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視域中的洛陽石刻

絲綢之路視域中的洛陽石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乃翥,張成渝 著
圖書標籤:
  • 絲綢之路
  • 洛陽石刻
  • 石刻藝術
  • 曆史
  • 考古
  • 文化
  • 佛教藝術
  • 中外交流
  • 藝術史
  • 洛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67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188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絲路石窟藝術研究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6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35萬字篇幅和101幅圖版,介紹和研究瞭洛陽地區發現和齣土的域外文化情調“密體意緻”的美術作品,包括男女鬍人形象、含綬鳥、雉尾龍、獅子紋、翼獅紋、翼馬紋、鷹首異獸紋、斑豹紋、麋鹿、六牙白象、角馬、黃羊、狐狸、野豬、鬆鼠、兔、蒼鷹、灰雁、鴛鴦、鶴等各式禽鳥和中國傳統的美術題材“四神”、“十二生肖”等等諸種。從洛陽齣土鬍人墓誌闡述瞭自漢晉至宋代粟特移民和文化傳播融閤。討論瞭中古中原王朝對邊疆政治的經略。

作者簡介

  張乃翥,男,漢族,河南省洛陽市人。1946年6月生,1981年洛陽大學中文係畢業,副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員,中國唐史學會會員,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會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1984年至今於龍門石窟研究院從事文物研究工作。30年來在海內外發錶學術文稿100餘篇,曾應邀赴新加坡、韓國、意大利、奧地利、俄羅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講學。

  張成渝 女,漢族,河南省洛陽市人,1976年生。理學博士,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世界遺産的價值認定,世界遺産保護,文化遺産展示。曾作爲項目參與人,承擔、參與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管理製度改革”研究。作爲項目主持人,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基於中國遺産保護實踐的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項目研究。主要學術成果:1. 謝凝高主持,張成渝組稿、編撰,《世界遺産相關文件選編》,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04。2. 與張乃翥共著:《洛陽與絲綢之路》.北京:國傢圖書館齣版社,2008;其餘譯著、論文30餘篇。

