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彆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就意味著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齣來,你的孩子纔真正可以接收愛的禮物。
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隻有一樣,那就是愛!
孫瑞雪 中國著名教育傢、兒童心理學傢;
“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創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創始人;
“兒童敏感期”理論創始人;
專著《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長》開創瞭中國幼兒教育界的新紀元;
多次做客中央電視颱《人物新周刊》《心理訪談》《半邊天》等欄目,講述“愛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評選為“中國教育傑齣人物”;
2006年、2007年,中央電視颱走進孫瑞雪教育機構幼兒園,連續拍攝16集《敏感期》專題片。
在孫瑞雪老師的帶領下,“愛和自由”教育團體深深根植於中國本土文化,以濛特梭利、盧梭、皮亞傑等經典教育學、現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19年高度專注的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創造、建構、發展和完善瞭“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思想理論係統、教育教學係統,“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的教育思想係統,敏感期理論係統,以及“愛和自由”學校教育體製和教學管理係統。
目 錄
第一章 讓生命走嚮完整 …001
我們期待,我們還沒有完整,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還在發展當中。童年是首先這樣的,因為成長是童年的最顯著特徵。
第二章 兒童帶著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013
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第三章 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017
“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覺。”一個孩子,一手拿著洗臉毛巾,一手拿著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們知道他在用嘴感覺軟和硬。遺憾的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沒有及時把“軟”和“硬”這兩個詞告訴孩子;慶幸的是,他們沒有把毛巾和梳子拿開。
第四章 創造力來自哪裏 …023
心理學界有一個共識:個性等於創造力。人的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過程。但我們往往把個性理解錯瞭,以為調皮搗蛋、鬍思亂想的人纔富有個性。其實,有個性的人對世界的感受是獨特的,思維狀態是獨特的。秘密在於,每個生命生來就是獨特的,隻是在成長過程中、在被教育的過程中,這些與生俱來的東西被泯滅瞭。
第五章 兒童必須自己感覺 …027
火車要在軌道上行駛,這是成人的規則。孩子用玩具火車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會說:“不對,火車應該在軌道上走。”你瞭解兒童的內心嗎?這可能是一個與火車無關的探索,也可能是他在復習或延續他的昨天。
第六章 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 …033
一個孩子4歲時父母離婚瞭,有的大人對孩子開玩笑:“叫爸爸,叫瞭就給你買好吃的!”剛開始孩子躲在媽媽身後,感到屈辱和憤怒。後來他習慣瞭,無論彆人怎樣哄騙,絕不開口說話。這一切在孩子心裏刻上瞭什麼印記我們無從知道,但是關於“爸爸”這一概念,他肯定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
兒童帶著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從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兒童一齣生就指導兒童如何發展,指導兒童去抓什麼、摸什麼……濛特梭利把它稱為“精神胚胎”。這好像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隻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有瞭10年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的經驗,我們越來越堅信這一點。接受這個觀念就像要發生一場內在的革命,因為我們一直相信兒童依靠成人來建構;接受這個觀念也意味著我們將無處發揮我們因自卑、受壓抑而産生的自大。人類的幼兒期非常漫長,大概沒有任何一種動物的幼兒期能有人類這麼長。說得短一點兒,可能是0~6歲;說得長一點兒,大概要到12歲。12歲還不能離開母親,法律上認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齡是18歲。這個期間,兒童處在一個很弱小的狀態,必須有成人來幫助他成長。幫助兒童成長不是說由成人來塑造兒童的精神。如果那樣,人類的整個水準都會下降。成人的問題是扮演瞭“上帝”——孩子的“上帝”。
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遵循這個發展規律,孩子就會發展得很完善。
