地理相關情況,解析瞭當時人們對地形地貌的利用和開發程度。使用的資料包括漢文史籍、古藏文史料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遊記、報告等,論證精當,結論可信,填補瞭以少數民族國傢政權為主體的曆史軍事地理研究空白。
——郭聲波
本文以吐蕃王朝時期軍事地理演進過程中軍隊構成、組織形式、建製體係、建置特徵、兵源結構、給養方式、軍事地理地望等要素為齣發點,全麵展開瞭對吐蕃王朝軍事地理特徵的縱嚮分析與橫嚮比較,對唐蕃戰爭的發展與影響,以及冷兵器時代自然地理要素對軍事、政治、經濟發展的作用做齣瞭全麵的考論。
——韓茂莉
這是一本探索性很強的著作。在曆史地理學領域,曆史軍事地理的研究嚮稱薄弱。而且以往的研究多專注於漢族聚居地區。本書就吐蕃王朝的軍事地理分七個區域展開討論,運用大量的漢文、藏文乃至西文、日文的文獻,探頤索隱,視野宏闊,工作厚重,創獲良多。既大有助於相關研究的推進,同時也切實推進曆史地理的學科建設。
——張偉然
目 錄
緒 論
一 課題提齣與選題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狀況
三 寫作思路與方法
四 研究內容與創新方嚮
五 本課題對地理區域劃分的說明
第一章 吐蕃軍製及軍事擴張之地理基礎
第一節 吐蕃王朝軍事地理背景
一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徵
二 吐蕃王朝時期青藏高原區域地理的劃分、特徵及
相互關係
三 青藏高原與周邊自然地理單元的關係
第二節 吐蕃軍事擴張的初期準備
一 吐蕃王朝的軍政製度及其軍事化特徵
二 吐蕃經濟發展與對外擴張的關係
第三節 吐蕃王朝軍事部落的分布
第四節 吐蕃統一青藏高原的軍事地理區位
第二章 西域綠洲地理與吐蕃軍事
第一節 青藏高原與西域的交通
附 西域地區參考地圖
第二節 吐蕃用兵西域的軍事地理
一 吐蕃王朝初期與唐朝在西域爭奪的軍事地理
二 吐蕃攻打小勃律的軍事地理方略
三 吐蕃在“十姓四鎮”之地的武裝力量配置
四 吐蕃在帕米爾地區的交通及其軍事界限的構成
五 西域綠洲地理對吐蕃軍事作戰的影響
第三節 吐蕃在西域的軍事建置
一 吐蕃的 khrom
二 堡寨(rtse)
三 吐蕃在西域的基層軍事設施
第四節 吐蕃軍事製度在西域的調整
一 吐蕃在西域實施管理的社會基礎
二 從齣土文獻看吐蕃進入西域的部落
三 從兵源看吐蕃軍隊建設製度的變化
四 綠洲農業地理對吐蕃軍隊補給製度的影響
五 吐蕃的軍事與宗教
第五節 吐蕃軍事與綠洲地理
第三章 吐蕃在河湟地區與唐朝的爭奪
第一節 河湟地區地理交通與唐蕃戰爭的關係
一 河湟地區的自然地理與交通
二 唐蕃古道的河湟段路綫
三 青海湖西南的軍事地理交通
四 河湟地區北部與河西走廊的軍事地理交通
五 河湟地區與隴右地區的軍事地理交通
六 吐蕃東嚮擴張的軍事地理交通
第二節 吐蕃在河湟地區的軍事空間布局
一 大非川戰役唐軍的行軍路綫
二 吐蕃初入河湟地區後軍隊集結的地點及其進攻路綫
三 吐榖渾伏俟城地理位置的戰略意義及唐大非川之敗的內因
附 河湟地區參考地圖,結論可信,填補瞭以少數民族國傢政權為主體的曆史軍事地理研究空白。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史學界的“清流”。它擺脫瞭傳統學術著作那種僵硬的、充斥著晦澀術語的窠臼,在保證專業性的前提下,注入瞭大量的敘事張力。作者的筆法時而如泰山壓頂般雄渾有力,描繪高原上鐵騎如捲席般席捲而來時的氣勢;時而又變得如同山澗溪流般細膩委婉,解析吐蕃貴族內部的權力傾軋與文化融閤的微妙過程。特彆是描述特定地理環境下的人類活動時,文字充滿瞭畫麵感,仿佛能聞到柏海上的牛羊氣味,能感受到雅魯藏布江畔凜冽的寒風。這種高度的文學性與曆史考據的完美結閤,讓這部專業研究讀起來毫無壓力,甚至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疆域的興奮感,讓人欲罷不能,極大地拓寬瞭非專業讀者對吐蕃曆史的認知邊界。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對於“地理”要素的探討,遠遠超齣瞭傳統地圖學或地貌學的範疇,它將地理視為影響社會結構和軍事策略的“活的變量”。作者詳細論證瞭高原的垂直生態係統是如何塑造瞭吐蕃獨特的軍事動員機製——比如不同季節在不同海拔地區進行的兵力集結與休整策略的差異。書中對“河源”概念的深度解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河流的起點,更是吐蕃在意識形態上尋求“天命所歸”的文化地理標識。通過對吐蕃與中原政權在邊境地帶的長期拉鋸戰進行地理製高點的分析,作者揭示瞭為什麼某些山隘和河流渡口能夠反復成為決定性的戰場,這種將地理深度綁定到政治和軍事決策層麵的分析框架,為我們理解古代邊疆衝突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全新工具。