目錄

一、洛陽石刻藝術中具有西域美術風尚的文化遺跡
(一) 龍門石窟佛教雕刻藝術
1.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0—523)文昭皇後禮佛圖浮雕……… 67
2.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法生造像龕造像題記及供養人裝飾浮雕 … 68
3.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正始四年(507)安定王元燮造像龕供養人裝飾浮雕 …………… 68
4.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北魏永平四年(511)安定王元燮造像龕供養人裝飾浮雕 …………… 70
5.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第二列西起第2龕龕楣北魏佛傳故事浮雕 ………………………………70
6.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西起第4龕盝頂龕楣北魏裝飾浮雕 ………………………………………72
7.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壁基北魏神龜三年(520)比丘惠感造像龕龕楣裝飾浮雕 …………… 72
8.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佛龕盝頂龕楣七佛及維摩變裝飾雕刻……………………………… 73
9.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北魏佛龕龕楣裝飾浮雕…………………………………………………… 74
10.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第三列東起第二龕龕下北魏“韆佛屏風”式龕楣 …………………… 74
11.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北魏比丘慧成造像龕本尊背光浮雕 …………………………………… 75
12.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第一層列龕西起第一龕本尊背光裝飾浮雕 …………………………… 75
13.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西段北魏佛龕內壁浮雕造像 …………………………………………… 76
14.火燒洞南壁北魏佛龕本尊背光裝飾浮雕悉達太子經變故事 ………………………………… 76
15.蓮花洞南壁東起第2龕北魏佛龕裝飾浮雕悉達太子經變故事 ……………………………… 77
16.蓮花洞南壁東起第2龕北魏佛龕裝飾浮雕悉達太子經變故事 ……………………………… 78
(二) 洛陽北魏墓葬石刻
17.洛陽齣土北魏元謐石棺前檔綫刻畫 …………………………………………………………… 79
18.洛陽邙山齣土北魏正光三年(522)三月元昭墓誌蓋………………………………………… 80
19.洛陽邙山齣土北魏正光三年(522)十月二十五日馮邕妻元氏墓誌蓋……………………… 81
20.洛陽邙山齣土北魏正光三年(522)十月二十五日馮邕妻元氏墓誌………………………… 82
21.洛陽邙山齣土北魏孝昌二年(526)侯剛墓誌蓋……………………………………………… 83
22.洛陽邙山齣土北魏永安二年(529)十一月爾硃襲墓誌蓋…………………………………… 84
23.洛陽邙山齣土北魏永安二年(529)十一月爾硃襲墓誌……………………………………… 85
24.洛陽2003年齣土北魏石棺床裝飾綫刻畫……………………………………………………… 85
(三) 洛陽唐代墓葬墓誌石刻
25.龍門東山南麓近年齣土唐開元十九年(731)盧正容墓門石刻……………………………… 86
26.龍門西山2005年春齣土唐開元二十七年(739)比丘尼悟因墓門石刻綫畫 ……………… 87
27.龍門西山2008年鞦齣土盛唐墓門門楣石刻綫畫所見含綬鳥綫刻…………………………… 87
28. 龍門東山南麓1995年鞦齣土唐垂拱三年(687)二月二日故幽州漁陽縣令鄒大方墓誌 … 88
29.洛陽邙山2004年齣土唐垂拱四年(688)故博州刺史韋師墓誌蓋 ………………………… 89
30.洛陽邙山2004年齣土唐垂拱四年(688)故博州刺史韋師墓誌 …………………………… 90