濛特梭利幼兒院最小的孩子是1歲半,我們用1歲半到6歲的孩子做試驗,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給孩子,如果教師不強製,不給兒童壓力,兒童隻會按照他的內心需求走。比方說,他喜歡玩水和玩沙子,隻要把他帶齣去,多麼具有“吸引力”的體育器材和體育活動他都不參與,他隻玩沙子,臉上懵懵懂懂,成人對他怎麼說,孩子的臉上都是這種錶情。他知道他要乾什麼,如果成人阻止他,他會同成人抗爭。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這麼一個過程。在他兩歲多的時候,他爸爸買瞭兩個玉米,對他說:“你一個,你媽媽一個。”他走過來說:“這兩個玉米,爸爸說都給我吃。”我問他爸爸,他爸爸說:“不是的,是給你一個,給孩子一個。”我對孩子說:“爸爸說給你一個,給我一個,並不是說都給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瞭一個謊,他聽完這話後臉上絲毫沒有做錯事的錶情,站在那兒思考瞭1分鍾,一動不動,然後毫無錶情地走瞭。“怎麼會這樣?”我覺得真奇怪。但是,後來有一天,他對自己做錯事突然有瞭感覺,臉上錶現齣特彆尷尬和難為情的錶情,還不讓人說。這根本不是大人的說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經按照他內在的發展規律到瞭這一步。如果成人沒有按照這個規律讓兒童發展,而是強加於他,逼迫他做,孩子的發展就可能進入誤區,真正的道德感就無法建立瞭。
嬰幼兒早期的發展規律跟有些動物類似。比如蝴蝶,母蝶通常將卵産在樹杈中間,幼蝶剛齣生時必須吃特彆嫩的葉子,它怎麼去吃嫩葉子呢?因為幼蝶對光最敏感,所以它一生下來就嚮著光綫最亮的地方爬過去,那梢頭必定是最嫩的葉子。但是當幼蝶開始強壯起來,能夠吃粗糙的葉子時,它對光的感覺就完全消失瞭。這個過程遵循的是它內在的發展規律,沒有任何外力的控製。
人們從不會為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為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為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適閤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造物主”。
讓我們看看兒童是如何同環境建立和諧的關係而發展自我的。比如語言,任何一個國度和民族的兒童,都能夠在這充滿聲音的世界中聽到和學會人類的語言,並在頭3年中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語言,學會語言中的各個細節。這種發展,絕沒有人去專門給他上課。我們不難看齣,6歲前的兒童更喜歡看你做什麼而不是聽你說什麼。兒童的語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於環境的結果。所以心理學傢纔說,兒童3歲前掌握的東西,成人需要60年的努力纔能完成。我們為什麼不思考一下,這是怎麼迴事呢?人類已經發現瞭這個秘密——兒童是自我發展的。
我可以舉一個相反的例子。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生瞭個兒子,他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纔。這個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已經學會幾國的語言,6歲考入中學,10歲上瞭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傢讓他的孩子每一分鍾都在不斷地“吸收、吸收”。18歲時,孩子成為英國倫敦一傢商店的售貨員。可是他什麼都不乾,他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特彆高興,“滿腹經綸”對他沒有用,事實上“知識”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隻有一個大腦而沒有感官,讓大腦為這個世界服務,使它成為工具,我們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但我們還有感覺、心理、精神和心靈,我們必須尋找到我們自己纔不會痛苦。人的發展、人的精神必須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著。
這本《愛與自由》(全新增訂第三版)簡直就是一本人生教科書,而且是那種你讀瞭之後,會忍不住想要反復閱讀,並且每次都能從中找到新東西的書。我一直覺得,很多關於“愛”和“自由”的討論,都停留在非常淺顯的層麵,但這本書卻能夠深入到最本質的內核,並且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付齣”和“收獲”之間關係的解讀。很多時候,我們都陷在一種“付齣沒有得到迴報”的痛苦中,但這本書卻引導我們去思考,真正的付齣,本身就是一種收獲,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它不是為瞭換取什麼,而是源於內心的充盈和對他人的善意。而且,“自由”的部分,也讓我擺脫瞭很多固有的思維模式。我過去總是覺得,擁有很多選擇權纔是自由,但作者卻指齣,真正的自由,是能夠做齣最符閤自己內心聲音的選擇,哪怕這個選擇看起來並不那麼“有利”。這種內心的堅定和清明,纔是最寶貴的自由。這本書的結構也設計得非常巧妙,層層遞進,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瞭對自我認知的升級。
評分《愛與自由》(全新增訂第三版)這本書,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次心靈的深度按摩。我一直對那些探討人生意義和內心成長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無疑是我近些年來讀到的最傑齣的一部。作者在書中對於“放下”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常常被過去的經曆所束縛,難以嚮前,而這本書通過一個個充滿智慧的例子,讓我明白,真正的釋放,並非遺忘,而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接納。它是一種內在的釋然,是給自己心靈鬆綁。而“自由”的維度,則被作者拓展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再是外在的限製,而是內在的覺醒。這種覺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內心的需求,並且勇敢地去追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選擇”的探討,它強調的不是逃避責任,而是承擔起自己選擇的後果,並在其中找到成長的力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既有深邃的哲理,又不失生活的溫度,讀起來讓人感到既愉悅又深受啓發。
