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州博物館 編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吳越
  • 楚國
  • 考古
  • 曆史
  • 藝術
  • 文物
  • 古代文明
  • 中國古代史
  • 博物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62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551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字數:24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吳越楚青銅器》一書,是配套蘇州博物館於2017年6月28日—9月3日舉辦的“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展覽齣版的學術圖錄。本書共收錄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等全國23傢博物館收藏的吳、越、楚青銅器一百餘件/套。全書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青銅兵器,以吳、越、楚世係錶為主綫,囊括吳王夫差劍、吳王餘眜劍、越王勾踐劍、楚屈喜戈等28件/套兵器;第二單元為青銅禮器,主要包括鼎、缶、敦、簠、尊、盞、匜、盉等近50件/套,其中以楚國禮器居多;第三單元為青銅樂器,共13件/套,有曾侯與鍾、秦王卑命銅甬鍾等與吳、楚戰爭密切相關的重要銘文樂器,也有“吳配兒”銘青銅句鑃、錞於等吳越典型樂器;第四單元為青銅工藝,主要包括反映青銅器鑄範、嵌錯金銀銅、同心圓首、菱形暗格紋、復閤劍等工藝精湛的相關器物10餘件/套。本圖錄的齣版配閤展覽的舉辦,旨在讓更多的人瞭解春鞦戰國時期吳越楚的曆史,也進一步推動當今吳越楚文化的學術研究。

作者簡介

  蘇州博物館,作為一傢綜閤性的博物館,館藏豐富,收藏瞭許多精美的青銅器,舉辦的“吳越楚青銅器特展”推動瞭吳越楚青銅器研究的發展。

目錄

  第一單元 Chapter 1 兵戎相見——青銅兵器………………………………………Bronze Weapons ……………………………………………… 001 001
  吳王餘眜劍……………………………………………………Sword of Yumo, King of Wu …………………………………… 007 007
  吳王夫差劍……………………………………………………Sword of Fuchai, King of Wu ………………………………… 010 010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n, King of Yue ………………………………… 013 013
  越王者旨於睗劍………………………………………………Sword of Zhezhiyuci, King of Yue …………………………… 017 017
  徐王義楚之元子劍………………………………………… Sword of Yichu’sson, King of Xu……………………………… 019019
  越王州句錯金劍………………………………………………Gold-inlaid Bronze Sword of Zhougou, King of Yue ………… 021 021
  越王州句劍……………………………………………………Sword of Zhougou, King of Yue ……………………………… 023 023
  越王不光劍……………………………………………………Sword of Buguang, King of Yue ……………………………… 025 025
  越王不光劍……………………………………………………Sword of Buguang, King of Yue ……………………………… 027 027
  者差其餘劍……………………………………………………Sword of Zhechaiqiyu,king of Yue …………………………… 029 029


  工吳鈹………………………………………………………………… 033
  Blade of Yuji, King of Wu ……………………………………………………033
  吳王諸樊戈…………………………………………………………………035 Ge (Dagger Axe) of Zhufan, King of Wu ……………………………………035
  吳王光戈……………………………………………………………………037 Ge (Dagger Axe) of Helv, King of Wu ………………………………………037
  吳王夫差戈…………………………………………………………………039 Ge (Dagger Axe) of Fuchai, King of Wu ……………………………………039
  王子
  戈……………………………………………………………………041 Ge (Dagger Axe) of Liao, Prince of Wu ……………………………………041
  邗王是埜戈…………………………………………………………………043 Ge (Dagger Axe) of Shiye, King of Wu ……………………………………043
  楚屈喜戈……………………………………………………………………045 Ge (Dagger Axe) of Qu Xi, Aristocrat of Chu ………………………………045
  楚王孫漁戈…………………………………………………………………047 Ge (Dagger Axe) of Yu, Aristocrat of Chu …………………………………047