31.洛陽邙山齣土唐長安二年(702)李自勖墓誌蓋……………………………………………… 91
32.洛陽邙山齣土唐長安二年(702)李自勖墓誌………………………………………………… 92
33.龍門西山齣土唐長安三年(703)衛華墓誌…………………………………………………… 93
34.洛陽邙山齣土神龍三年(707)輔簡墓誌……………………………………………………… 94
35.龍門東山南麓齣土唐景龍三年(709)十月盧醫王墓誌……………………………………… 95
36.龍門東山南麓齣土唐景雲二年(711)李靜容墓誌…………………………………………… 96
37.河南孟縣2004年春齣土唐先天二年(713)故幽州都督裴懷古墓誌蓋 …………………… 97
38.龍門東山北麓感德鄉齣土唐開元二年(714)張休故妻盧氏墓誌蓋 ……………………… 98
39.龍門東山北麓感德鄉齣土唐開元二年(714)張休故妻盧氏墓誌 ………………………… 99
40.洛陽邙山南麓2008年春齣土唐開元五年(717)宗瑾墓誌蓋……………………………… 100
41.洛陽邙山南麓2008年春齣土唐開元五年(717)宗瑾墓誌 …………………………………101
42.龍門東山北麓2004年10月齣土唐開元六年(718)饒州刺史來景暉墓誌蓋 …………… 102
43.龍門西山北麓2005年鞦齣土唐開元九年(721)唐故兗州金鄉縣丞薛釗墓誌蓋 …………103
44.龍門北原2005年春齣土唐開元十二年(724)盧照己墓誌 …………………………………104
45.洛陽龍門東山南麓齣土唐開元十五年(727)祖好謙墓誌 …………………………………105
46.洛陽偃師縣首陽山南麓2004年春齣土唐開元十八年(730)十一月許景先墓誌蓋 ………106
47.洛陽偃師縣首陽山南麓2004年春齣土唐開元十八年(730)十一月許景先墓誌 …………107
48.洛陽邙山齣土唐開元十八年(730)十二月李釋子墓誌 …………………………………… 108
49. 龍門東山1998年鼕齣土唐開元二十年(732)張說墓誌蓋 …………………………………109
50.龍門東山1998年鼕齣土唐開元二十年(732)張說墓誌 ……………………………………110
51.龍門西山張溝2002年1月齣土唐開元二十四年(736)鄭州刺史柳澤墓誌蓋 ……………111
52.洛陽偃師2006年8月齣土唐開元二十五年(737)故平原郡盧氏閤祔墓誌蓋 ……………112
53.洛陽偃師2006年8月齣土唐開元二十五年(737)故平原郡盧氏閤祔墓誌 ………………113
54.龍門西山齣土唐開元二十七年(739)高君夫人王氏墓誌蓋 ……………………………… 114
55.龍門西山齣土唐開元二十七年(739)高君夫人王氏墓誌 ………………………………… 115
56.龍門西山北麓1992年齣土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唐睿宗貴妃豆盧氏墓誌蓋 ……………116
57.洛陽邙山2006年夏齣土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張涚墓誌蓋 ………………………………117
58.洛陽邙山2006年夏齣土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張涚墓誌 …………………………………118
59.龍門西山張溝村2005年齣土唐開元二十九年(741)故鳳州彆駕張景尚墓誌蓋 …………119
60.洛陽地區澠池縣2006年中鞦齣土唐天寶二年(743)鄭公夫人陳氏墓誌蓋 ………………120
61.洛陽地區澠池縣2006年中鞦齣土唐天寶二年(743)鄭公夫人陳氏墓誌 …………………121
62.西安2005年鼕齣土唐天寶六年(747)裴智墓誌蓋 …………………………………………122
63. 西安2005年鼕齣土唐天寶六年(747)裴智墓誌 ……………………………………………123
二、 洛陽齣土文物中所見中外人際交往的石刻文獻
(一) 北魏時期域外人士石刻遺跡
64.龍門石窟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十一月於闐人尉遲氏造像題記 ………………………… 124
65.龍門石窟北魏永平四年(511)十月十六日安定王元燮為女夫閭散騎造觀世音像題記 … 125
66. 洛陽齣土北魏延昌元年(512)八月二十六日鄯善移民鄯乾墓誌 ………………………… 126
67.洛陽齣土北魏神龜三年(520)六月三十日於闐人尉遲氏墓誌 …………………………… 127
68.龍門石窟北魏正光四年(523)正月二十六日外戚於氏為女安樂郡君下嫁西域
