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發現、嗬護與激發孩子的靈性,讓孩子永遠充滿內在精神活力!
父母往往擔心:孩子會健康成長嗎?學習優秀嗎?心理是否足夠強大?該如何鼓勵他們?該如何為他們的將來作好準備?
本書從靈性的維度,探索如何幫助孩子實現自我精神的成長,以確保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心靈和終生的幸福。
作為臨床心理學傢,米勒博士用十多年的前沿科學研究成果與大量實例融嚮我們展示瞭靈性教育對孩子身體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靈性本身指的是一種個體與更偉大力量的關係,比如與自然、神明、心靈或宇宙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能夠撫慰人心,成為人生的指引。研究錶明,對靈性有積極、活躍的態度的孩子們往往:
濫用藥物的可能性減少40%
在青春期陷入抑鬱的可能性減少60%
發生危險或無保護性行為的可能性減少80%
更渴望擁有快樂積極的人生和更高水平的學術成就
《靈性孩子》一書將這些研究發現變成實用的建議,展現在傢長和教育者的麵前,幫助我們掌握實實在在的方法。在這本內容充滿魅力的書中,米勒博士開創性地提供瞭現代育兒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內容簡介
作者麗莎?米勒博士是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係主任,她經過十多年的科學研究發現,靈性是整閤身心健康、終生幸福的關鍵。在書中,米勒博士將靈性定義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精神成長與進步,並運用翔實的科學證據和生動的例子說明孩子天生擁有靈性,靈性是孩子麵對逆境以及青春期挑戰的關鍵因素。她提齣父母應當關注和保護孩子天生的靈性,通過在傢庭和社區建立靈性的聯結和愛的場域與孩子一同成長,讓孩子擁有終生幸福的內在力量。
作者簡介
麗莎 米勒博士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和教育專業的教授、臨床心理學係主任,她還擔任靈性身心學院(Spirituality Mind Body Institute)院長,同時也是美國心理學會(APA)的刊物《臨床實踐中的靈性》(Spiritua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的聯閤主編。米勒博士的研究成果曾被發錶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美國精神病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以及《美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中。她曾作為專傢學者齣現在美國有綫新聞網(CNN)、福剋斯新聞(Fox News)、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及《今日周末》(Weekend Today)等多傢媒體節目當中。米勒博士與先生及3名子女常住在康涅狄格州。
目錄
第一部分童年時期
第1章天生的靈性21
有意義感的孩子26
靈性與宗教有關嗎?29
積極心理學的發現34
忽略靈性發展的後果:物質濫用與抑鬱36
“讓我們進去!”——跟著孩子踏上神聖之旅44
第2章靈性與科學48
研究結果1:靈性與生俱來,由基因決定51
研究結果2:青春期帶來靈性增長61
研究結果3:超然體驗以及人際關係中存在靈性68
研究結果4:靈性能幫助心理療愈與個人成長69
第3章靈性的傳遞74
苦難是怎樣傳遞給兒童的?75
是什麼因素減少瞭抑鬱的代際傳遞?78
養育與靈性的共同作用82
為什麼兒童會認為上帝的外貌與父母的相似?84
靈性如何補償缺失瞭的父母之愛?87
靈性互通:在日常生活中傳遞靈性的火炬89
靈性社會化:轉嚮外界的靈性聯係91
靈性養育與無條件的愛93
第4章靈魂降臨——孩子養育整個村子96
靈性背後的“社會—認知”假設99
什麼是孩子的靈性錶現?103
孩子們喜歡儀式和祈禱105
如何培養孩子的正念?108
孩子可以成為你的助手、治療師和服務者111
超越語言的親子心靈互通114
孩子與自然萬物的親密關係118
孩子的靈性如何給傢庭帶來新的機遇?124
第5章愛的場域——創造靈性養育的空間129
愛對傢庭的支持、滋養和鞏固132
充滿靈性的童年從這裏開始135
依戀理論的拓展:擁有更多資源和愛137
愛的場域讓傢庭發揮優勢139
創造愛的場域的五種方式140
愛的場域為傢庭存在缺陷的孩子提供“營養”148
防患於未然:拓展愛的場域151
第6章第一個十年——頭腦與心靈的教育153
孩子是如何學到真誠地投入生活的?155
儀式與象徵:頭腦與心靈的無意識聯結158
最好的教育是通過科學與靈性建造頭腦與心靈161
如何迴答孩子熱衷的人生大問題?164
第7章靈性六大優勢170
優勢一:孩子的靈性羅盤——可信和有益的171
優勢二:兒童天生是維護傢庭神聖的守護者174
優勢三:利用精神社區擴大孩子的成長空間178
優勢四:靈性多元化是孩子通嚮世界文化的護照181
優勢五:賦予孩子創造“愛的文化”的能力188
優勢六:夢、神秘經驗和其他特殊覺知幫助孩子處理日常壓力190
第二部分青春期和以後
第8章青春期的靈性科學197
青春期的必經之路:個性化和精神個體化199
湧現齣的各種“大”問題201
大腦正在改變:神經連接用進廢退204
被切斷的靈性:生活與精神脫節會發生什麼事?208
金錢富足與精神空虛:邊緣青少年研究211
藥物濫用成因的新發現214
靈性與積極心理學的聯係217
第9章對人生呼召、意義和目的的追尋220
人生的探索:你準備好瞭嗎?222
靈性資産是青少年探索的工具225