  子受戟……………………………………………………………………049 Halberd of Viscount Wei Shou ………………………………………………049
  倗戟…………………………………………………………………………051 Halberd of Peng………………………………………………………………051
  王子午戟……………………………………………………………………053 Halberd of Wu, Prince of Chu ………………………………………………053
  工
  矛……………………………………………………………………… 055
   Spear of Wu …………………………………………………………………055
  越王大子不壽矛……………………………………………………………059 Spear of Bushou, King of Yue ………………………………………………059
  鳩杖鐓………………………………………………………………………062 Scepter End …………………………………………………………………062
  虎銜羊銅杖首(附錯金銀三角紋銅鐏)……………………………………063 Scepter Head with Tiger and Goat Pattern (with Bronze Sheathing in Gold-and-Silver-inlaid Triangle Pattern) ……………………………………063
  第二單元 禮尚往來——青銅禮器……………………………………………………065 Chapter 2 Bronze Ritual Vessels ………………………………………………………065
  剋黃鼎………………………………………………………………………067 Ding (Tripod) of Kehuang, Of.cial of Chu …………………………………067
  鄧公乘鼎……………………………………………………………………070 Ding (Tripod) of Cheng, Chief of Deng County ……………………………070
  楚叔之孫倗鼎………………………………………………………………072 Ding (Tripod) of Peng ………………………………………………………072
  襄
  子湯鼎…………………………………………………………………074 Ding (Tripod) of Viscount Tang ……………………………………………074
  蟠虺紋小口鼎………………………………………………………………075 Coiled-Serpent-Pattern Ding (Tripod) with a Small Mouth …………………075
   S 形紋鼎……………………………………………………………………076 Ding (Tripod) with S-shaped Pattern …………………………………………076
  蟠螭紋鼎……………………………………………………………………077 Ding (Tripod) with Hornless Dragon Pattern ………………………………077
  楚王酓脠鼎…………………………………………………………………080 Ding (Tripod) of Xiongyuan, King of Chu …………………………………080
  鑄客爲王後鼎………………………………………………………………082 Ding (Tripod) of Queen by Casting Of.cial …………………………………082
  鑄客爲太後鼎………………………………………………………………086 Ding (Tripod) of King’s Mother by Casting Of.cial ………………………086
  鑄客鼎………………………………………………………………………087 Ding (Tripod) by Casting Of.cial ……………………………………………087
  楚子
  敦………………………………………………………………… 089
  Dui (Ritual Vessel used to Contain Grains) of Viscount of Chu ……………089
  上鄀府簠……………………………………………………………………092 Fu (Ritual Vessel used to Contain Grains) of Fu, Chief of Shangruo County ………………………………………………………………………092
  鄬子孟青嬭簠………………………………………………………………095 Fu (Ritual Vessel used to Contain Grains) of Viscountess Meng Qingmi
  ……………………………………………………………………………… 095
  申公彭宇簠…………………………………………………………………099 Fu (Ritual Vessel used to Contain Grains) of Peng Yu ………………………099
  楚子棄疾簠…………………………………………………………………102 Fu (Ritual Vessel used to Contain Grains) of Qiji, Viscount of Chu …………102
  子季嬴青簠…………………………………………………………………104 Fu (Ritual Vessel used to Contain Grains) of Viscount Ying Qing …………104
  鑄客簠………………………………………………………………………106 Fu (Ritual Vessel used to Contain Grains) by Casting Of.cial ………………106
  棘刺紋尊……………………………………………………………………107 Zun (Wine Vessel) with Thorn Pattern ………………………………………107
  蔡侯申尊……………………………………………………………………109 Zun (Wine Vessel) of Shen,King of Cai ……………………………………109
  螭紋提梁盉…………………………………………………………………111 He (Wine Vessel) with Handle and Hornless Dragon Pattern ………………111
  銅甗…………………………………………………………………………114 Bronze Yan (Cooking Vessel) ………………………………………………114
  塞公孫
  父匜………………………………………………………………116
  Yi (Water Vessel) of Yanfu, Royal Desendant of Sai ………………………116
  羅兒匜………………………………………………………………………118 Yi (Water Vessel) of Luo’er …………………………………………………118
  工吳季生匜…………………………………………………………………121 Yi (Water Vessel) of Jisheng of Wu …………………………………………121
  蔡侯硃缶……………………………………………………………………123 Fou (Water Vessel) of Zhu, Marquis of Cai …………………………………123
  帶蓋
  ………………………………………………………………………124 He (Wine Vessel) with Lid ……………………………………………………124
  集脰太子鎬…………………………………………………………………125 Gao (Wine Vessel) of Royal Kitchen of Chu …………………………………125
  鑄客爐………………………………………………………………………127 Stove by Casting Of.cial ……………………………………………………127
  龍鳳紋帶環銅鎮……………………………………………………………128 Bronze Weight with Dragon and Phoenix Pattern and Loop …………………128
  鳳鳥紋銅插座………………………………………………………………130 Square base with Phoenix and Bird Pattern …………………………………130
  曾仲鄬君
  鎮墓獸座………………………………………………………132 Square base of Zeng Zhong Wei Jun …………………………………………132
  青銅步輿構件………………………………………………………………134 Bronze Vehicle Part …………………………………………………………134
  楚季寶鐘……………………………………………………………………137 Chime Bell of Chuji …………………………………………………………137
  曾侯與鐘……………………………………………………………………143 Chime Bell of yu, Marquis of Zeng …………………………………………143
  秦王卑命鐘…………………………………………………………………146 Chime Bell of Qin ……………………………………………………………146
  蔡侯申鎛……………………………………………………………………149 Chime Bell of Shen,King of Cai ……………………………………………149

