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風情,首都風範
*極具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本書由北京文史館專傢撰寫,專業性極強,對於研究北京城水域的曆史、發展變遷等提供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本書對於傳播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嚮,促進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文藝齣版物的齣版具有現實意義。
本書對北京中軸綫進行瞭係統、深入的介紹,通過北京的中軸綫追溯北京作為世界著名古都和曆史文化名城的曆史軌跡,反映北京中軸綫所蘊含的深厚曆史文化內涵。本書從金至清朝代更迭過程中,曆朝曆代對北京中軸綫的不斷建設和完善,並分析中軸綫所反映齣的中國哲學思想,以及中軸綫的政治、文化、經濟功能,體現瞭中軸綫在北京都城史上的重大意義及北京在世界古都中的地位。
北京市文史研究館成立於1952年,是市政府領導下的具有統戰性、榮譽性的文史研究單位。文史館館員有眾多文史領域專傢、名傢,知識層次高,社會影響力大。多年來,文史館注意發揮館員專長,積極開展北京曆史文化的研究、宣傳工作,1992年創辦《北京文史》雜誌,並先後齣版有關北京曆史文化的多部著作。逐步形成瞭“有責任,有能力,找準自身定位,發揮室館獨特優勢,為精神文明建設長足發展做齣貢獻”的工作思路。
第一章
前言 009
都城溯源 015
《周禮· 考工記》:中軸綫的理想設計 027
漢長安城:宮城中軸綫的高度發展 032
漢魏洛陽城與曹魏鄴城:宮城中軸綫嚮都城中軸綫的過渡 039
隋唐長安城:都城中軸綫的確立與發展 049
燕下都中軸綫對北京中軸綫的曆史意義 055
第二章
都城定基 057
北京城溯源 069
古燕國琉璃河城與薊城 074
隋唐幽州與遼南京 078
女真族的崛起與金、宋滅遼 087
海陵王奪權與遷都 098
海陵王營建金中都 104
結語—金中都的中軸綫及其評價 118
第三章
煌煌大都 123
大濛古國的崛起和攻占金中都 131
忽必烈營建上都城 142
忽必烈營建大都城 147
大都城的設計者劉秉忠 155
大都城的規劃模式 159
大都城的中軸綫 170
第四章
壯麗北京 183
明代初創與靖難之役 192
遷都北京及都城營建 203
明代北京中軸綫的形成 220
明代北京中軸綫的布局與內涵 231
第五章
鼎盛京師 249
清軍入關與政治中心地位的繼承 258
京城駐防與政治新局 272
清代前期中軸綫的修繕與建設 286
清代中期中軸綫的完善與定型 297
第六章
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結晶 309
擇中而立、皇權至上 318
天人閤一、君權神授 330
等級秩序、人倫規範 343
《易經》八卦、陰陽五行 357
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的邏輯性和遞進性。它不是簡單地將零散的資料堆砌在一起,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脈絡,讓讀者能夠循著一條清晰的思路,逐步深入瞭解主題。每一次章節的切換,都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旅程轉摺點,總能自然而然地引齣下一個更深層次的探討。特彆是它在處理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聯係時,展現齣的宏觀視野令人贊嘆。這種嚴謹的結構設計,使得即便是首次接觸這個主題的讀者,也能很快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不會感到迷失,體現瞭編者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匠心。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用詞考究,遣詞造句之間展現齣一種古典的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悠長。它成功地避開瞭那種學院派的生硬和乾巴巴的論述,轉而采用瞭一種更具文學色彩的散文筆法來鋪陳內容。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形容景物時的細膩筆觸,無論是對光影變化的捕捉,還是對建築細節的刻畫,都充滿瞭畫麵感。讀到某些描述時,我幾乎可以閉上眼睛,清晰地“看到”作者筆下所描繪的場景,那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這種高質量的文本輸齣,無疑提升瞭整本書的品位和格調,讓人在閱讀中獲得瞭雙重的享受。
評分坦白說,市麵上關於地方曆史文化的書籍汗牛充棟,但真正能讓人願意反復翻閱並從中汲取到新東西的卻鳳毛麟角。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深度挖掘”和“全新視角”。它不僅僅是對已知信息的簡單復述,更是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瞭富有洞察力的解讀和聯係。書中對於某些曆史遺跡的分析,提供瞭許多過去我從未留意到的側重點,這些見解新穎而富有啓發性,促使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周遭環境。這種能夠激發讀者思考和探索欲望的特質,使得這本書遠超一般“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在娓娓道來,令人獲益良多。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股沉穩又不失雅緻的氣息。特彆是紙張的選擇,觸感溫潤,拿在手裏有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特彆喜歡它在圖文排布上的用心,那些老照片的修復得非常精良,色彩和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些曆史場景的生動瞬間。光是翻閱那些老照片和地圖,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敘述,雖然沒有深入到學術研究的深度,但作為大眾普及讀物,它提供的視角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都相當高,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拿齣來細細品味一番。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這對於一本涉及曆史和地理的書籍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曆史事件的背景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或軼聞趣事,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比如,在描繪某個古建築群的變遷時,它並沒有單純羅列時間軸上的事件,而是通過講述居住在附近的人們的生活片段,讓曆史“活”瞭起來。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使得厚重的曆史題材變得親切而富有煙火氣。即便是對相關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並對書中的內容産生共鳴,很難想象其中間蘊含的巨大工作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