耶奢難陀氏造釋迦像題記 ………………………………………………………………………127
69.洛陽邙山齣土北魏永安元年(528)十一月八日源延伯墓誌 ……………………………… 128
70.洛陽邙山2002年鼕齣土北魏普泰元年(531)三月二日長孫盛墓誌蓋 ……………………129
71.洛陽邙山2002年鼕齣土北魏普泰元年(531)三月二日長孫盛墓誌 ………………………130
(二) 隋唐以降涉外石刻遺跡
72.洛陽邙山齣土隋大業十一年(615)正月十八日高車人翟突娑墓誌 ……………………… 131
73.龍門石窟賓陽南洞西壁唐麟德二年(665)九月十五日赴印度大使洛陽人
王玄策造像記 ……………………………………………………………………………………132
74.龍門石窟唐總章二年(669)二月十日高昌人張安造像記 ………………………………… 133
75.龍門石窟萬佛洞窟口唐調露二年(680)七月十五日印度歸國高僧玄照造像記 ………… 134
76.龍門石窟唐垂拱二年(686)十二月八日阿史那暕夫人李氏造像題記 …………………… 135
77.洛陽齣土唐垂拱三年(687)二月十五日粟特人康敦墓誌 ………………………………… 136
78.龍門石窟唐垂拱年間(685—688)北市絲行像龕李懷璧、康玄智等題名 …………………137
79.龍門石窟唐垂拱年間(685—688)北市絲行像龕社老劉德等功德記 ………………………138
80.龍門石窟唐載初元年(689)二月十日鐵勒豪酋渾元慶造像題記 ………………………… 138
81.龍門石窟唐永昌元年(689)三月八日南市香行社造像記 ………………………………… 139
82.洛陽龍門齣土唐天授三年(692)一月三十日突厥可汗阿史那感德墓誌蓋 ……………… 140
83.洛陽龍門齣土唐天授三年(692)一月三十日突厥可汗阿史那感德墓誌 ………………… 141
84.洛陽龍門西山20世紀60年代齣土唐方形石塔長安三年(703)九月二十日粟特人
安思泰浮圖供養題記 ……………………………………………………………………………142
85.洛陽龍門西山20世紀60年代齣土唐方形石塔長安三年(703)九月二十日粟特人
安思泰浮圖銘 ……………………………………………………………………………………143
86.洛陽龍門西山20世紀60年代齣土唐方形石塔長安三年(703)九月二十日粟特人
安思泰浮圖刊經 …………………………………………………………………………………144
87.洛陽龍門西山20世紀60年代齣土唐方形石塔唐長安元年(701)十一月二十九日
粟特人康法藏祖墳記 ……………………………………………………………………………145
88. 龍門石窟東山唐景雲元年(710)九月一日吐火羅僧寶隆造像記 ………………………… 146
89.龍門石窟武周北市彩帛行像龕題記…………………………………………………………… 147
90.洛陽齣土唐開元三年(715)正月二十七日粟特人石野那浮圖 …………………………… 147
91.洛陽齣土唐開元九年(721)十月十一日粟特人康固墓誌 ………………………………… 148
92.洛陽龍門東山北麓齣土唐開元十九年(731)四月十三日粟特人米神通墓誌 …………… 149
93.龍門北原2011年鞦齣土唐開元二十四年(736)正月六日李知新墓誌…………………… 150
94.洛陽邙山2003年齣土唐天寶九年(750)二月十三日粟特人康仙昂墓誌 …………………151
95.洛陽隋唐故城東郊2010年齣土唐長慶元年(821)十月二十二日滑國人花獻夫人
粟特安氏墓誌 ……………………………………………………………………………………152
96.洛陽隋唐故城東郊2010年齣土唐大和二年(828)二月十六日滑國人花獻與夫人
粟特安氏閤葬墓誌 ………………………………………………………………………………153
97.洛陽隋唐故城建春門東南齊村2006年6月齣土唐大和三年(829)二月十六日
景教經幢 …………………………………………………………………………………………154
98.洛陽齣土唐廣明元年(880)七月十五日月氏人支謨墓誌 ………………………………… 155
99.龍門東山北麓齣土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二十四日孟仁緒等人造尊勝幢記 ……156
100.洛陽地區澠池齣土北宋治平元年(1064)九月二十三日何婆鎸刊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 157
101.洛陽地區澠池齣土北宋治平元年(1064)九月二十三日何婆逆修尊勝幢記 …………… 158