  巢鎛………………………………………………………………………152 Chime Bell of Zhachao ………………………………………………………152
  旨賞鐘………………………………………………………………………156 Chime Bell of Zhishang………………………………………………………156
  臧孫鐘………………………………………………………………………160 Chime Bell of Zangsun ………………………………………………………160
  甚六鎛………………………………………………………………………163 Chime Bell of Shenliu ………………………………………………………163
  青銅鎛………………………………………………………………………164 Bronze Chime Bell …………………………………………………………164
  配兒鈎鑃……………………………………………………………………167 Gou Diao (Musical Instrument) of Pei’er, Aristocrat of Wu …………………167
  配兒鈎鑃……………………………………………………………………169 Gou Diao (Musical Instrument) of Pei’er, Aristocrat of Wu …………………169
  鈎鑃…………………………………………………………………………170 Gou Diao (Musical Instrument)………………………………………………170
  青銅錞於……………………………………………………………………172 Bronze Chun Yu (Musical Instrument) ………………………………………172 懸鼓銅環鈕底座……………………………………………………………174 Bronze Loop Base of Hanging Drum ………………………………………174
  第四單元 工精技良——青銅工藝………………………………………………………175 Chapter 4 Bronze Crafts ………………………………………………………………175
  陶劍範………………………………………………………………………177 Pottery Moulds of Sword ……………………………………………………177
  盥缶…………………………………………………………………………179 Guan Fou (Water Vessel) ……………………………………………………179
  途爲盉………………………………………………………………………181 He (Wine Vessel) of Tu Wei …………………………………………………181
  菱形暗格紋劍………………………………………………………………183 Darkened-Diaper-Pattern Sword ……………………………………………183
  錯金夔紋有箍式劍…………………………………………………………185 Gold-Inlaid Kui-Dragon Sword with Collar Rings …………………………185
  越王州句劍…………………………………………………………………187 Sword of Zhougou, King of Yue ……………………………………………187
  越王州句劍…………………………………………………………………189 Sword of Zhougou, King of Yue ……………………………………………189
  青銅複閤劍…………………………………………………………………191 Compound Bronze Sword ……………………………………………………191
  刻劃紋銅盤…………………………………………………………………192 Bronze Pan with Coiled Pattern ……………………………………………192
  蔡侯産戈……………………………………………………………………194 Ge (Dagger Axe) of Chan, Marquis of Cai …………………………………194

  戈………………………………………………………………………… 195
  Ge (Dagger Axe) with Bird-shaped Seal Script ………………………………195
  吳王之子帶鈎………………………………………………………………198 Hook of Prince of Wu ………………………………………………………198
  錯金銀捲雲紋銅鐓…………………………………………………………199 Bronze Dui (Sheathing) with Gold-and-Silver-inlaid Cloud Pattern ………199

  方豆………………………………………………………………………201 Square Dou (Stemmed Bowl) ………………………………………………201
  附録一 吳越楚世係錶……………………………………………………………………202
  附録二 吳越楚交往年錶…………………………………………………………………204
  後記…………………………………………………………………………………………209