探索靈性身份的強烈欲望227
“我是誰”:靈性對自我認同的作用229
傳統儀式:“超然教育”的模闆232
環境是如何影響孩子的靈性追問?234
訪談:青少年如何看待靈性?237
傢長的特權:促進青少年的精神個體化245
“分離一整閤”:在精神個體化中深挖個人意義249
過度追求外界激勵的後果250
第10章發育性抑鬱:青少年的流行病252
對青少年抑鬱普遍的錯誤認識255
青少年抑鬱一直是醫學之謎256
是精神疾病,還是普遍的發展過程?259
對抑鬱不同的理解産生不同的迴應262
發育性抑鬱癥的治療目標:激發精神韌性264
發育性抑鬱的三張麵孔266
傢長是孩子遇到睏境時的靈性大使271
如何幫助孩子:提問、對話、參與272
第11章治愈被切斷的靈性278
馬琳:發掘被埋藏的靈性天賦279
庫爾特:耀眼男孩隱秘的一麵285
第12章靈性覺醒294
靈性養育的朝聖296
為人父母的三個靈性階段297
孩子喚醒傢長:跟我一起成長!301
青春期和中年共享靈性通道303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304
第13章靈性養育的七個重點307
一、說話:使用靈性語言309
二、分享:靈性經曆310
三、聯結:順其自然地313
四、教導:共同參與317
五、培育:與動物和大自然建立聯係318
六、維護:照管愛的場域318
七、努力:接受生活的啓發322
緻謝325
參考文獻328
前言/序言
科學就像鏡頭,是一種瞭解事物的方式,而我們發現,科學也能探索靈性(Spirituality)的奧秘。科學尤其善於分析難以用肉眼感知的事物,使我們發現它們的價值。我們能夠找到科學的證據來解釋超齣感知的關係。
我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傢和臨床心理學主任,是目前蓬勃發展的精神與心理健康領域的首席科學傢。我的實驗室已經對兒童、青少年和傢庭的靈性發展進行瞭多項研究,發錶瞭數十篇論文。每當我在全美各地舉行講座時,常常碰到傢長們跟我說起他們的孩子關心兄弟姐妹和祖父母、喜歡和動物交流、祈禱唱歌。他們會說:“孩子們非常有靈性!”有時,當傢庭遇到睏難、危機,或者親友去世,孩子們所展示的智慧甚至超過瞭成年人。透過這些瞬間,我們可以洞察到人類童年的深層現實。作為科學傢,我知道童年時期的靈性非常強烈,然而我們的主流文化似乎對此視而不見。這很奇怪,因為“孩子們非常有靈性”是大傢有目共睹的,並非罕見的逸聞,這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15年前我在從事臨床工作時,就開始專注於研究靈性與健康的關係,結果在醫學院遇到瞭許多懷疑和絕。日曆翻到瞭韆禧年,社會和醫學界仍然對靈性和宗教的研究持有相當強烈的偏見,這兩者在我看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人說“靈性不是心理學,你的實驗室怎麼會得到資金贊助?”或者“靈性就是在公立學校祈禱嗎?”(這些說法當然與我的研究內容相差甚遠)。偶爾也會遇到有些許興趣或強烈好奇心的人,這些少有的迴應來自於我所敬佩的、這個領域的頂級科學傢,他們對我們的數據非常好奇。
雖然最初缺少關於靈性的研究數據,但一些研究已經提供瞭強有力的證據錶明靈性研究是科學領域無法忽視的課題。就這樣,我開始瞭靈性科研的旅程,它已經成為我畢生的工作:研究我們天生的靈性(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在人生最初20年的發展尤其迅速)。我和同事們著手與全美各地的其他幾所實驗室閤作,建立研究靈性、心理健康與發展的新學科,並獲得瞭突破性的成果。我們在大腦科學和神經成像方麵的研究,以及對數百名傢長及其子女的訪談、案例研究中獲得的豐富材料錶明:
《靈性孩子》一書,並非一部描繪超自然能力、預言或神秘教義的著作。它更像是對人性深處一種潛藏力量的探索,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內在感知能力。這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去認識並激活這種與生俱來的“靈性”,使其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寜靜、清晰的洞見以及與萬物和諧共處的方式。 全書從一個非常貼近日常的視角切入,摒棄瞭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深刻的哲思和實用的練習,逐漸揭示“靈性孩子”這一概念的內涵。這裏的“靈性孩子”並非指代某個特定年齡段的孩子,而是象徵著一種純粹、開放、充滿好奇心和直覺力的生命狀態。它代錶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原始、最真實的自我,那個未被世俗汙染,能夠直接感受到生命本質和宇宙律動的核心。 書中首先探討瞭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是如何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這種內在的靈性。我們被教導去追逐外在的成就、物質的豐裕,被鼓勵理性思考、邏輯分析,而忽略瞭感受、直覺和內在的聲音。這種“教育”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適應社會規則,卻也讓我們與自己最寶貴的潛能漸行漸遠。作者通過迴顧自身的經曆和觀察他人的生命軌跡,深刻地描繪瞭這種“失落”帶來的睏惑、焦慮和生命力的衰減。 隨後,本書進入瞭核心的探索階段。它詳細闡述瞭“靈性孩子”所具備的特質: 高度的直覺力: 這種直覺並非神秘的預感,而是基於對生命能量細微變化的感知,能夠幫助我們在決策時做齣更符閤自己內心深處需求的選擇。書中通過大量案例,展示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和信任自己的直覺,將其作為重要的判斷依據。 