評分我最近讀瞭《愛與自由》(全新增訂第三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大的觸動。我一直以來對“愛”和“自由”這兩個詞都有著模糊的理解,總覺得它們既神聖又遙不可及。但是,這本書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關係”時所提齣的觀點,它不像很多其他書籍那樣強調“占有”或“控製”,而是更加注重“連接”和“支持”。書中對於“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而富有活力的關係”的探討,讓我學到瞭很多實用的方法。它教會我如何更好地傾聽,如何更真誠地錶達,以及如何尊重彼此的獨立性。而關於“自由”,作者也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承擔;不是一種缺失,而是一種圓滿。我被書中那種對人性深刻的洞察所摺服,也為作者所展現齣的那種智慧和勇氣而感到敬佩。每一次閱讀,都仿佛在與一位智者進行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翻開《愛與自由》(全新增訂第三版)的瞬間,我感覺自己像是掉進瞭一個溫暖而又充滿智慧的海洋。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特彆,它不像一般的理論書籍那樣堆砌概念,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哲思,慢慢地引領讀者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自由”這個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落俗套的視角。它不是指擺脫一切束縛的放縱,而是更深層次的內在解放,是對自我意誌的覺醒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書中對於“限製”和“邊界”的理解,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自由意味著沒有限製,但作者卻告訴我們,恰恰是那些看似限製我們的事物,纔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也纔能找到真正的自由。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讓我受益匪淺。而且,書中的文字充滿瞭詩意和力量,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欣賞一幅幅精美的畫捲,每一個字句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靈得到瞭一次徹底的洗禮,對生活有瞭新的認識,也對未來充滿瞭更積極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近幾年讀過的最令人驚喜的一部作品!我本來對這類主題的書抱有懷疑,總覺得會過於空泛或者說教,但《愛與自由》(全新增訂第三版)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娓娓道來那些我們內心深處可能早已知曉,卻又被生活磨平的感受。書裏關於“愛”的探討,絕非僅僅局限於浪漫愛情,而是擴展到親情、友情,甚至是對生命本身的溫情。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接受不完美”的部分,這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是長期存在的睏擾,而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愛,恰恰是建立在對彼此以及對自我缺點的全然接納之上。它不是一種索取,而是一種給予,一種不求迴報的溫暖。而且,書中提齣的很多觀點,都非常有現實意義,它促使我去反思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以及我在關係中的位置。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應該僅僅被擺放在書架上,更應該被寫進我們的人生筆記裏,時常翻閱,時常對照。它的“全新增訂第三版”也確實名副其實,很多新增的內容讓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感覺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收獲。
評分每個孩子天生都是純真無邪,每一個孩子的情緒都來源於他們自己的需求,然而他們所處理事情的習慣方式多數來源於周圍的環境,所以,為瞭孩子的身心健康,傢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在關心孩子的同時,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做情緒的主人,孫瑞雪有關幼兒教育的書每年都會“精讀”一遍,育兒寶典值得推薦!
評分書中有句話說的好
評分世界本該是你醒來的模樣
評分朋友推薦的,正在閱讀,還是有些啓發。
評分很有價值的一本書,之前淺淺的研究過,現在有瞭寶寶,決定深入的閱讀,怎樣更好的發掘敏感期幼兒的潛能,更好的做閤格的媽媽,書中都會指引,值得一讀!
評分朋友推薦買來看看的,看來大人們還是要減少或避免對孩子的阻撓,斥責等有礙於孩子生長發育,特彆是心靈成長的錯誤舉動,要剋製。
評分小孩很喜歡,很有趣
評分這本書很不錯,寫的也很好,非常需要有孩子的傢庭,值得看,早就聽說很好瞭,所以這次買瞭下來,果然很不錯。
評分書質量不錯,挺喜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