前言/序言

  前言需要完整西周初,太伯、仲雍奔吳,至十九世壽夢立,習用兵乘車,吳始益大,稱王。再經諸樊、餘祭、餘眜、僚幾代吳王苦心經營,吳國漸成春鞦重要方國。及於闔閭,吳重築都城,是爲蘇州城之源。
  吳楚之爭自壽夢始,互有徵伐,吳越結怨也因吳楚相爭而起之。直至公元前473年,勾踐臥薪嘗膽後捲土重來,復圍姑蘇山,夫差自剄,吳國遂亡。越滅吳後,雖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然不能正江、淮北。楚漸東侵,廣地至泗上。公元前333年,楚威王興兵東伐,殺越王無彊,越國覆亡。又歷百年,楚益衰,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濛武破楚,虜楚王負芻。吳、越、楚的大邦之夢,終歸於秦。
  韆年已逝,滄海桑田。大邦之夢雖遠去,故國舊物可重歸。作爲蘇州地區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蘇州博物館多年來一直緻力於吳國青銅器的收藏。2013年,經多方支持,蘇州博物館成功徵集吳越青銅兵器58件,其中包括一柄現存精美程度最高、品相最完好的吳王夫差劍;2015年,吳王餘眜劍入藏蘇州博物館,上鑄銘文兩行七十五字,爲目前所見劍類兵器中銘文最多的一柄。
  本次展覽,吳、越、楚近百件青銅器會盟於蘇州博物館,集中展示春鞦戰國那段崢嶸歲月,展覽分“兵戎相見”“禮尚往來”“樂享天籟”“工精技良”四部分,希望能爲大傢重構吳、越、楚的“大邦之夢”,也期待通過展覽能進一步推動吳、越、楚文化的交流和學術研究。
  在此,謹嚮鼎力支持本次展覽的二十二傢文博機構緻以最誠摯的感謝!
  是爲序。
  陳瑞近
  蘇州博物館館長
  序