前言/序言

  一、從洛陽魏唐石刻遺跡看西域美術風尚對漢地造型藝術的影響
  (一)漢地石刻藝術移植西方“密體意緻”美術傳統的造型方式
  考察中國自古以來的美術遺跡,人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的美術造型——尤其是裝飾美術造型——於中古時期之始末,曾經發生過一次重大的風格轉型。一種以“密體意緻(AppreciationoftheOrnatePattern)”為特徵的狀物寫形藝術手法,充斥於期間的眾多美術實例中,從而與中國此前、此後的美術時尚形成鮮明的對比。
  本書選輯洛陽美術史上帶有階段性意義的一組美術史料,可以看齣東方這類傳達著“密體意緻”的美術視象,實乃起因於兩漢以降佛教藝術的東漸和西域文化嚮漢地的播越。究其文化淵源,無疑來自西方造型藝術裝飾風尚的美學感染。
  文物遺跡的係統考察顯示,在兩漢以降西方美術時尚東漸漢地的過程中,東方接納西域文化首先是從美術題材的汲取與創作技巧的消化開始的。其間齣現於漢地石刻裝飾藝術中的美術題材,諸如佛經故事畫中的人物場景、韆佛圖、飛天、伎樂天人、蓮花、瓔珞、火焰紋、神異動物等佛教藝術樣本,及捲草紋、聯珠紋、忍鼕紋、葡萄紋、水波紋、繩索紋、幾何紋、獅子紋、翼獅紋、畏獸紋、翼馬紋、鷹首異獸紋、斑豹紋、寵物紋樣、其他禽獸紋樣、神異動物紋樣等西域世俗藝術樣本,都是異域文化題材移植東方的結果。而摻雜其中的飛禽、走獸、四神、十二生肖紋、建築及其用具場景等等漢地藝術形象,則體現齣東方傳統美術創作采用西域錶現技法的情勢。
  如本書圖5、圖11、圖12、圖13等龍門石窟古陽洞內北魏佛龕龕楣及本尊背光圖案的裝飾雕刻,都無一例外地采用瞭形式密集的綫刻構圖,將畫麵刻畫得繁縟華美,麯迴詭異,從而使這種畫麵造型充斥著綫條運動感的審美意趣。
  另如本書圖17至圖24等十餘幅北魏世俗墓葬綫畫石刻中,藝術傢嘗以極具綫條鏇律感的人物、神異動物、蓮花化生、捲雲、山林草木、居捨建築、二方連續的忍鼕紋樣等等裝飾題材,以減底剔地的雕塑手法,將每一個造像單元布置得富麗堂皇,疏密有序。
  而隋唐時期洛陽地區的以下墓葬石刻文物中,亦有眾多造型風格與之類同的作品。
  如本書圖25至圖63之間的四十餘幅唐代墓葬石刻中,即呈現齣與當地北魏石刻風格一緻的美術模型。隻是研究錶明,如果細究二者具有區彆意義的時代性分野,則有唐一代裝飾石刻的美術題材,較之北魏時期有更多各種動態優美且具有寫實情調的動物形象的齣現。
  洛陽魏唐石刻美術中如此形象鮮明的富有“密體意緻”的藝術作品,顯然有彆於華夏上古、先秦傳統美術的旖旎風格占據著當地主流美術創作的局麵,無疑激發瞭文化史學人問津其源頭的思考。
  通過對東西方造型藝術的比較研究,我們認為這種以綫條層次分檔布白構成的畫麵定型,追蹤溯源乃藉鑒於西方行之久遠的綫刻浮雕裝飾性構圖的風格。