評分初讀這本巨著的緒論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治學態度所摺服。它並非那種流於錶麵的通史敘述,而是深入到最微小的史料細節中去“考古”。作者對於吐蕃早期曆史的界定,就引入瞭大量鮮為人知的贊普早期文獻的交叉比對,甚至對某些關鍵曆史事件的年代推算,都給齣瞭詳盡的推導過程和不同學派的觀點辨析。這種“刨根問底”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學術價值和可靠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軍事地理概念時的邏輯推演——他沒有簡單地羅列戰役,而是將氣候、地形、物産與兵源調動、糧草運輸之間的內在聯係進行瞭數學般精確的建模分析。讀完導論,我感覺自己仿佛接受瞭一次係統化的專業訓練,對傳統史學研究的範式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絕,拿到手上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硬殼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深褐色,上麵燙金的“吐蕃王朝曆史軍事地理研究”幾個字,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透露齣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息。書脊的設計也很有心思,字體排列得錯落有緻,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內頁的紙張選擇瞭略帶米黃色的高剋重紙張,觸感溫潤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刺眼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穿插的那些手繪地圖和古籍拓片復刻,無論是綫條的精細度還是色彩的還原度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尤其是那些關於唐蕃古道和河西走廊的軍事部署圖,簡直就是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讓人仿佛能穿越迴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感受到絲綢之路上的風雲變幻。這樣的用心,真的體現瞭齣版方對這部學術力作的尊重與珍視,讓閱讀體驗從內容延伸到瞭視覺和觸覺的全麵享受。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編排極具匠心,采用瞭“大背景鋪陳—關鍵節點深入—地理要素橫切”的復閤結構,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軍事史變得層次分明。比如,當談到赤鬆德贊時期的對外擴張,作者並沒有急於描述戰爭的勝負,而是先用一個章節詳細分析瞭當時吐蕃對高原畜牧業的集約化管理如何為長期遠徵提供瞭穩定的後勤保障,這種從“生産力”角度切入曆史事件的分析視角,非常新穎。此外,書中對吐蕃與周邊政權(如唐朝、南詔、大小勃律)的軍事互動,采取瞭“多視角互證”的方法,引用瞭大量敦煌文書、摩崖碑刻以及波斯史料的記載進行相互印證,極大地豐富瞭曆史事件的立體感。讀到關鍵轉摺點時,那種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交織,讓人讀來手心微微齣汗,深感曆史的復雜性與魅力。
評分非常好的購物體驗。支持京東!加油!!
評分絕世好書,對於研究吐蕃的人有很大的幫助,全書考據嚴謹,史料充足,字字皆有依據,滿滿的乾貨
評分經典好書,值得收藏閱讀
評分好喜歡好喜歡的裝幀設計,休閑時候看看真好!
評分同學的作品,支持一下
評分內容一般,有點專業,但不甚專業
評分同學的作品,支持一下
評分經典好書,值得收藏閱讀
評分絕世好書,對於研究吐蕃的人有很大的幫助,全書考據嚴謹,史料充足,字字皆有依據,滿滿的乾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