對連接的渴望: 靈性孩子天生渴望與他人、與自然、與整個宇宙建立深層次的連接。這種連接帶來瞭歸屬感、愛與被愛的體驗,以及對生命整體的敬畏之心。本書提供瞭許多方法,幫助讀者打破隔閡,建立更真誠、更深入的人際關係,並重新感受與自然的聯結。 純粹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 靈性孩子永遠保持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樂於學習,不懼怕未知。這種狀態讓生命充滿瞭活力和創造力。書中鼓勵讀者放下預設的觀念,以一個初學者的心態去探索世界,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成長。 情緒的敏感性和共情能力: 靈性孩子能夠敏銳地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能産生深刻的共情。這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他人的痛苦,並以溫柔和慈悲之心去對待。本書強調瞭情緒的接納和轉化,幫助讀者理解情緒的能量,並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內在的指引和智慧: 靈性孩子擁有一個內在的“指南針”,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方嚮和使命。這種智慧並非來自外在的學習,而是源自靈魂深處的指引。書中引導讀者如何傾聽內心的聲音,辨彆靈魂的召喚。 對生命過程的全然接納: 靈性孩子懂得,生命是一個充滿起伏的過程,有高潮也有低榖,有喜悅也有悲傷。他們能夠全然接納生命中的一切,並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學習。本書教授如何培養這種接納的態度,從而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安穩。 為瞭幫助讀者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靈性孩子》提供瞭一係列詳實可行的練習和方法。這些方法並非刻闆的訓練,而是充滿趣味性和創造性,旨在喚醒讀者沉睡的內在感知: 靜觀與冥想: 書中提供瞭多種簡單易行的靜觀和冥想技巧,幫助讀者清理雜念,平靜內心,從而更容易感知到內在的細微聲音。這些練習強調的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覺察”和“不評判”。 感受性練習: 鼓勵讀者用全身心去感受周圍的世界,例如,細緻地品味食物的味道,用心去聆聽自然的聲響,去觸碰事物的質感。通過這種方式,重新激活感官,提升對生命能量的感知力。 直覺力訓練: 設計瞭一些小遊戲和日常情境,幫助讀者練習識彆和信任自己的直覺。例如,在購物時,憑直覺選擇;在遇到選擇時,感受哪個方嚮更讓你心動。 情緒釋放技巧: 介紹瞭一些溫和有效的情緒釋放方法,如寫日記、藝術錶達、身體運動等,幫助讀者處理和轉化負麵情緒,避免其成為阻礙靈性成長的障礙。 與自然連接的活動: 鼓勵讀者多花時間在大自然中,進行散步、園藝、觀星等活動,通過與自然的互動,重新找迴與大地和宇宙的連接感。 感恩與顯化練習: 強調感恩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積極的心態和意念,去吸引和顯化自己渴望的生活。 自我療愈的工具: 提供瞭一些簡單的自我療愈方法,幫助讀者處理過往的創傷和情緒包袱,為靈性成長鋪平道路。 《靈性孩子》並非一本宣揚“神奇力量”的書,它更像是一張通往內在世界的地圖,指引我們如何重新認識自己,如何與生命建立更深層、更有意義的連接。它承認現實生活的挑戰,但更強調我們內在的力量足以應對這一切。這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找迴那個失落已久的、充滿智慧與愛的“靈性孩子”,讓這個內在的聲音,引領我們活齣更真實、更喜悅、更圓滿的人生。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將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發現之旅。它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鼓勵我們跳齣固有的框架,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和世界。最終,它會幫助我們明白,所謂的“靈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蘊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等待著我們去喚醒,去擁抱,去活齣來。它鼓勵我們相信,無論身處何種境遇,我們內在的“靈性孩子”都能成為最堅實的依靠和最智慧的嚮導。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富有感染力,作者以一種真誠、溫和的態度與讀者對話,仿佛一位良師益友,陪伴著讀者一同踏上這場內在的旅程。書中穿插的許多個人故事和感悟,更是讓內容充滿瞭人情味和共鳴感,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對生命的熱愛。 總而言之,《靈性孩子》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在生命中找到更多意義、更多寜靜、更多連接的人們的禮物。它是一次溫柔的喚醒,一次深刻的邀請,邀請你迴到生命的本源,找迴那個最純粹、最閃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