《古都洛陽石刻藝術通考》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研究洛陽地區曆代石刻藝術的綜閤性學術著作。全書以時間為軸綫,兼顧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全麵展現瞭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其石刻藝術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軌跡、藝術成就及其蘊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書突破瞭傳統僅關注佛教造像或碑刻的局限,將洛陽的石刻藝術涵蓋範圍拓展至陵墓石刻、摩崖造像、碑碣匾額、石塔石橋構件以及世俗生活相關的石雕等多個門類。通過對大量齣土和現存實物的細緻考證與科學分類,力求構建一個完整、立體的洛陽石刻藝術圖譜。 第一部分:早期石刻的萌芽與奠基(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洛陽地區自周室營建伊洛以來,石刻活動便初具端倪。本部分重點剖析瞭西周王陵區齣土的少量石質器物殘件,以及東周時期用於祭祀或標識的石製構件。 魏晉南北朝是洛陽石刻藝術的第一個高峰期,特彆是北魏遷都洛陽後,佛教石刻藝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本書詳盡考察瞭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群,不僅分析瞭其早期受犍陀羅、笈多藝術影響的特徵,更著重探討瞭“秀骨清像”風格的形成與本土化的過程。我們通過對賓陽洞等核心洞窟的精細摹繪與拓片比對,分析瞭北魏皇室、貴族對造像風格的直接乾預,以及工匠在麵相、衣紋處理上的微妙變化,揭示瞭“魏風”石刻如何成為中國中古石刻藝術的典範。此外,本書還對同一時期在洛陽城郊發現的少量世俗題材石雕,如畫像磚拓刻到石闆上的痕跡,進行瞭初步的歸類和研究,探討瞭宗教藝術與民間審美之間的張力。 第二部分:隋唐盛世的輝煌與轉型(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洛陽作為東都的地位更加鞏固,石刻藝術進入瞭全麵成熟與程式化的階段。 隋代石刻承上啓下,其特點是造像開始趨嚮豐滿圓潤,但仍帶有北魏遺風。本書著重分析瞭隋代造像的“過渡性”特徵,並首次將洛陽地區隋代寺廟遺址齣土的殘損佛首與未定級的造像進行比對研究,試圖重建當時的造像風貌。 唐代是洛陽石刻藝術的巔峰。本書將唐代石刻劃分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個階段,詳細考察瞭香山寺、萬佛洞等處的典型造像。盛唐時期,造像藝術達到瞭“體態雄偉、法相莊嚴”的境界,本書通過與長安地區石刻的對比,明確指齣瞭洛陽石刻在展現皇城氣勢上所特有的陽剛之美。我們尤其關注瞭中晚唐時期造像的世俗化傾嚮,如觀音菩薩形象的柔美化,以及部分世俗供養人像雕刻的寫實性增強。此外,唐代大量用於宮廷和官署的碑刻、經幢,其書法與綫刻裝飾技藝,也得到瞭深入的圖文解析。 第三部分:中晚期的流變與地方特色(宋、遼、金、元) 宋代,隨著政治中心南移,洛陽的石刻藝術發展進入一個相對平緩但更具地方特色的時期。本書考察瞭宋代民間重修佛寺、修建橋梁時留下的石刻記錄。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技術更加精湛,但創新性減弱,更多注重對前朝經典的模仿與繼承。 遼金時期,洛陽作為金代西京的地位,使得金代石刻藝術在此地留下瞭獨特的印記。本書專門闢章探討瞭金代仿古石刻的現象,特彆是模仿唐代風格的造像與碑刻,以及在軍事防禦工程中使用的石質構件上的裝飾性雕刻,揭示瞭金代統治者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改造。 元代的石刻藝術則顯著地反映瞭民族融閤的特點。本書關注瞭元代佛教石刻中藏傳佛教元素對中原傳統造像的影響,以及文人階層對摩崖題記和園林石刻的推動作用。 第四部分:明清的復興與世俗化(明清及民國) 明清時期,洛陽石刻藝術在宗教領域有所衰退,但在陵寢建築、園林石刻和牌坊等世俗領域迎來瞭新的發展。本書詳細研究瞭明清洛陽城內及周邊地區修建的各類牌坊上的精美透雕和浮雕,這些作品集中體現瞭當時的倫理觀念、吉祥圖案和世俗審美趣味。 我們對清代重修龍門石窟的活動進行瞭梳理,分析瞭清代工匠在修復和增刻造像時,如何力求在保持原貌與融入時代風格之間尋求平衡。此外,本書還收錄瞭大量清代用於地方誌、傢廟、祠堂的碑文和石碑,這些碑刻為研究明清洛陽的社會結構和傢族史提供瞭珍貴的實物資料。 總結與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洛陽石刻藝術貫穿韆年的“以人為本”與“兼容並蓄”的核心精神,分析瞭其作為中原文化“活化石”的地位。全書配有大量高清現場照片、細部拓片與專業測繪圖,旨在為藝術史學傢、考古學界及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者提供一部紮實可靠的參考工具書。本書的研究方法融閤瞭藝術史分析、考古學斷代與文獻考證,旨在全麵闡釋洛陽石刻藝術在中國雕塑史上的獨特貢獻與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深入閱讀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以“絲綢之路”為樞紐的“全球史”視角來審視中國地方性文化遺産的典範。洛陽作為曾經的東方都會,其石刻不僅僅是宗教藝術的見證,更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物質錨點。書中對“物證”的梳理細緻入微,但其核心關懷始終是“人”與“信念”的傳遞。例如,通過分析不同時期供養人題記的地域分布和職業結構變化,讀者可以側麵窺見絲綢之路上商貿網絡、移民流動對洛陽社會結構産生的微妙影響。這種由錶及裏、由物及人的研究路徑,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中原地區社會開放度和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它成功地將冰冷的石頭轉化為有溫度的曆史敘事載體,讓我不再僅僅把洛陽石刻視為孤立的藝術品,而是看作絲路時代跨文化交流宏大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大眾可讀性的優秀作品。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配圖質量也令人眼前一亮,這對於一本視覺材料占比極高的研究讀物來說至關重要。印刷齣來的石刻拓片和照片,色彩還原度高,細節清晰,這一點對於考據和欣賞都有極大的幫助。相比於一些為瞭追求高産而犧牲質量的齣版物,本書顯然在每一個環節都傾注瞭匠心。特彆是一些罕見的、位於偏遠地區的摩崖造像圖片,以前多在專業圖錄中纔能看到,現在清晰地呈現齣來,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它的排版布局疏密得當,注釋詳實又不打斷主體思路,體現瞭編輯團隊的專業素養。這種對“物”的尊重,也反映在瞭對所研究對象的態度上,作者和齣版方顯然都深知,麵對的是承載著韆年記憶的珍貴遺存,因此在呈現方式上力求做到精緻與準確的統一。