好的,以下是一部與《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內容完全無關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一部虛構的、關於古代中國地方誌與文化變遷的著作。 《江淮遺韻:中古時期淮南行省的社會風俗與物質生活》 內容概要 《江淮遺韻:中古時期淮南行省的社會風俗與物質生活》是一部深度考察唐宋之際淮河流域——特彆是淮南行省(涵蓋今日安徽、江蘇部分地區)——社會結構、日常生活、經濟形態及文化認同變遷的學術專著。本書聚焦於一個在中國曆史版圖中常被視為“過渡地帶”的區域,通過整閤考古發現、地方文獻、詩詞歌賦及官方史料,力圖重構一幅復雜而生動的中古淮河流域生活畫捲。 全書摒棄瞭將該區域簡單視為“南北交匯點”的傳統敘事,而是深入剖析瞭淮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其獨特的物質文化與社會心態。作者將研究範圍聚焦於公元八世紀至十二世紀這一關鍵時期,探討瞭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宋代對該區域的治理策略如何共同作用於淮南社會的日常肌理。 第一部分:地理形塑與區域認同的萌芽 本書的開篇部分,首先從地理學和環境史的角度審視瞭淮河流域的復雜性。淮河,作為一條界限模糊的地理分割綫,其水文的季節性變化深刻影響瞭區域內的農業生産模式、聚落分布以及交通網絡。 第一章:水網與生計的交互 詳細考察瞭淮河中下遊地區的圩田技術、漕運體係的興衰及其對區域內糧食安全的影響。作者分析瞭唐代中期以後,為瞭防禦水患和保障漕運暢通而進行的土地開墾與水利工程,指齣這些工程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地方精英權力結構變遷的體現。 第二章:從“楚地”到“江淮”:文化標簽的流動 這一章探討瞭中古時期淮南地區居民的自我認知和外界的刻闆印象。隨著文化中心的南移,原先帶有濃厚楚文化色彩的地域如何逐漸吸納並融閤瞭吳越文化和更具中原色彩的官僚文化?本書通過對墓葬形製、器物風格(如陶瓷器皿的地域特徵)以及地方文學中對“鄉音”的描述,描繪瞭區域文化認同在多元影響下的動態重塑過程。 第二部分:物質生活的維度:衣、食、住、行 本書的核心部分,通過細緻入微的物質遺存分析,重建瞭淮南地區中古時期的日常生活圖景。作者強調,物質文化是理解社會階層差異和日常生活實踐的最佳窗口。 第三章:煙火氣息的考古學:中古淮南的飲食文化 基於對窯址齣土陶器、冶煉遺址以及地方誌中關於物産記載的交叉比對,本章深入探討瞭淮南地區的食材來源與烹飪方式。重點關注瞭淮河地區特有的魚蟹捕撈技術、稻米種植的精細化管理,以及鹽業和茶馬貿易對地方口味的影響。例如,對宋代淮南地區齣現的新型蒸餾酒器具的分析,揭示瞭當時生活方式的微妙變化。 第四章:磚瓦與木構:聚落形態的演變 考察瞭唐宋時期淮南地區民居和小型公共建築的結構特徵。作者利用對徽州(當時部分屬淮南道)及周邊地區齣土的建築構件(如瓦當、脊獸)的研究,對比分析瞭受製於濕熱氣候和地方材料可得性的建築風格,並探討瞭城市化進程中商業街道的布局如何打破瞭傳統的鄉村聚落模式。 第五章:行走的風景:交通網絡與社會流動性 淮南是連接南北、橫貫東西的重要樞紐。本章詳細梳理瞭唐宋時期淮南地區的驛站係統、官道鋪設和內河航運的狀況。通過分析墓誌銘中記載的職業(如漕運司吏員、商賈、行腳僧),本書揭示瞭這一地區人口流動的頻率和結構,以及外來文化因素通過商貿活動滲透入本地社會的具體路徑。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與權力運作 本書的最後部分轉嚮社會組織和製度層麵,探討瞭地方精英如何在中央權威波動時維護社會秩序並建立自身的影響力。 第六章:裏社的重塑:鄉村組織與宗族力量 重點分析瞭唐末至宋初,隨著均田製的瓦解和地方團練的興起,淮南地區的裏正、耆老的角色如何發生變化。作者援引瞭地方重修族譜的記錄,論證瞭地方望族如何通過修繕祠堂、設立義莊等方式,填補瞭中央行政力量的真空,並逐步固化瞭其在地方的社會控製力。 第七章:士人與文脈的承載 考察瞭淮南地區在宋代科舉製度下湧現的士人群體及其文化貢獻。本書不限於記錄名人,而是側重於分析地方學宮的建立、私學的普及程度,以及地方士人在文化傳承和道德教化中扮演的角色。通過對宋代地方誌中“人物傳”的係統梳理,作者區分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傢與紮根於本地、服務於地方治理的“邊緣士人”。 結論:江淮:一個持續的動態平衡 本書總結認為,中古時期的淮南行省並非一個靜止的文化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在地理壓力、政治變動和文化交流的閤力下不斷自我調適的動態係統。其社會風俗與物質生活展現齣一種獨特的韌性與適應性,為我們理解唐宋之變提供瞭獨特的區域視角。 適用讀者群: 曆史地理學、社會文化史、考古學及中原地區宋代史研究的學者、研究生,以及對中古時期日常生活感興趣的普通曆史愛好者。 本書特點: 材料的跨學科融閤: 充分利用考古發掘報告、地方誌、地方文獻、敦煌文書及文學作品,進行多源信息交叉驗證。 聚焦“過渡地帶”: 挑戰傳統史學中對南北二元劃分的簡單理解,強調區域內部的復雜性與獨特性。 微觀敘事的力量: 側重於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而非宏大的政治事件,力求還原真實的中古生活肌理。 篇幅: 約 55 萬字,配有大量田野調查圖錶、考古遺址分布圖及相關文物照片。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吳越楚青銅器本體的細緻描摹,更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曆史語境。作者並未將這些青銅器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它們放置在春鞦戰國那場大變革的熔爐之中進行解讀。從器物上刻辭的字數增減,到青銅禮器從祭祀中心嚮宴享中心轉移的趨勢,無不摺射齣周王室權威的衰落和諸侯爭霸的現實需求。我特彆欣賞作者將考古發現與《左傳》《史記》等文獻進行交叉驗證的嚴謹態度,使得論證更具說服力。對於一個關注權力更迭的讀者來說,青銅器上的“吉金文字”成為瞭最直接的“史官”,它們記錄瞭誰傢娶瞭誰傢的女兒,誰傢又擊敗瞭誰傢的軍隊。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碎片重新組閤起來,還原瞭那個“禮崩樂壞”時代下,各邦國為瞭彰顯自身閤法性和強大武力而付齣的巨大努力與文化創造力。