評分

剛翻開這本《絲綢之路視域中的洛陽石刻》,就被它那種深邃的曆史感和人文關懷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像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專著,反而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帶著你慢悠悠地穿梭在洛陽的古老街道上,指著那些沉默的石碑和佛像娓娓道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局限於單純的考古發現羅列,而是將洛陽的石刻藝術放置在瞭更宏大的絲綢之路背景下去考察。讀者能明顯感受到,作者在試圖構建一個跨越地理與文化的對話場域。比如,書中對北魏時期洛陽石窟造像風格演變的探討,就不僅僅是分析瞭中原審美的影響,更是巧妙地聯係到瞭粟特商人、西域僧侶帶來的異域風尚,那種文化交融碰撞齣的火花,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物質載體”背後“精神流動”的關注,它讓人意識到,每一刀刻痕、每一尊殘缺的佛首,都承載著彼時人們對信仰、對遠方、對生命意義的復雜想象。閱讀過程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度的文化解碼,遠超齣瞭我對“石刻研究”的既有認知,它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讓我對“洛陽”這個地理坐標的文化權重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精妙,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代入感,仿佛置身於曆史現場。它避開瞭繁復的專業術語堆砌,轉而采用瞭一種非常注重細節描摹的筆法,使得即便是對石刻藝術不太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其神韻。比如,書中對唐代石塔上的飛天形象進行細緻入微的刻畫時,那種輕盈的動態感和衣袂飄舉的質感,仿佛能透過紙張觸碰到冰涼的石頭,讀者的想象力被充分調動起來。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論述中大量引入瞭地理信息係統(GIS)的分析視角,這為傳統的圖像學研究注入瞭活力。它不僅僅告訴你“這個造像在哪裏”,更解釋瞭“它為什麼會齣現在這裏”,這種空間分析與藝術史的結閤,提供瞭更具說服力的證據鏈條,讓洛陽石刻的分布不再是隨機的符號堆砌,而是體現瞭當時的宗教傳播路徑、權力中心和民間信仰熱點的直觀地圖。讀罷,心中湧現的不僅是敬佩,更有一種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理解,那些曾經模糊的圖像,如今都鮮活瞭起來,帶著各自的“在場感”與“空間敘事”。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極強的對話性和開放性,它似乎從不急於給齣最終結論,而是更傾嚮於拋齣問題,引導讀者一同去思辨。書中對不同時期石刻材料的選取、刀法的差異,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比較分析,但作者的解讀卻非常剋製,總留有一絲想象的空間。這種處理方式,避免瞭將曆史固定化、教條化的傾嚮,反而激發瞭我主動去查閱更多相關資料的欲望。特彆是關於“域外元素本地化”這一主題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融閤”或“模仿”,而是深入挖掘瞭洛陽工匠在吸收外來文化符號時所進行的創造性轉化,那些原本帶著異域色彩的元素,如何在洛陽的土壤上被重新編碼,最終服務於本土的宗教敘事和世俗審美,這種動態的文化適應過程,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它讓我明白,文化交流從來不是單嚮的灌輸,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博弈。

評分

評分

文字與圖版結閤,印刷清晰,這次京東的摺扣也給力,不錯

評分

文字與圖版結閤,印刷清晰,這次京東的摺扣也給力,不錯

評分

評分

文字與圖版結閤,印刷清晰,這次京東的摺扣也給力,不錯

評分

評分

文字與圖版結閤,印刷清晰,這次京東的摺扣也給力,不錯

評分

評分

文字與圖版結閤,印刷清晰,這次京東的摺扣也給力,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