評分

讀完《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學術功底深厚,但敘事方式卻又齣奇地平易近人。這本書成功地架設瞭一座連接專業考古研究與普通曆史愛好者之間的橋梁。我本來以為會看到大量晦澀難懂的銘文解讀和斷代標準,但實際上,作者的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即便是涉及復雜的冶金技術和禮製演變,也能用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圖錶進行闡釋。特彆是關於楚國青銅器上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紋飾,書中給齣瞭幾種主流的學術觀點,並結閤當時的宗教信仰和巫術傳統進行瞭有趣的聯想,這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不同於某些純粹的圖錄式書籍,這本書真正做到瞭“以物證史”,讓青銅器發齣瞭屬於它們自己的聲音。它讓我意識到,要真正理解春鞦戰國,必須從這些實實在在的物質遺存入手,它們比任何文獻記載都更直接地訴說著那個時代的雄心與掙紮。

評分

這本《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春鞦戰國時期。初讀之下,我立刻被那些精美絕倫的青銅器所吸引。書中的圖片質量極高,細節捕捉得非常到位,無論是紋飾的繁復,還是器形的古樸,都展現齣那個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物,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件器物背後的曆史信息。比如,書中對吳越地區青銅禮器與兵器的比較分析,揭示瞭這兩個強大邦國在文化認同和軍事策略上的差異。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吳越”這一特定地理文化圈的闡釋,那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劃分,更是一種精神氣質的凝聚。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青銅器如何作為權力、禮儀和戰爭的載體,深刻地塑造瞭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與文化風貌。對於任何對先秦曆史、古代藝術或者考古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它讓我對青銅器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冰冷的金屬,而是有溫度、有故事的時代見證者。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作為一本聚焦於特定時期青銅器的專業書籍,視覺體驗至關重要。《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色彩飽滿而不失真,特彆是那些青銅器原有的斑駁銹色,在高清圖片下依然能感受到其曆史的厚重感。版式設計上,圖文排布錯落有緻,重要的器物總能占據突齣的位置,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我發現書中許多器物照片是近年來新齣土或經過修復後的精品,這對於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此外,書中的一些側邊欄注釋,對於一些專有名詞或背景知識進行瞭簡要補充,這極大地便利瞭像我這樣非科班齣身的讀者。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可以放在書架上隨時翻閱,並在燈下細細品味的精裝之作,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遺産的尊重和專業態度。

評分

我對《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中關於“楚文化”的部分印象尤為深刻。楚國,這個長期被中原視為“南蠻”的強大國傢,其青銅文化卻展現齣一種極其自由、奔放和華麗的風格,這與吳越地區的相對內斂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作者通過詳盡的案例分析,展現瞭楚文化如何巧妙地吸收瞭中原的禮製元素,同時又融入瞭本地濃厚的巫儺思想和對自然神靈的崇拜。書中對楚式鼎、缶以及各種宴樂用器的描述,讓我仿佛能聽見遙遠楚地的鐎鬥敲擊聲,看到貴族們在森嚴的禮儀下進行著豪邁的宴飲。這種對比和融閤的敘事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青銅器,更是在描繪一個復雜、充滿張力的早期國傢形態,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滲透、彼此塑造的動態過程。

評分

《吳越楚青銅器》一書,是配套蘇州博物館於2017年6月28日—9月3日舉辦的“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展覽齣版的學術圖錄。本書共收錄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等全國23傢博物館收藏的吳、越、楚青銅器一百餘件/套。全書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青銅兵器,以吳、越、楚世係錶為主綫,囊括吳王夫差劍、吳王餘眜劍、越王勾踐劍、楚屈喜戈等28件/套兵器;第二單元為青銅禮器,主要包括鼎、缶、敦、簠、尊、盞、匜、盉等近50件/套,其中以楚國禮器居多;第三單元為青銅樂器,共13件/套,有曾侯與鍾、秦王卑命銅甬鍾等與吳、楚戰爭密切相關的重要銘文樂器,也有“吳配兒”銘青銅句鑃、錞於等吳越典型樂器;第四單元為青銅工藝,主要包括反映青銅器鑄範、嵌錯金銀銅、同心圓首、菱形暗格紋、復閤劍等工藝精湛的相關器物10餘件/套。本圖錄的齣版配閤展覽的舉辦,旨在讓更多的人瞭解春鞦戰國時期吳越楚的曆史,也進一步推動當今吳越楚文化的學術研究

評分

還行吧,也就打摺時候買閤適

評分

好像也沒什麼好結果……不能

評分

內容不錯,很精彩!值得擁有

評分

可以,蠻好。

評分

不值這個價

評分

不值這個價

評分

好像也沒什麼好結果……不能

評分

好像也沒什麼好結果……不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